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而上学猜想”中开始
发布时间:2015-07-02 14:09
“形而上学”是从哪里来的,即“物理学之后”(注)是从哪里来的?始终是“西方哲学”无法给予正面回答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便是批判了“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并因此进入了“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现代西方哲学,也是如此。原因很简单,“西方哲学”就建立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存在的基础上,即便人们对它有什么否定与批判,那也只是人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自我反思”、“自我否定”,涉及不到“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哪里来的问题。就像我国历史上的历史次农民起义一样,他们“造反”的原因,仅限于封建制度、孔孟之道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必要去追究封建制度、孔孟之道自身形成的原因。因此,一旦他们的造反取得成功,他们便又重新拿起孔孟之道的东西,维护起他们的封建统治了。
然而,这个在西方哲学那里寻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在中国哲学面前,却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就是跟在这样一个不知道“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何而来的西方哲学后面,亦步亦趋地学习、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也是在不知道“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何而来的前提下,盲目地崇拜“西方哲学”、一味地将“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现在,“西方哲学”已经自己来了一个180º的转弯,“批判”起自己二千余年的历史发展,“批判”起自己过去对“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所有认识,并已经为此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批判”。这也就彻底地击碎了我们过去对于“西方哲学”的盲目信任了:“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并不是如我们过去所想象的那样是所有“真理”的所在,“西方哲学”也不是如我们过去所想象的那样,是将我们引向“真理”的科学。
而要改变完全跟在西方哲学后面认识、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被动局面,我们就必须改变过去对西方哲学“惟命是从”的传统立场,不是从西方哲学自身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与批判出发,去认识、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而是把“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现象”,连同由此它而起的全部西方哲学的历史,一并摆在自己面前进行实证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将迄今为止的全部西方哲学理解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生成、发展的历史。这样,不仅能够回答“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哪里来的问题,还借助这一问题的回答弄清楚了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想”的理论根源,将中国带进以批判“极左思想”为标志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后形而上学时代”,真正在“理性思维活动”前进与发展上走上世界的进步行列。
一“形而上学猜想”是哲学历史的与逻辑的起点
实际上,当“西方哲学”随着西方文明在全球的拓展,以她自己的方式“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领地的时候,也同时将自己一览无余地、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世人的面前了:在她的历史发展里,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她由此而来所得到的“发展”,包括她在宗教形式下的发展;当然,也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她在经历了二千余年历史发展之后,又是如何反过来批判“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把“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看成是与“上帝”一样的东西,加以批判并因此把她带进“现代哲学”新阶段的。
这也就意味着,二千余年以来,西方哲学走了一条“之”型的“前进之道”。前半截是她肯定“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存在的“前进之道”,并因此演绎出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第一哲学”的历史发展;后半截则是二千余年之后,她怀疑“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进而批判“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历史。这一从“肯定”到“否定”的“自我否定”的历史进程,已经明白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西方哲学”初期所形成的那个“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并不是一个“成熟的”“认识”;与此相对应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不是一个“真实存在”。也许,正是因为它的“非真实存在”,才在事实上成了人们“不可认识”的“东西”,进而导致了“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并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最终导致出现了“西方哲学”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认识上的“自我否定”的。
