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3-15 15:32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11月26日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音乐心理学研究中“量的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与“质的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的对话。随后笔者对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1、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在第一届研讨会中便有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到第二届研讨会关于这一问题的专题论文就出现了6篇之多,总的看来,较多研究者都认为音乐心理学应当主要采用“量的研究’,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应当重视“质的研究’以及两种研究范式理想的结合181和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等等。

  

  2、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研究一个学科,首先必须对这个学科的性质给以明确的定位,这是研究的前提。研究者们基本上都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音乐心理学是音乐艺术和心理科学相交叉的学科。但恰恰正是这种交叉性使得这门学科的性质变得模糊而难以把握。笔者注意到,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决定了他们采取各自不同的研究方法。倘若研究者能够将该学科的具体研究内容进行细分的话,便能够对学科性质作出更为客观和准确的把握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比如对于音乐心理治疗研究、音乐心理实验研究、音乐表演心理研究、音乐教育心理研究、音乐社会心理研究等等,相信只要这样做,研究者们肯定能够找到一个更为切合实际同时也更容易取得共识的研究方法来,这也将进一步促进音乐心理学的全面发展。

  

  3、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不断升温的热门课题。在2002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的论文中,与音乐教育相关的论题已经过半,引起同行学者与专家的关注和重视11q。在2005年11月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的60多篇论文中,与音乐教育相关的论题近有40篇之多,在总体数量上和所占比例上都比第一届有较大的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这个研究领域里来,作者队伍庞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新形势下涌现出了太多的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因此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方面的研究者将会成为我国音乐心理学学科发展的主力军。

  

  4、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发展问题。纵观近几十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绝大部分的研究采用的是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相比之下“量的研究”还很薄弱,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量的研究”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中,采用“量的研究”方法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仅有3篇;在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研讨会中,采用“量的研究”方法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论文就增加到11篇。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势态,而与此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元研究还很欠缺,同样地,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元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一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要明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必须弄清楚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那么,音乐教育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郁正民认为,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教育科学,是教育科学不断发展逐步“专业化”“分支化”“交叉化”的产物,是从音乐教育这一专业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王洪生认为,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一系列心理现象的一门学问,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下属分支学科。曹理强调:音乐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或说明音乐教育教学现象,也不是把音乐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音乐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师生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赵宋光认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既包括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亦内含教与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与音乐教育学相比它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与主客体相关的人的心理现象,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和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音乐传承、传授、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音乐教育情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音乐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参照作用,但不能代替与等同它的研究。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首先,音乐教育心理学表现为学科内容的相互交融,即音乐艺术和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内容相互交融,因而它兼具了艺术想象性、听觉体验性、人文互动性、客观表现性、环境适应性等三门学科的多种性即在学科内容交融的情况下表现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以及艺术科学的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因此,正是由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复杂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必然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相交性,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表现为某种程度上的相互交融,所以我们在研究中不应该只单纯地、片面地追求“量的研究”或“质的研究’,而应该强调两种基本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同时我们还知道,在不同问题上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发展自己的研究方法,这已经成为了当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在如何进行“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问题上,笔者认为,行动研究是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实际有效的研究模式。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一些研究者认为,音乐教育心理学应该重在研究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强调音乐教育心理学中的“心理’的一面,因为它充分地体现了现阶段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已经从现象的描述进入到了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身的深层剖析,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促使音乐教育的研究更加准确和有说服力,更加具有了科学的精神。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们在研究方法上常常依循心理学的几种主要方法如测量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等等。还有研究者认为,音乐教育心理学应该强调自己“教育”的一面,应当重视学科的运用价值,在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结合心理学的原理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首要任务,同时又以对心理学原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并进而发现新的问题成为了这一研究的又一重要领域。这些研究者做了大量对音乐教育很有价值的实践工作,涉及到了音乐学习心理和音乐教师心理以及整个音乐教育心理学科的构建与发展等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大多从事着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工作,他们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采用了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抽样法、观察法与调查法、实验法与追因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历史法与文献法、预测法、统计法、测量法、表列法与图示法、内容分析法等等。

  

