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新闻另类秀的传播学解读
发布时间:2015-07-04 20:40
摘要 本文以《阿六头说新闻》为例,分析了方言新闻节目的特点,并对方言新闻节目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阿六头说新闻》 方言新闻
abstract the paper takes the program of aliutou talking about news for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lectic news, and cerebrates the dialectic news how to ha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liutou talking about news dialectic news
提起《阿六头说新闻》,只要是关注方言新闻的人都不会陌生。这档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全国百佳电视栏目深受观众欢迎,连续四年收视率走高。为了栏目革新,提高受众关注度,该频道于2007年底推出了“阿六嫂”的新概念,通过海选评出和阿六头搭档的阿六嫂。整个评选活动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千挑万选出来的阿六嫂自今年年初亮相荧屏,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试播几个月后,“阿六嫂”的反响并不尽如人意,对其持否定态度的观众占了绝大多数,网上甚至有网民发起了“要求阿六嫂下台”的投票运动。针对民意舆论,栏目组数次调整主持方式,阿六嫂的命运跌宕起伏,但栏目负责人表示最终还是观众和收视率说了算。围绕着阿六嫂的“上”和“下”,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新闻事件。实际上,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阿六嫂选秀现象反映了方言新闻在收视率的指挥棒下谋求创新的一次突围,其中折射出了方言新闻在竞争激烈的媒介时代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命题。
一、方言新闻节目的特点
方言新闻节目多见于地方电视台,它是电视新闻节目“本土化”改革的产物,是地方台对抗省级卫视和中央台的资源优势和霸主地位的独门秘籍,相当部分地方电视台藉此收视率火爆、广告量大增,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细加分析,方言新闻节目具备其自身的独特优势:
1.随意的播报方式
方言新闻大多采用平民化、大众化的播报方式,演播现场布置成茶馆的场景,主持人一把蒲扇、马褂一批潇洒上场,用地方观众耳熟能详的方言指点江山、评述民生。新闻的五个w一个h等要素俱备,以轻松调侃的方式披露新闻现实,以平民视点对民生新闻加以简要评论,简单朴素的话语中透露出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和处世哲理,间或配以夸张的语调和表情,受众对此往往报以会心一笑,传受双方的传播意图和反馈过程就在这默契中悄然完成。
方言新闻随意的播报方式看似随意,但实际上对主持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主持人的方言要地道。因为主持人面对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受众,语言上的一点瑕疵都会通过屏幕被放大,这也是阿六嫂被网友诟病的一个原因。其次,主持人能对方言运用自如。方言新闻的精髓就在于俚语俗语等非正式官方语言对于严肃新闻的形式消解和意义重构,受众于此获得一种不可与他人言说的奇特感觉,各中妙趣只有理解方言的人才能体会。无疑,这会导致受众的区域认同和文化优越感。再次,主持人能运用方言评稿。如果主持人只是用方言念稿,而没有灵活运用方言评稿,节目空有壳而无核,只会引起受众反感。而评稿不仅体现了媒介人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方言新闻介于严肃新闻和脱口秀之间的独有卖点。
阿六嫂之所以遭到观众抵制,根据笔者调查,主要原因就在于她方言不够地道,很多老杭州人听着觉得别扭,缺乏阿六头讲方言时的原汁原味;其次,表情做作,故弄玄虚,不够放松自然,不象播报新闻倒象舞台表演;再者,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个传声器,不会点评新闻。①
2.平民化的节目风格
既然走的是小众化路线,定位于窄播方针,以市民阶层为目标受众,势必新闻素材的选取上要遵循平民化风格,方言新闻从主持人到节目内容无不围绕此作文章。
以《阿六头说新闻》为例,主持人阿六头形象普通、衣着普通,一个普通的中年媒体从业人员。他语言幽默诙谐、风趣生动,就像街头巷尾贫嘴的可爱邻居。“阿六头”并非主持人原名,这是个在当地百姓中最常用的名字,使用频率高,容易使观众有亲近感。
在节目内容选取上,方言新闻也以平民化为指南针,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根据拉瑟后院篱笆的原则,方言新闻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奇闻逸事,变成屏幕上关注的重要领域,以家长里短等平民百姓的兴趣点编排新闻内容。原生态的新闻素材由于其鲜活性、贴近性和真实性常常能引起受众共鸣,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充盈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没有国家大事的严肃刻板,生活流的观点自然随意地在整个节目中流淌。与严肃新闻相比,方言新闻的受众群体更多获取的是消遣和娱乐。当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听着熟悉的方言,看着平淡温馨的生活画面,一天的疲惫和紧张一扫而空,其潜在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宣泄也得到了释放。
