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字时代下的新闻摄影
发布时间:2015-07-04 20:39
摘要 数字化是新闻摄影未来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在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威胁,本文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 数字时代 新闻摄影 机遇 挑战
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强调以视觉传播为核心,大量运用以速读性、易读性和娱乐性为目的的传播方式,图片新闻正是符合上述这些要求的一种传播方式。笔者认为,图片新闻在媒体中的重要性超越了以往新闻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因此对数字时代下的新闻摄影的研究也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一、 新闻摄影已步入数字时代
在新闻媒体步入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新闻摄影的工作模式早已被颠覆,适应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工作模式则尚未完全确立,图片新闻的重要性又日渐凸显。对此,我们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甚至媒介管理者多少会感到一些不适。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既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在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国外摄影人提出了新闻摄影是否面临死亡的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是:版面的限制、费用的限制、胶片无法满足新闻图片的快速传播都使新闻摄影进入了一个艰难的境地,新闻摄影记者随心所欲的年代已经结束了。数字时代的到来最初并没有为新闻摄影带来转机,摄影记者一方面在对以传统机械相机和银盐胶片为载体的新闻摄影充满怀旧的情绪,抵制数字影像的冲击;另一方面,更多地摄影记者则对数字摄影所带来的新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但是最终,人们还是接受了数字影像技术,并让它走进了新闻摄影领域。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部主任罗伯特·吉尔卡(robert gilka)就告诫他的学生:“数码摄影没有出现在昨天,没有出现在今天,也不见得就出现在明天,但它将出现,并伴随着你们的余生。”①迪克·哈尔斯坦德(dirck halstead)是数字摄影记者(the digital journalist)网站的创始人,他是如此评论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的:“我说新闻摄影即将死亡,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把一个瞬间凝结在银盐的胶卷上、然后通过媒体传播这样的新闻摄影的死亡。而在不远的将来,新闻摄影将通过移动的影像、声音,通过网络和电视进行传播。网络将取代印刷媒体。这其实是传统的新闻摄影开始以另外一种形式发展,而人类视觉传播的历史仍然在继续,信息传达者的任务仍然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事件和新闻人物。”②
从目前我国新闻摄影的现实情况来看,数字影像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使新闻摄影已经不可逆转地从机械复制时代进入到了数字影像时代。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最直接改变在于摄影器材上的变更。传统的以机械相机和银盐胶片作为新闻摄影的工作载体,让位于数码相机与光电耦合元件。拍摄器材的变化,不单单导致了摄影记者拍摄技术的改变,更从深层次上改变着摄影记者的新闻摄影理念,这其中既充满机遇,又具有挑战。
三、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优势与不足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究竟有哪些优势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数字技术强化了新闻摄影对时效性的要求。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由于新闻记者所拍摄的胶片必须送回媒体进行冲洗、放大,进而再进行挑选、编辑,新闻图片的发稿时间常常多达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在数字时代,传统新闻照片上的银盐颗粒变成了马赛克,传输照片的载体从照相纸便成了由0和1组成的比特,这种改变使新闻图片的快速传输有了技术上的保障,新闻图片完全可以做到即摄、即传、即编。当摄影记者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新闻照就已经发回了记者所在媒体的编辑部,这对于每一个摄影记者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法新社北京分社的社长孟飞在回答北京奥运会法新社将会采取哪些新技术支持本届奥运会的报道这一问题时,曾不无自信的说:“技术方面的保障,比如影像的快速传输、现场技术应用,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众多竞争对手当中,取得最好的成绩。打个比方,在百米跨栏比赛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摄影记者应该在不超过一秒的时间内把他们拍摄的照片传输出来。”③
2.降低拍摄难度,扩大稿源
