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大媒体视野下的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14 10:12

 摘 要 面对日益融合的媒介环境,包括媒体从业者和政府部门在内的信息传播者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树立“大媒体观”:一是注重各媒介的协同效应,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实现不同媒介的信息联动;二是立足不同媒体的差异性,进行差异化的信息传播;三是在信息的采集、制作、发布等各环节采取跨媒体策略,全面、系统地提升自身在融合环境下的传播力。
  关键词 大媒体;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8-006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加大。在信息公开日益引起重视的今天,面对突发事件,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一方面,媒体自身通过新闻记者在现场采集突发事件信息,完成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公开传播;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官方渠道获得的突发事件信息,也需要以新闻通报、新闻发布会等形式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因此,如何及时、科学地传播突发事件舆情信息①,就成为媒体和政府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的媒介终端不断崛起,媒体之间的边界面临消解,媒介环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不断深入,信息传播已然成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中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树立“大媒体观”,应是包括不同媒体和政府部门在内的信息传播者,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进行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至关重要的指导思想。
  1 “大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由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所引导的媒介融合,不仅创造出更多的新兴媒体,更带来整个媒介生态环境的彻底变革。媒介生态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报刊和广播电视,而是扩展到互联网、手机、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IPTV等诸多新兴媒体。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新媒体技术强大的包容性和延展性,这些不同的媒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彼此之间的互联互通。媒介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媒介边界逐渐淡化,整个媒体环境整合成为一个大系统,这正是“大媒体”的题中之义。当今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也必然要在“大媒体”的观照之下进行。
  在大媒体传播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其本质就是要突破传统媒体时代各媒体之间相互独立、界限分明的思维模式,而将各种不同媒介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系统或整体。树立“大媒体观”对于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来说尤为重要。突发事件的信息一般具有受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反馈性强、易变形等特点,即使没有媒体介入,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也会经由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等各种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被“葡萄藤式”地广泛流传,而媒体的责任或作用,便是让突发事件舆情信息得以准确、及时、公开地传播,而不是以流言、小道消息甚至谣言的形式。然而,由于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时效性、易变性和复杂性,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单个媒介因其固有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的局限,并不能独自承担这一责任或作用,只有各种不同媒介有机合作、系统整合,才能真正做到准确、及时、公开地传播突发事件舆情信息,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2 大媒体环境下的媒介协同效应
  在大媒体观的视野下应对突发事件,应注重不同媒介的协同效应。一个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媒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准确、及时、透明地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并保证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每一种媒介都有其不同的本体特征、传播特点和目标受众。因此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只有联合各种不同的媒介,发挥协同效应,才能起到较好的信息传播效果。2008年汶川地震中各种媒体的联动,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应对突发事件的“大媒体”视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之后,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向公众传递出这一消息:四川网民通过博客、网络视频等途径将地震现场“直播”到网上,官方网站新华网也在14时46分发布了汶川地震的相关信息。地震后,人们除了需要在第一时间了解事实之外,还迫切需要获得更加权威且真实的新闻信息,电视媒体则提供了这样的管道。地震发生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15时的《整点新闻》节目中以头条新闻的形式对事件做了报道,并在随后的15时20分推出《突发事件——关注汶川地震》的新闻专题,对地震灾情进行现场直播。在随后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多路记者,采取卫星直播、专家访谈、电话连线、滚动新闻等方式,对灾情进行了及时准确的全方位报
  道。[1]在报纸方面,地震发生的当天,《成都商报》、《重庆时报》等震区报纸就出版了号外;地震后的第二天,各大报纸都对地震灾情从不同角度、通过图片、专题、专刊等不同形式进行了深度报道,充分发挥了报纸媒体在信息深度上的优势。与此同时,广播、手机、户外彩屏等媒体也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准确、充分地进行了信息公开和新闻报道,不仅保证了公众对于灾情的知晓权,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恐慌及谣言。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的协同作用还体现在社会公众对于信息传播的参与上。媒介的协同也包括将社交媒体、自媒体纳入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过程,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从而更直观、全面地了解突发事件,并最大程度地参与到事件进展之中。传统职业记者由于在数量、分布空间上的限制,并不能亲历并记录突发事件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在事件发生时,职业记者往往处于缺位状态。而处于现场的新媒体用户则有可能通过正在使用的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手机等设备记录下突发事件发生的瞬间,如果传播者对这些原始的、一手的新闻材料加以发掘、加工,必将有效填补职业记者在突发事件过程中的缺位,起到意向不到的传播效果。2011年7月23日晚,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在温州境内发生追问事故,四节车厢从高架桥上坠落,至少39人遇难。由于事故发生在夜间且事发突然,传统媒体在事件发生时普遍缺席。第一个发出信息的是一位名为“袁小芫”的网民,他(她)通过新浪微博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温州动车追尾的消息 ,并在短时间内传遍整个网络世界,这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关于“列车脱轨”报道早了两个多小时;许多网民也在第一时间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通过微博、博客、手机短信、彩信等手段记录下了这一事故的发生过程。这些由公众参与采集的素材,日后被传统媒体大量引用和转载,成为还原温州动车事故始末的重要新闻资料。