3.添加奇观因素
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后工业社会,似乎一切文化消费都变成了一场场视觉盛宴的狂轰滥炸。国产大片追求视听冲击,动漫作品追求声画合一,连新闻也添加了奇观因素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面对市民阶层,以民生新闻为主体的方言类新闻节目,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收视率,在内容编排上也选取了奇闻逸事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猎奇心态。几乎方言新闻在内容上都有些耸人听闻的和离奇古怪的事情。《阿六头说新闻》有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制造悬念、追踪真相、揭露谜底等步骤一应俱全,如果把其中的细节、场景和采访人话语加以适当扩充和想象虚构,就是一出精彩的警匪片或悬疑片。无可否认,民生新闻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特殊领域,而一般的奇闻也总是能让市民津津乐道,但是如果主持人评述话语不恰当或场景剪辑走极端,则极易沦入低俗化、感官化的视觉误区,更有存在误导青少年之嫌,而这也是方言新闻为评论者所指向的一个短处。
二、方言新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综上所述,方言新闻作为新闻节目的一种传播方式,是地方电视台为了谋求相对稳定而有限的收视群体所采取的市场化策略。经受了市场严峻考验的方言新闻,有其成功的特质和现实基础,但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阿六嫂现象就可以看作是方言新闻面临瓶颈期的突破与转型试水,只是这种尝试是否成功,所采取的方式是否恰当,还有待于市场和受众的检验。而不论何种新闻节目,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得不考虑到形式、内容、受众和媒体责任感等几个关键要素。
1.主持人与节目的互动
主持人与栏目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从传受双方互动关系的层面上来看,传播学认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接近性与相似性会使受众产生一种“同体观”倾向,把传播者看作是“自己人”,从而在传播中造成传播者和受众意见一致的情境,即俗称的“自己人”效应。② 传播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接近性、熟知性和悦目性等特质因素,以及很强的专业性,才能在信息传播中使受众的态度、行为、情感等方面产生所期望的传播效果。《阿六头说新闻》中阿六头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观众有些是冲着阿六头在《杭州佬》、《开心十三点》的名气而来,有些则是被其闲聊家常的主持风格所吸引。而阿六嫂显然不具备这些先天优势,遭受非议也就不难理解了。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新生事物的“阿六嫂”渐渐被观众接受并认可也未可知,一切都有待于实践的评判。
在消费社会全民狂欢的时代里,选秀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方言新闻也搭上了这趟快车,姑且不论阿六嫂称职与否,光是各界的褒贬不一就赢得了不少关注度,使原本的“老”节目又焕发出了“新”光彩。但这种轰动效应毕竟只是一时的,形式创新只有真正转化为内容创新,以“内容为王”吸引受众,才能使节目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内外的一些新闻名牌节目,如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abc(美国广播公司)的《20-20》、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日界线》,及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小莉看时事》等,都以其严谨的新闻理念、高质量的新闻素材与独到精辟的分析论述来打造其节目品牌,并不是完全依靠一两位名主持的独特个性和报道风格来支撑节目。
反观方言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也是一样,就如同当初它带给受众的新奇一样,如果此后没有积极进行新闻本土化探索,没有在播报方式和内容上寻求创新,方言新闻节目并不会成为观众收视的首选,就连主持人阿六头也坦承:“节目的卖点还在于新闻的选择上。”③ 由于方言新闻节目走的是本土化的软新闻方式,其中又因为民生新闻浅俗面广,节目极易滑入庸俗和同质化的泥淖。方言新闻要做到通俗而不媚俗,俗中见雅、浅中见深,确实还需要在内容上加以改进。
首先,不妨将硬新闻软化。就目前的方言新闻节目而言,内容大多是些小新闻、软新闻,仅限于琐细的日常生活事务,真正涉及到公众的政治权力或事件深层背景的大新闻、硬新闻很少,这也是方言新闻节目的瓶颈之一。其实,对于国际新闻、时政新闻等省级卫视和中央台的“专利”,方言新闻大可尝试作一番本土化解读,挖掘其中与百姓生活的相关内容作为切入点,用方言这一当地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把这类看似和百姓相去甚远的新闻题材真正和民生利益结合起来,把新闻做大、做深,提高节目的品位。
