由冲突走向和谐: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转
发布时间:2015-07-04 20:36
摘要 广东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栏目的转向比较明显:对受众的态度从迎合转入引导;同政府的关系由“背靠背”到“面对面”;栏目自身的定位也由混沌走向明晰。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民生新闻 《今日一线》 转向
abstract as a typical example, headlines today, guangdong’s tvs well-known program, has clearly found its own direction by trying to guide rather than please its audience and to co-operate rather than confrontate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news for people’s livelihood headlines today turning direction
2002年初《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2003年底,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用民生新闻的概念来 总结 《南京零距离》栏目特色。从此,“民生新闻”引起了新闻业界和理论界的热议。如果说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民生新闻的定型,那么,从那时至今的近4年多来,经过全国性的实践与理论探索,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大的背景下,民生新闻已经发生转向,其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妨说,“后民生新闻”时期已到来。
一、民生新闻中的不和谐因素
民生新闻的诞生,为它赢得了高收视率。它所标榜的“关注民生,关注热点”,为它赢了理论界的青睐。“民生新闻,一抓就灵”,这句话已成为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转向后的民生新闻开始注意大量地以正面内容来引导受众。2007年上半年《今日一线》的“封面故事”大量推出关于“爱心救助”的报道,所占比例逾三分之一。而在过去的选题中,正面题材的内容基本上是不上这“头版头条”的。同时,该栏目还以“表扬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为广告词,号召报料人提供这方面的线索,加以报道。
从迎合到引导,这背后发生的是报道者叙事功能的变化。一些论者在谈“民生新闻”时总是提到它的“平民视角”,过去的“民生新闻”为了体现与百姓的“平等”与理解,就往往放弃了对事实有一定高度的观察角度。这样的叙事视角,貌似“平等”,实际上是叙事主体的失语,导致的是叙事内容的失血,受众难以得到应有的营养。而“后民生新闻”的改变在于,报道的事实只是作为剖析的案例,重要的是要帮助受众从案例中去思考,受益。与受众关系的调整,既保持了“民生新闻”的可视性,也提升了它的思想性。
2、同政府的关系:由“背靠背”到“面对面”。以往的“民生新闻”,在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与政府基本上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即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少,媒体像独来独往包打天下的侠客。“极至的表现是湖南经视《都市1时间》的‘小李飞到’小板块。这个以‘帮助需要的人’为立意的板块,把一个电视记者包装为行侠仗义、无所不能的好汉,市民有什么困难,就向小李求助。”④民生新闻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越俎代庖,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它既无形中间离了政府与百姓的关系,也不利于媒体与政府的合作。
从《今日一线》近来的报道中可以发现,媒体与政府过去的那种“背靠背”各行其是的相处方式开始变为“面对面”的联系了。以2006年8月17日报道的另一条新闻《断水》为例。广州市郊一居民区已两年多断水,居民们要等到晚上三点后才能接到水,有些居民家甚至根本接不到水。记者在居民与所辖村委会双方听取意见,一不激化矛盾,二是努力去了解问题症结所在,促成双方的沟通,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应该说,这种“面对面”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表现出“后民生新闻”趋于成熟的一面。
2007年上半年以来,该项栏目围绕“城市创卫”、“城中村改造”等政府工作,通过报道与百姓平等讨论,沟通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和谐的社会氛围。
3.栏目自身的定位:由混沌走向明晰。 “民生新闻”是什么?这是所有的研究者一直在追问的问题。《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制片人张建赓说:“民生新闻不是一种具体的新闻体裁,也不是一种新的新闻类型。也就是说,它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外的一种新的新闻样式。在电视新闻采编领域,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并正在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电视新闻的全新实践。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对传统的电视新闻观念的全面冲击。”⑤这段话十分含糊,没有阐述清楚“民生新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思潮、实践,或者说“新”的含义是什么。
有人说民生新闻反映的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生存现状。若真如此,大量的负面报道完全可能误导人们认知,显然这不是社会的真实记录。有人说民生新闻具有舆论监督功能。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监督主要是从百姓的角度来监督的,只是眼前影响到百姓生活的一些负面因素。所以它显得东一鎯头西一棒的,头痛说头,脚痛说脚。这样的监督充其量只能起个媒体督促作用,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论者认为媒体只是具体关注某一个案,这种个体关怀的做法,是高射炮打蚊子,浪费了媒体资源。笔者认为这是 “民生新闻”初期运作的有效策略,是一张贴近百姓的“感情牌”。进入“后民生新闻”时期,这种“感情牌”虽然还不过时,但其重要性已明显下降。
