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由喜剧电影解读美国幽默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6-12-29 10:52

  喜剧电影之所以一直保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在全世界电影人的心目中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人类自古以来便有着对欢笑的需求。对全球观众影响最为深远,在制作与理论建设上都堪称最为成熟的,当属好莱坞喜剧电影。不可否认,好莱坞出品的喜剧电影是美国幽默文化的一面镜子,二者是互为映照的,以美国的喜剧电影来解读美国幽默文化,不仅是对美国幽默文化的一次剖析,也是对美国喜剧电影审美的一次有益考察。

 

  喜剧电影之所以一直保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在全世界电影人的心目中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人类自古以来便有着对欢笑的需求。在电影诞生之后,它自然便承担了一部分先前由文学作品、戏剧戏曲等艺术形式承担的娱乐任务。这一百多年中,对全球观众影响最为深远,在制作与理论建设上都堪称最为成熟的,当属好莱坞喜剧电影。尽管到目前为止,学者们依然无法使用一套固定的体系来分析好莱坞喜剧的具体元素和类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好莱坞出品的喜剧电影是美国幽默文化的一面镜子,二者是互为映照的,以美国的喜剧电影来解读美国幽默文化,不仅是对美国幽默文化的一次剖析,也是对美国喜剧电影审美的一次有益考察。

 

  一、美国幽默文化的夸张性与直白性

 

  美国的幽默文化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这主要与其建国方式有关。最早的美国移民来自英国,而英国有着底蕴较为深厚的英式幽默,如莎士比亚就曾留下《驯悍记》等著名的喜剧。早期抵达美洲大陆的英国移民们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而幽默感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帮助他们在恶劣的生存空间中继续保持希望。19世纪之后,有着美国文学之父之称的华盛顿·欧文以一部名垂青史的、极具幽默感的《纽约外史》开启了美国幽默在文艺上的发展史,这种美式幽默逐渐在马克·吐温等人的努力下被发扬光大。相比于英式幽默,美式幽默又存在略微的差别。英式幽默以含蓄、自嘲见长,从情绪上看,英国人的幽默往往被称为负面幽默”(即幽默出自于内心焦虑、压抑的人),似乎有一种人始终笼罩于阴雨之中的阴郁感,而美式幽默则更接近普通人的理解能力,美国人更多地以一种夸张或直白的方式来表达幽默,带着如灿烂阳光一般的开怀感。

 

  例如,在《宿醉》(The Hangover2009)中,矛盾被集中于两天之中爆发,电影中的三位男主人公都遇到了极为棘手的事情,一切似乎都极为夸张,然而一切却又是合理的。这主要便是因为故事被设置发生在赌城拉斯维加斯,而菲尔、斯图与艾伦三个人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好友道格马上就要结婚了,于是他们选择在赌城举办一次让道格终身难忘的单身汉派对。由此可知,电影的基调是狂欢式的。然而就在派对开始后不久,随着四人在宾馆天台上喝酒庆祝,事态开始失控:道格失踪,三人在酒店房间中从宿醉中醒来,完全忘记发生了什么事,牙医斯图失去了自己的一颗牙齿,而此时一片狼藉的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和一只老虎。三人寻找记忆的过程笑料迭出。三个人在两天中不断面临窘境,被警方、毒贩等各方势力折磨得死去活来,狼狈不堪。

 

  与英式幽默中经常以语言来营造幽默感不同,这些都是以一种极为直接的方式(如人物被打时夸张的肢体语言等)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诸多不合理的现象因为艾伦的特殊情况以及拉斯维加斯鱼龙混杂的情形被合理化了。与之类似的还有如《王牌贱谍:格林斯比》(The Brothers Grimsby2016)等。在《王牌贱谍》中,来自军情六处的特工和自己的足球流氓哥哥联手进行一次隐秘行动,结果不仅因为诸多因素而将整个世界搅得鸡飞狗跳,而且充斥着各种略显粗俗的幽默,如主人公们讨论屎的粗硬细软,在浴缸里用生殖器进行撞击式的拥抱,在逃亡时不得不躲进大象的子宫里等,还有一些时事也被电影引用,如特工给哥哥秀自己在胸口关于英格兰2016年夺冠的文身,说要一起去智利看英格兰踢决赛,哥哥说英格兰要夺冠还得等198000年等,这些都以极为夸张的方式让观众忍俊不禁,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英国人对美式幽默不够有深度的诟病。

