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浅析心理学视域下微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

发布时间:2015-08-10 09:09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73-02
  据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全年新增网民5 580万。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3.56亿,占网民总体比例的69.3%。2011年微博使用率上升了24.9个百分点,手机微博作为增长最快的手机应用。
  一、微博的定义
  微博创始于美国,最早的微博网站是美国的Twitter,它于2006年7月向公众开放,许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和个人都在Twitter上进行互动。2009年8月,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浪网开始进行新浪微博的内部测试,至此,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以其迅猛之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
  二、微博的特性
  微博相对于其他传播媒介而言具有快捷的传播渠道、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和碎片化的传播内容。
  1.“背对脸”式的信息交互
  不同于博客面对面式的信息交互,不同于QQ空间的“留下脚印”,微博是以“背对脸”式的信息交互方式,即当你发布了一条微博,然而不知浏览过你的微博的“潜伏者”,反之亦然,当你默默关注他人时,会时刻刷新他的微博,就像一个名人拥有千千万万的粉丝,他不清楚“潜伏者”浏览了自己的微博,甚至不知关注他的粉丝为何人。移动终端的多样化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用户对微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
  2.信息碎片化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现象的一个形象说法。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变成了诸多的碎片。用在传播学上,指原来一类媒体垄断信息的格局已被多类媒体“百家争鸣”的局面所取代[2]。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人们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简洁的话语、随时随地,你只需动动手,一条微博便已发表,信息的合当今大多数人猎取或者传送信息的方式。
  3.裂变式传播
  在微博平台上,所关注的关注者更新的微博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我的首页”上,即关注为转发和评论这两大功能提供了保证,微博的转发功能为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微博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被无限扩大,呈现即时裂变的扩散模式。微博用户不仅仅是创造者,也成为信息传递的传递着,他们可以把所有的消息聚集在一起,又能把汇集的信息传递出去,这就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4.互动性强
  信息的碎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便利,也使得微博的互动性增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微博,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别人关注。因此用户能够随时接受“关注”的人发的微博,并且及时转发和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感想,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三、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解析
  目前,随着各大门户网站以及微博网站的开通,注册微博的用户呈现日渐激涨的状态。手机和网络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通讯工具,为大学生使用微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大学生作为追赶时尚的群体,固然成为了微博的主力军,微博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诉求的平台,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舆论空间。
  1.猎奇心理
  “猎奇心理”,属于一种人的心理活动,每一个人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心理。简而言之,猎奇心理就是:对别人不让你去做的事想要去做,要看个究竟,并且好奇心特大[3]。在现实中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好奇想要去猎取其他人的信息,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人。大学生作为一个对新鲜事物和敏感事物好奇的群体,必然会加入到微博的热潮中来,当其了解到所喜爱的明星入驻了微博,就会对这位明星的微博“加关注”。
  2.自我诉求
  现如今,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孤独感,而微博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沟通平台,在微博这个畅所欲言的沟通平台,大学生比较容易倾诉自己的情感,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慢慢集中到关注自我的层面,但是形成于青年初期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明确,因而在他们内心深处渴望与人交往,并且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大学生在微博上可以结交朋友,诉说心声,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3.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在处理日常事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学习、生活的压力让大学生不得不通过网络活动中的社交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与生活压力,微博这个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给大学生创造了人际交往的环境,在这个舆论的大环境中,大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丰富感受,缓解紧张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大学生通过微博结交朋友,扩展自己的人际圈,通过人际传播的“圈效应”以实现扩大自身交际范围的需求[4]。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5]。微博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高雅品位的需求,当三五成群的好友对一件新兴事物想谈甚欢时,不了解此新兴事物的学生就会对此新兴事物提升兴趣,进而关注此新兴事物,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传帮带,大学生在猎取专业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对各种新兴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接近它、学习它。

四、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背对脸”式的信息交互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相结合,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现在各个大学都开设了微博,在微博上各个大学会就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建议,大学生们在微博上不仅可以关注到学校的动态,还能体会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不仅如此,许多社会名流、政府官员、草根都开设了微博,使得微博成为了汇聚各路社会信息和媒体信息于一体的交流平台,信息资源极具特色。当大学生拥有专属于自己的微博,就能快速关注热点、了解民意、获取资讯,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了丰富。
  2.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微博作为当下大学生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6]。微博的信息传递方式克服了传统网络媒介“注重历时传递,忽视共时传递;注重单向传递,忽视交互传递;注重垂直传递,忽视互相传递;注重直接传递,忽视间接传递”[7]的不足。随着140字的“信息碎片化”的到来,为大学生的自我诉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信息碎片化与自我诉求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这个互动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与随时互动,因此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与引导作用,进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3.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微博是大学生表达自我情感与宣泄不平情绪的重要平台,微博强大的展示平台更激发了当今追求个性、喜欢展现自我的大学生们表现的欲望,他们利用这一平台,搭建了一条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交流渠道,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当一位大学生博主发出一条感情挫折的微博时,其同学进行转发,并以此种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传播开,思想政治教育者则更易发现问题,及时与此博主进行思想沟通,引导其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相结合,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4.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微博在大学生中的蓬勃发展源于其互动性强与其从众的心理,微博以简洁的文字、张扬的个性、方便的发布方式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改变了传统的“强灌硬输”教育方式,更多地采取示范、启发等疏导的方式,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以情感人、以理服人[8]。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并且能够随时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建立微博群,在群里提一些热点话题,对正面的新闻进行积极倡导,对负面的新闻进行深刻说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大家对热点的敏锐观察度。
  参考文献:
  [1]微博[EB/OL].百度百科,http://view/156709
  .
  [2]卢金珠,微博客传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J].现代传播,2010,(4).
  [3]猎奇心理[EB/OL].百度百科,http://view/47
  .
  [4]于阳.大学生使用微博原因初探[J].新闻世界,2011,(5).
  [5]从众心理[EB/OL].百度百科,http://view/39
  .
  [6]廖颖.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1,(16).
  [7]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12.
  [8]杨岭.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纺织教育,2012,(2).

上一篇: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方式创新

下一篇:角色视域下社会科学评价动机的问题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