也就是说,“爱”“智慧”在它的“起点处”所“爱”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而是一个“猜想的”、“并非真实存在”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进而证实了她本身并不是如她所标榜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是一门给人们带来“真理”的“学问”。这一“真理”的“自我标榜”,就像西方文明最初是在“文明”的“自我标榜”之下,以“野蛮”与“掠夺”打开中国的大门一样,实际上,只是一个“并非真实”的“真理”。所不同的是,把她从所谓“真理”的“宝座”上拉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后人们。
显然,这是一个并不坏的结论。这就类似人类的进化起源于类人猿、人的成长要从婴幼儿开始一样,“爱智慧(哲学)”也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起点”,这就是由“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所推动的“爱智慧(哲学)思维活动”。人们是因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真理性”、“神圣性”,而将“爱智慧(哲学)”真理化、神圣化了,以至于“爱智慧(哲学)”成了没有自己发展过程的、从来就是“真理”的东西了。为此我们将“爱智慧(哲学)”的起点——“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猜想”,称之为“物理学之后猜想”、即“形而上学猜想”,或哲学的“亚里士多德猜想”。
二 “猜想”是科学的起点
其实,起始于“猜想”的决非“哲学”一门科学,所有“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科学”,都经历过“猜想”这一发展阶段。这是因为“猜想”本身既是“无”又不是“无”,既是“有”也不是“有”,它只是人们对于他们面前尚未认知的事物的“最初认识”。现代天文学,它的早期就是原始人类的“星象学”,人们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天上诸神的“启示”上,进而出现了最早的观察天象的认识活动;现代化学,也同样建立在人类早期的“炼丹术”、“炼金术”起点上,人们希望借助不同物质的冶炼,生产出能够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及无穷无尽的“财富”来,并因此开始了人类早期的化学试验。同样,现代物理学也是建立在早期的“猜想”的基础上的,早期的“原子论”显然不是建立在科学的观察的基础上,而是来自于“形而上学猜想”;而伽里略在比萨钭塔上做的“自由落体”的“科学试验”目的,就是为了否定了早期的“重的物体”总是做“下降运动”,“轻的物体”总是做“上升运动”“猜想”。至于,现代的生物遗传学就更是在早期的“遗传基因”的“猜想”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甚至还为此经受了唯物主义对于它的唯心主义的污蔑与鞭挞。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猜想”是一切“科学”发展之“母”呢?我看是可以的。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了“猜想”,也就没有了科学的发现、发明,不仅过去是这样,科学今后的发展仍然是这样。
三 “猜想”也是迷信的起点
同样道理,“迷信”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也起始于“猜想”。不同的是,它所“关注”的那个“猜想”是一个人们“视线”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的“猜想”。这是一个为人们的“感性知觉”所“见不到”的那个,却又是一个完全合乎于“情理”的、“理想世界”的“猜想”。
如果说,“科学”起始于“猜想”,是因为“科学”建立在“猜想”的“否定”上,那么,“迷信”起始于“猜想”,则是因为它建立在“猜想”的“肯定”上,建立自己对于“猜想”的“执着”与“坚守”上,建立在人们对于这一“猜想”的不断发展上。
于是,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之外,又出现了一条从“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从“另一个世界”的“猜想”出发,经由早期的“多神论”向后来的“一神论”发展,由早期宗教向后来的三大“宗教”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以及其他宗教形态的不断出现,甚至邪教的出现的发展道路。
显然,这是一条与“科学”的“发展”根本不同的、水火不相容的另一类“发展”道路。因为“迷信”自身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猜想”自身也越发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起来了。因为“迷信”,人们将自己眼前的“世界”“一分为二”成了一个“二元化”的“世界”:一个是它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一个则是它们所争取实现的“理想世界”。
与此相对应,人与人的“关系”也因为“两个世界”的“迷信”而“一分为二”、“二元化”了:同样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们,一部分“人”因为能够“看见”“理想世界”,而成了能够将人们带进“另外一个世界”的“先知先觉”的“领路人”;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只能“看见”“现实世界”里的东西、而“看不见”“理想世界”而成了“后知后觉”的“人”。
也就是说,在“迷信”那里,“猜想”与“人”处在天然的不平等的关系中。“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必须服从“猜想”中“理想世界”的“行为规范”。人们将因为这一“行为规范”的“先天存在”而出现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一部分“人”因为能够将这
一“迷信”“进行到底”而成了这一“迷信”的“权威”及“卫道士”,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对这一“猜想”不甚了了,而在事实上成了前一部分“人”“拯救”、“解放”的对象了。如果说,在奴隶社会那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建立在一部分“人”对于另一部分“人”的人身占有上;那么,在“迷信”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则来自于他们所“关注”的那个“理想世界”的“行为规范”。
