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浅谈地市级电台广播剧的创作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30 10:18

 广播剧是广播独有的艺术形式。它综合了话剧艺术的戏剧性、电影艺术的灵活性、小说的文学性和音乐的抒情性,同时,它又借助音响效果营造出所需要的空间感和环境感,在选题上既要把握好社会影响和注重实效性,又要强化艺术感染力,因此,创作高质量的广播剧成为一个地市级电台政治敏感、艺术水准和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广播文艺中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一个门类,尤其是目前多媒体互联互通,人们对于文化产品欣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题材、情节、演播、音乐、音响一样都不能含糊。
  一、围绕作品的时代性,精心策划构思,找准典型人物
  广播剧首先是剧,歌颂时代骄子、弘扬主旋律是广播剧创作人员的重要使命。淮北市广播电视台从1999年陆续创作了以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奖单位刘桥一矿、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三届奥运摔跤铜牌得主盛泽田为原型的广播剧,再现了历史的场面,歌颂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顽强拼搏精神。选择这样的题材,使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广播剧的中心是人,广播剧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在策划塑造人物形象时,我们采用了平视的目光,把他们定位在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上,着重在他们的心理情感上进行开掘,艺术不仅仅需要一个英雄的业绩,更重要的是探索英雄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历程,在丰富的情感世界里寻找他高尚的灵魂。决定一部广播剧成败的关键,还要看能否成功地塑造与环境情景相融合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三部剧的人物都非常典型,和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我们有机会和他们面对面,也有可能探寻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前者是当代矿工群体,后者是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他们所经历的人生故事极具感染力,这样就为创作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而在围绕着主角设计、选择配角时,我们坚持剧中人物不宜过多,剧情不能太散的原则,痛下决心,删掉了一些不必要的人物、旁出情节,进而突出了矛盾的尖锐性和历史的厚重、真实感,使全剧主线更加集中、清晰,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在人物设置的构思上,既要注意把握戏剧中带共性的一般规律,也要把视野放在当时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通过对人物性格嬗变、升华过程的刻画,避免单一片面性和脸谱化,才能使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二、抓住作品的可听性,创意主题内容,追求艺术表现,提升文化品位
  广播剧的生命力在于可听性,要有一个好听的故事,要有动人的情节,要有强烈的声音感情色彩,还要善于发挥音乐音响各种艺术手段的优势。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它在哪里。别的山峰不存在吗?在他的眼里,它们的确不存在,他只看见那座最高的山。广播剧创作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首先,非最好的故事不做。选材的视野开阔了,选材的理念才会有变化。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一直是各种文艺作品反映的重要题材。刘开渠是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是扎根民族艺术沃土努力耕耘的典范,也是杰出爱国者。我们搜寻史料,深入人物的情感世界,用独特的视角寻找了一段段十分感人的故事,创作了单本剧《永远的纪念》,通过刘开渠少年立志、青年留学、抗战报国、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等典型片段的回忆,塑造了刘开渠追求进步、赤子其心的艺术形象,整部作品清新流畅,情感真挚,以小场景、真情感描写大背景、大情怀,是艺术化的主旋律作品。其次,广播剧本身是声音的艺术,这的确是它表现上的缺憾,但如果能把声音艺术发挥到极致,在自己驰骋的想象中,伴随具有亲和力、感染力的激情,广播剧就有了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魅力。创作中不露一丝痕迹,把随风而逝的历史风云荫掩在聚散离合,骨肉人情的话语里,用一种娓娓道来的陈述,展现人生戏剧背后的要义,恰恰是艺术上最为推崇的“以小见大”的大手笔。后期制作中,我们要把语言、音响、音乐丝丝入扣地汇成“声音流”,使音乐与音响不能流于剧情的点缀,而要成为推动“配乐”的理念,充当一种特殊的“角色”,从头到尾,有设计、有重点、有自己抑扬顿挫的节奏,这样才能增加广播剧的可听性。细腻准确的音响运用,可以有效推动剧情及场景的切换,渲染气氛,丰富人物形象,铺垫人物性格,达到深化主题的功效。广播剧的音响庞杂、零碎,没有它剧情无法推进,而太多太杂欠逻辑的音响又会对剧情起画蛇添足的干扰作用,只有对音响细节的精雕细刻才会平添作品中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尤其是在录音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用描摹塑造音画的标准去统摄广播剧后期的录音合成工作,最终才能使“话外之音”得到升华与提高。
