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人才培养的媒介拟态环境重构
发布时间:2015-07-04 20:41
摘要 本文重点从媒介拟态环境这一因素入手,探讨相关刻板印象对女性人才培养造成的不利影响,呼吁全社会公正、客观地理解和对待女性人才,共同营造适合女性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 成功女性 人才培养 舆论环境
abstract the paper begins with factor of pseudo-environment,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concerned stereo type on the female talents cultivation, appeals to the whole society for making a fair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the female talents so as to make a kind of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emale talents.
key words the successful female talent cultivation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一提起“女强人”,大多人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事业有成、性格强硬、家庭生活不幸福的刻板形象,但2007年11月由上海市妇联课题组负责的《女性影响力群体社会参与因素》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有影响力女性大多能兼顾家庭和事业。此次被调查者中,有处级以上的女干部、部门主管,有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等,她们中超过80%的人都认为自己的家庭很和谐,调查显示,53%的女性用“幸福”来评价自己的婚姻;27.8%的女性对婚姻的感受是“平淡”;“不知如何评价”的占12.2%,以“太累”、“痛苦”来形容自己婚姻的,分别仅占2.2%和0.6%。这些数据表明,这些“女强人”都是事业、家庭双丰收,她们的真实形象也与社会上“要事业不要家庭”的刻板印象截然相反。
一、刻板印象及其形成途径
1.相关理论研究
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一术语是1922年lippman在其著作《公共舆论》中首次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solomon (1946年)进一步把人们对某类人的印象等同于图式等知识结构。图式是组织好了的认知结构,它可表征不同水平上的知识,可帮助人们获得和改造新的信息以快速地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我们往往很容易根据身材的外表、服装、走路、谈话的方式等对人分类,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图示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但当分类错误或过分夸张时会导致刻板印象。elliot·aronson认为:“对特定群体的特征或者动机的概括称为定型。定型就是将同样的特征强加到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而不考虑群体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中国社科院学者刘晓红、卜卫认为,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刻板印象就是指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的一种概括的看法。通常,刻板印象大多数是负面而且过于简化的,并不能代表每个属于这个类型的人事物都拥有这样的特质。
女强人刻板印象的形成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产物,所以其原因也是多方位的,除了社会文化认知、二元冲突、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外,媒介拟态环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媒介拟态环境的影响力
拟态环境是通过大众媒介有选择性地“提示”现实环境中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符号化的信息环境,它是人们感知现实世界的中介。
“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媒介把受众看不到的“背后的东西”投射到洞壁上,形成影像,而受众便借助这些影像去感知真实的存在。若符号世界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现实世界,或只是提供单面的、不健全的新闻,甚至是以扭曲和错误的方式提供了一幅虚假的现实世界景象,这样的话,“过多的接触‘新闻’(那些非常的、不正常的、反常的事件)可能会使受传者对于社会究竟什么才是通常的、正常的、合乎常规的事情反而知之甚少”,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现实世界形成错误的或扭曲的看法。
noeleen·heyzer指出:“媒介对妇女的描述,从最好处说,是狭窄的;从最坏处看,则是不真实的、贬低的和破坏性的。”现在一般在传媒中出现的女性,其形象主要有三种类型:(1)传统女性特征的展示形象,(2)美的展示形象,(3)性的展示形象。这都说明在现在的传媒拟态环境是体现男性价值观,是基于男权文化架构的,掌握媒介话语权的是男性,女性是“被看”的,是作为男性构筑的“他者”存在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关于成功女性的报道是少之又少,而这些有限的报道中还主要关注于成功女性的“女性”身份,如对“女强人情路坎坷”的报道,对“女博士难择佳偶”的报道,在一段时期甚嚣尘上,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男性霸权粗暴而简单的思维逻辑:女强人异于传统女性,所以女强人就失去了他们认为女性应具有的女人味,没有传统的和睦家庭、不美、第三性,进而就把女强人刻板化为没有家庭幸福、刚性、强悍……的形象。人们通过媒介之镜看到的就是经过扭曲的、完全体现男性意识的、刻板化的女强人形象,并经由自己的想象力再加工,进而口耳相传推波助澜,于是被观看下的“女强人”的集体形象定格。这个定型的过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反复表现已存在的符号含义,牢固地确立解释符号的规则,然后,媒介通过树立榜样,不断地重复刺激,引起认同、模仿,将人物形象的塑造程式化,最后逐步将某种含义固定下来。
二、对女性人才成长的不利之处
