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责任与自身建设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5-07-04 20:42
摘要 本文以汶川地震灾区部分基层媒体为例,对媒体的责任与自身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地震 媒体 责任 自身建设
“汶川特大地震”作为一场特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媒体在对中华民族这场大灾难的新闻报道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中国媒体表现出的职业道德和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让中国感动,让世界感动。”。
人们不会忘记,5月12日,当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警报拉响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往外跑,但有两种人往里走,一是军人。一是记者。短短几个小时,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派出有“战斗力”的记者赶赴灾区第一线,把灾情及时地传向全国,传给世界。
当灾害逐渐远去,我们回过头来冷静总结新闻媒体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报道中的表现和成绩,反思抗震救灾报道中的不足和瑕疵,令笔者想到媒体责任背后的自身建设。这虽然是个老话题,但就去年对汶川大地震报道的表现看,特别是灾区的一些基层媒体,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还需再认识。
一、媒体责任背后的自身建设解读
在这场灾难中,媒体的表现能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除了行业责任的体现以外,还有媒体自身建设的支撑。
目前,灾区重建刚起步不久,要建成美好的家园,还任重道远。新闻媒体要行使好自身的责任,要报道灾区的全面建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除了总结成绩、反思问题,还需要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做好自身的建设,其理如下:
1 媒体要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新闻工作是政治性、社会性、责任性极强的事业,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导向性,在新闻实践中,导向正确,会促进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导向失衡,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问题。wWw.lw881.com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政治意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这不仅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决定,也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新闻媒体的必然要求。
媒体必须努力维护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全面准确地宣传报道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各项政策和决策,反映人民群众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精神风貌,社会建设中的创造、成绩与贡献,在新闻实践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好当好党和人民“喉舌”。
我国的新闻事业要达到这样的基本要求,媒体如果不注重自身建设,不加强编辑、记者的思想道德修养,从业者如果没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没有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那就很难做好新闻工作。
“5·12”特大地震的灾后重建的工作还相当艰巨,新闻媒体要自始至终地体现责任,就要不断地加强新闻媒体的自身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灾区早日建成美好的家园。
2 媒体要实现自己的功能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媒体所开展的新闻活动有着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为:第一,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沟通情况;第二,反映舆情,行使监督,引导舆论;第三,倡导科学,传播知识,推进文明;第四,提供服务,开展娱乐,丰富生活等。
从实现新闻功能的角度分析,新闻媒体要在灾后重建中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责任,也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3 新兴媒体的挑战更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其传播活动中,由于舆论主体大多数是普通网民,他们可以较自由地在网上“发帖或跟帖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交流思想。”而这种交流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以及有更强的针对性等”。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意见。参与舆论的形成”。网络媒体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相比,有其特殊的优势。而正是这种特性,也使它在新闻传播中增加了舆论监督的准确性和事实真实性等的管理难度,并给传统的主流媒体带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编辑记者主动吸收新知识、学习运用新技术,加快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质量,使舆论导向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主流媒体手中。在“5·12”特大地震的信息传播中,网络媒体,尤其是一些社会化网络媒体在某些方面造成的混乱,人们应该是记忆犹新的。
二、新闻报道的缺失
在汶川大地震中,媒体的优秀表现其社会形象和美誉度大大提升。但并非十全十美,一些不尽如人意问题有待今后的新闻实践克服和反思。
1 众多有关反思文章的解析
