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德国古典哲学的现实意义及启示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11 16:24

 

 第1篇:德国古典哲学并未“终结”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首先应当对其核心概念的内涵认知清楚,否则就丧失了作为一名合格学习者的品格。而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对该书“终结”一词理解欠准确的问题。学习本文需要理清脉络,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以便准确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下面就“终结”一词进行深入分析。


  一、对“终结”内涵的误读


  在人类语言学领域,“终结”一词主要有四种含义,一是时间上的终止,二是空间上的终点,三是逻辑过程的结束或者完成,四是内容上的消失、灭亡。


  基于“终结”一词的四种解释,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读者很容易有以下几种误读:第一,部分读者误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终结”是指德国古典哲学从此不再正确,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仅仅作为历史遗产而存在;德国古典哲学与以后的哲学都无关系,以后的哲学对其没有借鉴或继承。第二,一些读者误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在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现后,就不能再继续发展了,唯有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第三,一些读者误认为恩格斯所称的“终结”是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的高度肯定,误认为在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出现之后,德国古典哲学几乎就完成了其使命。诸如此类的误读确实存在,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视角加以厘清。


  事实上,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著作中的“终结”应当按照恩格斯本人的视角和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评价辩证地去理解。一方面,“终”,可理解为“终止”,暗指哲学的终极目标业已实现。在恩格斯看来,德国古典哲学从世界观角度已由唯心主义发展到了唯物主义,实现了世界观认知的终极目标;从方法论角度则由机械哲学发展到了思辨哲学,实现了方法论层面的质的飞跃。恩格斯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实现了从“形而上学”演变为“科学之科学”的最高理想,并使曾统治西方哲学界长达2000多年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得以“终止”。另一方面,“结”,可理解为“完结”。在恩格斯看来,黑格尔试图以自己的“精神哲学”解释一切问题,这种理想主义色彩的哲学目标是绝无实现可能的,不止黑格尔哲学不能实现,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哲学都做到这一点[1]。


  事实上,在《终结》一书中,恩格斯既肯定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杰出地位,也毫不讳言地指出了两种哲学理论和路径的不足与缺陷,并在深刻而颇具理性意义的批判基础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划时代意义。无产阶级将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革新力量,会继承并发展这一体系。最终,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最强理论武器。


  二、对“终结”内涵的科学解读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终结”一词是指德国古典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仍然在工人阶级等群体中变革发展,不断实现着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质变,既没有消亡,也没有终止,而是以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在人类历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自我“终结”,也即是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众所周知,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成功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体系化,还以其独特的理论模式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之科学”,这从理论上彻底“终结”了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与此相应,在辩证法领域,黑格尔也实现了巨大突破,系统化地论证了辩证法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终结”了古典机械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内核。恩格斯在文中分析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时,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的“合理内核”。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2]尽管费尔巴哈是“青年黑格尔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是他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革新上,贡献更大。他的唯物主义观,弥补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核心缺陷,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世界观的“合理内核”;他承认“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3]。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确实有了一种巨大的“终结”性意义,因为当时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客观化、理性化,唯心主义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费尔巴哈加速了唯物主义的进程,也即是加速了古典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终结”进程。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尖锐地指出,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只不过是以理念、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是唯心主义哲学的逻辑。费尔巴哈的这些论证直接给唯心主义哲学以重创。然而,这种自我的终结并不彻底,因为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是通过孤立的线索去批判、重构的,而非整体的科学批判和重构。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的“终结”。相对于“自我终结”,最为深刻的“终结”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的彻底终结。首先,对全部旧唯物主义方面。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彻底实现了摆脱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窠臼的目标,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并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权威地位。在恩格斯看来,唯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全面有机地融合。辩证唯物主义直接否定了黑格尔的理论基础,更加无情地揭露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局限性,完全意义上实现了这一层面的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彻底地揭示出人类历史的科学发展规律,对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类发展历史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彻底批判。在德国古典哲学领域,唯心主义历史观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史观,二者主张决定世界发展变化的不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世界,乃是人的意志或者是“绝对精神”等主观要素。恩格斯鲜明地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中这种唯心主义的错误,认为自从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开始,包括康德等众多哲学家都未能脱离唯心主义的路径,尤其是在人类历史领域。黑格尔更成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在批判继承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创建了规模宏大而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这种唯心主义哲学的研究路径被破除,即便在人类历史领域,也构建起唯物主义的权威,使唯物主义成为人类哲学史上的唯一合理世界观标准。


