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问题及对策的构建
自微博进入人们的生活以来,可谓发展迅猛,影响广泛。截至2014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约为2.8亿。随着微博的推广,它成为了新闻发现、发布、传播等非常重要的工具。微博新闻为人们带来了第一时间、全方位、多媒体的新闻体验,提供了宽广的互动空间。但这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对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便是一大难题。
一、微博的特点
微博是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手机、QQ、等途径发布不超过140 字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
1、短小精悍与碎片化
微博的内容被限制在140字以内,这意味着发布的内容不能过于复杂,信息要精简。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宣布离职的消息首先是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其内容只有四个字“再见,谷歌”。微博的字数限制,导致其信息的发布被分割成碎片,每一条微博都只是部分内容,很少能够完整地将整个事件记录下来。微博中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微博在写作手法,措辞和结构上要求不高,也催生了微博信息的“碎片化”。
2、即时性与互动性
微博的发布可以随时随地完成,用微博手机客户端,动一动手指便可以发布一条微博。身边发生了什么新鲜事,拍一张照片,打开微博客户端,编辑简短的内容,一按发布键,就可以将信息发布,传播速度非常迅速。微博的用户可以通过微博互相关注,在这样一种“互粉”的关系中形成微博信息互动的“场”。微博不仅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工具,对于新闻来说,微博更是一个很好的反馈工具。微博的互动功能除了转发和评论,还有私信,微群等互动方式,为粉丝们提供交流场所。
3、广泛性与平民性
从微博用户2.8亿这个用户总数,我们便可以看出微博使用之广。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只要有电脑或者手机,连接网络就可以注册拥有自己的微博账号,它的内容创作和信息发布的门槛较低,呈现一种平民化和草根性的特点。
4、多媒体传播
微博具有多媒体传播的特点,以新浪微博为例,一条微博新闻可以附带图片、视频、音乐、全文链接、投票等等内容,人们可以观看图片,打开视频,或顺着链接进行更深度的阅读。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微博的“短”。
二、微博的出现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具体事实相符,能反映全面的事实真相。新闻真实性一直都是国内外新闻从业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事实上想达到完全的新闻真实却是非常困难的。近年来我国的虚假新闻频出,尤其是网络媒体出现以来,虚假信息漫天飞,新闻真实性受到了挑战,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微博作为新闻源——不经过验证和考据的信息源危害新闻真实性
据《2011-2012年微博媒体运维白皮书》统计,微博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社会第一信息源,2013年微博继续位居舆论风暴中心。“7·23”动车事发4分钟后,乘客袁小芫即发布出“D301在温州出事了—有很强烈撞击”的消息,成为动车事故最早的信息源;国内著名女星周迅在微博上发出与男友高圣远的合照,成为周迅最新恋情的新闻源……很多明星和公知甚至一些媒体都更趋向于利用微博来发布最新信息。在微博上,线人无处不在,爆料随时随地,成为传统媒体日趋重要的信息来源,也加大了媒体验证信源真实性的难度。如果媒体在筛选新闻源的时候没有经过验证和考据,便进行报道或转载,会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非常严重的威胁。
2013年8月3日,《新晚报》刊发报道称美国前情报机构雇员斯诺登获得“自由”后第一时间通过推特发布信息声称美国登月为造假,俄罗斯才是首先探索月球的国家。随后《北京晚报》也刊发报道《美登月造假》,其新闻依据也是斯诺登发布的推特。随后各主流媒体包括网站、报纸、电视新闻节目都进行了大规模转发。然而经考证后证明报道的关键信息来源,即所谓斯诺登的推特账号并非斯诺登的真实账号,其使用者是国外一家以讽刺时政、强调网络自由权益网站的写手。中国媒体因此酿成一场闹剧。
媒体不经求证就引用微博新闻源,究其原因除了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之外,还因为媒体之间恶性竞争,为了赚取眼球或流量,不惜以虚假新闻进行炒作。微博作为新闻源,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获取很多第一手的独家信息,用得不好,会影响媒体的权威性和媒体形象。
2、微博作为新闻发布媒介——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和把关人缺失
随着微博用户的增长,微博成为了一个展示新闻事件全貌的公共平台,让普通民众获得了话语权。草根微博的信息发布呈现出随机、匿名、难于查证等特点。不同于官方的媒体,微博用户大部分不是专业的新闻从业者,不具有较为系统的新闻专业知识,更不要求具备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消解使得微博新闻很难保持真实客观。草根微博发布的新闻具有强烈的个性,很难保证不会带个人主观的偏向。加上微博的匿名性和网民们的狂欢心理,微博很容易成为虚假新闻蓬勃发展的温床。