由于新闻媒体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作用,因此,一些媒体也把视角对准了报道者自己。对此,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都有一些重头报道。一些学术杂志结合热点,先后刊发了对汶川大地震报道的反思性论文。
在众多的反思中,人们从“新闻娱乐化阴影犹存”、“议程设置vs残酷的真实”、“媒体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等诸多方面作了深入剖析,并通过大量的事实,归纳和分析了我国媒体对地震报道的某些缺失。如爆炒教师“范跑跑”。炒作“活了36天的猪坚强”,记者在报道中不顾受伤者的伤痛、死难者亲人的悲伤,强行采访,给一些伤病员或亲属造成了“二次灾害”;有的利用媒体的影响力“逼捐”,指责一些人捐资吝啬等。
这些现象,表面看是记者抢新闻、媒体制造看点,吸引受众,提高影响力,而深入分析,还是媒体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某些疏漏。总的来看,大的党报党台出现这样的问题较少,而人们反思到的弊病大都是市场化媒体所为。
2 虚假信息扰乱视听
新闯报道的虚假是新闻事业的一个毒瘤,久治不愈,影响极坏,特别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一个虚假信息发出,小则引起谣言,混淆视听,大则引起混乱。
对地震情况的不实报道,我们以5月21日各大媒体对一位存活196小时老人被救出的新闻报道为例。较早发布此信息的中新网对新闻是这样描述的:“20日18时45分,成都空军某训练团在四川彭州市龙门山九峰村营厂沟成功解救出被困196个小时的王有群……地震发生时,王有群被房梁砸伤头部,艰难爬了800多米后,已浑身无力,被困山上。”而《成都晚报》是这样报道的:60岁的新都太婆王友琼在银厂沟被埋了196小时后奇迹生还……
对比两则报道,不难发现其中人物名字和地理名称都有出入,并且与基本的事实也不相符合。中新网中主角叫王有群,地点为营厂沟,《成都晚报》中是王友琼、银厂沟。如果说这种人名地名搞错是特殊时期由于信息发布迅速或采访困难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但是,最起码新闻基本要素是不应该弄错的。中新网的报道是王被房梁砸伤头部,先是艰难爬了800米后被困山上,而《成都晚报》中的报道是其在银厂沟被埋了196小时后奇迹生还。被困和被埋的所属范围是不同的,这样,同一则新闻的不同描述给人不同的信息。细看各媒体对这一事件报道的内容,还有不少出入。
与灾难的本身相比,也许这个报道中的错误不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但这背后,却隐藏一件作为新闻媒体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有些媒体及新闻记者为了让本媒体更受关注,而扭曲基本事实,有的甚至为了制造“猛料”,不惜去炒作一些无中生有的信息。
在这次大地震中,最具杀伤力的就是谣言和错误信息的泛滥。尤其互联网,因它的匿名性和及时互动性,很多未经证实的消息、言论随着网络的爆炸式传播便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巨大的灾难中,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理应担负起传播准确权威信息、安定民心的责任,然而虚假信息却给灾区“雪上加霜”。虚假新闻信息的出笼,实际也是媒体自身建设的某些缺失所致。
3 媒体从业者需要加强个人业务素质修养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要素的体现,信息传播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等,都是通过新闻工作者来实现的,因此,媒体单位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新闻从业者的业务素质,是媒体完成自己社会责任的重要条件。
在地震中,一些记者在采访现场对被访者缺乏人文关怀,这实际也是记者个人素质的表现。另外,在报道地震情况的关键时期,有的媒体记者表现出专业能力的严重缺失。有这样一件让人遗憾的事:5月13日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与地方电视台记者连线,插播灾区现场的情况,地震发生已近30小时了,但某市地方台连线的记者面对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却对灾情说得吞吞吐吐,含糊不清。
此事反映一个问题,无论媒体单位,还是当事记者个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还有待提高,媒体单位还有待加强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
4 部分地市级媒体缺乏新媒体的配合
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捷,容量大的特点,在这次大地震的信息传播中发挥了极大的优势,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等方面的消息,中新网、新华网在震后10分钟左右先后发出,抢在了各传统媒体的前面。
但了解一下各市州媒体情况,有的现在只有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每天只出一次,时效性极差,即使做特刊或号外,与新媒体的速度相比也是望尘莫及的。报纸没有新旧媒体的结合,大量的传播空间没法占领,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党台,报道时效性的滞后,其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不可否认或多或少地会影响“5·12”地震的新闻信息传播质量。
三、加强新闻媒体自身建设的思考
新闻媒体的自身建设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这里笔者只就灾区媒体在灾后重建中的自身建设略谈浅见。
1 传统媒体须加快与新媒体结合
分析这次地震报道的全过程,传统媒体在正面报道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但在快捷和信息量,以及舆论监督方面网络媒体却大出风头。
从宣传和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的大量信息获知,灾区各市州的报社、广播电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5,12"期间,成、德、绵、广四市和阿坝、甘孜两州的新闻出版事业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看,这些市州的报社多数有灾后重建规划。
5月27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公布的《四川省广播电视行业受灾情况》显示,阿坝、绵阳、德阳、成都、雅安、甘孜等17个市(州)127个县、市(区)254个乡镇、“西新工程”5个发射台(站)、“无线覆盖工程”13个转播台以及四川广电集团25个台(站)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和设备受到严重损毁。