而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能够在“迷信”的“宗教”理论里,见到一大批愚昧无知、为各种“罪恶”纠缠在身“觉悟不高”的“群众”;总是能够见到一批急待“上帝”的“选民”带领进入天国、极乐世界、天堂的群众的原因了。
其实,“猜想”因为“迷信”所出现的这一变化,与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所描述的那个骗子的做法没有多少本质区别。骗子们正是抓住了人们对于“看不见”的“东西”的“迷信”,却又怕别人说自己“不聪明”的心理,虚构了并不存在的“皇帝的新装”,并因此制造出了笑话来。相反,小孩子没有这种顾虑,才最终戳穿了骗子的谎言。
然而,“科学”的发展则与它完全不同,它永远建立在“猜想”的不断产生,又不断修正的基础上,通过“猜想”的不断“否定”,不断地推动“自身”向前发展。因此,在“科学”这里,人与“猜想”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猜想”可以因为它在认识发展中的起始地位,而成为人们必须经历的认识环节,也可以因为人们认识的发展而被人们否定而发生改变,并因此而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在科学这里不存在任何权威,也正是由此这一原因,人们才总是在“科学”的前进与发展中见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向前推进的形式。
确切地说,“哲学”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猜想”,与“宗教”的“另外一个世界”的“猜想”,在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在“宗教”、“迷信”那里,人们只是虚构了一个超越感性的“理想世界”的“存在”;而在“哲学”这里,人们则是虚构了一个超越感性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存在”,“哲学”把“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理解为“物理学”的“本原的”、“真理的”存在。
而二千余年来的“哲学发展”,因此也就成了人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猜想”的认识上的发展。二千余年以来,在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论”、“实践论”诸多“认识阶段”后,人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已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所谓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已经具体化成了决定着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东西”了;而此时的“哲学”似乎也由认识、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科学”,变成了研究认识“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科学”了;成了一个不同于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的、一般科学了。于是,人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猜想”的“迷信”,转而成了对“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迷信”。
既然包含有“迷信”的成分,在“哲学”这里,也就同样会出现“宗教”那里的人与人的不平等的关系。如果说,在宗教那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主要反映在“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的区别上,那么,在哲学这里,人与人的不平等的关系还反映在“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认识”上。那就是在“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认识上形成的对立关系:如“唯名论”与“唯实论”、“经验论”与“唯理论”、“怀疑论”与“独断论”、“唯物论”与“唯心论”。这种“对立关系”所表现的是与“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完全不同的关系,“对立”就是“论敌”,就要“彻底打倒”。于是,在“哲学”这里,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又多了一个“不知不觉”的对立关系,人群从此“一分为三”了。
而这种人与人关系的“三分法”,反映在社会历史发展上,便成了“阶级分析”的基本方法了:人与人之间永远是不平等的,人类社会就是在“进步阶级”与“反动阶级”之间的“不平等”的对立与斗争中发展前进的,而“人民群众”则永远是双方争夺的第三方处在两者之间。即便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发动起来的“文化大革命”里,也没有改变这一基本模式,这就是“造反派”对于“走资派”的不平等的关系,以及需要不断提高认识的广大的“人民群众”。
有了“哲学”这一“魔鬼性”的一面,我们还有理由将“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简单归结到我国传统的二千年的“封建思想”上去吗?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而应该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归结到“哲学”自身的“迷信成分”上去。应该看到,只要有这样的“哲学”存在,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的娃娃们,同样也能产生出“封建思想”来,这就是“哲学”自身难以回避的“迷信性”的一面。
也就是说,作为“魔鬼”的一半,她已经将自己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认识中所形成的“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认识”,转变成了“自己”必须认识、研究的“对象”,进而反过来,将“自己”变成了“实践”、“落实”这些“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思维活动”了,成了“扼杀”自己“理性”的“魔鬼”。在黑暗的中世纪它表现为基督教哲学,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它表现为斗争哲学。
