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真相,心情不选择——浅谈克尔凯郭尔的
摘 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亦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心情。因为不同,所以心情难以与人共享。在克尔凯郭尔的作品里,大部分都描写了不能与人共享的心情。在他的著作《非此即彼》中,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生存哲学观——人生无真相,心情不选择。与希腊时期伊壁鸠鲁幸福论相比,克尔凯郭尔的哲学特色更深刻的揭示了人类的苦难、孤独、不安和战栗。然而他最终的选择孤独,或者说孤独地进行选择,是人类所背负的沉重的苦难之一。而这所有苦难不是需要我们去逃避,而是真真切切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非此即彼;亦此亦彼;心情哲学;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个体哲学;体验
索伦 克尔凯郭尔(1813—1855),19世纪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被尊为存在主义哲学之父,以其对黑格尔以及整个德国理性哲学的批判著称于世。克尔凯郭尔终身未娶,一生在痛苦中思辨,奋笔疾书,直至病死。著作:《非此即彼》、《致死的疾病》、《恐惧与战栗》等十余部作品。其中为人熟知的《非此即彼》是由四篇各自独立而又内在统一的文章组成:“性爱或音乐性爱诸阶段”阐明了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何以是一部经典音乐作品而不可能为其他的同题材艺术形式所超越的问题;“影子戏”讨论了“反思性悲伤”这一主题;“初恋”评论了斯格里博的独幕戏剧《初恋》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探讨了剧作创作艺术的种种问题;“勾引者日记”颇似一部小说,细密地描述了“勾引者”精致的心理过程。
克尔凯郭尔说过一些句子:“如果你结婚,你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相信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相信她,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相信她还是不相信她,你都会后悔。如果从我的原则出发,我会后悔;如果不从我的原则出发,我也会后悔。如果我停下来,我会后悔;如果不停下来,我也会后悔。”[1]这就是他永无休止的原地踏步的另一种表述,也就是永远地重新开始,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开始,才算作是真正的开始。“如果有人相信我停就是真停,那他肯定缺乏哲学洞见;因为我现在没有停,我在开始的时候才停。所以,我的哲学方便简捷,难以拒绝。”[2]他的哲学洞见仿佛是对选择的蔑视,选择无用,心情的一端到另一端,轻而易举。没有正确的选择,也没有错误的选择;全是后悔,也意味着没有后悔。那样的“后悔”,早已成了一种多余的心情。人生就是一场双重后悔,如同一场“人生没有真相”。这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格格不入,也不是像马克思那般,把黑格尔的“对立面的统一”问题颠倒一番,克尔凯郭尔在这个问题做了取消,对这个完全的不屑一顾了。克氏的问题核心在于“永恒”。
克尔凯郭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使欧洲哲学发展发生方向性转折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所实现的转折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物质和理性意识的存在来当作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特别是厌烦、忧郁、绝望等悲观情绪代替对外部世界和人的理智认识的研究,特别是代替黑格尔主义对纯思维、理性和逻辑的研究来作为其哲学的主要内容。他试图将一切与个体自身的情况相联系,而不是从中提取本质,借此来理解生活。他所提倡的存在主义,强调哲学家应探讨现实中人生问题。他反对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以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体地把握住个人的存在,个人存在中有喜怒哀乐,经由喜怒哀乐才能体验倒真正人生。语言、理性和逻辑无法揭示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对于后者,只能依靠每一个人本身内在的独特的主观体验。
心情每次遇到选择的尴尬,在“非此即彼”面前犹豫不决,踟躇不前,有时,在心理的死胡同面前,我们想到权宜之计,心情开始受“亦此亦彼”的折磨。可以有既不是“非此即彼”,亦不是“亦此亦彼”的心情吗?[3]克尔凯郭尔跳出了黑格尔的思辨观念,描写着“绝对精神”所漠视的忧郁心情,他不顾心情的悖谬,搁置起“是”与“否”的判断,“哲学没有能力也不应该向我们解释信仰,哲学应该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提供什么……”[4]
人生无真相,心情不选择。选择孤独,或者说孤独的进行选择,是人类所背负的沉重的苦难之一。它不是需要我们去逃避,而是真真切切面对的问题。人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面对人生的孤独,克尔凯郭尔幽默的告诉了我们答案:日落之时再摆盛宴。
参考文献:
[1] S. Kierkegaard, Either / Or, Volume on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 p.36.
[2] S. Kierkegaard, Either / Or, Volume on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 p.38-39.
[3] 尚杰,《从胡塞尔到德里达》,江苏人民出版社, p. 109.
[4] S. Kierkegaard, Fear and Trembling, Penguin Books, 1985, p. 50.
上一篇:浅谈古筝传统作品的欣赏
下一篇:极限思想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