笔者认为,无论是报社,还是广电部门,在自身的灾后重建中,不应是简单地花钱恢复,而应该上水平、上台阶。一些暂时还没有网站、手机报、数字移动电视的市州媒体,应向大报大台学习,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利用对旧媒体的恢复投入,加快新媒体建设,完善现代传播事业的立体网络,使其在未来的新闻事业中,构筑起坚实的舆论主阵地。
2 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
这次大地震,广电的损失程度和受灾面远远大于其他新闻媒体。笔者认为,在广电事业的重建中,“村村通”滞后的县、市(区)须抒破利益壁垒,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要求,加快“村村通”建设步伐,提高基层广电的传播能力和传播质量,使国家这项惠民工程真正惠及广大人民。
3 更好地体现新闻事业的三重属性
一般说来,新闻媒体都体现出三重属性。一是信息属性,二是经济属性,三是政治属性。
灾区涉及到的问题比平常和非灾区复杂得多,新闻报道既要加强,又要做好,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对媒体的属性有清醒认识,在自身建设中,全面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理论素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媒体在灾后重建中的新闻报道。
4 继续强化媒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媒体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表现,尽管有人给予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实践”的赞誉,但从媒体在报道中的某些缺失来看,今后,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需随时“下点毛毛雨”。我国现在的新闻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核心就是“导向论”,就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媒体在新闻实践中,“舆论导向”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传播行为和传播内容,以及传播信息的反馈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体现,这些方面稍有闪失,不但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还可能出现负面导向。
灾后重建,人们面对的困难和矛盾非常之多,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促进灾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媒体加强自身建设,构筑起坚实可靠的舆论阵地。自身建设是一个老话题,在灾后重建中,再谈这个话题,笔者认为这既有助于推动灾区的灾后重建,也有助于新闻单位自身的发展,尤其有助于灾区媒体自身的重构和工作质量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体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 地震 媒体 责任 自身建设
“汶川特大地震”作为一场特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媒体在对中华民族这场大灾难的新闻报道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中国媒体表现出的职业道德和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让中国感动,让世界感动。”。
人们不会忘记,5月12日,当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警报拉响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往外跑,但有两种人往里走,一是军人。一是记者。短短几个小时,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派出有“战斗力”的记者赶赴灾区第一线,把灾情及时地传向全国,传给世界。
当灾害逐渐远去,我们回过头来冷静总结新闻媒体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报道中的表现和成绩,反思抗震救灾报道中的不足和瑕疵,令笔者想到媒体责任背后的自身建设。这虽然是个老话题,但就去年对汶川大地震报道的表现看,特别是灾区的一些基层媒体,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还需再认识。
一、媒体责任背后的自身建设解读
在这场灾难中,媒体的表现能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除了行业责任的体现以外,还有媒体自身建设的支撑。
目前,灾区重建刚起步不久,要建成美好的家园,还任重道远。新闻媒体要行使好自身的责任,要报道灾区的全面建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除了总结成绩、反思问题,还需要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做好自身的建设,其理如下:
1 媒体要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新闻工作是政治性、社会性、责任性极强的事业,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导向性,在新闻实践中,导向正确,会促进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导向失衡,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问题。wWw.lw881.com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政治意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这不仅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决定,也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新闻媒体的必然要求。
媒体必须努力维护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全面准确地宣传报道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各项政策和决策,反映人民群众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精神风貌,社会建设中的创造、成绩与贡献,在新闻实践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好当好党和人民“喉舌”。