当然,在这里我们更应该看到“公权力”的“滥用”,更应该看到它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没有“公权力”一再地鼓吹“阶级斗争”“一般规律”、“绝对真理”,“文化大革命”能够成为全国的全面内战吗?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社会的“公权力”内在地存在个人迷信与个人崇拜倾向,这样的“公权力”一天不受到人民的制约,它就一天不会停止它对于人民的制约。
五 哲学的一半是“天使”——从猜想走向科学
那么,“哲学”作为“天使”的一面又在哪里呢?就在她对“猜想”自身的“认识”中。她在“沉迷”于“物理学之后猜想”,进行着所谓的“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认识与研究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她对于这一“猜想”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总是表现为“哲学”的不同“理论”相互斗争的形式,但是,这里面毕竟包含着自己对于“物理学之后”的“认识”,更包含着自己对于别人的“物理学之后猜想”的“否定”。
当“唯名论”与“唯实论”、“经验论”与“唯理论”、“怀疑论”与“独断论”、“唯物论”与“唯心论”,将自己的矛头对准了“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相互否定”对方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的同时,就已经包含了它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就已经开始“走出”“猜想”了。你认为“概念”是“实体”的东西吗?我则认为“概念”仅只是“符号”而已;你认为唯有“经验”能够上升到对“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吗?我则认为唯有“理性认识”能够上升到对“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你认为只有“物质”、“存在”才是主导着人们“认识”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我则认为只有“思维”才是主导着人们 “认识”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你认为世界就是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主导下“独断地”发展的,我则认为这个“独断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是值得“怀疑”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意义上的“物理学之后”的认识,过去作为“物理学之后”“形态”出现的“语言形式”、“思维形式”、“理性活动”,便一一演变成了人们的研究对象,出现了“语义哲学”、“符号学”、“心理学”、“逻辑学”、“数理逻辑”等大批学科,以及对人类大脑自身思维活动的认识、研究。而西方哲学后来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批判”,就与“独断论”与“怀疑论”的“相互否定”直接有关。
也就是说,“哲学”从她出现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是一半“魔鬼”,一半“天使”了。作为“天使”一半,她在推动人们去认识、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同时,也将“猜想”自身放在了人们的面前。于是,“猜想”自身的“无”的“规定性”,便成了“从无到有”的“认识活动”的“规定性”,成了新的“科学认识”的起点,也因此开始了人们对“猜想”自身的“认识”“否定”,最终还是在“自相矛盾”的“认识”之中觉醒过来,发现了“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虚假存在。
当然,“旁观者”也有自己“迷”在“其中”的时候,这就是当他放弃自己的“旁观者身份”,自觉地去充当“西方哲学”诸多派别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不过这时的“旁观者”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迷信程度”,将更甚于“西方哲学”,因为他本身就缺乏“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深厚的“积淀”,他无法借助自己的力量实现从“魔鬼”到“天使”的转变。而这也就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批判”,始终在中国进行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我们仍还沉浸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绝对真理”的狂热中,始终不愿意把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归罪于这个“绝对真理”身上,相反还始终在自身上却寻找原因,其结果必然是不断地“试错”,把“试错”当成了“犯错”的合理理由。因此,从“形而上学猜想”中走出来,便成了我们中国哲学的迫切需要完成的科学任务了。
注:
“metaphysics”的中文意义是“物理学之后”。被意译为“形而上学”本没有错,但是,当“形而上学”被解释为“静止的”、“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观点”后,其本意上的“物理学之后”便荡然无存了。不仅使得“形而上学批判”成了没有新意的东西了,就连西方哲学批判“形而上学”的历史性变革在我们面前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为了清除西方哲学已经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彻底清算“物理学之后”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所带我们的深刻影响。因此,我的所有文章,都是在“物理学之后”的本意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
