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老人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本文作为天津市重点立项课题中的一项阶段性成果,旨在将积极心理学普及推广到老年群体中,以满足当前老年人自身心理素质和自理能力提升的普遍需求。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述了积极心理学与幸福老人之间的必然联系,为积极心理学在老年人心理教育及其应用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一、积极心理学与幸福老人
(一)幸福老人的生活源于积极心理学
2000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MartinESeligman)在其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如今已被普遍认为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体现在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舒尔茨认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新方向、新力量主要是认识人的人格成长和变化的能力,即人的成长潜力”他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性采取乐观的看法,认为人能够而且必须超越其生物本性和环境特征,相信人自身有扩展、丰富、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潜能,而这些潜能又皆能实现,成为健康的人格。可见,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完美人生的科学。它关注人生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阶段,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和幸福感的事件。可以说,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就是发扬、聚合积极心理因素,抑制、化解消极心理因素,以开发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求得人生的美满幸福。
老年人从退休到离开这个世界,有几十年的人生路。怎样过好这段宝贵的时光?怎样发掘、聚合人生这个阶段的积极心理因素,抑制、化解其消极心理因素,以求得老年人生的美满幸福?已成为心理学界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的说法。既然心理与生理肯定是相互影响的,消极心理倾向于伤害生理和消极生活;而积极心理则倾向于有利生理和积极生活。本文提出的命题也就有了初步结论:幸福老人的生活必然源于积极心理学。
(二)积极心理因素是老人幸福的核心要素
我们仅举几例来证明积极心理因素是老人幸福的核心要素。
1. 中国最长寿百岁夫妻的事例。在贵州省黔南自治州平塘县通州镇党振村,有一对目前中国最长寿百岁夫妻寿星。这对夫妇寿星男的叫杨胜忠,生于1902年12月,今年109岁,女的叫金继芬,生于1905年9月,也已经106岁了,两人的年龄总和达到215岁。询问这对百岁夫妻的长寿秘诀,他们总是用农村人朴实的语言回答,比如“要天天干活”,“_家人要和和气气”,“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放宽心”,“要知足”,等等。杨、金夫妇长寿的“秘诀”,其实最重要的是心态。这种心态,自然包含着在勤快劳作中所享受到的积极心理满足感和幸福感。
2.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事例。王蒙讲过,在过去那个混乱年代,没有发疯也没有自杀,是源于“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有朋友问他在流放新疆的16年中都做了些什么,他回答说^“我们是读维吾尔语的博士后,两年预科,五年本科,三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再有三年博士后,不是整整16年吗?’年年出好书,常常妙语连珠,78岁的王蒙总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乐趣。
3. 胡达•克鲁斯老太太的壮举。有两位年届70岁的老妇人,一个认为,这个年纪是人生的尽头而开始料理后事;另_个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有什么样的心态。于是,后者在70岁高龄开始学习登山,其中几座还是世界名山。最近,在她95岁高龄时还登上了曰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年龄最高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70岁开始学习登山是一大奇迹,而积极心理是老人创造奇迹、并从中感受幸福的主要条件之一。这就如同面对同样的一种“夕阳”,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前者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后者则认为,“只因是黄昏,夕阳无限好”。这既是两位老人不同的世界、人生、价值“三观”在起作用,也是由两位老人不同的性格、心态、阅历所决定。胡达•克鲁斯老太太的壮举验证了这一点。
可见,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也不论何种文化背景,积极心理所产生的观念和行为都是老人感受幸福、追求幸福的核心要素。可以说,积极心理决定着老年人的生活与生命质量。
二、积极心理学如何引领老年人走向幸福
积极心理学能提高老年人的情商水平。情商是人类认知、控制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虽然现在暂时还没有一套科学的测定仪器和手段,但却可以认定它是可以量化的。情绪商数就是衡量情绪觉悟力的量化指标。
现实世界总是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换,老年人的喜怒哀乐情绪也时刻处于流动和转换中,积极心理学在帮助老人发掘、聚合积极心理因素,抑制和化解消极心理因素的过程中,如同不良情绪的转化器,可以及时屏蔽、转换、消化负面情绪,转而趋向正面情绪。
在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中,老年阶段本应是享受生活的阶段。但是,消极心理产生的阴影会紧跟着每一个人,诱使老年人偏离追求幸福的航线;而积极心理产生的积极行为犹如一艘幸运号渡轮,可以搭载着各种各样追求幸福的老人们驶往快乐的彼岸。
积极心理学会帮助老年人调动以下积极心理与行为因素,以化解消极心理与行为因素,引领老年人走向幸福。
(一)调动乐观、豁达的积极心态,化解悲观、狭隘的消极心态
乐观、豁达的老年人比悲观、狭隘的老年人更能调动其产生愉悦的各种感觉。事实上,老年人体验到的大部分愉悦之感,都源于在乐观心理作用下对往曰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胜利预期。“望梅止渴”的典故就是在积极、美好的心理预期下给人们带来的一种愉悦。积极心理治疗理论中两只白鼠的实验也说明,有过逃生经验的白鼠由于多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它相信在某个时候,一个跳板会救它们出去,这使得它能够在恶劣环境中坚持3倍于一般情况下能够坚持的时间。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积极的心态。人们如果不能控制、化解各种悲观预期,则必然陷入郁闷甚至痛苦绝望中不能自拔。乐观、豁达的老人,在为人处事上更宽容、谦卑、大度,更能够怀着感恩之心欣赏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更能够用知足和感恩对待人生。老年人拥有了乐观、豁达的积极心态,就没有了埋怨,没有了嫉妒,没有了愤愤不平,自然会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二)调动觉悟、坚韧的积极心理,化解偏执、忧虑的消极心理
尽管觉悟起源于佛教,但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觉悟也是一种积极心理的疏导方法’是指引人不要消极厌世,而是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处世。如果说人生是一部小说,老年人已由短、中篇写到了长篇。萧军在老年时曾谦虚地说,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厚自一身轻。启功先生有感而言,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无如本色难。这些大家都是觉悟的老者,他们用自己快乐而富有价值的人生,证实了拥有觉悟、坚韧和积极心理的老年人比偏执、忧虑的老年人更积极、更幸福的结论。
(三)调动快乐、幽默的积极心理因子,化解抱怨、郁闷的消极心理因子
