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莱蒙托夫诗中的“高加索”意象

发布时间:2015-07-23 11:14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诗人莱蒙托夫一生经历的叙述,揭示了诗人的“高加索”情结,从而对诗人诗中的“高加索”意象做出解读,让读者对诗人及其内心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莱蒙托夫;高加索;意象


    孤独的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一生与高加索山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忧郁的气质,他对社会的深切关注使他始终跳不出尘世的圈子,但每当忧虑无法自遣的时候,“高加索”便作为一片闪光而温馨的净土从他心底浮现;反映在诗人的作品中,“高加索”不仅是情之所钟,更凝结为一个个透明的意象,最终弥漫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莱蒙托夫在幼年时曾三次随着祖母到高加索地区疗养休假,沿途所见俄罗斯大地上的田野、庄稼、河流、高山以及淳朴的民风民情给了诗人终生难忘的印象:童年记忆总是最深刻的,与自然的原始接触赋予了诗人敏感的心灵,让他从此对生命的体验更为细致、情感也更为细腻。如果说小时候与“高加索”的见面还是匆忙而短暂的,那么1837年作者被流放高加索则是一次缠绵、伤感又掺和着惊喜的重逢了。诗人有了更多的时间走遍这里的每个角落仔细寻找幼时的记忆痕迹,以至于忘了背井离乡的苦楚,深深沉浸在高加索一如既往的怀抱里。在最纯净与最难过的岁月里,诗人身边总有“高加索”作为珍贵的慰藉;而随着阅历的增长,它不再只是一片实在的山区,而被抽象成一个精神空间,作者在那里放飞自己的心灵,也在那里执著地追寻阳光。
    在莱蒙托夫的抒情诗中,有不少是直接以“高加索”命名的:描写高加索地区的风光是这类意象的本质表现。以一个小孩子的眼睛看来,这里是那样的美好:“……在嫣红的黄昏时分/草原对我重复着那难忘的声音/正因此。我爱它那些高山的峰顶/我爱高加索”(《高加索》)①,这里有清新的空气与未经污染的山川树林,却没有现代文明的干扰,宁静而悠闲。尤其是对于孩童般的心灵来说,一切都是令人陶醉、令人兴奋不已的。诗人用仰望的姿态崇敬着高加索,因为它既像母亲又像严父,给了他最初的安全感与浓浓的温情。由于后来的离开,这片土地被长久地、愈加神化地保存了下来:童年时的精神乐园逐渐坚固地幻化为与俗世相对的桃花源。即使记忆中的高加索再也回不去了,那份温馨的感觉与气质仍可以让在现实中浮沉的诗人获得一丝慰藉。
    然而作者没有预料到的是,残酷的政治迫害反而让他一偿夙愿,使他再次来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方。只是此时,荒凉与偏僻在诗人眼里笼上了一层怀念的感伤:在这里没有鄙夷,在重新产生出来的激情中只有深沉的惋惜:“你也充满了种种不幸/你也受到了战争的创伤”(《致高加索》)。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自然地倾泻于高加索的怀抱——更为关键的是,同样是充满回忆的地方,高加索与故乡在某种程度上合而为一。于是诗人选择了在“家园”中“忘记”:忘记不平的遭遇、忘记乱世的黑暗、忘记长期凝滞于胸中的苦闷和忧愁。孩童时根本不识愁滋味,如今识尽愁滋味而归来,幸好还有同一片群山可以拥抱。
    除了“出尘之思”以外,莱蒙托夫诗中“高加索”的本质内涵还有更深的含义:最后一方自由的天空。诗人自身的气质禀赋让他始终无法做到超然物外,对个人价值的探寻和对社会人民的关注始终撕扯着他的内心,所以当他踯躅于山间的小路上,呼吸着芬芳的空气时,仍有一种不安和冲动在他心灵深处涌动。高加索对于此时的莱蒙托夫已不再宁静:诗人在这里徘徊思索,反省着自己的人生之路,执著地试图换回渐渐失落的理想。他悲哀地看到世俗的一切已经在以不可阻挡之势悄悄渗入。他越是着急地想要阻挡和挽回,越是只能无奈地目送曾经纯洁的事物远去。理想在远去,未来显得模糊不清,终于导致了诗中化不开的失落与惆怅之情。可是自由、精神与身体的自由,依旧像死灰堆上的残留火光在顽强地燃烧,为着即将因自由而沦亡的热土呐喊呼告。宛如在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诗人表现出了他恒久的忧郁之外的可贵勇气。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高加索”扎根于诗人心中,在他的创作中才会不自觉地流露出眷恋追怀之情。随着阅历的增长,诗人看尽了人间百象,胸中装满了疑虑、挫折与悲愤。在他后来的诗篇中,这种追怀更多地集中于理想、自由,而不再仅限于那片实实在在的土地。由此“高加索”从自然事物衍生到了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也演变出更普遍而抽象的意义。