  3差异化的媒介功能
  媒介融合带来媒介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以及不同媒介边界的消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媒介终端或媒介实体的消失。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尽管各媒体实现了互联互通,但媒介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甚至由于媒介的多样化及分众化,不同媒体的功能区分反而更大了。不同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功能和作用也存在差异。一方面,传统媒体和旧有的传播体制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方面不同程度地显示出了水土不服的状况;另一方面,新媒体凭借即时性、互动性、平民化等优势特征,成为人们获取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重要来源,甚至是第一来源。因此,在进行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时,除了要注重各媒体的协同和联动效应之外,还要注重不同媒介的功能及特点的区别,进行差异化的信息传播。
  对于报纸来说,我们不可能指望它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速度方面超越网络、手机和广播电视,但进行深度报道是它在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中的突出功能。报纸通过进行深度报道,使人们由突发事件刚刚发生时的感性认识回归到理性思考。这在生产安全事故的信息传播方面表现明显。一起重大或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出信息且信息量增长最快的,无疑是网络论坛、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但网络中的这些信息多是夹杂着谩骂、抱怨、泄愤、无意义符号等在内的碎片化信息,真正有影响力、能引发公众关注和理性思考的,还是由传统媒体尤其是报刊媒体发布的报道性或评论性文章。
  对于广播来说,它在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中有其它媒介不可替代的优势。广播媒体对于硬件技术的要求很低,只要有一台有电的收音机,就能接收到无线电波,加上收音机具有小巧便携的特点,因此它可以充当突发事件中的“轻骑兵”的角色,在其他媒介技术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信息传播。在2008年南方雪灾中,3000多辆车被困在路上,通讯信号和电力传输线缆也全部中断,而车载广播恰恰在这时担负起了现场调度和动员的任务。[2]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时,重灾区的许多灾民也正是通过广播媒体来了解灾情和外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灾区民众的心理恐慌以及谣言的传播。
  对于电视来说,权威性和直观性是其在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中的核心优势。因此,电视媒体在进行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时,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制止谣言传播,及时针对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民间口头传播的谣言进行权威信息发布。另外,广播电视媒体相对于新媒体来说具有信息传播上的强制性,政府可以在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将广播电视纳入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之中,在灾害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对公众进行预警。日本是一个地震、海啸多发的国家,其灾害预警机制也相当健全,广播电视就在其中充当了灾害预警平台的角色。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时,NHK电视台切断了正在直播的议会会议,发布地震消息;地震发生3分钟后,NHK电视台又用日语、汉语、英语等不同语言发布了海啸警报。
  除了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其中,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互动性、平等性等方面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手机媒体在点对点传播、针对性传播等方面也具有其他媒介所没有的优势。不同媒介的独特功能与优势,如果利用得当,都可以在突发事件舆情信息传播中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4 跨媒体的信息传播
  “大媒体”视野下的媒介融合不但包括媒介终端的融合,而且包括媒介内容和信息传输网络的融合,也就是说,过去一种媒体只需要按照自身的本体特征进行内容制作和信息传播,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每一种媒体都必须在自身本体特征的基础上兼顾其他媒介的传播特点和内容需求,以适应媒介互联互通的新要求。这就要求从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采集、制作到信息的传播和发布,都应该考虑到媒介融合对跨媒体传播的要求。
  在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采集、制作上,各种媒体要适应跨媒体传播的趋势,这就给媒介采编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份地方报纸The Roanoke Times在报道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时,其编辑不但收集了学生拍摄的视频资料,将其在该报的官方网站上发布,同时还将枪击事件的校园和教学楼地图在网站上做成互动的图片集,同时发布了结合照片的大量音频报道,这种多媒体、立体化的灵活的新闻报道方式让该报在这次枪击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据悉,这次成功的报道[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得益于该报长期以来对工作人员的严格训练和要求,为了使报纸的新闻报道适应网络传播,该报要求记者从原来的“印刷思维”向“多媒体思维”转变,训练自己在突发事件中担当摄影、摄像、录音、记录“多面手”的职业素质,从而实现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多媒体化采集与制作[3]。
  除了要在信息采集制作方面实现多媒体化之外,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传播和发布同样要做到多媒体化。如今的电视媒体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除此之外,SNS网站、微博、视频分享网站等也成为各种电视节目视频的发布平台,许多网民也都已经习惯了通过网络媒体来观看电视节目。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媒体在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同时,也应该即时、同步地在官方网站公布相关节目视频,并主动利用SNS、微博等社会化媒介对虚拟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传播及舆论方向进行引导和把控,减少网络空间中谣言的散布机会。比如,电视机构可以注册电视台官方微博,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与电视台本体同步进行新闻报道,并发挥辟谣、止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萍.突发事件中媒体信息传播研究[J].新闻大学,2010(4):66.
  [2]栾轶玫. 建立“紧急广播”国家系统——兼议国家电台在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现[J].视听界,2008(8):52.

上一篇:广播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传播策略的创新

下一篇:东方卫视电视产品生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