 

  二、美国幽默文化对小人物的关注

 

  英式幽默中不乏对大人物的调侃和戏谑(如在木偶剧中恶搞查尔斯王子、玛格丽特公主等),缺乏贵族传统的美国幽默文化表现出来的则是对小人物的生活、心理等更为关注,或持有一种更为正面的态度。

 

  如在《预产期》(Due Date2010)中,主人公彼得由于妻子的预产期在五天后,于是他要紧急从东海岸赶往西海岸,结果在飞机上遇到了头脑简单、行为怪异的伊森。此后彼得的计划被彻底打乱,先是被剥夺了乘机的权利,不得不驾车穿州越省,而在旅途中伊森还状况百出。两人金钱和地位上的差距在去洛杉矶这个目的面前被消弭了。两人中彼得是一个精英人士,有着较为优越的生活,伊森则穷困潦倒,还一心想去好莱坞寻找自己的美国梦。两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彼得略带神经质,伊森则显得有些一根筋,疯疯傻傻。他们赶路过程中彼得充分体会到了小人物的无奈,最后两人也结为了好朋友。这种依靠小人物的憨傻、耿直的特点来制造幽默,并以公路电影的方式,将一个刻板的成功人士和一个小人物两个人物集合在一个空间里,让他们不断遇到麻烦的叙事手法,也出现在中国的《人在囧途》(Lost on Journey2010)等电影中。

 

  在美国强调政治正确的文化大环境下,带有一些无伤大雅缺点的小人物频频出现在美国喜剧电影中,由于幽默所需要的对笑点的制造很容易导向对人物缺点的讥讽,因此美国喜剧电影往往会展现这类人物身上的其他优点,电影要借助这种对小人物的彰显来体现美国文化的包容。如在《卧底肥妈》(Big Mommas House2010)中,主人公马高是一个拥有丰富易容能力的FBI探员,为了缉拿一个抢劫银行的犯罪嫌疑人,马高不得不去接近嫌疑人的女友雪梨,他选择扮演雪梨的姑妈,而这个姑妈拥有超过两百磅体重的肥胖身材。毫无疑问,电影中的笑点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姑妈与马高之间性别与身材的差异。但是姑妈虽然胖,却是一个善良的人,如姑妈常去教堂做义务劳动,马高为了将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也不得不将义务劳动坚持到底。

 

  在美国喜剧电影中也同样会有贵族等大人物,但他们往往是作为小人物的陪衬出现的,或是被小人物所捉弄,或是对小人物表示尊重、信服。如在《公主日记》(The Princess Diaries2001)中,女主人公米亚是典型的15岁美国少女,而她的生活则在得知自己是欧洲小国吉诺维亚的公主那一天发生了改变。在电影中,幽默多半来自于女王祖母与米亚这两个在年龄、身份上有着巨大差异的角色的碰撞。如米亚生性不羁,举止粗鲁,内心自卑,并且在母亲抚养长大下对王室没有任何兴趣,而女王祖母则习惯了时刻保持优雅的姿态,使用精致的器物,对米亚的言行往往瞠目结舌等。但是随着两人接触逐渐增多,都有了对对方的理解,女王甚至放下身段一个人坐上米亚的车,由米亚带着她在美国街头自由地兜风,吃美国人喜欢的冰淇淋。而在出车祸后,女王则以简易的方式当街册封帮助她们的人为爵士,从而化解了尴尬。本应严肃的授勋行为与人物的着装,所处的场景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幽默感也便应运而生。尽管在电影的最后,米亚选择了承担责任,回到吉诺维亚担任公主,但这并不是一个麻雀变凤凰式的小人物向大人物的转变,而是米亚以小人物的身份对公主头衔的接管。在电影结尾,米亚加冕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自己的好朋友暑假来找自己玩,这便是例证。与之类似的还有如《女校风波》(The Clique2008)中在贵族学校中就读、养尊处优的梅西等人与质朴单纯、如丑小鸭一般的新生克莱尔之间的对立与和解;《独裁者》(The Dictator2012)中高高在上的独裁者与美国一个普通食品店店主之间的对立与和解等。