由于上述种种女强人刻板印象的存在,使许多女性不想、甚至不敢成为“女强人”。这对我国女性人才的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主要包括:
1.降低女性的成功动机
成就动机是推动一个人努力获得成就、达到目的的一种欲望,是推动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的内部动力,它对人的学习、工作起着导向和推动作用。在某种情境中,对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抱有很高期望值的人会比期望值低的人表现得更为出色,这一点在心理学研究中已被证明。同样,女性成就动机的高低,也影响着其真正实现内心目标的可能性。当今许多女性不愿变“强”,因为她们认为若变强后,自己就会和其他女强人一样变得没有女人味,自己的婚姻也会不幸福。同时许多男人也认为女人不能太强,2008年华南mba招亲会上,记者对mba的调查表明,大多男人不喜欢找比自己强的女人。这一切都暗示着,女人不能太强,若强了就会生活不幸福。这种现象正是由于对女性扭曲的刻板印象造成的,这使许多女性失去了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使女性在追求事业时无法抱有很强的成就动机,也就不易于做出成果。显而易见,这对于女性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美国心理学家m·霍纳在1968年研究发现,女性有“逃避成功的动机”,这些动机产生了一些成功恐惧心理。于是,霍纳提出了一种有趣的、有弹性的解释,她认为女性普遍存在一种害怕成功、担心成功的动机。由于女性考虑到成功会给她们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如名望丧失、失去友谊、缺少女人气质、导致社交拒绝等,因此她们便有意回避成功。这种恐惧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女性主体对自己传统性别角色的无意识的认同和对成功女性的有意识的扭曲,正是这种扭曲的刻板印象,为女性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挖掘了一条恐惧的深渊,为女性人才的培养增添了许多困难。
3.成功女性的心理压力
在女强人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已经成功的女性同样面临着很大的思想压力。她们一方面承担着比较重的工作、学习和传统性别角色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承受着这种刻板印象的压力,这使她们有时会以坚强的外表示人,偶尔也会有不堪重负的烦躁表现,而媒体又有意无意地过于关注和报道其负面形象,使得女强人的角色更为刻板化。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许多成功女性不愿或不敢走向更大的成功,她们作为成功者本身就有着比其他女性较高的成功欲,但是作为女性群体,她们又害怕成功,在她们身上存在着渴望成功动机与逃避成功动机这对矛盾。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逃避成功的动机占据上风。
三、改变刻板形象为女性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加强女性人才的培养,提高女性人才整体水平。
社会的一切歧视归根结底都是经济的歧视,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男性自身的优势已化为乌有,只是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制约,女性在公平享有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方面与男性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2000年注册从业人员接受教育程度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在所有女性从业人员中,文盲占了15.8%,而在所有男性从业人员中,文盲只占6.9%;在所有女性从业人员中,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所占的比例,分别都低于同类男性从业人员。这说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男性低。
种种原因使女性人才从数量到结构上比男性差了许多,这也说明女强人为何显得与众不同。假设,女性人才整体水平同于甚者高于男性人才,那么一定没有“女强人”这个称呼,更不会有女强人的刻板印象了,因此要想改变女强人的刻板印象,必须提高女性人才的整体水平,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女性教育投入。
第一、增加女童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女童的教育投入。我国实施的“春蕾计划”帮助了许多失学女童重返校园,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女童的教育问题尚需大量的投入。
第二、改革教育体制。一方面,要施行向女性倾斜的教育制度,以加快女性人才的培养,可以设计适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女性的入职、在职培养制度,提高女性的职业岗位的竞争力。
2.建立和谐的两性媒介拟态环境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强调,媒体要将对社会性别问题的反省意识纳入媒介主流,以达到媒介传播为促进男女平等做贡献的目标。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提到要“制定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文化和传媒政策,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社会性别意识,逐步消除对妇女的偏见、歧视以及贬抑妇女的社会观念,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两性媒介拟态环境可以消除女强人的刻板印象,也可以给女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应从国家、行业和女性自身几方面进行建立和谐的两性媒介拟态环境。
第一、国家应从法律法规上遏制歧视、贬抑女性的媒介行为,从政策、资金上支持女性对媒体资源的占有程度,正确宣传优秀女性的客观形象。