其次,改进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灾难新闻或奇闻逸事,应该本着新闻人的责任感,而不是旁观者的猎奇心态,跳出“‘低度的灾害叙述+高度救灾叙述+积极的救灾结果'模式,在一篇报道中着力叙述一个问题,或灾害原因,或灾害情况”,④做到言而有物、掷地有声。
第三,尝试做深度报道。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和交流的沟通桥梁,方言新闻不能因为是方言播报、定位于民生新闻就仅仅局限于投诉、资讯和服务等基本功能,而应充分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做连续报道、深度报道,使方言新闻的报道内容小中见大、点评微言大义。如刚刚发生的四川特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断正常节目运行,全程直播抗震救灾活动,各省市和地方台报道纷纷跟进,方言节目也可以借此打个漂亮的新闻战,做连续报道,以市民的眼光看地震、看救灾、看灾后重建,广泛听取民意呼声,切实履行下情上传的固有职责,而非简单的灾情报道、爱心呼唤。
3.扩大受众源
媒体分众化时代,媒介管理者针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方言新闻因其语言传播范围的限制,面对的是区域性受众,以本土化的新闻资源争夺收视群体。以《阿六头说新闻》为例,将受众源定位于土生土长的“老杭州”,这部分中老年受众尽管稳定且数目庞大,但他们通常不具备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较难成为舆论传播中的意见领袖。而就实际收视情况看,不仅“老杭州”爱看,“新杭州”人(外来杭州工作、生活、定居的人)也爱看,其中不仅怀抱着对陌生语言的新奇心理,还可以借此了解本地文化、风俗和市民心态,缩短身处异域文化情境中的不适、孤独和被排斥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体的方言传播现象执行的是对所在地区的载域文化的一种认同,体现的是方言的整合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媒体的传播得到了确认。”⑤
由此可见,方言新闻所面对的“小众”、“分众”依然是“大众”,尤其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下,城市人口流动性大,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往往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人口,通过媒体了解当地的习俗和风土人情是最便捷高效的途径之一。且外地移民中的一部分受众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是不可忽视的舆论领袖或准领袖。媒介使用取决于“可能成为受众的人”的满足、需求、期望或动机的观点历史悠久,如若将这部分优质受众源排斥在外,方言新闻的定位仅囿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不是提升新闻品质扩大影响力,那么很有可能沦为市井新闻,其未来的尴尬处境也可想而知。
4.提高媒体责任感
“广播电视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为了社会,参与社会,它不同于友人之间的谈话,也迥异于亲人之间的絮语。它是媒体与大众之间的直接交流,要服务大众,更要引导大众。”⑥“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对新闻媒介的崇高威望和自己的崇高称号负责,而且要对信息公开传播的社会上所产生的结果负责。”⑦ 方言新闻平民化、低视角的策略,在民生新闻的制作上是成功的。但从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和节目的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止步于此是不明智的。
如果充斥荧屏的仅仅是些市民生活琐事与奇闻逸事,会使节目显得庸俗、缺乏新闻品格。每座城市都有其内在的文化风雅与历史底蕴,发掘其特质不仅是电视新闻差异化生存的法宝,更是传媒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此同时,方言新闻“分众化、本土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更狭窄的受众范围,而恰恰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更有效的传播。”因此,“在内容上挖掘本地新闻的深度和地区文化的精髓,在非本地信息中寻求本地化的读解,从方言及地方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增强表现力,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语言的创新,在规范的前提下追求活泼生动的节目形式和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这才是广播电视新闻本土化的应有之意。”⑧
方言新闻节目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但是这类节目并不能代表中国新闻节目改革的发展方向。无论阿六头也好,阿六嫂也罢,新闻节目改革的最终出路还是在于新闻品质的提升,而不仅仅是播报形式的花样翻新。无论是地方台新闻节目的本土化,还是省级卫视或中央台新闻节目的时尚化、国际化,引导大众、服务社会、铁肩担道义,始终应是媒体该秉承的宗旨!