 

  三、美国幽默文化中的笑中带泪

 

  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实际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的超现实主义,但是其真正流行与被人接受依然要归功于美国作家的努力)诞生了一种全新的、风靡一时的喜剧手法,这便是由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等人创造的黑色幽默”(black humor)。这一类作品往往以幽默的方式来表现荒诞的主题,在笑声之后,人们洞见的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或滑稽的现实,当幽默被黑色限定时,笑也被阴郁凄凉的制约了,即它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因此,黑色幽默是一种笑中带泪的,以喜剧的形式来表达悲剧内容的艺术手法,它是美国人对世界的贡献之一。美国喜剧电影自然也大量运用了黑色幽默,这个世界是荒谬的,而导演的任务便是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卡住世界的脖子。

 

  例如,在《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1998)中,观众可以看到不少幽默的桥段,如楚门颇为呆萌地去敲打一个从天而降的奇怪物品(实际上是摄影棚跌落的灯);又如楚门的妻子和他最好的朋友马龙介绍新买的厨具刀和啤酒的方式(这实际上是两个植入广告,并且这两个广告作为伏笔都在后面再次出现,怀疑妻子的楚门用厨具刀威胁妻子,嘴里念着广告词,此时马龙却敲着门拿着啤酒来解围);最令观众捧腹的便是在海边筹划着要去斐济的楚门突然遭遇了降雨,然而雨水却是柱状的,只落在楚门的身上,楚门也觉得奇怪便逃离了雨柱,雨柱却跟随着他移动,过了一会才下起了倾盆大雨。然而这些引人发笑的场景背后却是一个悲哀的事实:楚门所生活的这个桃源岛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片场,这里的所有人都是剧组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配合楚门完成《楚门的世界》这一个大型的,已经直播了30多年的真人秀,而唯一被蒙在鼓里的人就是楚门自己。换言之,楚门牺牲了自己应有的隐私将自己的一言一行暴露在观众的视野之下,成为他们的娱乐工具。此时再重新审视电影中那些具备幽默感的细节,只能是引发观众的叹息。如楚门借着咳嗽声在单位偷偷撕下杂志上模特的图案,其行为之笨拙原本是可笑的,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观众才知道楚门长年来一直在搜集各种美女照片,分别撕下她们脸的各个部位,为的就是能够拼成自己初恋情人的照片,并且这张照片就藏在妻子的照片背后,而他那貌合神离的妻子也是剧组给他安排的。这样一来,电影中的喜剧性并未被用来颂扬美好,而是用来指出了媒介时代人被操纵的可悲命运。与之类似的具有黑色幽默的电影还有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elove or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1964)、《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等,这一类电影的幽默都来自于以一种异想天开、玩世不恭的方式展示生活离奇荒诞、非理性的一面,勾起观众对世界以及人类存在方式的质疑。

 

  美国的喜剧电影至今为止已经建构了无数娱乐神话,满足了国内外观众的休闲娱乐要求,同时,它们也是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体现。在这些喜剧电影中,可以看到美国幽默文化中表现方式较为直白,有着对小人物的重视与欣赏,以及美国黑色幽默中有着笑中带泪的特征。一言以蔽之,喜剧电影是电影人对美式幽默的一种隐形书写。

 

  [作者简介] 陈高娃(1979—),女,内蒙古兴安盟人,河套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上一篇:莎士比亚喜剧的解剖

下一篇:喜剧综艺:中国喜剧创作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