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评普京《纽约时报》文章的说服技巧的传播方式

发布时间:2015-07-30 10:22

 普京的短文是一个巧妙使用文字修辞策略与技巧来争夺国际事务话语权的突出案例。仔细分析其中的修辞奥秘将对中国增强自己的对外传播实力有启发作用。我们通过符号融合理论和幻想主题分析法,对普文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它的修辞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借用对方符号,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二是单挑符号短板,主动出击;三是巧换符号概念,一剑封喉。
  修辞策略一:借用对方符号,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在普文中,他巧妙地使用了三个美国社会的核心正面符号——“法治”、“民主”和“反恐”——来阐述“美国不应该军事打击叙利亚”这个在美国和国际社会有争议的议题。他以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来批驳“军事打击叙利亚”合理性。体现以美之矛,攻美之盾的说服策略。
  “法治”(the rule of law)这个概念,西方政治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做了详细的阐述,意为严格依据明确规定与普遍承认的法律来保护政治、社会和经济权利,反对任何人凌驾于法律的权威之上。在西方核心价值体系中,“法治”是至高无上的,相对于“人治”、“专制”有着绝对的道德权威。普文高举着“法治”的符号旗帜,将军事打击叙利亚定义为“法治”的对立面。文章数次复诵“法律”这个关键词:“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法律终究是法律,我们都必须遵守”,“我们并不是在维护叙利亚政府,而是在维护国际法律”,“这将彻底使整个国际法律和秩序失去平衡”,等等。“联合国”在普文中频繁出现,很明显是被包装在“法治”的符号大旗下代表国际法律秩序的一个关键符号。然而,普文并没有明确点出“联合国代表国际法律秩序”这样一个相关定义,因为它并不具备诉诸于美国人核心价值的幻想性,反而是反复强调“法律”这个符号,用这个美国核心价值符号来指责美国试图绕开联合国单边行动违背自身信仰的“法治”原则。
  “民主(democracy)”是另一个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核心价值符号。美国政府的海外用兵多是以“为民主而战”、反对“独裁”、“暴政”这样的道德理由来博取西方和国际舆论的支持。联合国也认可国际社会对大规模侵犯人权的行为有全面的保护责任。普文洞悉“民主”一词在美国人心中的分量,紧抓这一符号对叙利亚内战进行针锋相对的反定义:“叙利亚目前见证的并不是一场为民主而战的斗争,而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中政府与反对派间的武装冲突”,“这场由国外势力向反对派提供武器的内部冲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血腥的冲突之一”,“平民伤亡都是不可避免的,老人和孩子也包括在内,而这些人群正是军事打击行动本来要保护的”。经过这样的修辞描述,叙利亚的内战不再是“民主”与“暴政”的正义与邪恶之争,而是在一个“多教派”社会里的“最血腥”的内部武装冲突。由此,普文发起了对美国尖锐的批判,美国不再是“民主模范”,而成了“单纯依靠残暴武力,顶着‘非敌即友’口号拼凑出的一个联盟”。
  “反恐”是美国自9·11袭击以来占据话语统治地位的最重要的符号之一。“恐怖主义(terrorism)”如同高悬在美国人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国政府其后的多次海外战争都是举着这把尚方宝剑,来获得战争合法性与国内国际的舆论支持。普文巧妙地把美国引以为傲的“反恐”大旗化为己用,诉诸美国人心中对恐怖主义的恐惧,描绘出一幅美国军事打击叙利亚将导致恐怖主义活动在全世界泛滥的可怕图景,“这种打击将会造成暴力的上升,释放出新一轮的恐怖主义浪潮”,“不缺的是对抗政府的基地组织成员和各种极端分子”,“反对派武装力量??将偏袒原教旨主义者”,“激进武装分子正在策划下一场袭击,这次是针对以色列”,“更多的国家会寻求大规模杀伤武器来自我保护”,“在叙利亚战争之后,更会蔓延至马里,威胁我们所有人”。
  为了加深美国人对“反恐”战争将带来更多恐怖主义的印象,普文又将美国人带回过去战争的历史场景,带到军事打击后满目疮痍的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让美国人看到“美国犯下的错”。在阿富汗,“阿富汗一片混乱,没人又能够预测国际部队撤出后将发生什么”;在利比亚,“利比亚分裂成了各个部落和宗派”;在伊拉克,“内战仍在继续,每天都有很多人被杀害”。普文随后转向对美国政府充满质疑的普通美国民众:“许多人将叙利亚与伊拉克进行类比,问一问他们的政府为什么要一错再错”。