其次,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令新闻摄影的操作难度得以降低。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新闻摄影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操作难度较大的工作。摄影记者不仅要专注于用镜头捕捉某一特定时刻,将形式、设想、光线、新闻事件、画面主体等所有视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决定性瞬间”,同时还要兼顾一般摄影的技术标准——曝光、对焦、色温、明暗对比度、构图。一旦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也就意味着一张新闻图片的拍摄已经完成,新闻图片在后期所能做的修饰仅限于裁剪。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仅仅意味着获取这张新闻图片的开始,图片的曝光、色温、明暗对比度、裁剪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后期调整。虽然过度地依赖计算机的后期调整可能会引发某些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工作的后期编辑与前期摄影变得几乎同等重要。这也使从事新闻摄影前期拍摄的技术难度大大降低,在对图片质量要求不高的一般采访中,普通的文字记者也能进行一般的新闻摄影工作。这不仅仅大大降低了媒体的经营成本(雇佣更少的专职摄影记者),也使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有机会投身到新闻摄影的工作中来,媒体获得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第一手影像资料的可能性反而大大增强。实际上,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媒体,专职摄影记者的人数是相当少的,大部分新闻图片是通过兼职摄影记者、签约摄影记者以及图片库来获取照片的。我国的新华社也在2003年9月已在全国签约摄影师300多位,并制定了三年发展2000名签约摄影师的目标。
3.便于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拍摄对象
再次,数字技术能使摄影记者能够更好地进行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而今,利用互联网络和电子邮件的帮助下,摄影记者可以随时收集到更丰富的资料,以帮助自己寻找合适的选题,更深入地了解被摄对象,从而在新闻摄影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实质与内涵,使拍摄的新闻图片更加真实、生动。
4.扩大展示、交易平台
最后,数字技术为摄影记者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的新闻摄影工作中,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新闻图片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发稿,出现在报刊的版面上;绝大多数的新闻图片被放入了媒体的影像资料库,有的新闻图片甚至仅仅停留在胶片上,尚未被洗印出来。这在客观上既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同时也是对摄影记者的辛勤劳动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为摄影记者发表大量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摄影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主页展示所拍摄的新闻图片,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上的新闻图片代理机构售卖自己拍摄的新闻图片。早在1995年,世界上就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图片库实现了“在线”,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新闻图片代理机构也都实现了网络化。④这样既能够更好地调动摄影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也在更大程度上尊重了摄影记者的劳动价值。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是不是完美无缺的呢?显然不是的,2007年在网络上争论的沸沸扬扬的“华南虎照事件”至今悬而未决,2008年新春伊始则相继出现了“香港明星不雅照事件”、“《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藏羚羊照造假事件”。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2007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评选上,又出现了造假行为:非突发新闻类金奖作品、组照《为什么不回家》,因作者声明其中错传了一张经过ps(通过电脑软件修改)的图片,主动申请“红牌”,被取消了获奖资格。⑤数字时代新闻摄影要走的路距离美好的终点还有很远。
首先,数字时代新闻摄影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闻图片的真实性。虚假的新闻摄影图片不是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独有的产物,但不能否认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将遭遇到更大的威胁。在传统的新闻摄影工作中,造假者大多是通过摆拍、图片说明的失实描写等手段制造出虚假的图片新闻,虽然运用多张底片叠加、底片遮挡等技术也可以制作出虚假照片,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很容易被识破,因此新闻摄影中影像本身的真实性尚未受到威胁。然而,在数字时代,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对新闻图片中某些新闻场景的修改、部分新闻元素的添加或删除、移花接木进行多张图片的合成都将变得轻而易举,并且在图片效果上足以乱真。对此,图片编辑们也常常显得无可奈何,数字影像的出现使摄影记者对自己拍摄的新闻图片的编辑权扩大了。从前,记者将整卷底片交给图片编辑,图片编辑能够从中清晰地看到摄影记者拍摄的全过程,然后进行判断选择。但是现在,记者可以只选择愿意给图片编辑看的照片,而将其他的隐去。图片编辑拿到的是不完整的资料,进行的是二次同时,如果记者作假,图片编辑也无从考证。⑥
