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做好政协会议新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1 16:50
  摘要 本文旨在讨论政协会议的非程序性报道和强化记者素质问题,以及报道形式和理念的创新等,
  关键词 政协会议新闻 非程序悸报道 记者素质
  
  政协传媒是人民政协事业的重要内容,做好政协新闻,有利于人民政协推进 政治 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有利于其发挥协商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多年来,政协会议报道单一化、程式化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协传媒。一些涉及国计民生很有亮色的内容也多停留在空泛化、概念化的会议报道中。如何通过深度挖掘做好政协会议报道,提供受众更需要的新闻大餐,当是新时期政协传媒的特殊使命。本文重点谈谈政协会议的非程序性报道和强化记者素质问题。
  
  一、政协会议的非程序性报道大有可为
  
  政协协商、研讨涉及国计民生和地方重大事务的问题都是在它的例会上进行的,例会报道属于程序性报道。这是规定动作,必须准确无误。而要生动、全面反映人民政协的时代风貌,反映我国民主、开放、文明、进步的崭新形象,政协例会的非程序性报道是值得探讨的,尤其是深度报道。这是自选动作,是对会议报道的深化和补充,它的发挥余地大,可大大增强报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由于大多数政协传媒都短于“抢”新闻,因此,在政协各种例会中挖掘新闻“富矿”。是促进政协会议新闻出彩的有效路径。
  会议内容的深层解读。团结和民主,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三大职能,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以政协的各种制度性、规范性的例会作为标志性载体和方式——全委会、常委会、主席会、秘书长会、专委会等都是根据党政重点工作部署和地区全局的大事、要事、难事,经过周密筹划、精心准备后召开的。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一些涉及国计民生问题的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提案都会被政协全委会列为“重头戏”,涉及内容大多属于党和政府、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士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形成的,背后蕴含着很多鲜为人知、亟待挖掘的新闻事实,其中不乏很好的深度报道素材。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网一篇报道:《致公党中央(关于解决国际 金融 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目前暂被列为今年政协一号提案》。致公党中央在提案中围绕我国城乡统筹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提出一揽子建议,报道聚焦国计民生重大主题,找准了履职成果与老百姓关注问题的结合点,看点丰富。直击“共同关注”。
  近些年来,各地党委、政府更加注重采纳政协建议,注重 科学 民主决策,围绕这类主题做好深度报道,要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建议产生的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所在;注意凸显党委、政府认真纳谏、科学民主决策的情况,语言表述上注重把“委员的”、“政协的”变成“新闻的”、“三贴近的”,对新闻事实精耕细作,铺设起党委、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交流之路。让老百姓真切的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程和 发展 趋势。这对加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政协委员的调研报告、反映社情民意的真知灼见等,都是深度报道的现成素材。
  会议“情报”的生发延伸。在政协的例会上,参会委员作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在大、小会上的发言本身就是很好的新闻线索和材料,而怎样拿捏、选择它们,尤其考验记者的判断力。记者要善于整合这些线索和材料,快速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性质和新闻价值,严格取舍、筛选、重组,抓住核心线索予以搭建。《


  
  二、强化记者素质至关重要
  
  政协传媒常常面临会议较多的问题。极端的情况是,主办方备好会议通稿——“跑会”记者根据会议通稿写好报道交回编辑部——编辑部做常规处理后发排。这样的会议报道充斥版面,受众不爱看。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海伦,托马斯说,“记者每天都要进行新闻报道,内容都白纸黑字地登在报纸上,一旦铸成大错就难以挽回……。”对于记者来说,责任比学识重要,“不爱看”才只是一个好不好的问题,但“铸成大错”就会涉及到报纸的公信力问题了。因此,必须强化新闻记者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
  所谓七分采,三分写,是个文风问题,于会议报道指导意义亦然。通稿型会议报道固然不可取,而任何以合理想象、自以为“正确”的观点覆盖新闻事实的做法更是必须摒弃。创造性思维要求记者在采写报道时,对事物矛盾的各个方面要进行具体分析,再综合概括出其矛盾的全貌,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内核,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 发展 规律 。因此,要真正写好会议报道,记者一经走进会议现场,就必须心、手、脚、眼、耳、口同时跟进,观察与会议有关的蛛丝马迹,寻求通稿里找不到的新闻细节。首先是观察。会议地点、会场布置、全场氛围、参会人士的神情、举止、言谈,与会人员精神状态等,都是记者首先需要留心观察的。其次是倾听。例如发言时有脱稿讲甚至出现肢体语言的时候,这也许是讲话中 自然 流露的真话,往往是报道中可能出亮点、出新闻的地方,也是材料中找不到的,直接引用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情态,会使报道有现场感、有生气,读来如身临其境。同时还要注意听发言者切中要害的实话,这往往会引出“重磅报道”。2009年3月6日即全国“两会”期间《

上一篇: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

下一篇: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