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欧洲宗教改革的起因

发布时间:2016-06-13 11:58

  宗教改革最终促进了欧洲的文化、科技和政治革命,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法和德的政治制度正在发生变化。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和英国的玫瑰战争大量消解了贵族势力,王权兴起,民族国家开始建立。残余贵族对加强的王权十分不满。德意志相反,各诸侯国势力仍未被触动,各小国独立自主,甚中有奥地利、巴维利亚和萨克森等,为保全各自利益,极力反对教会向其征收重税,并限制帝国皇帝加诸于邦国之上的干涉。各国王权及民族主义抬头,教会及教皇权力下滑,民众要求政府管治教会。其次,经济制度改变,社会不稳。中世纪教士与贵族为上等阶级,劳工及佃农为下等阶级。十三世纪后,工商业发达,创造了新阶级,即市民,自由人,中产人士,合称中产阶级,成为大多数平民的核心,他们组织完善的公会来操控贸易。商业发达衍生了同盟会、大商业公司和银行体系,与平民百姓贫富差距日大,自由农及劳工,除了纳税给政府,也要交纳教会,他们生活负担很重。由于长期要公平待遇未果,故时有暴动发生,从英国1389年的叛乱至德国1525年的农民暴动,当中多为地方性及无组织的动乱,他们只因生活逼人才喊出“打倒神甫”及“打倒土豪”。


      一

     

    此时不仅下层对整个社会体制不满,诸侯、贵族也不满意当$的政治、经济变化。诸侯是因为君主欲加强王权。贵族是想维护自己日益受损的独立地位。再次,这时的信众很需要宗教的安全感,所以对外在的宗教形式十分重视。然而,教会面对这种要求竟然无法满足,教会失去活力,圣职人员的道德松懈,经常发生丑闻。十六世纪初,在德国十四个牧区才有一专任教士,法国西部的大主教只在自己的丧礼时,才进人自己的座堂。很多高层的教职是贿赂所得。教皇亚力山大六世(AlexanderVI)虽有数个情妇和七名儿女,仍因自己的财富而当选教皇。英国圣阿尔班()修道院长,无视他家乡信徒的要求,竟任用其私生子托马斯•温特(ThomasWinter)为教区主教。另一方面,很多下层教会人员薪金不高,为了糊口,不得不在教会外兼职。16世纪初英国之格罗斯特郡(loUCeStor)31i个乡间神职人员,竟有168个不能背十诫,有些连主祷文也不懂。最后,社会知识阶层的认识已经发生极大变化。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兴起导致知识分子热衷于古代研究,轻看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人文主义学者认为,透过语言与文学方法,可以排除中世纪的神学架构,重新回到《圣经》本来的意义。他们主张根据原文来解释《圣经》,并翻译《圣经》以便其阅读,放弃了拉丁文《圣经》。伊拉斯姆(Erasmus)成为这时期运动的中心人物。再加上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和消息传播很快,旧有心态更易被打破。知识分子成为变革烈火的火媒,旧贵族成为改革组织的天然领导者,下层群众可以随时成为变革烈火的燃料。

  

     二


  著名的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在1517年10月31日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总的来说还是立足于公认的天主教教义之上,主要是针对赎罪券的买卖问题。对于包括路德在内的主流改革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重新回到初期教会(头五世纪)的操守与信仰,排除中世纪教会产生的偏差和添加的人为思想,重现基督教原来的高贵及活力。

  

  是什么力量促使路德的转变而且影响更加扩大?从表面上讲或许可以说是由于同罗马阵线的辩论,刺激了路德的转变,是他反教廷的态度、新的圣礼原则和“因信称义”说这些纯信仰的因素争取了人们。实际上,他代表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人文主义知识分子追随他是认为他正在进行反对教廷弊端的事业;德国群众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景况的不满和宗教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贵族特别是诸侯支持他是因为想取得独立地位。而当时在德国真正反对的势力只有教皇系统。在德国宗教改革时代三股政治势力互相抗衡:1.皇帝,即神圣罗马帝国的领袖,由选帝侯选出;2.割据一方的选帝侯;3.教皇。支持宗教改革的是选帝侯,选帝侯智者弗里德里希支持马丁•路德。教皇想打击选帝侯,消减改革,但打击选帝侯,皇帝势力将会大增,进而威胁到自己,故对改革便时宽时紧。皇帝想的是弥和双方分歧,可惜他总是被德国境外的事物所烦扰。