然而,这个在西方哲学那里寻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在中国哲学面前,却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就是跟在这样一个不知道“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何而来的西方哲学后面,亦步亦趋地学习、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也是在不知道“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何而来的前提下,盲目地崇拜“西方哲学”、一味地将“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现在,“西方哲学”已经自己来了一个180º的转弯,“批判”起自己二千余年的历史发展,“批判”起自己过去对“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所有认识,并已经为此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批判”。这也就彻底地击碎了我们过去对于“西方哲学”的盲目信任了:“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并不是如我们过去所想象的那样是所有“真理”的所在,“西方哲学”也不是如我们过去所想象的那样,是将我们引向“真理”的科学。
而要改变完全跟在西方哲学后面认识、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被动局面,我们就必须改变过去对西方哲学“惟命是从”的传统立场,不是从西方哲学自身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与批判出发,去认识、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而是把“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现象”,连同由此它而起的全部西方哲学的历史,一并摆在自己面前进行实证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将迄今为止的全部西方哲学理解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生成、发展的历史。这样,不仅能够回答“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从哪里来的问题,还借助这一问题的回答弄清楚了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想”的理论根源,将中国带进以批判“极左思想”为标志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后形而上学时代”,真正在“理性思维活动”前进与发展上走上世界的进步行列。
一“形而上学猜想”是哲学历史的与逻辑的起点
实际上,当“西方哲学”随着西方文明在全球的拓展,以她自己的方式“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领地的时候,也同时将自己一览无余地、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世人的面前了:在她的历史发展里,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起源”,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她由此而来所得到的“发展”,包括她在宗教形式下的发展;当然,也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她在经历了二千余年历史发展之后,又是如何反过来批判“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把“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看成是与“上帝”一样的东西,加以批判并因此把她带进“现代哲学”新阶段的。
这也就意味着,二千余年以来,西方哲学走了一条“之”型的“前进之道”。前半截是她肯定“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存在的“前进之道”,并因此演绎出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第一哲学”的历史发展;后半截则是二千余年之后,她怀疑“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进而批判“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历史。这一从“肯定”到“否定”的“自我否定”的历史进程,已经明白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西方哲学”初期所形成的那个“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并不是一个“成熟的”“认识”;与此相对应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不是一个“真实存在”。也许,正是因为它的“非真实存在”,才在事实上成了人们“不可认识”的“东西”,进而导致了“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并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最终导致出现了“西方哲学”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认识上的“自我否定”的。
也就是说,“爱”“智慧”在它的“起点处”所“爱”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而是一个“猜想的”、“并非真实存在”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进而证实了她本身并不是如她所标榜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是一门给人们带来“真理”的“学问”。这一“真理”的“自我标榜”,就像西方文明最初是在“文明”的“自我标榜”之下,以“野蛮”与“掠夺”打开中国的大门一样,实际上,只是一个“并非真实”的“真理”。所不同的是,把她从所谓“真理”的“宝座”上拉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后人们。
显然,这是一个并不坏的结论。这就类似人类的进化起源于类人猿、人的成长要从婴幼儿开始一样,“爱智慧(哲学)”也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起点”,这就是由“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所推动的“爱智慧(哲学)思维活动”。人们是因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真理性”、“神圣性”,而将“爱智慧(哲学)”真理化、神圣化了,以至于“爱智慧(哲学)”成了没有自己发展过程的、从来就是“真理”的东西了。为此我们将“爱智慧(哲学)”的起点——“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猜想”,称之为“物理学之后猜想”、即“形而上学猜想”,或哲学的“亚里士多德猜想”。