由于目前还没有将潜在的性别歧视问题纳入到法规中,管理部门应具有敏锐的性别意识,从法律法规上对歧视、贬抑女性、刻板化塑造女性形象的现象加以限制,杜绝歧视、贬抑女性的媒介行为,降低负面效应对现实女性形象的伤害。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指出要“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展现妇女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成就和作用,大力宣传妇女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妇女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紧转第63页)(紧接第101页)使妇女广泛参与宣传媒介的管理、制作、教育、培训和研究。提高妇女对宣传媒体资源的占有程度”。但目前,女性群体在主流媒体中发出的声音较弱,使优秀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能得到强势传播。这也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来提高女性传媒者在决策层的比例、增加专门妇女媒体的数量、提高优秀女性形象对电视媒介的占有率……进而改变女性在传媒中的弱势地位,促进建立和谐的两性媒介拟态环境。
第二、增强媒介从业者的责任感和社会性别意识,促进女性报道的客观性。
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介同时具有商业和文化事业双重性质,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又是信息及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追求“眼球经济”,媒介从业者往往过于强调其经济属性,而忽视“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属性,对女性的报道主要以满足男性需求为目的,结果产生了不客观的、刻板化的女性形象,造成了十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媒介从业者也有很多传统的、定型的、不公正的性别价值观,他们在选择报道内容时往往“自然”地以自己的价值理念为标准,选择他们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从而影响着真实景象的呈现。正如约翰·麦瑞尔所说“记者不是毫无思想和灵魂的机器人,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没有价值观,没有意见,没有倾向……他们有自己的成见,自己的偏爱,自己的评价。”所以,要增强媒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性别意识,提高对妇女权益尊重和保护的意识和敏感性,全方位改善女性报道现状,立体展现现代女性的别样风采,起到良好的引导舆论的作用。
第三、女性应有意识地争取话语权
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是知识传播与权力控制的工具。权力通过话语来实现,话语则成为了权力的一种表现方式。作为“代言人”身份出现的权力话语,往往抹杀了“他者”的声音,以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性的性别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赋予的。这都表明,媒介对女性的表现和描绘,极大地控制和影响着现实社会中女性的价值和取向。另外,女性真正的对立面不只是男性,还有自己深入内心的、无意识的对男权的认可,男性的价值取向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视野,还恣意扭曲了女性形象。因此,要真正消除女性的刻板印象,给女性人才的成长一个公正、和谐的媒介环境,女性只有从依附、被动型转成积极、主动型,从集体无意识转为独立的自我意识,才能真正明白自己要说什么,才会有意识的去争取自己的话语权,积极表达属于女性自己的声音,进而改变不利于女性成长的媒介环境。
关键词 成功女性 人才培养 舆论环境
abstract the paper begins with factor of pseudo-environment,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concerned stereo type on the female talents cultivation, appeals to the whole society for making a fair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the female talents so as to make a kind of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emale talents.
key words the successful female talent cultivation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一提起“女强人”,大多人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事业有成、性格强硬、家庭生活不幸福的刻板形象,但2007年11月由上海市妇联课题组负责的《女性影响力群体社会参与因素》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有影响力女性大多能兼顾家庭和事业。此次被调查者中,有处级以上的女干部、部门主管,有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等,她们中超过80%的人都认为自己的家庭很和谐,调查显示,53%的女性用“幸福”来评价自己的婚姻;27.8%的女性对婚姻的感受是“平淡”;“不知如何评价”的占12.2%,以“太累”、“痛苦”来形容自己婚姻的,分别仅占2.2%和0.6%。这些数据表明,这些“女强人”都是事业、家庭双丰收,她们的真实形象也与社会上“要事业不要家庭”的刻板印象截然相反。
一、刻板印象及其形成途径
1.相关理论研究
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一术语是1922年lippman在其著作《公共舆论》中首次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solomon (1946年)进一步把人们对某类人的印象等同于图式等知识结构。图式是组织好了的认知结构,它可表征不同水平上的知识,可帮助人们获得和改造新的信息以快速地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我们往往很容易根据身材的外表、服装、走路、谈话的方式等对人分类,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图示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但当分类错误或过分夸张时会导致刻板印象。elliot·aronson认为:“对特定群体的特征或者动机的概括称为定型。定型就是将同样的特征强加到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而不考虑群体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中国社科院学者刘晓红、卜卫认为,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刻板印象就是指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的一种概括的看法。通常,刻板印象大多数是负面而且过于简化的,并不能代表每个属于这个类型的人事物都拥有这样的特质。