    首先,还是立足于最本质的“自然”涵义上。莱蒙托夫诗作中大量的风景描写都有着高加索的影子。无论是山、水还是田野,都是宁静甜美,同时又有着内在的庄严气质的。但不同的是,在这些景物中增添了一种隐隐的不安和带着孤绝意志的傲气,它们可看作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写照,也反映出童年时的诗人与成年后的诗人在生活、精神状态上的差异。纵然如此,这些自然景物能进入诗人的笔端,还是因为他记忆中的“高加索”的存在。所以在这里不可替代与抹煞的仍是自然之地作为心灵休憩场所的重要功能——也许忘却是暂时的,但毕竟能有一个地方获取一段时间的平静,这也是相当珍贵的了:“这时才能平息我心头的烦忧/这时才能展开我额头的颦皱”(《“当那苍黄色的麦浪在随风起伏”》)“高加索”因而逐步化为与城市相对立的、从而也是与忧愁、愤懑、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生活相对立的乐园,所有俄罗斯大地上的自然景观都属于此列。
    其次,诗人对理想的追索是在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中渐渐展开的。他的抒情形象有时显得飘逸而高远:“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闪耀着白光”(《帆》);有时虽携带着满满的忧伤,却依然充满憧憬:“我要是在骏马上奔驰,——/草原便同我一应一呼/我要是在深夜里漫步,——/月亮便给我照亮道路”(《自由》)。在磕磕绊绊的人生之路上,诗人独自踯躅着,却始终眺望远方,期待有一天能真正摆脱牵绊,高飞远走,让形体与灵魂都得到解脱。在莱蒙托夫的自由观下面隐藏着一股寻求超越的向往,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人世的困惑和对生命的怀疑:“我在寻求自由、在寻求平静/我想要昏昏沉沉进入梦乡”(《“我独自一人走上广阔大路”》)。月、帆、云、海, 这些清冷不羁的意象都是诗人的精神漫步于荒寂之野的生 动表现,它带着一种深刻的暗示,甚至可以让人听到其下隐藏的热烈的呼喊。对自然万物的这一理解、阐释和把握,也是从诗人幼时独自彷徨于高加索的经历中来:人的心灵不受牵挂地与自然直 接相对,最容易产生摆脱有限而融入无限的渴望,最容易忘却功利的外在现实、去追求永恒的价值理念。因此,诗人“高加索”意象的第二层延伸便是在俗世中开拓出的一片心灵空间,这里既是理想腾飞的起点,也是理想得以自由翱翔的必要环境。
    走出高加索,诗人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在风姿万千的自然景物中倾诉自己的情怀、寻找温暖人心的慰藉;同时又把自己的灵魂置于其中,进行深刻的反省、追问和沉思,孤傲的个性在满蕴着热望的行动中闪光。可是在那样黑暗的年代,诗人的理想注定得不到实现,满腔的热血注定要在不断的碰壁中渐渐冷却,这是诗人不愿看到、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普希金之死让莱蒙托夫看清了周遭的一切,他为对抗这不公平的世界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又为理想的远去表达了哀悼般的惆怅与愤恨,后者便郁结在诗作中成为其“高加索”意象的第三种涵义。
    理想和希望首先是基于真诚和热爱,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生活的爱。可是在莱蒙托夫的诗作中最感动人心的不是热烈的情感,而是这份情感在面对失落时的留恋、不舍与不甘的追问。在《祖国》这首诗中,诗人用充满深情的笔触描述了他难忘的乡间小路、田野轻烟、农家草房,却又用了“凄清冷漠”、“缓慢”、“苍茫”、“颤抖”这样的词语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体验到一种深重的却难以言说的悲哀。这不正是童年时的高加索在诗人心中的印迹?不正是那一份执著的情结对抗堕落、对抗灰暗的真实写照?在这一类型中也有许多相似的意象:残阳、晚霞、泪珠,甚至火焰,它们都是纯美灿烂的,隐含着热情,然而却在现实中来不及燃烧便凋谢,象征了高远的理想与美好的希冀还未来得及成真便化作泡影,令人扼腕叹息。
    高加索,幼时玩耍的地方、长大后常常怀念的乐土,更是介于混乱的人世与虚幻的天国之间的场所,它给了诗人如母亲般的温暖、友人般的安慰,让对抗现实而不能、寻求超越而不甘的诗人获得一个在尘世的心灵归宿。自然、自由与理想成为莱蒙托夫“高加索”意象的主要内涵,并直接影响了诗人创作的诗风和题材。正是基于这样的内涵,在作者抒情诗中出现的“高加索”不完全同于其长诗《恶魔》、《童僧》中的“高加索”,前者更为率真自然,表露出更多的天然气息。孤独的身影徘徊在这片土地,复杂的心态完全融合在“高加索”云遮雾罩的迷茫之中,这也是一种情与境的合一吧。
 
参考文献
  ①本文所引莱蒙托夫诗歌,均出自《莱蒙托夫抒情诗选》,余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

上一篇:浅析刘晏的经济思想

下一篇:再议马克思、恩格斯实践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