正因于此,即使是数字影像方面的专家,在面对精心制作的虚假照片时,仅凭肉眼也很难分辨出真伪,就更不要说普通的受众了。当受众看到一张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首先想到的不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质疑新闻图片的真伪时,即便这是一张真实的新闻图片,它作为佐证新闻事实的价值也大打折扣了。新闻摄影中影像本身的真实性被质疑、被颠覆,这才是数字时代新闻摄影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将虚假新闻图片的泛滥完全怪罪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多少有些绝对,但无所不能的数字技术无疑放大了某些追求名利的摄影记者的贪欲。从2003年美国《洛杉矶时报》的布莱恩·沃尔斯基因为合成虚假新闻图片最终导致了解雇,到我国2005年“华赛(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 自然及环保新闻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涉嫌拼接合成,再到《大庆晚报》摄影部副主任刘为强藏羚羊照造假,以及《杭州日报》摄影记者王一《为什么不回家》其中一张拼接合成乌云。虚假新闻图片的屡屡出现值得深思,而这些获奖的新闻摄影作品或许仅仅是大量虚假新闻图片中的冰山一角。
2.新闻图片的把关难度加大
其次,数字时代新闻摄影所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对于新闻图片在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与控制。图片的数字化和图片传输的网络化,无论是对新闻摄影还是对媒体本身都是一次革命,数字技术的进步解构了传统新闻图片的传播规则。基于互联网络的交互性,作为新闻图片发布者的传统媒体,同时也变成了新闻图片的接受者;与此同时,作为新闻图片接受者的受众,则一跃变成了新闻图片的发布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新的新闻图片的传播规则,传统媒体、图片编辑对新闻图片的把关与控制效果将被极大弱化。例如,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可以将其拍摄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图片通过网络进行随意发布,虽然图片本身也许是真实的,但却不利于社会舆论的引导,甚至涉及到泄漏国家机密;而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新闻图片的版权在互联网络上得不到有效保护,侵权、盗链、篡改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摄影作品屡见不鲜;更为让人担忧的是互联网络成为不法分子手中的有力工具,恶意传播非法照片、虚假照片,从而误导公众舆论、破坏社会和谐、制造公共危机。今年年初“香港明星不雅照事件”在网络上的迅速蔓延,正是这一危机的具体体现。
四、 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所出现的种种弊端,我们究竟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对于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威胁,我们认为一味强调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并不能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完善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的工作准则,才是彻底根除虚假新闻图片的良方。目前,西方媒体和我国一些成熟媒体,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针对数码时代下的新闻摄影的有效管理体制。例如,在图片拍摄权和图片编辑权的分离,摄影记者不允许私自修改照片;设立图片总监职位,专职负责媒体的图片事务;对摄影记者所拍摄的图片,后期编辑从操作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建立完整的问责制度,增加摄影记者造假的成本。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一些成熟媒体对数字新闻图片的操作准则值得借鉴。以美联社为例,他们在对数字新闻图片的后期调整中,遵循以下几点规定:
1、 只对照片做传统暗房可以做的加光、减光、调整色调、剪裁等处理,无论如何也不能修改图片的内容。
2、 在调整颜色时一定要非常小心,确保是现场真实气氛的还原,如果出现不同寻常的色调一定要在图片里向读者说明,一定要把色彩的改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3、 如果在照片的处理过程中有任何问题,立刻像高级编辑咨询。
4、 诚实是美联社图片的最高准则,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⑦
应该指出的是对数字影像必要的后期调整还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不改变新闻图片实质内容的前提下,对色阶、色饱和度、对比度、曝光量的适当调整应该被允许。一些内容被部分修改的图片,如果确有必要刊登、发表,应当就修改的内容在媒体上做出必要说明,并且此类图片不能被划归到新闻图片的范畴,而只能作为报刊的封面图片或插图。
针对数字时代新闻图片传播的把关难度加大,我们认为应该从政府、媒体、受众三方面共同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设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互联网络这一权力真空地带的监管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对一些蓄意发布不良图片的网络媒体和个人,应坚决予以惩处,涉及法律问题的,应追究违法媒体及个人的法律责任。其次,仅仅依靠政府加强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各主流网络媒体自身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一套合理、科学的图片发布机制。例如,目前部分网络媒体就采用了图片延迟发布的机制,任何在个人在网络上发布的图片必须都要经过网站管理人员的审查,经确认没有危害后放可在网络上浏览、传播。最后,切实加强对广大受众的媒介教育,提高广大网民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络的媒介素质,才是新闻图片在互联网络上健康传播,新闻摄影在数字时代茁壮成长的根本保证。
注释
曾璜,任悦编著:《图片编辑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第10页,第195页,第108页,第105页。
dirck halstead,revisiting the death of photojournalism,2001年1月,