女强人刻板印象的形成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产物,所以其原因也是多方位的,除了社会文化认知、二元冲突、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外,媒介拟态环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媒介拟态环境的影响力
拟态环境是通过大众媒介有选择性地“提示”现实环境中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符号化的信息环境,它是人们感知现实世界的中介。
“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媒介把受众看不到的“背后的东西”投射到洞壁上,形成影像,而受众便借助这些影像去感知真实的存在。若符号世界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现实世界,或只是提供单面的、不健全的新闻,甚至是以扭曲和错误的方式提供了一幅虚假的现实世界景象,这样的话,“过多的接触‘新闻’(那些非常的、不正常的、反常的事件)可能会使受传者对于社会究竟什么才是通常的、正常的、合乎常规的事情反而知之甚少”,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现实世界形成错误的或扭曲的看法。
noeleen·heyzer指出:“媒介对妇女的描述,从最好处说,是狭窄的;从最坏处看,则是不真实的、贬低的和破坏性的。”现在一般在传媒中出现的女性,其形象主要有三种类型:(1)传统女性特征的展示形象,(2)美的展示形象,(3)性的展示形象。这都说明在现在的传媒拟态环境是体现男性价值观,是基于男权文化架构的,掌握媒介话语权的是男性,女性是“被看”的,是作为男性构筑的“他者”存在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关于成功女性的报道是少之又少,而这些有限的报道中还主要关注于成功女性的“女性”身份,如对“女强人情路坎坷”的报道,对“女博士难择佳偶”的报道,在一段时期甚嚣尘上,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男性霸权粗暴而简单的思维逻辑:女强人异于传统女性,所以女强人就失去了他们认为女性应具有的女人味,没有传统的和睦家庭、不美、第三性,进而就把女强人刻板化为没有家庭幸福、刚性、强悍……的形象。人们通过媒介之镜看到的就是经过扭曲的、完全体现男性意识的、刻板化的女强人形象,并经由自己的想象力再加工,进而口耳相传推波助澜,于是被观看下的“女强人”的集体形象定格。这个定型的过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反复表现已存在的符号含义,牢固地确立解释符号的规则,然后,媒介通过树立榜样,不断地重复刺激,引起认同、模仿,将人物形象的塑造程式化,最后逐步将某种含义固定下来。
二、对女性人才成长的不利之处
由于上述种种女强人刻板印象的存在,使许多女性不想、甚至不敢成为“女强人”。这对我国女性人才的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主要包括:
1.降低女性的成功动机
成就动机是推动一个人努力获得成就、达到目的的一种欲望,是推动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的内部动力,它对人的学习、工作起着导向和推动作用。在某种情境中,对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抱有很高期望值的人会比期望值低的人表现得更为出色,这一点在心理学研究中已被证明。同样,女性成就动机的高低,也影响着其真正实现内心目标的可能性。当今许多女性不愿变“强”,因为她们认为若变强后,自己就会和其他女强人一样变得没有女人味,自己的婚姻也会不幸福。同时许多男人也认为女人不能太强,2008年华南mba招亲会上,记者对mba的调查表明,大多男人不喜欢找比自己强的女人。这一切都暗示着,女人不能太强,若强了就会生活不幸福。这种现象正是由于对女性扭曲的刻板印象造成的,这使许多女性失去了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使女性在追求事业时无法抱有很强的成就动机,也就不易于做出成果。显而易见,这对于女性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2.女性对成功有一种恐惧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m·霍纳在1968年研究发现,女性有“逃避成功的动机”,这些动机产生了一些成功恐惧心理。于是,霍纳提出了一种有趣的、有弹性的解释,她认为女性普遍存在一种害怕成功、担心成功的动机。由于女性考虑到成功会给她们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如名望丧失、失去友谊、缺少女人气质、导致社交拒绝等,因此她们便有意回避成功。这种恐惧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女性主体对自己传统性别角色的无意识的认同和对成功女性的有意识的扭曲,正是这种扭曲的刻板印象,为女性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挖掘了一条恐惧的深渊,为女性人才的培养增添了许多困难。
3.成功女性的心理压力
在女强人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已经成功的女性同样面临着很大的思想压力。她们一方面承担着比较重的工作、学习和传统性别角色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承受着这种刻板印象的压力,这使她们有时会以坚强的外表示人,偶尔也会有不堪重负的烦躁表现,而媒体又有意无意地过于关注和报道其负面形象,使得女强人的角色更为刻板化。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许多成功女性不愿或不敢走向更大的成功,她们作为成功者本身就有着比其他女性较高的成功欲,但是作为女性群体,她们又害怕成功,在她们身上存在着渴望成功动机与逃避成功动机这对矛盾。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逃避成功的动机占据上风。
三、改变刻板形象为女性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加强女性人才的培养,提高女性人才整体水平。