另外,在微博网站中,新闻信息的发布缺失了把关环节。把关人是新闻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由编辑记者等媒体从业者充当,它是新闻真实性的捍卫者。“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是一个能有效过滤虚假信息的“筛子”。但在微博中,每条非媒体官方微博新闻的把关人其实就是发布者自己,不管是真实还是虚假信息,在被证实其真实性之前已经被发送出去,虚假的新闻都是在发布之后才被发现。如2010年微博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金庸的“被去世”事件,还有接踵而来的余秋雨“被去世”、“任达华”被去世、以及鲁迅作品大撤退等假新闻,都是微博新闻把关缺失的具体体现。把关的缺失和微博的匿名性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达到其非法目的的手段。
3、微博作为新闻传播的媒介——“噪音”以及信息的耗散对真实性的侵蚀
微博作为一种短、频、快的传播媒介,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基本特征,微博新闻的传播主要有几个模式:裂变式传播模式、蒲公英式传播模式、多级传播模式。很多重大事件都是从
一条微博开始,然后经过群体之间的传播最后扩大成社会事件,比如“李刚门”事件,郭美美事件等等,这样的事件所产生的强大的“微博力”在微博上越演越烈。
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概念来源于著名的香农一韦弗模式。这一模式告诉我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讯息可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噪音干扰,从而产生某些变化乃至失真。在微博传播和转发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噪音的干扰,同时在微博新闻传播过程中都会发生信息的耗散。在微博被转发的过程中,新闻信息有可能受到删减,这是信息的耗散,会产生不一样的信息,这就是“噪音”。微博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很难完全维持原来的面貌,微博的传播过程其实也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一个侵蚀过程。
三、维护微博新闻真实性的对策
1、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明确的新闻法,通常是依靠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微博虚假信息的传播。比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相关的法律条文都对微博假新闻的传播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没有属于新闻出版自己的法律,单依靠别的法律来杜绝假新闻,不免漏洞百出,捉襟见肘。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呼唤新闻出版法的出台。
2、微博平台加强监管
加强微博平台的监管职能,包括实名制认证,以及对虚假新闻的删除,对发布虚假新闻的账号冻结或者处理,监理官方辟谣微博等方面。这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加强把关的一种形式。加强监管体制同时也包括形成一套可行的惩罚体制,即对于虚假信息传播者加强处罚力度,同时微博平台也要妥善处理好网络监管以及言论自由和隐私保护的关系。
3、用户加强自律,提高微博自净能力
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因此加强用户的自律也是维护微博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一环。同时可以利用名人微博的影响力以及判断力来揭穿假新闻,引导民众关注,提高微博的自净能力。名人虽然不一定是专业的新闻从业者,但是一旦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也应该以新闻专业主义来进行自律。
4、善用微博新闻源,求真验证是关键
对于新闻的源头,新闻从业者都应该先对其进行真伪的辨认,确认其真实性,才进行进一步报道。从微博获得的新闻线索,不能在还没有确定其真实性的情况下就转发或进行报道。如向信息的发布者确认,或者通过向信息所涉及的当事人和相关部门进行求证,确认新闻线索的真实性,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不能盲目求快,求独家。
微博已经成为新闻发现和传播,以及舆情观察引导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微博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真实性可能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维护微博新闻的真实性需要新闻从业者以及每一个使用微博的公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①曹文龙,《微博假新闻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J].《新闻实践》,2011(3)
②薛真,《微博作为新闻源的开发与利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3)
③沈正赋,《信息耗散模式与新闻真实性——兼论香农一韦弗“噪音”说和马莱兹克系统模式》[J].《新闻学研究》,2012(4)
(作者:均为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