  由于对研究对象的关注点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研究方法,那么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到底应当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呢?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应当是哲学方法、科学方法和具体方法的三者统一。哲学方法指的是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逻辑学,这是方法体系中的第一层次。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等等。虽然哲学方法只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方法本身,但它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的第二层次应该指的是那些运用于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各种科学方法,从类别上划分常常可以分为“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或者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等等,从具体的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抽样法、观察法与调查法、实验法与追因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历史法与文献法、预测法、统计法、测量法、表列法与图示法、内容分析法、个案法、精神分析法、解释学研究等等。方法体系中的第三层次应该指的是研究者在进行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对各种科学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设计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下面笔者就方法体系中的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进行探讨。

  

  (一)“量的研究”——急需加强的1研究方法

  

  在心理学中,定量研究是基于理性和逻辑之上,借助数学工具而实现的研究方法。它是通过测量、分析等手段来把握事物,结果以数字呈现.众所周知,量化是心理学研究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自从冯特于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之后,100多年来心理学在实证主义的指引下,以客观性、系统性和可验证性作为研究的标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量的研究”也成为了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并在心理学研究中处于统治地位。

  

  从深层意义上考察“量的研究”时,不能不提到实证主义及其在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实证主义认为社会与自然现象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不被知识、理论所过滤。主体与客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主体可以使用一套既定的工具和方法程序获得对客体的认识。主体与客体、价值与事实之间是二元分离的,不能相互渗透。

  

  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必须被经验所感知,一切概念必须可以还原为直接的经验内容,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实证主义遵循的是自然科学的思路,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逻辑因果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是要找到这些关系,并通过理性的工具对它们进行科学的验证。

  

  在当今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量的研究”是我们急需加强的一种研究方法。以下的研究资料12可以证明这一观点:在对一份我国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音乐心理学论文资料集(自20世纪50年代至2001年总共收录790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采用科学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仅有3篇,除此以外绝大部分为理论思辨性论文或文章,部分为学科介绍性质的文章(特注:其中大半的论文都与音乐教育相关)再有一份调查数据记载,研究者在对198^2001年在国内某音乐教育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各类音乐教育学术文章进行疏理并从中抽取了140篇学术论文进行调查,所涉及的调查内容包括论文选题、内容、作者地区和作者群体分布情况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等,结果显示:采用理论思辨研科学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4篇(占全部论文的5%)这一切与国外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状况相比形成了较大的反差。由此可见,要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加强“量的研究’是十分迫切的。

  

  (二)“质的研究”——必须重视的$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因此,对人及其音乐教育心理活动的研究常常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才能得出有效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在面对错综复杂的音乐教育心理现象时,如果只是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就常常会造成部分信息流失。因为采用“量的研究”方法常常是把研究对象看成客观存在来进行研究,具有因果性和规律性。换句话说,只要创设出相似的教学情景,人类的音乐教育心理活动等过程就可以再现,研究结论就可以被概念化。然而现实情况却常常是,不管你的研究设计多么严密,由此获得的信息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部分流失,而且,由于研究过程中部分信息的流失,使得你的研究结论也会不完整、不充分、不准确。

  