  

  当路德的思想传出国界之后,席卷整个欧洲。各国反教廷主义者、改革教会的倡导者、世俗的统治者、下层群众都从他的思想中看到了变革的希望。这把由路德燃起的烈火经过加尔文添加材料之后,在尼德兰成为反抗西班牙恶劣统治的粘合剂。在法国成为南方对抗北方、贵族对抗国王统治的工具,法国分裂的重要原因。在英格兰当时被王权所利用,以后则成为王权反叛者的工具。而那些支持天主教会的国家也有自己的理由。意大利从罗马的教廷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西班牙从罗马那里得到了新教所可能给予的一切,不必要冒社会剧烈变动的风险。事实证明十七世纪的宗教战争实际上就是打着信仰体系变革的旗帜在进行利益角逐。

  

欧洲宗教改革

  面对信仰权力的丧失和世俗财富的被剥夺。罗马天主教内的改革声音终于占了上风,特兰托会议(TheCouncilofTrent1545〜1563)成为了进行内部改革和团结天主教会的会议。大会投票权在主教及修道院院长,故表决权操于意大利人之手,每一议决都要得教廷批准,如此便加强了教廷地位。大会部署了三方面的工作:1.编纂和通过天主教的教义,以别于新教;2.改革天主教教会生活;3.扑灭异端。教内有志为教会献身的人组成各种团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耶稣会。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耶稣会操纵了欧洲的教育、思想,又由于耶稣会的教士资历甚高,故王室也大受其影响。由于耶稣会站在皇室与教廷之间,故在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力之间经常面临着矛盾,王权逐渐对之不满。而且随着地位的上升,该组织开始腐化。在18世纪中期,耶稣会教士突然被葡萄牙、法国、西班牙驱逐出境,并逼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ClementXIII)在1773年,正式宣布耶稣会解体。至此天主教会不再能常规地利用世俗的力量来进行任何信仰目标的干预。

  

  各国宗教改革运动所付出的代价与各国试图实现的目标多少成正比。德国宗教改革包含的各阶层目的最多,变革的代价是失去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口和延续了数世纪的分裂,最后是军国主义的猖獗。法国需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克服贵族和地方势力,加强中央王权,法国人付出的是胡格诺战争和圣巴托罗缪夜大屠杀及商业人才外流。英国人附属的目的最初仅仅是与罗马脱离关系,血流得最少。

  

   


  宗教改革实际上为欧洲一系列重大变革的提供了合理性与道德性的证明,成为一系列变革的旗帜。

  

  首先,提供了整个欧洲继续前进的基础,促进了欧洲的文化革命。在近代欧洲,通过宗教改革,新教伦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为近代资本主义论证了合法性,又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和约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宗教改革促进了“个人精神”的兴起,又为近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成长提供了价值观,为个人权利的改善提供了理论论证。而这两条是现代欧洲发展的思想基础。

  

  其次,促进了欧洲的科技革命。虽然在宗教改革后的最初一百年中人们的注意力都被宗教问题所吸引,科学发展受到阻碍。但宗教改革思潮,特别是其中的创造神学所导致的基督教(新教)的宇宙观,是现代科学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促使大部分现代科学拓荒者从事观察的、归纳的和经验的科学工作的假设是:上帝创造了一个有因果律的宇宙,所以人可以从果找出因。宇宙对上帝是开放的,上帝是创造者和定律的赐予者,人可以从创造之物中发现上帝已经放在其中的定律。

  

  再次,宗教改革成为民族文化的旗帜,进而成为民族独立的手段和国家对抗的烟幕,促进了欧洲的政治革命。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同样都代表文明较低的民族对意大利的精神统治的反抗。就宗教改革运动来说,这反抗也是政治性的和神学上的反抗:教皇的威信被否定,不再能获得宗教贡赋。在荷兰加尔文教成为人们跨越地区走在一起的理由。在德意志路德翻译的《圣经》起到统一德文的作用。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粗略讲来,宗教改革是德意志的运动,反宗教改革是西班牙的运动;历次宗教战争同时就是西班牙和它的敌国之间的战争,这在年代上是与西班牙国势达到顶峰的时期相一致的。


   杭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00)

上一篇:“世界历史”时代里的“世界哲学”

下一篇:现代科学技术与世界哲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