徐静策划:《奥运来了》,载《大众摄影》2007年第8期,第39页。
杨宣:《“照相机”为啥要说谎?》,载《人民日报》2008年2月27日第11版。
关键字 数字时代 新闻摄影 机遇 挑战
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强调以视觉传播为核心,大量运用以速读性、易读性和娱乐性为目的的传播方式,图片新闻正是符合上述这些要求的一种传播方式。笔者认为,图片新闻在媒体中的重要性超越了以往新闻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因此对数字时代下的新闻摄影的研究也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一、 新闻摄影已步入数字时代
在新闻媒体步入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新闻摄影的工作模式早已被颠覆,适应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工作模式则尚未完全确立,图片新闻的重要性又日渐凸显。对此,我们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甚至媒介管理者多少会感到一些不适。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既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在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国外摄影人提出了新闻摄影是否面临死亡的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是:版面的限制、费用的限制、胶片无法满足新闻图片的快速传播都使新闻摄影进入了一个艰难的境地,新闻摄影记者随心所欲的年代已经结束了。数字时代的到来最初并没有为新闻摄影带来转机,摄影记者一方面在对以传统机械相机和银盐胶片为载体的新闻摄影充满怀旧的情绪,抵制数字影像的冲击;另一方面,更多地摄影记者则对数字摄影所带来的新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但是最终,人们还是接受了数字影像技术,并让它走进了新闻摄影领域。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部主任罗伯特·吉尔卡(robert gilka)就告诫他的学生:“数码摄影没有出现在昨天,没有出现在今天,也不见得就出现在明天,但它将出现,并伴随着你们的余生。”①迪克·哈尔斯坦德(dirck halstead)是数字摄影记者(the digital journalist)网站的创始人,他是如此评论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的:“我说新闻摄影即将死亡,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把一个瞬间凝结在银盐的胶卷上、然后通过媒体传播这样的新闻摄影的死亡。而在不远的将来,新闻摄影将通过移动的影像、声音,通过网络和电视进行传播。网络将取代印刷媒体。这其实是传统的新闻摄影开始以另外一种形式发展,而人类视觉传播的历史仍然在继续,信息传达者的任务仍然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事件和新闻人物。”②
从目前我国新闻摄影的现实情况来看,数字影像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使新闻摄影已经不可逆转地从机械复制时代进入到了数字影像时代。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最直接改变在于摄影器材上的变更。传统的以机械相机和银盐胶片作为新闻摄影的工作载体,让位于数码相机与光电耦合元件。拍摄器材的变化,不单单导致了摄影记者拍摄技术的改变,更从深层次上改变着摄影记者的新闻摄影理念,这其中既充满机遇,又具有挑战。
三、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优势与不足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究竟有哪些优势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数字技术强化了新闻摄影对时效性的要求。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由于新闻记者所拍摄的胶片必须送回媒体进行冲洗、放大,进而再进行挑选、编辑,新闻图片的发稿时间常常多达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在数字时代,传统新闻照片上的银盐颗粒变成了马赛克,传输照片的载体从照相纸便成了由0和1组成的比特,这种改变使新闻图片的快速传输有了技术上的保障,新闻图片完全可以做到即摄、即传、即编。当摄影记者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新闻照就已经发回了记者所在媒体的编辑部,这对于每一个摄影记者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法新社北京分社的社长孟飞在回答北京奥运会法新社将会采取哪些新技术支持本届奥运会的报道这一问题时,曾不无自信的说:“技术方面的保障,比如影像的快速传输、现场技术应用,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众多竞争对手当中,取得最好的成绩。打个比方,在百米跨栏比赛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摄影记者应该在不超过一秒的时间内把他们拍摄的照片传输出来。”③
2.降低拍摄难度,扩大稿源
