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新闻提升媒介公信力探析
发布时间:2015-07-01 16:50
摘要 由于商业思潮的侵袭等原因,一些媒介公信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公共新闻报道,有利于媒介调整传播理念,强化社会责任感,维护公共利益,提升公信力,
关键词 公共新闻 提升 媒介公信力
学术界对公共新闻在国内外 发展 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阐述,相关成果非常丰富。从公共新闻的产生、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公共新闻的困境到公共新闻中记者的角色;从公共新闻关注的视野,到公共新闻和公共领域的关系,学者们对公共新闻的演进过程和功能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就公共新闻与媒介关系而言,学者们更多的是从公共新闻的主体性出发,对媒介这个客体提出了一些义务诉求,比如,公共新闻中记者和媒介应该怎么做,担当什么角色,这样的视角对更好地做好公共新闻报道无疑具有推动作用。根据主客体双向理论,主客体的关系是相对的关系,两者地位权重可以适时转化。因此在关注公共新闻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无疑应该同时关注媒介本身在公共新闻运动中的利得,如此更能从理论上为媒介进行公共新闻报道提供理论源动力,促进公共新闻报道持续健康发展。
享有较高的公信力,是媒体最大的利益和永远的追求。那么,公共新闻报道对媒介公信力的提升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功能?公共新闻报道对媒介在受众中能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是媒介需要了解和关注的问题,需要学术界给予应答,目前看来,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试作简要分析。
一、公共新闻的内涵和运作机制
公共新闻这个概念学界并未形成定论,一般认为,“公共新闻”倡导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媒体搭建平台,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
二、公共新闻提升媒介公信力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
关于媒介公信力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郑保卫、唐远清在《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中认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以上学者虽然论述视角不同,但可发现其中的共性。即媒介公信力就是受众信任媒介,媒介在受众中具有比较高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从而在受众中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美誉。媒介公信力是受众对媒介信息传播效果积淀的评价,是一种历时性评价和客观评价,是受众对媒介客观价值的评价,媒介必须围绕受众的需求,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切实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媒介公信力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美国的公共新闻本身针对的是公众对传媒的集体不信任。传媒公信力的下降。中国媒介公信力不容乐观。根据中国imi消费行为及生活形态调查,近5年来中国公众对于各类媒介的信任度均处于持续的下降趋势中,截至2007年,这一下降趋势仍未出现明显缓和。现今的许多报道是“向钱看”,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虚假的商业广告,数量上都呈现上升趋势。低俗的文化快餐充斥媒体的版面,商业文化浪潮对主流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无主流、无深度的大众文化泛滥,媒介中的低俗、暴力、色情等负面传播屡见不鲜。媒介对利益的追求致使自身职业道德下滑,让受众对媒介信息越发不信任。
媒介公信力下降影响了传媒文化产业的健康 发展 ,公共新闻为提升媒介公共信力打开了一道窗口。2007年4月14日,在深圳报业集团举办的“党报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教授提出,公共新闻是最值得党报关注的领域。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中华新闻报》社长肖东升、郑州大学教授董广安、吕文凯等提出,党报要关注民生、关注普通读者价值取向的建议,要善于在读者与政府之间寻找结合点。民生问题就是公共利益问题,普通读者的价值取向就是公共价值取向,可见,公共新闻是提高党报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比较媒介公信力和公共新闻的内涵,发现两者具有比较大的同质性,首先都具有公共性。公信力,根据《 现代 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可见媒介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和认同,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认同感,是一种公共情绪的集中指向。而公共新闻以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双重“公共性”为特征,“公共”一词,既指报道对象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件或问题,又指报道方式为“公众参与式”。0其次,两者都关注公众利益。享有公信力的媒介要尊重和关心受众,关注公众利益,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和价值需求,如此才能活动获得受众的信任和认可。媒介进行公共新报道,就是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众利益。
三、公共新闻提升媒介公信力的现实表现
媒介公信力和公共新闻两者的质的规定性虽然具有相
关键词 公共新闻 提升 媒介公信力