  3.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知识总汇”哲学形态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伦理学、美学、物理学、逻辑学等,都是德国古典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哲学实质上成为包罗万象的“知识的总汇”,黑格尔直接将哲学作为一切科学的统称——“科学的科学”。这种“知识的总汇”,将具体科学和哲学的混淆,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因此,确定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也成为终结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动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进行了颠覆性的终结,将哲学界定为有别于具体学科的科学,是“爱智慧”的学问,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谈“哲学一般”的变革:“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4]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则更为鲜明地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5]恩格斯实质上提出了旧哲学形态(“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以往的全部哲学”)解体、终结的必然性,即“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从旧哲学形态中分离的必然趋势[6]。为了更充分论证这种终结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批判黑格尔把建构无所不包的、最终完成的“绝对真理”体系作为自己哲学的任务的努力时,明确提出:“一旦我们认识到,这样给哲学提出的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以往那种意义上的全部哲学也就完结了。”[7]


  三、结语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要准确把握著作本真的含义,唯有如此,学识、见解方能有所精进,方能窥见伟大哲学家的深邃思想之一斑,方能更为深刻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方能更为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最终提升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作者;耿品

  第2篇:德国古典哲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德国古典哲学精神,这是就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来说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革命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是统一的和相互联系的,它贯穿于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之中。从理论意义上看,这种精神使德国古典哲学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从实践层面上看,这种精神有益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


  德国古典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伴随着对时代的批判。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锋芒直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的统治,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统治的精神批判武器。


  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精神是一股否定封建专制的力量,它也震撼着宗教神权的统治。马丁·路德在1520年就举起了宗教革命的旗帜,提出了“因信称义”的理论。然而,当宗教革命把人从外在宗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时,人的心灵又被信仰的枷锁套住,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由于路德的软弱和倒向封建势力一边,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延滞了200年。尽管如此,德国古典哲学取得了一个重大功绩,就是从批判宗教中,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费尔巴哈指出,“神学的秘密就是人学”[1],德国古典哲学对宗教的批判,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引向人和自然,从虚无世界引向现实世界。


  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精神,不仅涉及政治、宗教,而且渗透到诸多领域。海涅曾指出:“康德引起这次巨大的精神运动,与其说是通过他的著作的内容,倒不如说是通过他著作中的那种批判精神,那种现在已经渗入于一切科学之中的批判精神。所有学科都受到了它的侵袭。是的,甚至连文学也未能免受它的影响。”[2]这种批判精神是对当时社会的背叛,恩格斯赞扬德国古典哲学著作,说“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3]


  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和党性,决定了它必然要继承和发扬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精神,从而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武器,扫清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旧的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恰恰是在这种现实的批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更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领会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4]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扬弃那些已经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时了的理论、观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与时俱进。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性”


  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性主要体现于哲学革命。德国的现实决定了德国不可能像法国和英国那样进行社会革命,而只能进行哲学革命。


  德国的这场哲学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完成了新的体系。从人们有思维以来,还从未有过像黑格尔体系那样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5]显然,这场哲学革命不是对以往哲学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极其深刻的革命,它首先把矛头对准了旧形而上学,把哲学的发展引到研究“人”与“科学”的方向上来。康德在“前批判时期”就以“潮汐摩擦”和“原始星云”两个假说,给传统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把自然宇宙天体看作是一个永恒的运动发展的过程。康德在“批判时期”发表了三大“批判哲学”,把哲学发展引上了研究人的真、善、美。在大学教育课堂,他推翻了莱布尼茨与沃尔夫的旧形而上学体系,以新的哲学体系占领了大学课堂。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加以系统化。他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深刻地批判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建立了庞大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理论体系。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他的辩证法思想,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


  费尔巴哈在哲学革命中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唯心主义联系起来,确立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权威。费尔巴哈的哲学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的唯心主义路线,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综上所述,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的是哲学自身发生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当时德国政治变革的先导。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和变革。它吸取了人类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和自然科学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批判地继承前人认识上的一切优秀遗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发展而变化,使自己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使自己的体系越来越完善。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创新性”


  创新精神是贯穿德国古典哲学中另一主要精神。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思维的逻辑范畴概念的创造性体系,其中蕴藏着思维的创新能力,体现出一种辩证法的创新精神。费尔巴哈力图把艺术创作和科学创作综合起来,并使创新精神贯穿到人本学唯物主义体系的创建之中。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创新精神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哲学有更大的飞跃。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自从历史被唯物主义地解释的时候起,唯物主义哲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指出:“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6]列宁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在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体系、理论、方法、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面临进一步的创新,这也是历史和现实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所在。