其次,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令新闻摄影的操作难度得以降低。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新闻摄影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操作难度较大的工作。摄影记者不仅要专注于用镜头捕捉某一特定时刻,将形式、设想、光线、新闻事件、画面主体等所有视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决定性瞬间”,同时还要兼顾一般摄影的技术标准——曝光、对焦、色温、明暗对比度、构图。一旦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也就意味着一张新闻图片的拍摄已经完成,新闻图片在后期所能做的修饰仅限于裁剪。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仅仅意味着获取这张新闻图片的开始,图片的曝光、色温、明暗对比度、裁剪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后期调整。虽然过度地依赖计算机的后期调整可能会引发某些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工作的后期编辑与前期摄影变得几乎同等重要。这也使从事新闻摄影前期拍摄的技术难度大大降低,在对图片质量要求不高的一般采访中,普通的文字记者也能进行一般的新闻摄影工作。这不仅仅大大降低了媒体的经营成本(雇佣更少的专职摄影记者),也使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有机会投身到新闻摄影的工作中来,媒体获得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第一手影像资料的可能性反而大大增强。实际上,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媒体,专职摄影记者的人数是相当少的,大部分新闻图片是通过兼职摄影记者、签约摄影记者以及图片库来获取照片的。我国的新华社也在2003年9月已在全国签约摄影师300多位,并制定了三年发展2000名签约摄影师的目标。
3.便于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拍摄对象
再次,数字技术能使摄影记者能够更好地进行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而今,利用互联网络和电子邮件的帮助下,摄影记者可以随时收集到更丰富的资料,以帮助自己寻找合适的选题,更深入地了解被摄对象,从而在新闻摄影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实质与内涵,使拍摄的新闻图片更加真实、生动。
4.扩大展示、交易平台
最后,数字技术为摄影记者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的新闻摄影工作中,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新闻图片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发稿,出现在报刊的版面上;绝大多数的新闻图片被放入了媒体的影像资料库,有的新闻图片甚至仅仅停留在胶片上,尚未被洗印出来。这在客观上既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同时也是对摄影记者的辛勤劳动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为摄影记者发表大量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摄影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主页展示所拍摄的新闻图片,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上的新闻图片代理机构售卖自己拍摄的新闻图片。早在1995年,世界上就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图片库实现了“在线”,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新闻图片代理机构也都实现了网络化。④这样既能够更好地调动摄影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也在更大程度上尊重了摄影记者的劳动价值。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是不是完美无缺的呢?显然不是的,2007年在网络上争论的沸沸扬扬的“华南虎照事件”至今悬而未决,2008年新春伊始则相继出现了“香港明星不雅照事件”、“《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藏羚羊照造假事件”。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2007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评选上,又出现了造假行为:非突发新闻类金奖作品、组照《为什么不回家》,因作者声明其中错传了一张经过ps(通过电脑软件修改)的图片,主动申请“红牌”,被取消了获奖资格。⑤数字时代新闻摄影要走的路距离美好的终点还有很远。
1.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威胁
首先,数字时代新闻摄影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闻图片的真实性。虚假的新闻摄影图片不是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独有的产物,但不能否认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将遭遇到更大的威胁。在传统的新闻摄影工作中,造假者大多是通过摆拍、图片说明的失实描写等手段制造出虚假的图片新闻,虽然运用多张底片叠加、底片遮挡等技术也可以制作出虚假照片,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很容易被识破,因此新闻摄影中影像本身的真实性尚未受到威胁。然而,在数字时代,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对新闻图片中某些新闻场景的修改、部分新闻元素的添加或删除、移花接木进行多张图片的合成都将变得轻而易举,并且在图片效果上足以乱真。对此,图片编辑们也常常显得无可奈何,数字影像的出现使摄影记者对自己拍摄的新闻图片的编辑权扩大了。从前,记者将整卷底片交给图片编辑,图片编辑能够从中清晰地看到摄影记者拍摄的全过程,然后进行判断选择。但是现在,记者可以只选择愿意给图片编辑看的照片,而将其他的隐去。图片编辑拿到的是不完整的资料,进行的是二次同时,如果记者作假,图片编辑也无从考证。⑥
正因于此,即使是数字影像方面的专家,在面对精心制作的虚假照片时,仅凭肉眼也很难分辨出真伪,就更不要说普通的受众了。当受众看到一张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首先想到的不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质疑新闻图片的真伪时,即便这是一张真实的新闻图片,它作为佐证新闻事实的价值也大打折扣了。新闻摄影中影像本身的真实性被质疑、被颠覆,这才是数字时代新闻摄影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将虚假新闻图片的泛滥完全怪罪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多少有些绝对,但无所不能的数字技术无疑放大了某些追求名利的摄影记者的贪欲。从2003年美国《洛杉矶时报》的布莱恩·沃尔斯基因为合成虚假新闻图片最终导致了解雇,到我国2005年“华赛(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 自然及环保新闻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涉嫌拼接合成,再到《大庆晚报》摄影部副主任刘为强藏羚羊照造假,以及《杭州日报》摄影记者王一《为什么不回家》其中一张拼接合成乌云。虚假新闻图片的屡屡出现值得深思,而这些获奖的新闻摄影作品或许仅仅是大量虚假新闻图片中的冰山一角。