  修辞策略二:单挑符号短板,主动出击
  如果上一策略是充分利用意义系统中基础牢固、共识广泛的符号为己所用,那么第二个策略就是挑战一个与核心意义系统不甚咬合、充满争议的符号短板,起到扰乱对方概念系统,自乱阵营的目的。“美国例外主义(American exceptionalism)”就是潜伏于美国符号意义系统深层的一个“定时炸弹”,而普文按下了爆炸按钮。
  “美国例外主义(American exceptionalism)”②是美国意义系统中既处于核心地位,又充满争议、矛盾和冲突的符号。虽然当代美国例外主义者把这个符号的起源归于19世纪的法国著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亚历西斯·托克维尔,它的真正发明者却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1929年针对当时美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美国的无产阶级无意革命”论调,斯大林驳斥为“美国例外主义的异端”。此后,这个词汇随着美国的大萧条、二战、冷战和共产主义运动的衰落而沉寂多年。
  有趣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例外主义”突然变身成为右翼宗教团体凝聚共识的一个理念,意为美国是“山巅光辉之城”③, 是上帝眷顾下的独一无二的自由与希望的榜样。这个符号在主流媒体上变身复活是 1980年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著名媒体人理查德·托福恳求吉米·卡特和罗纳德·里根保卫这个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我们不容置疑的至高权力衰落之际,我们需要决定‘美国’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对世界意味着什么。”④在最初的十年,这个词仅在国家级出版物上出现457次;在90年代,出现了2,558次;但从2010起,这个词开始泛滥,在纸媒和网络出版物中出现频率高达4,172次。很显然,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美国保守派政客已把它变成一个“美国爱国主义、对上帝和国父智慧之信仰的产物”。
 然而,正因为其强烈的宗教内涵,这个符号在美国社会也是有争议的。特别是“美国例外主义”与美国在全球宣扬的普世主义的价值观相矛盾,美国自由派对此也十分敏感。因此,奥巴马在法国的一个讲话中,一方面承认了美国例外主义,但同时又说每个国家的人都认为自己例外,把“美国例外主义”刻意泛化。这个说法引发国内宗教保守派极度不满,认为奥巴马不认同美国例外主义,不够爱国。我们可以从该概念的复杂演变看出,美国内部派别对“美国例外主义”充满分歧和矛盾。
  奥巴马在叙利亚问题的全国讲话中说,正是美国的政策,“让美国人与众不同,让我们如此例外(That’s what makes America different. That’s what makes us exceptional)”。奥巴马当时试图以这样的说法迎合美国人“山巅光辉之城”的使命心态以博取舆论支持,并没有明确提及“美国例外主义”。而普文则抓住这个机会,把奥巴马的讲话贴上了“美国例外主义(American exceptionalism)”,并针锋相对地反驳道,“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怂恿国民自视与众不同都是非常危险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各政治派别、精英和普通民众在面对普京“美国例外主义”的指责时,顿时炸成一锅粥,陷入一场充满愤怒、质疑、无所适从的内部混乱之中。
  修辞策略三:巧换符号概念,一剑封喉
  在这个策略中,普文将一个美国人家喻户晓的独立宣言箴言——“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转换成了“上帝创造了我们平等(God created us equal)”,直击“美国例外主义”。
  美国人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是:上帝和《圣经》。“我们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最早出现在1864年发行的两美分硬币上,1956年,由国会通过法案,正式成为美国的官方格言。《美国法典》第36编302条中明确写道:“‘我们信仰上帝’为国家格言。”创作于1814年的美国国歌《星条旗》中,也有类似的话:“这就是我们的格言:‘上帝是我们的信仰’。”美国总统就职宣誓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愿上帝助我(So help me God)。
  “上帝”在美国主流价值体系中是至高无上的“神”,因为“上帝创造了人”,“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这种基督教的基本箴言享有永恒的真理地位。