注释
1 19楼网站2008-1-27至2008-04-15
2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3 《今日早报》2004年10月27日。
4陈一:《中国当代灾害新闻报道中的“断点失当”研究》,中华传媒网。
5 李慎波:《方言传播现象的多元解读》,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4-3-30。
6 张颂:《关于规范意识的思考》,《语言传播文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7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8 邵培仁、李雯:《语言是桥也是墙:对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疑虑与拷问》,《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关键词 《阿六头说新闻》 方言新闻
abstract the paper takes the program of aliutou talking about news for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lectic news, and cerebrates the dialectic news how to ha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liutou talking about news dialectic news
提起《阿六头说新闻》,只要是关注方言新闻的人都不会陌生。这档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全国百佳电视栏目深受观众欢迎,连续四年收视率走高。为了栏目革新,提高受众关注度,该频道于2007年底推出了“阿六嫂”的新概念,通过海选评出和阿六头搭档的阿六嫂。整个评选活动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千挑万选出来的阿六嫂自今年年初亮相荧屏,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试播几个月后,“阿六嫂”的反响并不尽如人意,对其持否定态度的观众占了绝大多数,网上甚至有网民发起了“要求阿六嫂下台”的投票运动。针对民意舆论,栏目组数次调整主持方式,阿六嫂的命运跌宕起伏,但栏目负责人表示最终还是观众和收视率说了算。围绕着阿六嫂的“上”和“下”,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新闻事件。实际上,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阿六嫂选秀现象反映了方言新闻在收视率的指挥棒下谋求创新的一次突围,其中折射出了方言新闻在竞争激烈的媒介时代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命题。
一、方言新闻节目的特点
方言新闻节目多见于地方电视台,它是电视新闻节目“本土化”改革的产物,是地方台对抗省级卫视和中央台的资源优势和霸主地位的独门秘籍,相当部分地方电视台藉此收视率火爆、广告量大增,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细加分析,方言新闻节目具备其自身的独特优势:
1.随意的播报方式
方言新闻大多采用平民化、大众化的播报方式,演播现场布置成茶馆的场景,主持人一把蒲扇、马褂一批潇洒上场,用地方观众耳熟能详的方言指点江山、评述民生。新闻的五个w一个h等要素俱备,以轻松调侃的方式披露新闻现实,以平民视点对民生新闻加以简要评论,简单朴素的话语中透露出老百姓的生存智慧和处世哲理,间或配以夸张的语调和表情,受众对此往往报以会心一笑,传受双方的传播意图和反馈过程就在这默契中悄然完成。
方言新闻随意的播报方式看似随意,但实际上对主持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主持人的方言要地道。因为主持人面对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受众,语言上的一点瑕疵都会通过屏幕被放大,这也是阿六嫂被网友诟病的一个原因。其次,主持人能对方言运用自如。方言新闻的精髓就在于俚语俗语等非正式官方语言对于严肃新闻的形式消解和意义重构,受众于此获得一种不可与他人言说的奇特感觉,各中妙趣只有理解方言的人才能体会。无疑,这会导致受众的区域认同和文化优越感。再次,主持人能运用方言评稿。如果主持人只是用方言念稿,而没有灵活运用方言评稿,节目空有壳而无核,只会引起受众反感。而评稿不仅体现了媒介人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方言新闻介于严肃新闻和脱口秀之间的独有卖点。
阿六嫂之所以遭到观众抵制,根据笔者调查,主要原因就在于她方言不够地道,很多老杭州人听着觉得别扭,缺乏阿六头讲方言时的原汁原味;其次,表情做作,故弄玄虚,不够放松自然,不象播报新闻倒象舞台表演;再者,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个传声器,不会点评新闻。①
2.平民化的节目风格
既然走的是小众化路线,定位于窄播方针,以市民阶层为目标受众,势必新闻素材的选取上要遵循平民化风格,方言新闻从主持人到节目内容无不围绕此作文章。
以《阿六头说新闻》为例,主持人阿六头形象普通、衣着普通,一个普通的中年媒体从业人员。他语言幽默诙谐、风趣生动,就像街头巷尾贫嘴的可爱邻居。“阿六头”并非主持人原名,这是个在当地百姓中最常用的名字,使用频率高,容易使观众有亲近感。
在节目内容选取上,方言新闻也以平民化为指南针,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根据拉瑟后院篱笆的原则,方言新闻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奇闻逸事,变成屏幕上关注的重要领域,以家长里短等平民百姓的兴趣点编排新闻内容。原生态的新闻素材由于其鲜活性、贴近性和真实性常常能引起受众共鸣,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充盈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没有国家大事的严肃刻板,生活流的观点自然随意地在整个节目中流淌。与严肃新闻相比,方言新闻的受众群体更多获取的是消遣和娱乐。当人们坐在电视机前,听着熟悉的方言,看着平淡温馨的生活画面,一天的疲惫和紧张一扫而空,其潜在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宣泄也得到了释放。