2.新闻图片的把关难度加大
其次,数字时代新闻摄影所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对于新闻图片在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与控制。图片的数字化和图片传输的网络化,无论是对新闻摄影还是对媒体本身都是一次革命,数字技术的进步解构了传统新闻图片的传播规则。基于互联网络的交互性,作为新闻图片发布者的传统媒体,同时也变成了新闻图片的接受者;与此同时,作为新闻图片接受者的受众,则一跃变成了新闻图片的发布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新的新闻图片的传播规则,传统媒体、图片编辑对新闻图片的把关与控制效果将被极大弱化。例如,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可以将其拍摄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图片通过网络进行随意发布,虽然图片本身也许是真实的,但却不利于社会舆论的引导,甚至涉及到泄漏国家机密;而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新闻图片的版权在互联网络上得不到有效保护,侵权、盗链、篡改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摄影作品屡见不鲜;更为让人担忧的是互联网络成为不法分子手中的有力工具,恶意传播非法照片、虚假照片,从而误导公众舆论、破坏社会和谐、制造公共危机。今年年初“香港明星不雅照事件”在网络上的迅速蔓延,正是这一危机的具体体现。
四、 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所出现的种种弊端,我们究竟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对于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威胁,我们认为一味强调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并不能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完善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的工作准则,才是彻底根除虚假新闻图片的良方。目前,西方媒体和我国一些成熟媒体,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针对数码时代下的新闻摄影的有效管理体制。例如,在图片拍摄权和图片编辑权的分离,摄影记者不允许私自修改照片;设立图片总监职位,专职负责媒体的图片事务;对摄影记者所拍摄的图片,后期编辑从操作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建立完整的问责制度,增加摄影记者造假的成本。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一些成熟媒体对数字新闻图片的操作准则值得借鉴。以美联社为例,他们在对数字新闻图片的后期调整中,遵循以下几点规定:
1、 只对照片做传统暗房可以做的加光、减光、调整色调、剪裁等处理,无论如何也不能修改图片的内容。
2、 在调整颜色时一定要非常小心,确保是现场真实气氛的还原,如果出现不同寻常的色调一定要在图片里向读者说明,一定要把色彩的改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3、 如果在照片的处理过程中有任何问题,立刻像高级编辑咨询。
4、 诚实是美联社图片的最高准则,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⑦
应该指出的是对数字影像必要的后期调整还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不改变新闻图片实质内容的前提下,对色阶、色饱和度、对比度、曝光量的适当调整应该被允许。一些内容被部分修改的图片,如果确有必要刊登、发表,应当就修改的内容在媒体上做出必要说明,并且此类图片不能被划归到新闻图片的范畴,而只能作为报刊的封面图片或插图。
针对数字时代新闻图片传播的把关难度加大,我们认为应该从政府、媒体、受众三方面共同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设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互联网络这一权力真空地带的监管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对一些蓄意发布不良图片的网络媒体和个人,应坚决予以惩处,涉及法律问题的,应追究违法媒体及个人的法律责任。其次,仅仅依靠政府加强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各主流网络媒体自身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一套合理、科学的图片发布机制。例如,目前部分网络媒体就采用了图片延迟发布的机制,任何在个人在网络上发布的图片必须都要经过网站管理人员的审查,经确认没有危害后放可在网络上浏览、传播。最后,切实加强对广大受众的媒介教育,提高广大网民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络的媒介素质,才是新闻图片在互联网络上健康传播,新闻摄影在数字时代茁壮成长的根本保证。
注释
曾璜,任悦编著:《图片编辑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第10页,第195页,第108页,第105页。
dirck halstead,revisiting the death of photojournalism,2001年1月,
徐静策划:《奥运来了》,载《大众摄影》2007年第8期,第39页。
杨宣:《“照相机”为啥要说谎?》,载《人民日报》2008年2月27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