  四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性”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前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发展”精神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集中体现在哲学体系的创建方面。


  康德出于对近代欧洲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哲学体系的综合,把矛盾对立引入到哲学体系之中。同时,也是出于对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德国现实的思考,建立了具有二元论特征的先验哲学体系。康德的二元论把人类认识引上了“二律背反”,并把这种新的哲学方法运用到人的社会伦理和美学等领域的研究之中,深化了哲学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康德哲学体系突出了人和科学方面,并以主客关系进行知识的建构,有助于把哲学发展引向科学化。


  黑格尔通过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自我否定和自我复归的过程,构建了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关于人是历史产物的思想,认为人生于社会中,社会是有历史的,因而,人的意识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个体的发展大体上重现了人类的发展,个体意识的运动往往是社会的历史再现。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确立了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并把哲学奠定在人本主义之上。他认为,自己的新哲学是人本学,人本学的对象是人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费尔巴哈在对宗教的批判中,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就是理性、意志和爱。他认为,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是宗教产生的主观根源,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上帝与人相对立,成为统治人的力量。在他看来,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把神还原为人,人既是宗教的始端,又是宗教的中心点和归宿,等等。这些都表明,费尔巴哈哲学从人的本质方面推动了哲学发展。当然,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并没有跳出唯心史观。不过,在那个时代,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确立必须批判宗教,而费尔巴哈正是从人的本质中看出宗教产生的秘密,那就是神的存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德国古典哲学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从康德到黑格尔,再到费尔巴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事实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问题出现了,哲学的主题和任务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因而也就会有不同。从康德到黑格尔,哲学的发展体现为一种哲学对另一种哲学批判的继承,往往是在哲学体系的更替中,体现了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更要从古今中外哲学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全面汲取营养,从而不断地推动自身的前进。


  作者:李庆宝

  第3篇: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及其启示


  一、关于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哲学。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它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费尔巴哈之前基本上是唯心主义,是费尔巴哈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成就是用辩证法取代了形而上学,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把世界理解为具有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反对把世界看作固定不变、没有矛盾的东西,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以来统治人们头脑的形而上学世界观。


  作为德国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也是德国1848年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德国古典哲学有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和时代条件。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是自古希腊罗马哲学形成以来两千多年哲学发展的汇集,也是后来哲学的发源地,在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推翻了18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兹的形而上学的体系,充分地吸收了以往哲学的优秀成果,舍弃了不合理的东西。当然拘于时代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几个重要的继承者都是在唯心主义的范畴内进行。随着时代的进步,费尔巴哈终究把德国古典哲学带到了唯物主义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据以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欧洲的时代背景。1789年在法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是以上半世纪开始的法国启蒙运动发展到下半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为先导的。同时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特别是卢梭思想为发动德国哲学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表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加以批判地改造,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就绝不可能创立。可见,德国古典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把德国古典哲学推到一个顶峰。而费尔巴哈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评提出了唯物主义,同样把德国古典哲学推到另一个顶峰。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对这两大成果进行批判地改造,从而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一)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首先,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马克思把它概括为,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马克思直接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而且是具有“推动”作用和“创造”作用的,是具有革命性的。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章中,恩格斯也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揭露了黑格尔哲学中体系与方法的矛盾以及体系解体的必然性。


