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角度看移动新媒体发展的前景和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仅仅需要拥有一台移动终端设备,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就可以成为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的自媒体,但是有人却能控制这个自媒体能否存在,这就是那些在移动网络之上搭建了信息发布平台的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移动新媒体仍然为少数机构特别是移动新媒体主要平台提供商所把控。
移动新媒体之变
从传播内容看:移动终端采集信息的便捷性,传播主体的海量与多元化,带来移动新媒体传播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数据化”——实时、海量、多样性和动态化,靠人力很难一一审核,更需要依靠法治来“把关”、伦理来约束。
从传播渠道看:移动新媒体提供了迄今为止能最精确直达受众个体的传播渠道。同时它既能到达个人,也能面向大众或小众;既可以实现组织传播,也可以形成人际传播,还可以同时拥有多重传播渠道,灵活地进行差异化传播。
从传播过程看:移动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超快,可以现场音视频直播,几近实时;而且呈多向交互,无限往复。
从传播效果看:由于每一个移动终端和受众都是一一对应的紧密伴随关系,因而移动新媒体可以很好地实现快速、个性化的传播,从而增强了它的传播效果。但同时,由于传播主体的信息可以被隐藏甚至任意篡改,容易导致信源模糊不清,虚假信息充斥其间,因此移动新媒体的公信力还不被普遍认可,使其传播效果受到削弱。
移动新媒体之不变
虽然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变化,但一些关乎媒体本质的东西仍然没有改变。
一是媒体的根本价值是传递内容。
媒体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满足人们了解与传播信息、获取与发表观点,以及进行情感交流的需求,而这些信息和观点及其传递出来的情感,就是媒体的内容。缺乏吸引人的内容,媒体就没有魂,也没有生存的可能。移动新媒体集专业媒体与自媒体于一身,使得内容更多元、更丰富,如何将专业与大众内容相结合,如何做到内容最新、最具价值、最感染人,仍然是媒体的专业性所在。
二是好的媒体善于传递内容。好的内容,要在媒体上好发表,让人好接收、好分享、好议论,在形式上还要赏心、悦目、悦耳,才能使其价值最大化。如何将好的内容与媒体终端这个载体很好地结合起来,让需要的人群和个体能够及时获得,还能方便与人分享、相互讨论,甚至帮助人们管理好他们获得的有用信息等,这些始终是媒体应该钻研的事情。因为好的媒体必定也是一个好的信息获取与管理的工具。
三是媒体要赚钱才可能持续长久。2012年12月15日,全球首份同时也是被新闻集团寄予厚望的独家iPad电子报《The Daily》因为亏损正式宣布关闭,其寿命只有短短的22个月。也许个人玩自媒体可以没有任何生存压力,但真正做媒体平台的机构,却永远无法回避生存这个话题。到目前为止,传统媒体直接向用户收费(订阅费、收视费等)或让第三方付费的模式(广告等)还未在移动新媒体上得以成熟运用。也许由于移动新媒体上的内容来源越来越丰富、获取越来越容易,使得原来由传统媒体垄断的内容、传播平台(渠道)越来越不具有稀缺性,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极大挑战。但移动新媒体已经创造出一些新的盈利模式,例如在手机上通过百度地图搜索到附近的美食餐厅信息,在其页面上就可以点击该餐厅的电话号码,直接接通该餐厅进行预订等。类似充分发挥移动新媒体特性的有效盈利模式还有待不断发掘。
四是媒体服务仍要遵循人的现实行为逻辑。上班、上学、居家、休闲、在路上等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媒体有不同的需求,包括内容、终端屏幕大小、媒体展现形式、体验要求等各不相同,例如在上课时、开会发言时就不希望受到推送新闻的打搅,人在路上开车的时候不宜观看屏幕来了解资讯,在家里可能更希望躺着也能收听收看生动的新闻资讯等。能够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各种情景需求的媒体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移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影响移动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技术发展对信息需求的满足,人的特性及其与媒体的关系,以及移动新媒体用户的成长。
第一,技术进步使人们对媒体的需求不断变成现实,用户覆盖面更广、更加方便快捷、内容更加丰富与个性化的移动新媒体将占据媒体格局的主导地位。
人们对媒体的根本需求简单来说就是想获取信息时就能够得到。移动新媒体无疑是这一需求得以满足的现实工具。随着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流量资费的下降,移动新媒体在中国的人口覆盖率将极大提升。据调查显示,我国手机网民最常上网的场所是在卧室/宿舍、工位等固定场所,分别占到79%和31%。35.6%的手机网民因为使用手机而减少了对电脑的使用,尤其是切合手机便捷随身特点的娱乐、社交和信息类应用,人们更多转向手机而不是使用电脑来进行操作。今后可能有更多的人不再购置台式电脑,而是直接用手机上网获取信息,类似于有了手机之后许多人不再安装固定电话。据报道,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个人电脑发货量下降了13.9%,这被视为消费者从个人电脑转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迹象。而移动新媒体终端在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更轻便易携带,屏幕甚至因为可折叠或经过其他处理而变得可大可小,成为人们更快捷方便地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工具。