然而,这一“猜想”对于始终把“哲学”当成是研究、认识“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我们”来讲,无疑是一种“灾难”。因为,这一“猜想”所触及的不仅仅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存在问题”,还涉及到作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存在”的“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可能性”的问题。没有了“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作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存在的“一般规律”、“世界观”的存在;而没有了作为“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存在的“一般规律”、“世界观”的存在,我们原有的“哲学思想”便在转眼之间化成了“乌有”。而我们越是不去考虑“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批判问题,自然也就越加无法知道,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这一批判中,就已经包含了这种意义上的“阶级斗争理论”的“批判”,而我们却为此花去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惨痛代价,却仍然不知道问题就出在这里。因此,接受这一“猜想”的“存在”对于我们是一场严峻而又深刻的“考验”。
二 “猜想”是科学的起点
其实,起始于“猜想”的决非“哲学”一门科学,所有“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科学”,都经历过“猜想”这一发展阶段。这是因为“猜想”本身既是“无”又不是“无”,既是“有”也不是“有”,它只是人们对于他们面前尚未认知的事物的“最初认识”。现代天文学,它的早期就是原始人类的“星象学”,人们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天上诸神的“启示”上,进而出现了最早的观察天象的认识活动;现代化学,也同样建立在人类早期的“炼丹术”、“炼金术”起点上,人们希望借助不同物质的冶炼,生产出能够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及无穷无尽的“财富”来,并因此开始了人类早期的化学试验。同样,现代物理学也是建立在早期的“猜想”的基础上的,早期的“原子论”显然不是建立在科学的观察的基础上,而是来自于“形而上学猜想”;而伽里略在比萨钭塔上做的“自由落体”的“科学试验”目的,就是为了否定了早期的“重的物体”总是做“下降运动”,“轻的物体”总是做“上升运动”“猜想”。至于,现代的生物遗传学就更是在早期的“遗传基因”的“猜想”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甚至还为此经受了唯物主义对于它的唯心主义的污蔑与鞭挞。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猜想”是一切“科学”发展之“母”呢?我看是可以的。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了“猜想”,也就没有了科学的发现、发明,不仅过去是这样,科学今后的发展仍然是这样。
三 “猜想”也是迷信的起点
同样道理,“迷信”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也起始于“猜想”。不同的是,它所“关注”的那个“猜想”是一个人们“视线”之外的、“另一个世界”的“猜想”。这是一个为人们的“感性知觉”所“见不到”的那个,却又是一个完全合乎于“情理”的、“理想世界”的“猜想”。
如果说,“科学”起始于“猜想”,是因为“科学”建立在“猜想”的“否定”上,那么,“迷信”起始于“猜想”,则是因为它建立在“猜想”的“肯定”上,建立自己对于“猜想”的“执着”与“坚守”上,建立在人们对于这一“猜想”的不断发展上。
于是,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之外,又出现了一条从“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从“另一个世界”的“猜想”出发,经由早期的“多神论”向后来的“一神论”发展,由早期宗教向后来的三大“宗教”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以及其他宗教形态的不断出现,甚至邪教的出现的发展道路。
显然,这是一条与“科学”的“发展”根本不同的、水火不相容的另一类“发展”道路。因为“迷信”自身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猜想”自身也越发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起来了。因为“迷信”,人们将自己眼前的“世界”“一分为二”成了一个“二元化”的“世界”:一个是它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一个则是它们所争取实现的“理想世界”。
与此相对应,人与人的“关系”也因为“两个世界”的“迷信”而“一分为二”、“二元化”了:同样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们,一部分“人”因为能够“看见”“理想世界”,而成了能够将人们带进“另外一个世界”的“先知先觉”的“领路人”;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只能“看见”“现实世界”里的东西、而“看不见”“理想世界”而成了“后知后觉”的“人”。
也就是说,在“迷信”那里,“猜想”与“人”处在天然的不平等的关系中。“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必须服从“猜想”中“理想世界”的“行为规范”。人们将因为这一“行为规范”的“先天存在”而出现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一部分“人”因为能够将这
