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厌学心理调查及克服策略
内容提要:在近几年的高中班主任工作中,我经常与一些暂差生交谈,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厌学心理,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对此,我展开调查、分析,得出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社会、家庭、学校、自身。根据这些原因,我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关于厌学心理的一些理论,肤浅地提出四条对策:爱心、端正学习态度、常抓不懈、营造良好氛围。
近两年来,随着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和社会办学力量的兴起,高中的办学规模也逐渐变大,暂差生的数量也在增多。与此同时,高中生“厌学”现象日趋严重。笔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10个班的514名男女学生进行调查,其结果为:对学习感兴趣的占35.02%,较感兴趣的占40.85%,兴趣不浓的占15.57%,厌学的占8.56%。调查材料表明,大部分高中生对学习是感兴趣的,但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心理学认为“厌学”是由于对事物的我向性原因,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学内容、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对学习没有兴趣,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或作业的错误率很高。
一、高中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是造成现在高中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高中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也悄然改变着。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及社会道德水平滑波等无不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意识产生消极影响。学校周边环境也需要整治,有些学生沉迷于游戏室、录相厅、网吧之中,对学习毫无兴趣而言。这些都严重地挫伤了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家庭关系不和是造成高中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给子女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他们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如某校有位高三学生回家时,常看到父亲打母亲,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尤其是离婚后的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往往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把这些学生视为“包袱”,甩到学校里,懒得去管。这些学生对学习大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没有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变化,课堂教学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举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两面大旗下,一些学校还没有真正把它们落实到行动上来,或者讲开展得还很不深入。例如当今学校都在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如果能真正把它落实到处,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大增的。但是,研究性学习仅仅停留在“入户”这个层面,还谈不上到“扎根”这个层面,更谈不上到“开花结果”这个层面。有些学校在管理学生时还是“堵”大于“疏”,对学生管理太死。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要思考如何尽快地把教育管理跟上去。学校一些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未能依据学生的现状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仍然按照过去的模式,只顾完成授课任务,不注重调动学生兴趣。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以上所述的都是高中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外因。
(四)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本身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更没有人生奋斗的理想,这是产生厌学心理的内因。这些学生当中,可分四种情况:一种是普通班的暂差生占的比例较大,这些暂差生不是自愿来读书的,是父母自费择校硬逼着来的。第二种是在文化学习方面智商不太高。第三种是家庭溺爱的子女和单亲家庭的子女。第四种是来自教育落后地区的转学生。这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而借故迟到、旷课,在课堂上打闹,做恶作剧,他们往往不思悔改,与教师顶撞,更有甚者弃学出走。
二、对策
高中生在校学习期间,是他们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出现的厌学现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如果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也势必败坏校纪校风,给学校形象造成伤害。纠正和克服高中生厌学现象,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很广。在此,本人谨提出四条对策与大家探讨。
(一)社会、家庭、学校要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社会、家庭、学校都要行动起来,用爱心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找回学习兴趣,从内心唤醒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1、社会的有关行政部门要整治学校周围的环境,凡是对学生身心有毒害的娱乐场所要整治,甚至要取缔。社会真正关怀学生,这种爱心能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使他们能更好地回报社会。这可以说是社会重视人才的重大举措。因此,对学生有爱心是社会的一种责任。
2、父母对子女的爱应是一种无私、真诚、目光远大的爱护,不可用溺爱来代替,要让子女能吃苦,肯拼搏,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对子女更有责任感,要用爱心慢慢温暖子女那颗受伤的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有直接承担对子女的教育的责任,要讲究爱的方式,要使爱恰到好处。
3、学校要创设爱的氛围。主要途径有三方面:首先,学校要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身心受到教育,激发内在的求知欲。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反过来说,教师只有亲近学生,真心爱学生,学生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教师还要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这样,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第三,班主任要积极营造一种好生带差生的和谐环境,让“厌学”的学生感到生活在温暖的集体之中。好生对他们不是白眼、冷嘲热讽,而是真心帮助,耐心辅导,这是爱满班级的体现。
爱的力量可以使“厌学”变得“好学”,它的成功在于“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和“水滴石穿”的持久。让社会、学校、家庭一起行动起来,用爱心唤醒我们那些暂时迷惘的“厌学”学生吧!
(二)改进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思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纠正和克服学生的“厌学”现象,除了有爱心外,还要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通过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到以下三个环节:
(1)我们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思想教育工作就要紧紧抓住这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有针对性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今后的路要靠自己走,不能依靠父母一辈子。“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今后就很难适应这个社会。
(2)我们要给这些学生鼓足信心。让他们认识到新的高考模式已经出台,2003年是“3+1+1”,2011年是江苏省单独命题,高考制度总是越来越合理,越来越有利于选拔各类人才。他们可以避开一些薄弱学科,选择自己喜爱的学科。实践证明,今年江苏省高考单独命题,具有江苏地方特色,有利于学生发挥水平,高考结束后,考生的反响很好。另外根据国家形势,各类高等院校都在扩招,社会团体办学规模也在扩大,告诉他们只要好好学习,大学总可以上的。另一方面,要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形势,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仍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平凡的岗位上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事业,一定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三)正确引导和帮助高中生克服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一刻也放松不得。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由于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也会出现波动和反复。学校政教处、团委、学生会除了每年在工作计划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措施外,还应该分阶段制定工作目标和任务,并随时进行检查和督促落实。
改进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现了“德育为首”的党的教育方针,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耐心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自觉地向前迈出一大步。
(四)齐抓共管,从严治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学校与家长齐抓共管。纠正和克服学生厌学现象,学校领导、政教处和班主任要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干部的作用,鼓励他们主动作好有厌学心理同学的工作。这样做,既能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使有厌学心理的同学消除孤独感,同时也可防止有厌学心理的同学在班上形成的“小气候”。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与有厌学心理的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通过齐抓共管,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再顽皮的“厌学”学生也会感到有压力,从不自觉的阶段上升到自觉的阶段。当然对学生施压要注意方法,把握分寸,要多疏导,少堵塞。
(2)坚持从严治校,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生活环境。这是纠正和克服学生厌学心理的又一重大途径。首先,要对那些严重扰乱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又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但对他们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博大的人文关怀宽容他们;其次,积极改善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尽可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如被评为镇江市园林式单位的省丹阳五中,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常看到在参天的香樟树下,在阵阵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中,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学生开展各项校园活动。这样的确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在良好的环境熏陶和感染下,能逐步走上恋学、勤学的阶梯。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生厌学心理的产生,除了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会、家庭、学校这个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用爱心去春风化雨地感化;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必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那么,高中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扼止。
参考文献:
1.《班主任》2000年第9期32至34页
2.《素质教育大参考》2011年第4期52至53页
上一篇:浅谈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