技术的进步引领了内容和终端载体的有机结合,并推动了媒体的发展。移动新媒体上的内容必将不断丰富,并且发挥其私密性强的特点,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同时适应人们在不同情景中的移动化生活,比如在办公室、家里、路途中,会有最适宜的媒体终端来提供信息查询和交流,同时还能够保持浏览和交流的连贯性。移动新媒体会从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而传统媒体如果仍然对利用移动新媒体汇聚信息、传播信息不够重视,对内容与终端相结合的体验优化不敏感、不投入,将会面临在移动媒体时代被边缘化的危险。
第二,人的特性决定其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乃至媒体的发展,技术推动媒体发展的同时,反过来对人的生活方式造成影响。
人们获取信息的精力有限、内容有限,秉性不同、喜好不同,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媒体的需求千差万别,与媒体的关系或密或疏。比如有的人花很多时间看新闻,有的人可能每天道听途说两句就行;有的人喜欢体育,有的人关心时政;有的人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信息、想法,但有的人可能更愿意保持沉默、更多通过媒体了解社会、关注他人等。而移动新媒体作为迄今为止最私密化的媒体,最有条件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信息服务,同时又能提供使人们感知周围环境、融入社会生活的信息。或许将来每个人看到的移动新媒体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状态都不尽相同。移动新媒体将更智能化地根据人的信息浏览与传播行为历史特征,以及人所处的实时情境,提供新闻信息推送与信息检索等服务。
移动新媒体将更加智能地判断人所处的情境,比如能根据时间、地理位置、环境温度、噪音等推断人的处境与需求,而人们可能也更希望移动新媒体对自己的定位能随时开、关,或者通过一些指令与其互动,从而随心所欲地通过媒体了解信息与被人了解。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人形成对移动终端的高度依赖,陷入移动新媒体带来的全天候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的“碎片化生存”状态不能自拔。
第三,随着移动新媒体用户规模的扩大,移动新媒体将逐渐找到解决生存问题的有效路径。
每一种媒体形态的成熟往往都伴随着它的用户群体的壮大,伴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和成熟商业模式的形成,移动新媒体应该也不例外。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扩大已毫无悬念,移动新媒体占据媒体市场格局主导地位已是大势所趋,它将日益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的有效平台;按需推送和搜索信息,由用户直接生产更多内容,与社交通讯以及电子商务直接联通,可能催生更多更有移动特色的媒体增值业务;用户对媒体内容及服务的差异化、个性化和情境化需求,使信息服务进一步垂直化、细分化,盈利的长尾效应将逐步显现。2012年第四季度,Facebook的移动广告营收达到3亿美元,占其总营收的23%,环比增长一倍。据称Facebook 移动赞助广告的点击率是其桌面端广告产品的13倍,广告效果看起来很不错。而随着移动设备的进化和Android市场份额的扩大,谷歌2012年的移动总营收已达到80亿美元,其中广告营收超过20亿美元。
移动新媒体的发展还处在早期“播种”的阶段,需要不断探索、试错、积累。但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这样的新媒体,这是它产生价值的源泉。
链接
移动新媒体,就是以手机为接收与交互的终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全新媒体形式。中国移动从2000年左右开始大力发展的移动梦网业务,其实就已经是移动新媒体的一种主要形式。
对于手机媒体而言,主要包含了以下的特性:
1) 便携性:手机终端与人相伴,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很方便地把受众从客厅、电脑桌前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随身信息访问。
2) 互动性:手机平台发展至今,无论是手持终端还是局端设备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丰富的互动功能,手机游戏便是典型的例子。
3) 私密性:与传统大众媒体不同,手机媒体通常为私人独立使用。使用者在体验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并不受他人的干扰,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的个性化定制。
4) 跨界性:凭借强大的移动网络支持,手机媒体可以很方便地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其他媒体形成紧密的互动,“超级女声”就是一例。
5) 增值性:手机平台可以实现灵活的计费,这是传统媒体一直无法企及的。也是在此基础上,移动新媒体可以创造固定收益之外的更多边际收益,甚至以后者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