一“迷信”“进行到底”而成了这一“迷信”的“权威”及“卫道士”,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对这一“猜想”不甚了了,而在事实上成了前一部分“人”“拯救”、“解放”的对象了。如果说,在奴隶社会那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建立在一部分“人”对于另一部分“人”的人身占有上;那么,在“迷信”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则来自于他们所“关注”的那个“理想世界”的“行为规范”。
而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能够在“迷信”的“宗教”理论里,见到一大批愚昧无知、为各种“罪恶”纠缠在身“觉悟不高”的“群众”;总是能够见到一批急待“上帝”的“选民”带领进入天国、极乐世界、天堂的群众的原因了。
其实,“猜想”因为“迷信”所出现的这一变化,与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所描述的那个骗子的做法没有多少本质区别。骗子们正是抓住了人们对于“看不见”的“东西”的“迷信”,却又怕别人说自己“不聪明”的心理,虚构了并不存在的“皇帝的新装”,并因此制造出了笑话来。相反,小孩子没有这种顾虑,才最终戳穿了骗子的谎言。
然而,“科学”的发展则与它完全不同,它永远建立在“猜想”的不断产生,又不断修正的基础上,通过“猜想”的不断“否定”,不断地推动“自身”向前发展。因此,在“科学”这里,人与“猜想”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猜想”可以因为它在认识发展中的起始地位,而成为人们必须经历的认识环节,也可以因为人们认识的发展而被人们否定而发生改变,并因此而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在科学这里不存在任何权威,也正是由此这一原因,人们才总是在“科学”的前进与发展中见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向前推进的形式。
四 哲学的一半是“魔鬼”——从猜想走向迷信
确切地说,“哲学”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猜想”,与“宗教”的“另外一个世界”的“猜想”,在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在“宗教”、“迷信”那里,人们只是虚构了一个超越感性的“理想世界”的“存在”;而在“哲学”这里,人们则是虚构了一个超越感性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存在”,“哲学”把“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理解为“物理学”的“本原的”、“真理的”存在。
而二千余年来的“哲学发展”,因此也就成了人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猜想”的认识上的发展。二千余年以来,在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论”、“实践论”诸多“认识阶段”后,人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已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所谓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已经具体化成了决定着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东西”了;而此时的“哲学”似乎也由认识、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科学”,变成了研究认识“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科学”了;成了一个不同于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的、一般科学了。于是,人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猜想”的“迷信”,转而成了对“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迷信”。
既然包含有“迷信”的成分,在“哲学”这里,也就同样会出现“宗教”那里的人与人的不平等的关系。如果说,在宗教那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主要反映在“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的区别上,那么,在哲学这里,人与人的不平等的关系还反映在“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认识”上。那就是在“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认识上形成的对立关系:如“唯名论”与“唯实论”、“经验论”与“唯理论”、“怀疑论”与“独断论”、“唯物论”与“唯心论”。这种“对立关系”所表现的是与“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完全不同的关系,“对立”就是“论敌”,就要“彻底打倒”。于是,在“哲学”这里,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又多了一个“不知不觉”的对立关系,人群从此“一分为三”了。
而这种人与人关系的“三分法”,反映在社会历史发展上,便成了“阶级分析”的基本方法了:人与人之间永远是不平等的,人类社会就是在“进步阶级”与“反动阶级”之间的“不平等”的对立与斗争中发展前进的,而“人民群众”则永远是双方争夺的第三方处在两者之间。即便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发动起来的“文化大革命”里,也没有改变这一基本模式,这就是“造反派”对于“走资派”的不平等的关系,以及需要不断提高认识的广大的“人民群众”。
有了“哲学”这一“魔鬼性”的一面,我们还有理由将“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简单归结到我国传统的二千年的“封建思想”上去吗?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而应该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归结到“哲学”自身的“迷信成分”上去。应该看到,只要有这样的“哲学”存在,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的娃娃们,同样也能产生出“封建思想”来,这就是“哲学”自身难以回避的“迷信性”的一面。