我国的新闻事业要达到这样的基本要求,媒体如果不注重自身建设,不加强编辑、记者的思想道德修养,从业者如果没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础,没有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那就很难做好新闻工作。
“5·12”特大地震的灾后重建的工作还相当艰巨,新闻媒体要自始至终地体现责任,就要不断地加强新闻媒体的自身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灾区早日建成美好的家园。
2 媒体要实现自己的功能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媒体所开展的新闻活动有着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为:第一,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沟通情况;第二,反映舆情,行使监督,引导舆论;第三,倡导科学,传播知识,推进文明;第四,提供服务,开展娱乐,丰富生活等。
从实现新闻功能的角度分析,新闻媒体要在灾后重建中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责任,也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3 新兴媒体的挑战更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其传播活动中,由于舆论主体大多数是普通网民,他们可以较自由地在网上“发帖或跟帖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交流思想。”而这种交流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以及有更强的针对性等”。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意见。参与舆论的形成”。网络媒体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相比,有其特殊的优势。而正是这种特性,也使它在新闻传播中增加了舆论监督的准确性和事实真实性等的管理难度,并给传统的主流媒体带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编辑记者主动吸收新知识、学习运用新技术,加快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质量,使舆论导向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主流媒体手中。在“5·12”特大地震的信息传播中,网络媒体,尤其是一些社会化网络媒体在某些方面造成的混乱,人们应该是记忆犹新的。
二、新闻报道的缺失
在汶川大地震中,媒体的优秀表现其社会形象和美誉度大大提升。但并非十全十美,一些不尽如人意问题有待今后的新闻实践克服和反思。
1 众多有关反思文章的解析
由于新闻媒体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作用,因此,一些媒体也把视角对准了报道者自己。对此,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都有一些重头报道。一些学术杂志结合热点,先后刊发了对汶川大地震报道的反思性论文。
在众多的反思中,人们从“新闻娱乐化阴影犹存”、“议程设置vs残酷的真实”、“媒体人文关怀有待进一步提升”等诸多方面作了深入剖析,并通过大量的事实,归纳和分析了我国媒体对地震报道的某些缺失。如爆炒教师“范跑跑”。炒作“活了36天的猪坚强”,记者在报道中不顾受伤者的伤痛、死难者亲人的悲伤,强行采访,给一些伤病员或亲属造成了“二次灾害”;有的利用媒体的影响力“逼捐”,指责一些人捐资吝啬等。
这些现象,表面看是记者抢新闻、媒体制造看点,吸引受众,提高影响力,而深入分析,还是媒体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某些疏漏。总的来看,大的党报党台出现这样的问题较少,而人们反思到的弊病大都是市场化媒体所为。
2 虚假信息扰乱视听
新闯报道的虚假是新闻事业的一个毒瘤,久治不愈,影响极坏,特别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一个虚假信息发出,小则引起谣言,混淆视听,大则引起混乱。
对地震情况的不实报道,我们以5月21日各大媒体对一位存活196小时老人被救出的新闻报道为例。较早发布此信息的中新网对新闻是这样描述的:“20日18时45分,成都空军某训练团在四川彭州市龙门山九峰村营厂沟成功解救出被困196个小时的王有群……地震发生时,王有群被房梁砸伤头部,艰难爬了800多米后,已浑身无力,被困山上。”而《成都晚报》是这样报道的:60岁的新都太婆王友琼在银厂沟被埋了196小时后奇迹生还……
对比两则报道,不难发现其中人物名字和地理名称都有出入,并且与基本的事实也不相符合。中新网中主角叫王有群,地点为营厂沟,《成都晚报》中是王友琼、银厂沟。如果说这种人名地名搞错是特殊时期由于信息发布迅速或采访困难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但是,最起码新闻基本要素是不应该弄错的。中新网的报道是王被房梁砸伤头部,先是艰难爬了800米后被困山上,而《成都晚报》中的报道是其在银厂沟被埋了196小时后奇迹生还。被困和被埋的所属范围是不同的,这样,同一则新闻的不同描述给人不同的信息。细看各媒体对这一事件报道的内容,还有不少出入。
与灾难的本身相比,也许这个报道中的错误不会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但这背后,却隐藏一件作为新闻媒体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有些媒体及新闻记者为了让本媒体更受关注,而扭曲基本事实,有的甚至为了制造“猛料”,不惜去炒作一些无中生有的信息。
在这次大地震中,最具杀伤力的就是谣言和错误信息的泛滥。尤其互联网,因它的匿名性和及时互动性,很多未经证实的消息、言论随着网络的爆炸式传播便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比如一则关于5月20日晚有人在四川绵阳五一广场搭建救灾专用帐篷并恶意伤人的网络传言,竟莫名其妙把绵竹团市委书记范晓华给卷了进去。“5·12”当日起,她就一直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但强大的网络舆论却给这位共青团女干部带来了莫名其妙的烦恼和心灵伤痛,并对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这位基层共青团干部形象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不得已,德阳团市委只得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司法介入调查。共青团四川省委也迅速将此事上报四川省委宣传部,请求有关部门协助澄清谣言。
在巨大的灾难中,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理应担负起传播准确权威信息、安定民心的责任,然而虚假信息却给灾区“雪上加霜”。虚假新闻信息的出笼,实际也是媒体自身建设的某些缺失所致。