  我们知道,在黑格尔所处的时代,通过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为理性的能力作出界限,打击了时代对理性的信心,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对理性的限制和绝望加剧了理性的实证化和神秘化,从而直接导致了宗教和伦理的实证化和神秘化。正像黑格尔所说的,这个时代之走到对于理性的绝望,最初尚带有一些痛苦和伤感的心情。但不久宗教上和伦理上的轻浮任性,继之而来的知识上庸俗浅薄——这就是所谓的启蒙——便坦然自得地自认其无能,并自矜根本忘记了较高兴趣。对于这样的时代思想背景,他必须走出理性的实证化和神秘化这两个误区,去寻找哲学新的突破,解决理性的困惑,走出哲学的困境。因此,他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法。当然,由于时代及其思想背景的局限性,黑格尔的辩证法只能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要加以批判的。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明确地提出辩证法及其“否定性”。他说,反思首先超出孤立的规定性,把它关联起来,使其与别的规定性处于关系之中,但仍然保持那个规定性的孤立有效性。反之,辩证法却是一种内在的超越,由于这种内在的超越过程,知性概念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本来面目,即知性概念的自身否定性就表述出来了。凡有限之物莫不扬弃其自身。因此,辩证法构成科学进展的推动的灵魂。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指出,科学的方法的这种性质,即一方面是方法与内容不分,另一方面是由它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这种性质,就像我们已经提到过的那样,在思辨哲学里才获得它真正的表述。在这里的“科学的方法”也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的性质是“方法与内容不分”,这也就是方法与内容统一,而且是“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这就指出了辩证哲学的自我运动的特性,即自身设立自身的他者,并在扬弃与他者的这种中介关系中完成自身。黑格尔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认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同,是研究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学说。辩证法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地看问题。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辩证的发展过程来加以研究,在近代第一次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揭示了概念的矛盾运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评价是:他第一个全面的有意识的叙述了辩证法一般运动形式。因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具有其“合理的内核”。而这“合理的内核”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的东西。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局限在于只注意到了时间上的继起,忽视了空间上的并存。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是脱离具体的现实事物的,只是对事物运动的形式在时间序列上的抽象。他的辩证法也只能是一种形式的抽象,他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对辩证法进行解释,认为理性自己决定自己,否认了人的能动作用。这就和辩证法基于现实存在及其人类社会能动性的革命性产生了背离。对当时法国大革命抱有巨大热情的黑格尔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思想倾向呢?这就得从当时欧洲时代大背景寻找答案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以及之前的德国古典哲学体系,是在德国资产阶级既要求革命又害怕实际斗争,既反对封建主义又向封建势力妥协的阶级深刻矛盾性格所决定的。因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它的折衷主义和二元论进行的。马克思正是以对当时欧洲情态报以最彻底的革命性,避免了黑格尔这种陷入了“最坏的混合主义”以及“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论”的困境当中,彻底地发挥了辩证法作为强大的思想革命工具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的吸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对于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其作用可以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相提并论。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以及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当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地吸收的原因。


  费尔巴哈对哲学的贡献在于他对黑格尔哲学尤其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逻辑学》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将黑格尔哲学中物质和精神相互关系颠倒过来,揭露了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唯心性,并用唯物主义的原理同它相对立。从而将哲学从唯心主义的牢笼中拯救出来,确立了唯物主义自然观,重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费尔巴哈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就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使上帝的立场逐渐转变为人的立场,从而既扬弃和克服宗教,也扬弃和克服思辨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他认为人的感性存在是世界的本质。号召人们认识世界直接从人的感性存在出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是与旧唯物主义最大的区别,而旧唯物主义将人看作机器,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之后,不是简单地恢复过去的唯物主义,而是把感性现实的人、人的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当作他的理论的基本原则,他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原理,为“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并且进一步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领域,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把唯物主义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对于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局限性,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里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针对费尔巴哈否定人能动性进行批判的,在费尔巴哈看来,“物”对人是具有绝对的决定性的,感性存在就是纯自然的存在,而不是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存在,人来自于自在的自然,没有一个自我生成、自我确证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反映者与被反映者的关系,人由自然所决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费尔巴哈完全忽视了人的能动性,使得他的唯物主义中的人处处显示出其直观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扬弃,改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把人当作只是感性直观的自然人的观点,指出人应该是历史地具体地生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发展变化的人。在这一扬弃的过程中,马克思加入实践这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把唯物主义置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辩证的理解,从而揭示出首先人的本质力量是自然赋予的。因此,自然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但人的本质力量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物化来体现,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表明了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形成、存在、发展的根本方式的唯物主义哲学新观点。而人通过“实践”主动地经验、认识、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一个核心的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合理继承;二是结合时代对前人思想成果进行与时俱进的发展和提升,再加以创新。


  正是马克思主义对前人的思想成果没有盲目地排斥,而是将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不加怀疑地全盘接受,而是将不合理的东西、不合时代要求的东西加以无情的批判。而合理的东西、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则毫不含糊地肯定和发扬,这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本质。这为我们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提供借鉴作用。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前人的思想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精华我们要倍加爱护,不要等到别人将属于我们前人的文化申报为历史文化遗产后才恍然大悟。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合理的内容后,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而是响应时代进步的要求,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合理因素后,结合时代的新情况,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将哲学发展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高度。这启示我们,对于前人的成果不仅要进行合理继承和吸收,而且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态度来改进我们的成果,赶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扬弃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吕成楷

上一篇:道家哲学意义传达与教学启示论文(共3篇)

下一篇:东方管理哲学道与术及问题分析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