社会的一切歧视归根结底都是经济的歧视,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男性自身的优势已化为乌有,只是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制约,女性在公平享有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方面与男性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2000年注册从业人员接受教育程度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在所有女性从业人员中,文盲占了15.8%,而在所有男性从业人员中,文盲只占6.9%;在所有女性从业人员中,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所占的比例,分别都低于同类男性从业人员。这说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男性低。
种种原因使女性人才从数量到结构上比男性差了许多,这也说明女强人为何显得与众不同。假设,女性人才整体水平同于甚者高于男性人才,那么一定没有“女强人”这个称呼,更不会有女强人的刻板印象了,因此要想改变女强人的刻板印象,必须提高女性人才的整体水平,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女性教育投入。
第一、增加女童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女童的教育投入。我国实施的“春蕾计划”帮助了许多失学女童重返校园,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女童的教育问题尚需大量的投入。
第二、改革教育体制。一方面,要施行向女性倾斜的教育制度,以加快女性人才的培养,可以设计适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女性的入职、在职培养制度,提高女性的职业岗位的竞争力。
2.建立和谐的两性媒介拟态环境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强调,媒体要将对社会性别问题的反省意识纳入媒介主流,以达到媒介传播为促进男女平等做贡献的目标。2001——2010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提到要“制定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文化和传媒政策,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社会性别意识,逐步消除对妇女的偏见、歧视以及贬抑妇女的社会观念,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两性媒介拟态环境可以消除女强人的刻板印象,也可以给女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应从国家、行业和女性自身几方面进行建立和谐的两性媒介拟态环境。
第一、国家应从法律法规上遏制歧视、贬抑女性的媒介行为,从政策、资金上支持女性对媒体资源的占有程度,正确宣传优秀女性的客观形象。
由于目前还没有将潜在的性别歧视问题纳入到法规中,管理部门应具有敏锐的性别意识,从法律法规上对歧视、贬抑女性、刻板化塑造女性形象的现象加以限制,杜绝歧视、贬抑女性的媒介行为,降低负面效应对现实女性形象的伤害。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指出要“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展现妇女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成就和作用,大力宣传妇女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妇女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紧转第63页)(紧接第101页)使妇女广泛参与宣传媒介的管理、制作、教育、培训和研究。提高妇女对宣传媒体资源的占有程度”。但目前,女性群体在主流媒体中发出的声音较弱,使优秀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能得到强势传播。这也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来提高女性传媒者在决策层的比例、增加专门妇女媒体的数量、提高优秀女性形象对电视媒介的占有率……进而改变女性在传媒中的弱势地位,促进建立和谐的两性媒介拟态环境。
第二、增强媒介从业者的责任感和社会性别意识,促进女性报道的客观性。
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介同时具有商业和文化事业双重性质,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又是信息及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追求“眼球经济”,媒介从业者往往过于强调其经济属性,而忽视“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属性,对女性的报道主要以满足男性需求为目的,结果产生了不客观的、刻板化的女性形象,造成了十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媒介从业者也有很多传统的、定型的、不公正的性别价值观,他们在选择报道内容时往往“自然”地以自己的价值理念为标准,选择他们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从而影响着真实景象的呈现。正如约翰·麦瑞尔所说“记者不是毫无思想和灵魂的机器人,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没有价值观,没有意见,没有倾向……他们有自己的成见,自己的偏爱,自己的评价。”所以,要增强媒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性别意识,提高对妇女权益尊重和保护的意识和敏感性,全方位改善女性报道现状,立体展现现代女性的别样风采,起到良好的引导舆论的作用。
第三、女性应有意识地争取话语权
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是知识传播与权力控制的工具。权力通过话语来实现,话语则成为了权力的一种表现方式。作为“代言人”身份出现的权力话语,往往抹杀了“他者”的声音,以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性的性别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赋予的。这都表明,媒介对女性的表现和描绘,极大地控制和影响着现实社会中女性的价值和取向。另外,女性真正的对立面不只是男性,还有自己深入内心的、无意识的对男权的认可,男性的价值取向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视野,还恣意扭曲了女性形象。因此,要真正消除女性的刻板印象,给女性人才的成长一个公正、和谐的媒介环境,女性只有从依附、被动型转成积极、主动型,从集体无意识转为独立的自我意识,才能真正明白自己要说什么,才会有意识的去争取自己的话语权,积极表达属于女性自己的声音,进而改变不利于女性成长的媒介环境。
上一篇:新闻报道中记者角色的转换
下一篇:网络舆论价值的偏离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