3 媒体从业者需要加强个人业务素质修养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要素的体现,信息传播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等,都是通过新闻工作者来实现的,因此,媒体单位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新闻从业者的业务素质,是媒体完成自己社会责任的重要条件。
在地震中,一些记者在采访现场对被访者缺乏人文关怀,这实际也是记者个人素质的表现。另外,在报道地震情况的关键时期,有的媒体记者表现出专业能力的严重缺失。有这样一件让人遗憾的事:5月13日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与地方电视台记者连线,插播灾区现场的情况,地震发生已近30小时了,但某市地方台连线的记者面对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却对灾情说得吞吞吐吐,含糊不清。
此事反映一个问题,无论媒体单位,还是当事记者个人,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还有待提高,媒体单位还有待加强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
4 部分地市级媒体缺乏新媒体的配合
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捷,容量大的特点,在这次大地震的信息传播中发挥了极大的优势,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等方面的消息,中新网、新华网在震后10分钟左右先后发出,抢在了各传统媒体的前面。
但了解一下各市州媒体情况,有的现在只有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每天只出一次,时效性极差,即使做特刊或号外,与新媒体的速度相比也是望尘莫及的。报纸没有新旧媒体的结合,大量的传播空间没法占领,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党台,报道时效性的滞后,其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不可否认或多或少地会影响“5·12”地震的新闻信息传播质量。
三、加强新闻媒体自身建设的思考
新闻媒体的自身建设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这里笔者只就灾区媒体在灾后重建中的自身建设略谈浅见。
1 传统媒体须加快与新媒体结合
分析这次地震报道的全过程,传统媒体在正面报道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但在快捷和信息量,以及舆论监督方面网络媒体却大出风头。
从宣传和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的大量信息获知,灾区各市州的报社、广播电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5,12"期间,成、德、绵、广四市和阿坝、甘孜两州的新闻出版事业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看,这些市州的报社多数有灾后重建规划。
5月27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公布的《四川省广播电视行业受灾情况》显示,阿坝、绵阳、德阳、成都、雅安、甘孜等17个市(州)127个县、市(区)254个乡镇、“西新工程”5个发射台(站)、“无线覆盖工程”13个转播台以及四川广电集团25个台(站)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和设备受到严重损毁。
笔者认为,无论是报社,还是广电部门,在自身的灾后重建中,不应是简单地花钱恢复,而应该上水平、上台阶。一些暂时还没有网站、手机报、数字移动电视的市州媒体,应向大报大台学习,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利用对旧媒体的恢复投入,加快新媒体建设,完善现代传播事业的立体网络,使其在未来的新闻事业中,构筑起坚实的舆论主阵地。
2 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
这次大地震,广电的损失程度和受灾面远远大于其他新闻媒体。笔者认为,在广电事业的重建中,“村村通”滞后的县、市(区)须抒破利益壁垒,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要求,加快“村村通”建设步伐,提高基层广电的传播能力和传播质量,使国家这项惠民工程真正惠及广大人民。
3 更好地体现新闻事业的三重属性
一般说来,新闻媒体都体现出三重属性。一是信息属性,二是经济属性,三是政治属性。
灾区涉及到的问题比平常和非灾区复杂得多,新闻报道既要加强,又要做好,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对媒体的属性有清醒认识,在自身建设中,全面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理论素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媒体在灾后重建中的新闻报道。
4 继续强化媒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媒体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表现,尽管有人给予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实践”的赞誉,但从媒体在报道中的某些缺失来看,今后,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需随时“下点毛毛雨”。我国现在的新闻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核心就是“导向论”,就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媒体在新闻实践中,“舆论导向”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传播行为和传播内容,以及传播信息的反馈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来体现,这些方面稍有闪失,不但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还可能出现负面导向。
灾后重建,人们面对的困难和矛盾非常之多,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促进灾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媒体加强自身建设,构筑起坚实可靠的舆论阵地。自身建设是一个老话题,在灾后重建中,再谈这个话题,笔者认为这既有助于推动灾区的灾后重建,也有助于新闻单位自身的发展,尤其有助于灾区媒体自身的重构和工作质量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体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上一篇:广播组织权的保护制度探析
下一篇:纪录片两个效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