作为转向后的电视民生新闻,《今日一线》栏目定位开始由上述混沌状态走向明晰。它将关注视点集中到了“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不和谐现象”上来。这一定位,提升了民生新闻监视社会的能力。
从《今日一线》的报道来看,城乡结合部通常是它的新闻主要来源地。老城区 发展 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而城乡结合部则正处于由乡村走向城市的磨合期。这里的矛盾最多,“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不和谐现象”在这里表现得极为突出与典型。同时,像广州市这样开放型城市,外来人员较多,这一批人对城市生活的生存能力与适应能力也是《今日一线》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根据笔者对《今日一线》的报道内容所作的统计,有近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关于这一部人生存状况的,为这一部分人排忧解难的。
从宽泛地“关注民生”,到具体关注“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不和谐现象”,“民生新闻”的定位由混沌走向明晰。它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明确起来了:一方面,它致力为百姓排忧解难,既从“鼓与呼”这一层面入手,也从“跑腿”干起;另一方面,它注意以正确的荣辱观引导百姓生活行为,既不回避其不文明行为,也注意以百姓生活中健康行为正面引导,使整个社会走向和谐。
基于对“后民生新闻”的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它下一个简略的定义了:“后民生新闻”是以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不和谐现象为思考起点,以呼吁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来消除不和谐因素为已任,在关注关心民生的基础上,注重对百姓生活中不文明现象正确引导。这是城市化进程中新闻媒体对百姓生活反映的一种新思维,是对“民生新闻”的新提升。
注释
程道才:《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新闻学透视》,《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第89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王欣:《记者,请把你的镜头对准老百姓——从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节目创办实践说起》,《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第209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李东生:《新闻工作的现状与重点》,2003年9月23日在全国高校新闻院系负责人会议的讲话。
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第147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
杨兴锋:《既要小民生,也要大民生》,《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第10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肖新华:《电视民生新闻还能走多远》,《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第226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民生新闻 《今日一线》 转向
abstract as a typical example, headlines today, guangdong’s tvs well-known program, has clearly found its own direction by trying to guide rather than please its audience and to co-operate rather than confrontate with the local government.
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news for people’s livelihood headlines today turning direction
2002年初《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2003年底,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景志刚用民生新闻的概念来 总结 《南京零距离》栏目特色。从此,“民生新闻”引起了新闻业界和理论界的热议。如果说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民生新闻的定型,那么,从那时至今的近4年多来,经过全国性的实践与理论探索,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大的背景下,民生新闻已经发生转向,其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妨说,“后民生新闻”时期已到来。
一、民生新闻中的不和谐因素
民生新闻的诞生,为它赢得了高收视率。它所标榜的“关注民生,关注热点”,为它赢了理论界的青睐。“民生新闻,一抓就灵”,这句话已成为
从迎合到引导,这背后发生的是报道者叙事功能的变化。一些论者在谈“民生新闻”时总是提到它的“平民视角”,过去的“民生新闻”为了体现与百姓的“平等”与理解,就往往放弃了对事实有一定高度的观察角度。这样的叙事视角,貌似“平等”,实际上是叙事主体的失语,导致的是叙事内容的失血,受众难以得到应有的营养。而“后民生新闻”的改变在于,报道的事实只是作为剖析的案例,重要的是要帮助受众从案例中去思考,受益。与受众关系的调整,既保持了“民生新闻”的可视性,也提升了它的思想性。
2、同政府的关系:由“背靠背”到“面对面”。以往的“民生新闻”,在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与政府基本上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即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少,媒体像独来独往包打天下的侠客。“极至的表现是湖南经视《都市1时间》的‘小李飞到’小板块。这个以‘帮助需要的人’为立意的板块,把一个电视记者包装为行侠仗义、无所不能的好汉,市民有什么困难,就向小李求助。”④民生新闻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越俎代庖,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它既无形中间离了政府与百姓的关系,也不利于媒体与政府的合作。