  再从‘大教育学”、“大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人为研究主体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的领域。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已经被广泛接受。“质的研究”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调整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参与观察、历史研究方法等。在基本研究目的上,“质的研究”方法也试图分析探求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与“量的研究”所不同的是,研究者在研究时更希望从被试的反应中获得更详细、更深入、更有意义的资料(包括被试个人的意见及主观感受以及各种心理反应等等)这些资料常常更能显示出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例如,上海市音乐幼儿园黄莉莉老师做的“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研究课题中就主要采用了“系统观察法”与“随机观察法”进行研究1181。黄莉莉老师采用这一“质的研究”方法恰恰便是以儿童为主体,从更为立体的角度更加细致入微地去观察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情绪变化。这一研究方法强调音乐学习过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情境性,所以由此获取的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进而能够分析出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然后,黄老师又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措施,在行动研究中反复观察幼儿音乐学习的心理变化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中探求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心理规律,从而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家长科学掌握激发孩子音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行动研究——实际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研究者与音乐教师都在关心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但他们之间却好像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音乐教育研究者关心的是理论,是客观地、精确地发现学与教的规律,他们需要的是数据,只要获得了所关心的数据,他们就可以分析教与学的规律,解决自己所关心的理论问题。而音乐教师所关心的是如何解决现行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什么客观的数据资料。从研究过程来看,研究者们的研究活动讲求客观和精确,要控制教学情境,以便于操作各种变量,而实际教学活动则有自己的进度和方式,它往往不能随意进行操纵。作为研究的结果,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可以自圆其说,但常常很难对教学改革提出具体的指导。如何才能使音乐教育研究贴近音乐教学,使音乐教学本身包融研究,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研究与音乐教育实践之间的沟通呢?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日益受到重视的研究模式可以为此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倡音乐教育实践者成为音乐教育的研究者,提倡音乐教育的研究者亲身投入到音乐教育实践中去进行研究,这便是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对自身的音乐教育实践进行研究,以合作、参与、互动、反思为主要特征,以研究与开放式研讨为原则,以实践教学情境为主要研究场所。旨在解决现实问题,并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措施是否有效,实践者反思自己解决问题行为的成败,以达到研究者理性的自觉,进而切实地改变现实。

  

  从行动研究方法的特点看,行动研究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行动研究法是一种应用性研究方法。它面向实际,服务于实际。它始于问题的发现,而终于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一边研究,一边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它以问题是否解决,解决多少,即以实效性作为其成功与否的价值判断的依据。对于从事音乐教育实践工作的人来说,研究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有着行动研究的有利的环境与条件。因为音乐课堂教学中和音乐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中都是进行音乐心理实验和研究的良好场所,也即具备研究的情境性。研究者通过现场研究来诊断和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音乐教育心理问题,逐步采取各种措施,不断通过观察、调查、问卷、访谈、个案、实验研究等各种手段来监视这种调整后的效果,最后基于这些反馈来对音乐教学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2. 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合作。这种研究活动间的结合和合作,一方面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从研究专家那里获得必研究专家亲身投入教学实践中从而既可从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获得第一手教学信息,又可以通过合作而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容易为更多的音乐教育实践工作者接受,较快地应用于音乐教育的实践之中。在这里,研究者和实际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可以共同协作来完成某一课题,即音乐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加强了,研究者在通过各种方式与音乐教师充分沟通,反复磨合,从而在很多方面趋于一致,在对音乐教学和音乐学习的理解上逐步达到统一,在具体实施方案上逐步取得共识,这种沟通和反思对于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也有重大意义。

  

  3.行动研究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行动研究的倡导者认为,教师作为研究人员参与研究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实践者在行动当中,有行动的目的、责任,能够体察实践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能够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他们对实际问题具有”局外人”一一专业研究人员一一难以替代的认识作用。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积极反思,参与研究,将行动与研究融为一体。随着实际活动情境的发展而不断地、自然而然地对各种干预措施进行评价和反思。这样,行动研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调整方案,进行实际干预,随时监控干预的效果,进而针对更多的、更深层的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索。

  

  四、结语

  

  一百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对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提出箴言,强调心理学的理论不可直接用于教学,因为心理学是科学,教学是艺术,科学万能,却无法创造艺术作品120。这一论断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理由:1、心理实验室情境不同于教室情境。

  

  1、实验室内的学习是简化的,教室内的学习是多元的。依此理论,它也同样地告诉了我们,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应当尽量避免产生这样一种观念,即以为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是简单地把音乐心理学的理论直接运用于音乐教育之中。这一论断也同样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2、音乐心理实验室的情境不同于音乐教室的情境。


     3、音乐教室内的学习是多元的等等。

  

  因此,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强调在音乐教育实践情境下的行动研究方法,注重研究课题产生的自然性、研究过程的行动性;尽量保持研究主体和实际工作角色的一体性、研究者与研究结果受用者的统一性;加强研究人员间的合作性、研究目标的具体问题指向性;注意研究成果的非普适性、研究程序的反馈调整性;同时在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时,研究者应当加强“量的研究’,重视“质的研究”,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研究者掌握了实际有效的研究方法才能进一步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多


上一篇: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源起、流变与展望

下一篇:建立心理学学科门类及学位类别的分析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