  三、立足作品的艺术性,结合地域文化、原创形成风格、精益求精出精品
  就题材而论,广播剧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作为地方媒体,相对省台或国家级媒体,在广播剧的创作条件上,除了存在人、财、物的劣势外,在题材把握和空间扩展上也有局限。因此,积极寻求突破,变被动为主动,抓本土化题材是关键。我们有个重要原则就是力主原创、立足本土、精益求精出精品。原创能更真实的体现个性,个性的不断积累就能形成风格,而风格恰恰是艺术生命之所在,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选择本土文化,选择身边的人和事,是因为我们有条件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其中最感人的细节,而这些带有故土气息的人和事又都具有独特的个性。作为地市级电台主创人员,在创作广播剧确定题材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量力而行,要把时代精神和熟悉的地域历史、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力戒纵深交错的全景式描述,实践证明,紧扣操作起来驾轻就熟的本土化题材,不贪大求全,好高骛远,辅之恰如其分的体裁结构、锐意求新的创作理念,是地市级电台一条可能多出好作品的捷径。确定了题材,接下来就是对艺术性的考量。首先,广播剧的艺术性体现在艺术创造力,不少作品可以归于主旋律的范围,用浪漫主义的激情塑造英雄形象,本来是戏剧最擅长的领域,不过最忌讳的就是“说教”,以“情”为线索,处理得当,控制到位,对氛围拿捏得恰如其分,在一波三折的情节进展中,让听众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回避熟滥的套路,高大全 的窠臼,注重艺术追求,是广播剧创作永恒的主题,广播剧属于艺术的范畴,必须按艺术的规律来创作广播剧,必须遵循形象思维的准则来创作作品。“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初期,很多台对“主旋律”作品的理解,有些失之偏颇,强调了主旋律和思想性,却忽视了艺术性和可听性。许多广播剧的人物成为英雄先进人物的对话,新闻性强,而艺术感染力却大打折扣,造成作品质量一般。我台新创作的两集广播剧《榴园梦》编剧征求意见的初期,有的同志也提出类似新闻报道的观点,当时就被主创人员否决了,而且在此后的初稿编审中,对于第一场景中,通过剧中人物长篇累牍导游词方式宣传榴园村成绩的新闻报道型台词,进行了果断删改。我们认为,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在创作广播剧尤其是一些主旋律意味较强的作品时,应该扬弃旧有的表述模式,走人性化的路子,紧扣我们这个时代听众的欣赏口味和习惯,贴近他们的生活,使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技巧和手法,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知识的融汇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文学的、哲学的、音乐的、戏剧的、小品的多种手法往往都会在同一部作品中得以运用,只要围绕主题,、深化内涵,多元的表现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其次,广播剧的艺术性还体现在保持艺术上的执着,拒绝平庸之作,远离媚俗跟风之剧,即使碰到上乘的剧本,也要用非常苛刻的眼光来审视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在选好材的基础上,根据剧本敲定最合适的演员,从剧本的改编到演员的表演,要用挑剔的眼光,追求尽善尽美,剧本可以几易其稿,台词录上十几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不动真情的表演,不轻易放行,“连自己都不感动的人,怎么能去打动听众”。
  一门艺术形式的兴起,背后意味着一个社会形态的改变,当文艺广播面向市场,实行伴随性收听,就意味着广播进入低成本运作的阶段,在低成本运作的广播媒体中,高投入的广播剧精品面临逐步被边缘化的趋势,如何与市场结合,再次开创广播剧繁荣的新天地,将是地市广播剧人面临的创作新课题。□
  
  参考文献
  ①王雪梅:《中国广播文艺广播剧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②朱宝贺:《广播剧编剧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淮北市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

上一篇:统计数据在专题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技术策略

下一篇:气象影视节目在气象科普宣传中有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