从《今日一线》近来的报道中可以发现,媒体与政府过去的那种“背靠背”各行其是的相处方式开始变为“面对面”的联系了。以2006年8月17日报道的另一条新闻《断水》为例。广州市郊一居民区已两年多断水,居民们要等到晚上三点后才能接到水,有些居民家甚至根本接不到水。记者在居民与所辖村委会双方听取意见,一不激化矛盾,二是努力去了解问题症结所在,促成双方的沟通,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应该说,这种“面对面”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表现出“后民生新闻”趋于成熟的一面。
2007年上半年以来,该项栏目围绕“城市创卫”、“城中村改造”等政府工作,通过报道与百姓平等讨论,沟通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和谐的社会氛围。
3.栏目自身的定位:由混沌走向明晰。 “民生新闻”是什么?这是所有的研究者一直在追问的问题。《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制片人张建赓说:“民生新闻不是一种具体的新闻体裁,也不是一种新的新闻类型。也就是说,它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外的一种新的新闻样式。在电视新闻采编领域,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并正在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电视新闻的全新实践。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对传统的电视新闻观念的全面冲击。”⑤这段话十分含糊,没有阐述清楚“民生新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思潮、实践,或者说“新”的含义是什么。
有人说民生新闻反映的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生存现状。若真如此,大量的负面报道完全可能误导人们认知,显然这不是社会的真实记录。有人说民生新闻具有舆论监督功能。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监督主要是从百姓的角度来监督的,只是眼前影响到百姓生活的一些负面因素。所以它显得东一鎯头西一棒的,头痛说头,脚痛说脚。这样的监督充其量只能起个媒体督促作用,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论者认为媒体只是具体关注某一个案,这种个体关怀的做法,是高射炮打蚊子,浪费了媒体资源。笔者认为这是 “民生新闻”初期运作的有效策略,是一张贴近百姓的“感情牌”。进入“后民生新闻”时期,这种“感情牌”虽然还不过时,但其重要性已明显下降。
作为转向后的电视民生新闻,《今日一线》栏目定位开始由上述混沌状态走向明晰。它将关注视点集中到了“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不和谐现象”上来。这一定位,提升了民生新闻监视社会的能力。
从《今日一线》的报道来看,城乡结合部通常是它的新闻主要来源地。老城区 发展 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而城乡结合部则正处于由乡村走向城市的磨合期。这里的矛盾最多,“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不和谐现象”在这里表现得极为突出与典型。同时,像广州市这样开放型城市,外来人员较多,这一批人对城市生活的生存能力与适应能力也是《今日一线》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根据笔者对《今日一线》的报道内容所作的统计,有近三分之二的内容都是关于这一部人生存状况的,为这一部分人排忧解难的。
从宽泛地“关注民生”,到具体关注“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不和谐现象”,“民生新闻”的定位由混沌走向明晰。它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明确起来了:一方面,它致力为百姓排忧解难,既从“鼓与呼”这一层面入手,也从“跑腿”干起;另一方面,它注意以正确的荣辱观引导百姓生活行为,既不回避其不文明行为,也注意以百姓生活中健康行为正面引导,使整个社会走向和谐。
基于对“后民生新闻”的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它下一个简略的定义了:“后民生新闻”是以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不和谐现象为思考起点,以呼吁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来消除不和谐因素为已任,在关注关心民生的基础上,注重对百姓生活中不文明现象正确引导。这是城市化进程中新闻媒体对百姓生活反映的一种新思维,是对“民生新闻”的新提升。
注释
程道才:《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新闻学透视》,《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第89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王欣:《记者,请把你的镜头对准老百姓——从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节目创办实践说起》,《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第209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李东生:《新闻工作的现状与重点》,2003年9月23日在全国高校新闻院系负责人会议的讲话。
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第147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
杨兴锋:《既要小民生,也要大民生》,《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第10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肖新华:《电视民生新闻还能走多远》,《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第226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新媒体传播与娱乐新形式
下一篇:城市化对东部报纸报道内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