3.添加奇观因素
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后工业社会,似乎一切文化消费都变成了一场场视觉盛宴的狂轰滥炸。国产大片追求视听冲击,动漫作品追求声画合一,连新闻也添加了奇观因素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面对市民阶层,以民生新闻为主体的方言类新闻节目,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追求收视率,在内容编排上也选取了奇闻逸事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猎奇心态。几乎方言新闻在内容上都有些耸人听闻的和离奇古怪的事情。《阿六头说新闻》有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制造悬念、追踪真相、揭露谜底等步骤一应俱全,如果把其中的细节、场景和采访人话语加以适当扩充和想象虚构,就是一出精彩的警匪片或悬疑片。无可否认,民生新闻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特殊领域,而一般的奇闻也总是能让市民津津乐道,但是如果主持人评述话语不恰当或场景剪辑走极端,则极易沦入低俗化、感官化的视觉误区,更有存在误导青少年之嫌,而这也是方言新闻为评论者所指向的一个短处。
二、方言新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综上所述,方言新闻作为新闻节目的一种传播方式,是地方电视台为了谋求相对稳定而有限的收视群体所采取的市场化策略。经受了市场严峻考验的方言新闻,有其成功的特质和现实基础,但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阿六嫂现象就可以看作是方言新闻面临瓶颈期的突破与转型试水,只是这种尝试是否成功,所采取的方式是否恰当,还有待于市场和受众的检验。而不论何种新闻节目,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得不考虑到形式、内容、受众和媒体责任感等几个关键要素。
1.主持人与节目的互动
主持人与栏目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从传受双方互动关系的层面上来看,传播学认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接近性与相似性会使受众产生一种“同体观”倾向,把传播者看作是“自己人”,从而在传播中造成传播者和受众意见一致的情境,即俗称的“自己人”效应。② 传播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接近性、熟知性和悦目性等特质因素,以及很强的专业性,才能在信息传播中使受众的态度、行为、情感等方面产生所期望的传播效果。《阿六头说新闻》中阿六头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观众有些是冲着阿六头在《杭州佬》、《开心十三点》的名气而来,有些则是被其闲聊家常的主持风格所吸引。而阿六嫂显然不具备这些先天优势,遭受非议也就不难理解了。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新生事物的“阿六嫂”渐渐被观众接受并认可也未可知,一切都有待于实践的评判。
2.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
在消费社会全民狂欢的时代里,选秀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方言新闻也搭上了这趟快车,姑且不论阿六嫂称职与否,光是各界的褒贬不一就赢得了不少关注度,使原本的“老”节目又焕发出了“新”光彩。但这种轰动效应毕竟只是一时的,形式创新只有真正转化为内容创新,以“内容为王”吸引受众,才能使节目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内外的一些新闻名牌节目,如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abc(美国广播公司)的《20-20》、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日界线》,及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小莉看时事》等,都以其严谨的新闻理念、高质量的新闻素材与独到精辟的分析论述来打造其节目品牌,并不是完全依靠一两位名主持的独特个性和报道风格来支撑节目。
反观方言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也是一样,就如同当初它带给受众的新奇一样,如果此后没有积极进行新闻本土化探索,没有在播报方式和内容上寻求创新,方言新闻节目并不会成为观众收视的首选,就连主持人阿六头也坦承:“节目的卖点还在于新闻的选择上。”③ 由于方言新闻节目走的是本土化的软新闻方式,其中又因为民生新闻浅俗面广,节目极易滑入庸俗和同质化的泥淖。方言新闻要做到通俗而不媚俗,俗中见雅、浅中见深,确实还需要在内容上加以改进。
首先,不妨将硬新闻软化。就目前的方言新闻节目而言,内容大多是些小新闻、软新闻,仅限于琐细的日常生活事务,真正涉及到公众的政治权力或事件深层背景的大新闻、硬新闻很少,这也是方言新闻节目的瓶颈之一。其实,对于国际新闻、时政新闻等省级卫视和中央台的“专利”,方言新闻大可尝试作一番本土化解读,挖掘其中与百姓生活的相关内容作为切入点,用方言这一当地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把这类看似和百姓相去甚远的新闻题材真正和民生利益结合起来,把新闻做大、做深,提高节目的品位。
其次,改进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灾难新闻或奇闻逸事,应该本着新闻人的责任感,而不是旁观者的猎奇心态,跳出“‘低度的灾害叙述+高度救灾叙述+积极的救灾结果'模式,在一篇报道中着力叙述一个问题,或灾害原因,或灾害情况”,④做到言而有物、掷地有声。