也就是说,作为“魔鬼”的一半,她已经将自己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认识中所形成的“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认识”,转变成了“自己”必须认识、研究的“对象”,进而反过来,将“自己”变成了“实践”、“落实”这些“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思维活动”了,成了“扼杀”自己“理性”的“魔鬼”。在黑暗的中世纪它表现为基督教哲学,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它表现为斗争哲学。
当然,在这里我们更应该看到“公权力”的“滥用”,更应该看到它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没有“公权力”一再地鼓吹“阶级斗争”“一般规律”、“绝对真理”,“文化大革命”能够成为全国的全面内战吗?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社会的“公权力”内在地存在个人迷信与个人崇拜倾向,这样的“公权力”一天不受到人民的制约,它就一天不会停止它对于人民的制约。
五 哲学的一半是“天使”——从猜想走向科学
那么,“哲学”作为“天使”的一面又在哪里呢?就在她对“猜想”自身的“认识”中。她在“沉迷”于“物理学之后猜想”,进行着所谓的“一般规律”、“绝对真理”、“世界观”的认识与研究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她对于这一“猜想”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总是表现为“哲学”的不同“理论”相互斗争的形式,但是,这里面毕竟包含着自己对于“物理学之后”的“认识”,更包含着自己对于别人的“物理学之后猜想”的“否定”。
当“唯名论”与“唯实论”、“经验论”与“唯理论”、“怀疑论”与“独断论”、“唯物论”与“唯心论”,将自己的矛头对准了“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相互否定”对方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的同时,就已经包含了它们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就已经开始“走出”“猜想”了。你认为“概念”是“实体”的东西吗?我则认为“概念”仅只是“符号”而已;你认为唯有“经验”能够上升到对“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吗?我则认为唯有“理性认识”能够上升到对“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认识;你认为只有“物质”、“存在”才是主导着人们“认识”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我则认为只有“思维”才是主导着人们 “认识”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你认为世界就是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主导下“独断地”发展的,我则认为这个“独断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是值得“怀疑”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意义上的“物理学之后”的认识,过去作为“物理学之后”“形态”出现的“语言形式”、“思维形式”、“理性活动”,便一一演变成了人们的研究对象,出现了“语义哲学”、“符号学”、“心理学”、“逻辑学”、“数理逻辑”等大批学科,以及对人类大脑自身思维活动的认识、研究。而西方哲学后来的“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批判”,就与“独断论”与“怀疑论”的“相互否定”直接有关。
也就是说,“哲学”从她出现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是一半“魔鬼”,一半“天使”了。作为“天使”一半,她在推动人们去认识、研究“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同时,也将“猜想”自身放在了人们的面前。于是,“猜想”自身的“无”的“规定性”,便成了“从无到有”的“认识活动”的“规定性”,成了新的“科学认识”的起点,也因此开始了人们对“猜想”自身的“认识”“否定”,最终还是在“自相矛盾”的“认识”之中觉醒过来,发现了“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虚假存在。
当然,“旁观者”也有自己“迷”在“其中”的时候,这就是当他放弃自己的“旁观者身份”,自觉地去充当“西方哲学”诸多派别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不过这时的“旁观者”对于“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迷信程度”,将更甚于“西方哲学”,因为他本身就缺乏“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深厚的“积淀”,他无法借助自己的力量实现从“魔鬼”到“天使”的转变。而这也就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批判”,始终在中国进行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我们仍还沉浸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的“绝对真理”的狂热中,始终不愿意把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归罪于这个“绝对真理”身上,相反还始终在自身上却寻找原因,其结果必然是不断地“试错”,把“试错”当成了“犯错”的合理理由。因此,从“形而上学猜想”中走出来,便成了我们中国哲学的迫切需要完成的科学任务了。
注:
“metaphysics”的中文意义是“物理学之后”。被意译为“形而上学”本没有错,但是,当“形而上学”被解释为“静止的”、“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观点”后,其本意上的“物理学之后”便荡然无存了。不仅使得“形而上学批判”成了没有新意的东西了,就连西方哲学批判“形而上学”的历史性变革在我们面前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为了清除西方哲学已经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彻底清算“物理学之后”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所带我们的深刻影响。因此,我的所有文章,都是在“物理学之后”的本意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
下一篇:浅谈古希腊的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