  美国社会中的另一个几乎与《圣经》同等地位的核心经典是他们的独立宣言。下面这段独立宣言中名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美国社会的世代传诵的至理名言。
  “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句让美国人顶礼膜拜的独立箴言,被普文巧妙地转换了一下。在主动挑起“美国例外主义”这一充满争议的符号短板后,普文紧紧抓住美国人心中的“上帝”和“人人生而平等”神圣信条,推出了最震撼、最具杀伤力的一句话:“当我们在祈求上帝的祝福时,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上帝创造了我们平等”(when we ask for the Lord’s blessings, we must not forget that God created us equal)。
  在这里,普文通过批判“美国例外主义”,侧面谴责美国政府不尊重国际社会,不尊重联合国,破坏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国际关系:“这个世界上有大国、小国,富国、穷国,有民主传统悠久的国家,也有仍然在探索民主之路的国家。虽然他们各不相同,但是,……上帝创造了我们平等”。
  普文的这个结束语相当震撼,它直接诉诸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和立国宗旨,然而,仔细分析,普文其实悄然偷换了概念。在美国独立宣言中,上帝创造的个体是“个人”(all men),但在普文中,这个“我们”(us)上下文意指的是“国家”。普文实际上是用“国家”这个概念偷换了美国独立宣言中“个人”这个概念。然而“上帝创造了我们平等”这个词组的符号幻想性如此强大,以至鲜有人发现其中的概念偷换,相反,会自然而然联想,美国如果坚持“美国例外主义”军事干涉叙利亚就会违背立国宗旨:“人人生而平等”。
  结论与建议
  从符号融合理论的角度看,普文深刻掌握了美国人的意识图谱,并巧妙使用符号借用、重组、偷换等修辞策略,精确打击其符号短板,从而达到搅乱对方符号思维图谱、影响对方思辩的效果。美国舆论其后的万千愤怒、辩白、谩骂、支持、不知所措正是这种效果的反映。
  对于我国对外传播,普文案例提供的借鉴意义如下:
  一、必须深入研究各文化文明的符号意识图谱,针锋相对,有的放矢。普文能游刃有余地运用美国人的核心价值、符号短板,巧妙进行意义偷换,制造对立冲突,无不建立在对美国价值理念与意义系统的深刻洞察与把握基础之上。“美国例外主义”并非美国对外推销的核心符号,在国内和海外华文媒体中鲜有介绍,但它却是美国右翼宗教势力近年来凝聚内部共识的核心价值符号,它被普文挖掘出来,并以另一个在美国社会更有共 识的核心价值符号“人人生而平等”来批判,在美国社会产生了强大的舆论震慑力。要在国际舆论战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国的对外传播研究各文化文明的意识图谱刻不容缓。
  二、学习西方修辞论辩的战略战术,化守为攻,占据主动。普文并没有为自己的立场辩护,而反过来利用“民主”、“法治”、“反恐”、“美国例外主义”等修辞符号对美国人展开心理攻击,让美国人陷入设计好的话语陷阱中,忙于自辩。“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是西方论辩术的基本要义,广泛适用于法律论战和政客论战之中,在国际扩张性传播中也屡见不鲜。要在西方的话语论争中取胜,借鉴西方早已成熟的修辞术与论辩技巧并化为己用,是中国对外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注释」
  ①原文题为“A Plea for Caution From Russia——What Putin Has to Say to Americans About Syria”,见9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由于没有发布权威中文译文,本文中的所有翻译来自作者。http://2013/09/12/
  ②American exceptionalism翻译为“美国例外主义”并不十分确切。另有翻译为美国卓越主义,该词含有美国优越,举世无双,世界各国典范的意思。
  ③“山巅光辉之城(City Upon a Hill)”也是美国意义系统中一个强大的有历史积淀的深层次符号,它最早出现在清教徒领袖约翰·温思罗普1630年的一篇名为“基督教慈善楷模”的布道中。温带领了一批清教教徒乘船去美洲,成为新大陆最早的清教移民。“山巅光辉之城”后来独立成篇,概括了清教教徒美洲大陆的使命。

上一篇:媒介融合中加拿大广播业面临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下一篇: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对社区电台进行口述史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