学术界对公共新闻在国内外 发展 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阐述,相关成果非常丰富。从公共新闻的产生、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公共新闻的困境到公共新闻中记者的角色;从公共新闻关注的视野,到公共新闻和公共领域的关系,学者们对公共新闻的演进过程和功能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就公共新闻与媒介关系而言,学者们更多的是从公共新闻的主体性出发,对媒介这个客体提出了一些义务诉求,比如,公共新闻中记者和媒介应该怎么做,担当什么角色,这样的视角对更好地做好公共新闻报道无疑具有推动作用。根据主客体双向理论,主客体的关系是相对的关系,两者地位权重可以适时转化。因此在关注公共新闻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无疑应该同时关注媒介本身在公共新闻运动中的利得,如此更能从理论上为媒介进行公共新闻报道提供理论源动力,促进公共新闻报道持续健康发展。
享有较高的公信力,是媒体最大的利益和永远的追求。那么,公共新闻报道对媒介公信力的提升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功能?公共新闻报道对媒介在受众中能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是媒介需要了解和关注的问题,需要学术界给予应答,目前看来,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试作简要分析。
一、公共新闻的内涵和运作机制
公共新闻这个概念学界并未形成定论,一般认为,“公共新闻”倡导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媒体搭建平台,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
关于媒介公信力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郑保卫、唐远清在《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中认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以上学者虽然论述视角不同,但可发现其中的共性。即媒介公信力就是受众信任媒介,媒介在受众中具有比较高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从而在受众中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美誉。媒介公信力是受众对媒介信息传播效果积淀的评价,是一种历时性评价和客观评价,是受众对媒介客观价值的评价,媒介必须围绕受众的需求,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切实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媒介公信力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美国的公共新闻本身针对的是公众对传媒的集体不信任。传媒公信力的下降。中国媒介公信力不容乐观。根据中国imi消费行为及生活形态调查,近5年来中国公众对于各类媒介的信任度均处于持续的下降趋势中,截至2007年,这一下降趋势仍未出现明显缓和。现今的许多报道是“向钱看”,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虚假的商业广告,数量上都呈现上升趋势。低俗的文化快餐充斥媒体的版面,商业文化浪潮对主流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无主流、无深度的大众文化泛滥,媒介中的低俗、暴力、色情等负面传播屡见不鲜。媒介对利益的追求致使自身职业道德下滑,让受众对媒介信息越发不信任。
媒介公信力下降影响了传媒文化产业的健康 发展 ,公共新闻为提升媒介公共信力打开了一道窗口。2007年4月14日,在深圳报业集团举办的“党报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教授提出,公共新闻是最值得党报关注的领域。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中华新闻报》社长肖东升、郑州大学教授董广安、吕文凯等提出,党报要关注民生、关注普通读者价值取向的建议,要善于在读者与政府之间寻找结合点。民生问题就是公共利益问题,普通读者的价值取向就是公共价值取向,可见,公共新闻是提高党报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比较媒介公信力和公共新闻的内涵,发现两者具有比较大的同质性,首先都具有公共性。公信力,根据《 现代 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可见媒介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和认同,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认同感,是一种公共情绪的集中指向。而公共新闻以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双重“公共性”为特征,“公共”一词,既指报道对象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事件或问题,又指报道方式为“公众参与式”。0其次,两者都关注公众利益。享有公信力的媒介要尊重和关心受众,关注公众利益,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和价值需求,如此才能活动获得受众的信任和认可。媒介进行公共新报道,就是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众利益。
三、公共新闻提升媒介公信力的现实表现
媒介公信力和公共新闻两者的质的规定性虽然具有相
同的地方,但是分析公共新闻提升媒介公信力的现实表现,还需要了解社会公众对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标准,以此来评判公共新闻的传播效果。
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标准也众说不一。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喻国明2004年对北京公众的进行调查后,发现
上一篇: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社会新闻报道的平衡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