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报道的宏观策划
关键词: 发展报道 框架 策划
近几年,发展报道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新闻实践的一大景观。2009年10月1日22:00,我用百度搜索“发展报道”,出来1960万条;对比前次记录,2007年8月22日19:00的同样搜索,百度是151万条;①仅仅两年,增长近13倍!
究其原因,发展是中国最基本最前沿的新闻事实;发展与受众生活多方面密切碰撞;发展报道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发展报道在媒体间互相借鉴和传播。这些原因都会长期存在,发展报道还要大发展。本文讨论其宏观策划。
新闻报道的宏观策划,是统筹媒介的新闻生产,要点是建构筛选新闻的框架和生产新闻的网络,它决定“本媒介”新闻报道的重点与特色。
筛选新闻的框架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综合部副主任徐立军说,中心要求采编人员对中国社会有个基本目录单,包括社会问题单、社会热点单,如现在老百姓关心什么?这可能包括医疗、房价、就业等。不同社会热点和问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这两年要关注什么,某个事件爆发,它和目录单中哪个问题相关联,已有储备是什么,事件来龙去脉怎么样,大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这都要了然于胸。虽然每个选题看起来动态性很强,但它一定在这目录单中。只有把某个具体问题放到大的社会背景下报道,才能真正让观众明白是怎么回事。②
这目录单就是央视筛选新闻的框架。如吉特林所言,媒介框架是认知、解释和表达的连贯模式,是筛选、强调和排除新闻报道的过程,框架保证记者们能快速、常规地处理大量信息:对信息识别、纳入认知类别、包装后有效地呈献给大众。www.lw881.com③——简直就是对央视目录单的功能说明嘛!央视框架的特殊在于,它取中国发展的视角,关键是那句话:不同社会热点和问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其根源是发展的阶段性,各阶段有发展重点,由此带来不同的热点与问题。
进一步问,这框架怎么来的?理论家认为框架有两个来源,一是个人或团队意识,二是超越个人与团队经验的文化。21世纪初,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实施“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现代化,这是最根本的大局,是覆盖和渗透一切领域的大文化。把这个因素鲜明提出,从哪些方面报道中国发展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全面现代化包括六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人(个人意识与行为),就是发展报道的所有领域。
这只是推论吗?看个实例。2000年11月,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深圳商报》推出160版大特刊——《经典深圳》。以10大栏目凸现深圳发展20年:《听当事人讲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政治发展,笔者注,下同);《听先行者讲决策的故事》(政治发展);《听亲历者讲敢闯的故事》(经济发展);《听创业者讲奋斗的故事》(经济发展);《听外地朋友讲深圳的故事》(社会发展);《听新老客家人讲移民的故事》(社会发展);《听特区人讲新词语的故事》(文化发展);《听市民讲新生活的故事》(社会发展);《听弄潮者讲大海的故事》(深圳的出口贸易,环境发展);《1000名深圳市民1000个真诚告白》(个人的成长、感受、祝愿等,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在中国发展也即中国现代化的六大领域中选择突出了10个方面,来讲述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④
看了些新中国60周年报道,不少媒介在做“60年60人”,或60事、60书、60问等等,按这个思路,80年要做80人,“祖国万岁”要做1万人!——不在乎人数多少,而在“60人”已经出现一个突出问题:某些领域人挤人,另一些领域又人迹罕至!如果我们把握其原理——“六大领域中选择突出”,再做大型或专题策划,会不会做得更好?!
发展=现代化,所以,发展报道=中国现代化报道。现代化六大领域,相应地,发展报道也一分为六:经济发展报道、政治发展报道、文化发展报道、社会发展报道、环境发展报道、人的全面发展报道。把它具体化为央视的目录单,不仅可以框定此时此地的报道重点,还可以发现哪些领域“报道过度”,哪些“报道不足”,以此为据调遣记者。
记者再用两种方式:细分与嫁接,把媒介框架落实为新闻报道。大致步骤是:1、深入采访区域,驻站或跑线。2、“细分”发展领域,缩小寻找范围。如环境发展分为自然与人文,前者是生态改善报道,后者是城际、省际、国际关系报道。细分的范围,就是记者要特别盯住的此时此地发展的阶段重点。3、发现新闻“点”。新闻关注事件而非常态、关注个人而非群体、关注推动故事发展的载体、冲突、细节等等,这些记者的新闻敏感,同媒介框架一结合就出货。《河北日报》记者采访省测绘局,发现5年出了7版交通图,写出《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报道河北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发展。4、看此发展点能否“嫁接”其他领域的发展点。《西藏日报》获中国新闻奖作品《家庭开旅馆 农民办公司 青藏铁路正在改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就是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嫁接,呈现青藏铁路给农牧民带来的多种变化。