第三,尝试做深度报道。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和交流的沟通桥梁,方言新闻不能因为是方言播报、定位于民生新闻就仅仅局限于投诉、资讯和服务等基本功能,而应充分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做连续报道、深度报道,使方言新闻的报道内容小中见大、点评微言大义。如刚刚发生的四川特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断正常节目运行,全程直播抗震救灾活动,各省市和地方台报道纷纷跟进,方言节目也可以借此打个漂亮的新闻战,做连续报道,以市民的眼光看地震、看救灾、看灾后重建,广泛听取民意呼声,切实履行下情上传的固有职责,而非简单的灾情报道、爱心呼唤。
3.扩大受众源
媒体分众化时代,媒介管理者针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方言新闻因其语言传播范围的限制,面对的是区域性受众,以本土化的新闻资源争夺收视群体。以《阿六头说新闻》为例,将受众源定位于土生土长的“老杭州”,这部分中老年受众尽管稳定且数目庞大,但他们通常不具备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较难成为舆论传播中的意见领袖。而就实际收视情况看,不仅“老杭州”爱看,“新杭州”人(外来杭州工作、生活、定居的人)也爱看,其中不仅怀抱着对陌生语言的新奇心理,还可以借此了解本地文化、风俗和市民心态,缩短身处异域文化情境中的不适、孤独和被排斥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体的方言传播现象执行的是对所在地区的载域文化的一种认同,体现的是方言的整合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媒体的传播得到了确认。”⑤
由此可见,方言新闻所面对的“小众”、“分众”依然是“大众”,尤其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下,城市人口流动性大,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往往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人口,通过媒体了解当地的习俗和风土人情是最便捷高效的途径之一。且外地移民中的一部分受众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是不可忽视的舆论领袖或准领袖。媒介使用取决于“可能成为受众的人”的满足、需求、期望或动机的观点历史悠久,如若将这部分优质受众源排斥在外,方言新闻的定位仅囿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不是提升新闻品质扩大影响力,那么很有可能沦为市井新闻,其未来的尴尬处境也可想而知。
4.提高媒体责任感
“广播电视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为了社会,参与社会,它不同于友人之间的谈话,也迥异于亲人之间的絮语。它是媒体与大众之间的直接交流,要服务大众,更要引导大众。”⑥“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对新闻媒介的崇高威望和自己的崇高称号负责,而且要对信息公开传播的社会上所产生的结果负责。”⑦ 方言新闻平民化、低视角的策略,在民生新闻的制作上是成功的。但从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和节目的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止步于此是不明智的。
如果充斥荧屏的仅仅是些市民生活琐事与奇闻逸事,会使节目显得庸俗、缺乏新闻品格。每座城市都有其内在的文化风雅与历史底蕴,发掘其特质不仅是电视新闻差异化生存的法宝,更是传媒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此同时,方言新闻“分众化、本土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更狭窄的受众范围,而恰恰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更有效的传播。”因此,“在内容上挖掘本地新闻的深度和地区文化的精髓,在非本地信息中寻求本地化的读解,从方言及地方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增强表现力,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语言的创新,在规范的前提下追求活泼生动的节目形式和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这才是广播电视新闻本土化的应有之意。”⑧
方言新闻节目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但是这类节目并不能代表中国新闻节目改革的发展方向。无论阿六头也好,阿六嫂也罢,新闻节目改革的最终出路还是在于新闻品质的提升,而不仅仅是播报形式的花样翻新。无论是地方台新闻节目的本土化,还是省级卫视或中央台新闻节目的时尚化、国际化,引导大众、服务社会、铁肩担道义,始终应是媒体该秉承的宗旨!
注释
1 19楼网站2008-1-27至2008-04-15
2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3 《今日早报》2004年10月27日。
4陈一:《中国当代灾害新闻报道中的“断点失当”研究》,中华传媒网。
5 李慎波:《方言传播现象的多元解读》,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4-3-30。
6 张颂:《关于规范意识的思考》,《语言传播文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7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8 邵培仁、李雯:《语言是桥也是墙:对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疑虑与拷问》,《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上一篇:中国版权代理机制的比较思维
下一篇:手机媒介传播路径的消解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