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效果分析
东北二人转众所周知,在大卫视的综艺节目、国内播出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二人转”演员的身影。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二人转”的发展实际上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例如,姜昆就指出了“二人转”的“涉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二人转”仍以其亲民的形式和内容受到东北人的喜爱,它就像车轱辘菜一样在乡间的泥土之中踩不死、压不败,生生不息。
一、“二人转”民间艺术及其发展历史
“二人转”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如果说,江南有昆曲,陕西有秦腔,那么“二人转”就应该是东北的“昆曲”和“秦腔”。“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在多年的传承中,吸收了很多姊妹艺术的精华,例如东北大秧歌、莲花落、话剧、相声、河北梆子、杂耍,甚至京剧、声乐等等都被“二人转”的艺人们在表演中以“拿来主义”的态度,糅合到“二人转”中,并广为流传。
“二人转”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最早关于“二人转”的记录是: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当时称作“小秧歌”、“双玩艺”。“二人转”的叫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得以流传。建国后,四平、辽源、吉林等地为演出“二人转”,相继成立地方戏队;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改革开放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进入新世纪后,演员赵本山将“二人转”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二人转”民间艺术发展现状
在漫长的历史时光里,黑山曾有过最多的“二人转”艺人群。这些艺人以黑山为起点,将创作出的丰富的“二人转”剧目,逐渐带入吉林、黑龙江直至覆盖整个东北地区。当前“二人转”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演员素质和发展限制三个方面。
第一,内容需要净化。“二人转”源自民间,来自泥土,带些低俗气息在所难免。一方面,“二人转”表演中充满了幽默和智慧,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二人转”内容低俗。姜昆就曾指出“二人转”的“涉黄”问题不容忽视[1]。然而,“二人转”中的涉黄现象,恰是“二人转”被一些观众力挺的生命力所在。前些年,赵本山在回应此类批评时反复辩解说,大俗就是大雅。如果“二人转”真的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不会排斥这种声音的,倒会敞开心胸,接纳这些真实的批评、劝告,甚至怒骂。
第二,演员素质需要提高。观众爱看什么就演什么,幽默接地气,这是“二人转”演员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但是伴随当前对于“二人转”内容低俗的质疑,“二人转”演员的素质也受到质疑。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历史原因的。“二人转”源于民间,因为东北有漫长的天寒地冻的严冬,演出场所的大车店、伐木场等地光棍比较多,便形成了“春口”,即黄段子。但现在有些演出偏离了“二人转”本源,走低俗风格,完全靠黄色段子取乐,使得“二人转”演员的素质受到一些人的否定。
第三,发展的地域限制。“二人转”植根于东北的黑土地,主要流传和兴盛的地方是黑、吉、辽三省,因为具有地方特色而成就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二人转”承载了强烈的地域特色,也成为了独特的地域符号,因而也在发展中遭遇了一定的地域限制。例如,我国南方人民比较习惯越剧和粤剧,曲调比较温婉,而“二人转”艺术形式特殊,会使南方人觉得吵闹。中部地区的人们则觉得“二人转”缺少京剧和豫剧的高雅格调。“二人转”艺术的表演方式存在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因此难以突破地域限制,被广泛接受认同。
三、“二人转”传承发展途径
(一)“二人转”传承发展离不开“黑土地”
“黑土地”是“二人转”的文化根源。“二人转”是朴素的、自然的,是大众的,有着“黑土地”的血脉和情感,“不隔心、不隔耳、不隔音”,“二人转”表现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剧本还是表演,都没有脱离东北大众文化。“二人转”的发展离不开东北黑土地文化,“二人转”中大量夹杂方言词汇,如:这疙瘩、扯犊子、唠嗑等等,体现了东北方言直、硬、狠的趣味[2]。除此之外,感受东北人民的生活,反映东北民俗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是“二人转”继承发展的重要灵感来源。最后,我们也不能放弃“二人转”的唱词中东北人重情重义、幽默机智的特点。只有从“黑土地”上汲取灵感,才能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得到传承发展。
(二)“二人转”传承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
“二人转”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保持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在抗美援朝时,“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就加入了战歌,例如,以“二人转”传统小帽名段《月牙五更》为创作载体,原曲对位创作;以精练说口语言为故事过渡连接,形象地赞颂了战将及其军功,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而在新时期,“二人转”为了适应人民群众的生活,会逐渐把流行的、现代的元素加进去,不断吸收各种各样的歌舞形式,各种现代的综艺元素[3]。总体来说,“二人转”是随着观众的喜好和时代的变迁而时刻改进的,要不断适应社会、不断创新、不断吸收融合其他艺术门类,适应历史现实。
(三)“二人转”传承发展要适应市场
“二人转”是东北民俗文化象征系统的一种新的象征符,只有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才能让“二人转”得到传承与发展,保持生命力。在历史上,这是铁律。“二人转”演员必须面对市场,适应市场,背反了这个铁律,他们就得饿肚子,就得卷铺盖走人,现阶段发展更是这样。以本山传媒为例,本山的弟子白天在剧组拍电视剧,晚上在刘老根大舞台演出,以及与各个电视台娱乐节目的合作,为“二人转”打造了很好的广告效应,并塑造了品牌形象。
(四)“二人转”传承发展要拓展教育途径
“二人转”艺人的传承渠道主要有地缘传承、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三种。如今,传统的以“江湖班”为载体的师徒传承已逐渐转变为以学习班为基础的师生传承。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高校教育成了传承“二人转”的另一重要途径。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探索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二人转”传承,对“二人转”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再现,则是开展实施动态保护的一种重要途径。以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为例,学生在艺[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术学院学习传统的“二人转”民间艺术,主要有东北民间舞、唱腔、高跷秧歌等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文化课“二人转”史论的学习,使得“二人转”从书面到实践,又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实现了“二人转”演员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个让“二人转”永久发展下去的良好教育途径。
四、结语
地方文化的发展需要润物无声,需要大家相互间的默契去推动,传统文化只有在历史的延续中传承发展才最能彰显其存在意义。在“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中,要注意对“黑土地”文化进行吸收,还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注意与市场接轨。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弘扬“二人转”,给“二人转”改革创新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使其不断活跃在群众的娱乐视野当中,不断焕发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耿家林.“二人转”文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学术交流,2010,(8):194-196.
[2]石凤珍,李佳.后工业时代大众狂欢背景下的民间文化传承——“小沈阳现象”及“二人转”艺术产业化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3,(6):105-108.
下一篇:论时装新戏的现代转型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