生产新闻的网络
发展报道的宏观策划,还要把媒介框架用制度来落实:重新安排新闻生产网络。依据三个公理:“我”的受众只对发生在某些地点的事情感兴趣;只对某些组织的活动感兴趣;只对某些话题感兴趣。这是“本媒体”选材的三道门槛,更是调配记者的三种制度:地理边界化、组织集中化、主题专门化。⑤
地理不必多论。组织集中化,是与消息来源的重点组织建立固定联系。中国对发展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基本属于经济的“四个现代化”,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三大文明全面推进”,到“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现在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六大领域,我们在分阶段地重点推进。目前,中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现代化,环境发展报道的地位就要上升。环境生态的新闻富矿,集中在三类组织:一是政府,为环境好坏提供公共物品。政府按科层制运行,横向设科、纵向分层,因而又要盯住哪些科(负责环境的部门)、哪些层(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绿色gdp等在某一级政府的举措)。二是企业,为环境好坏提供私人物品。企业按市场机制运行,那些与环境关系密切的企业,其外部效应、补偿机制、社会责任更是重点。三是非营利组织,包括我们熟悉的“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和志愿组织、慈善机构等,其通过社会参与和民间行动,提供政府与企业不能、不愿或不便做的公共服务。把记者安排到这三类组织,向鱼儿最多处撒网,捞出一大群活蹦乱跳的环境发展报道。其他几种发展报道,以此类推。
让记者爬山涉水抓“活鱼”,那是个体劳动;“烟雾里辛苦等鱼踪”,也是《渔光曲》中的小生产。新闻生产也要工业化、现代化。组织集中化,就是在鱼群必经之处,预先布网等鱼。再进一步,主题专门化,撒出特定鱼饵,大捞特种鱼。广东的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是为香港等地提供优质水源的“民心工程”,其完工前一个月,《南方日报》向工程指挥部提出,做个《东改丰碑》的特刊。封面版是大型雕塑“生命之源”,配工程照片和主导文章;特2版为《血脉》,讲东深工程的历史、意义和作用;特3版为《深情》,记东深工程的领导关怀、承建单位的工作;特4版为《英雄》,刊登工程建设的先进集体与个人名单;特5版为《探索》,记录工程建设的六大经验,每项经验配以故事;特6~7最有创意,是为跨版的《大观——世界之最写绚丽华章》,中间是工程的全线剖面图,从大图拉出小图配文字说明,超有气势;特8版为《交响》,反映全国各地的施工高手同台献技。策划一拿出,工程指挥部迅速拍板,买下2000份报纸作为送嘉宾的礼物。⑥看!这不就是双效益么?这就叫:报道中国发展也发展媒体自身!
调配记者的三种制度,如房屋三重门,一进比一进广阔。地理最小,组织超越地理,话题更大,民生、金融、教育、健康、就业、旅游、房地产、汽车、文娱体育等等,这些专门话题,都绕过了地理与组织,跨越时空呈现发展脉络。王菲幽幽一曲——“对你说打错了,我不是你那个什么……”,全场粉丝尖叫,你真无法想象祥林嫂是这些90后小女生的老奶奶!以地域为界、选组织布点、择话题展开,三者交叉重叠,靠制度建设新闻生产网络。
网络有网眼,就有漏网之鱼,再用通讯员或职业报料人来填补空隙,使这张网细密化。这还是老办法,新办法是再加网民。《现代快报》把策划方案放上互联网,请网民提意见,既修改完善又发现新选题。如报道盐城方案上网后,网民提出扬州盐商、盐城博物馆等新东西,兼听则明,当然更可能一网打尽。生产网以地域为界,要避免地理局限,再加通讯社或媒体联盟与外界保持联系,使这张网联结其他局域网或全国全球网。江苏电视台近年的大型新闻策划,就往往突破省界,如联合中央和兄弟省市媒体推出《到江苏看小康》、《穿越长三角》;还往往突破国界,如推出《扬子江与莱茵河的对话》、《全球视野看创新》等,都是跨国新闻行动。
新闻报道的基本元素是“选事实、做文本、使共享”。发展是中国“第一要务”的事实,发展报道把第一要务的前沿凸现在探照灯下,把个别人和事及时转化成公共事件、共享资源。它不仅记录历史“是什么”;更通过“使前沿公共化”,积极建构现实“应该是什么”,从而参与发展,推动历史的形成!这是新闻报道的现代化,更是以新闻界的专业贡献服务中国的现代化。
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已成为国家目标;如果没有意外中断,到21世纪末,将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泥水里滚过、血水里趟过、盐水里煮过,从一袭青衫到五星红旗行走在茫茫太空,终于到了最后100年的加速冲刺阶段。整个21世纪,没有比这更大的时代主题了!做好发展报道,是中国新闻界21世纪的百年长跑!
[注释]
①张立伟:《发展报道蓬勃发展——一个正在应验的预言》,《青年记者》2007(9)上
②张垒、梁益畅:《报道策划的理念更新》,《中国记者》2009(9)
③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14页,华夏出版社,2007
④骆赤明:《深圳新闻业的经典之作——评深圳商报“11•14”160版大特刊〈经典深圳〉》,《新闻知识》2001(1)
⑤参见盖伊•塔奇曼:《做新闻》,46~51页,华夏出版社,2008
⑥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180~182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上一篇:风险放大与媒体责任
下一篇:试析预测性体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