多维度的快乐与幽默比抱怨、郁闷更能调动积极情绪去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仰望天上的—轮明月或一抹彩霞,在快乐情绪的支配下,会引发老年人很多幸福的联想;而在抱怨、郁闷的情绪下,也许只能给老年人带来惆怅与哀怨。快乐的老年人比郁闷的老年人更积极、更幸福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快乐难得、快乐易逝。所以,善于抓住快乐的老年人,能享受更多的快乐,自然也提升了生活质量。对于老年人来讲,调动快乐、幽默的积极心理因子,会活出很高的生命质量。在现实社会中,除了老年痴呆症,真正做到无忧无虑,也非易事,因此,如果有抱怨、郁闷的消极因素,要想方设法去解脱。譬如,不为不值得烦恼的事情伤脑筋;不为不应该激动的事情动感情;不为无所谓的事情生闲气;更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跟自己过不去。
(四)调动好学、勤快的积极行为,化解愚钝、慵懒的消极心理
学习使老年人充实,使之拥有健康的心理,从而帮助他们拥有让自己快乐、让所爱的人幸福的内在力量。学习中的积极情绪就像一种“酶”,能够带来催化和促进作用,扩展老年学习者的认知,使老年人既获取感官愉悦又得到心理享受。为什么一些人在一生中能够“活到老,学到老”而另一些人进入老年就不再改变?如何发现自己的热忱、力量和才能?事实上,上老年大学、读书、看报、上网、看轻松有益的电视节目等都是学习的途径。开阔视野、充实头脑、老有所学是老年人生活的动力。学习可以使人生永不停步地充实、发展、丰富,学习可以帮助老年人拥有积极幸福的人生。此外,在周而复始、有目的、适度而规律的勤快活动中,老年人得到的是一种积极的生理训练,不但达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似的强身健体效应;也使老年人在勤快的劳动或锻炼中体验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和幸福。特别是对那些终生喜好某种劳动或运动的老人,他们每天忙于感兴趣的劳动或运动中,简直就是一种神仙式的高级享受。
三、在老年群体中普及积极心理学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一)在老年群体中普及积极心理学的必然性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被迫中断了。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又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情绪,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对现代心理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积极一面的重视,也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帮助。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加和优化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生病;而对于病人,那些处于积极情绪的人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并进行锻炼。积极心理学发展到现在,特别是在世界范围的老龄化社会迅速到来的背景下,在老年群体中深入普及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与应用有其必然性。
顾秀莲在“第三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上指出:“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对于探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与国民幸福的关系、解决现实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实践者,要积极开展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实践。要从关注老年人‘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负面心理,转换为用‘兴趣、爱、满意、愉快’等积极情绪来面对老年人的心理现象,通过激发老年人自身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协助他们打开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这说明,在我国关注老年心理问题的部分高层领导,是认同在老年群体中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对老年群体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与应用是重视的。
(二)在老年群体中普及积极心理学的迫切性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M这意味着试图改变年龄结构变化的大趋势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情况。研究表明,2030年以后,我国的人口总抚养比将随着老年抚养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攀升,并最终超过50%,此前的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即将结束。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抓住这段时间,加强对老龄社会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据2012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透露,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在本次大会上,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介绍,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
伴随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是另一组惊人数字:目前,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自杀,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其中,老年人抑郁自杀率是其他抑郁自杀人群的4〜5倍。专家介绍,90%的老年自杀死亡者或自杀未遂者从未因其心理问题寻求过有关帮助。以上数字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这正是我们在老年群体中深入普及积极心理学教育与应用迫在眉睫的理由。
四、在老年群体普及积极心理学的对策研究
在这个已经到来并逐步加快的老龄化社会中,老年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心理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因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养老等一些外显的问题比较容易引起人们注意,但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由于较为内隐而受到的关注较少。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做更多的探索研究,尤其是涉及老年人幸福感、抑郁和孤独感等心理方面的问题。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如何获得幸福”的科学,它不同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心理病理现象,比如抑郁、焦虑等问题,而是关注自信、爱、美德等个体积极优势,以发掘潜力、提升幸福感为目标。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应该抓住契机,在为老年群体深入普及积极心理学的道路上开展以下工作。
(一)开展对老年群体普及积极心理学教育及应用方面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以城市老年群体为主要对象,同时不能忽略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建议主要采用比较适合国内老年人的三个标准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城区和郊县老年人在普及积极心理学教育及应用方面的现状、差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对老年普及积极心理学教育及应用方面的因素,提出对策,以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调查方式:问卷法。在郊县农村,调查员要和老年人进行交谈,将调查内容逐项读给被调查者,待其理解后自行回答,调查员如实填写问卷;在城区,一方面调查员要深入社区走访调查;另一方面,选取一些社区的老年对象,通过邮递员向其发放问卷并解释原因。
通过开展对老年群体普及积极心理学教育及应用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积累数据,分析城乡老年人在开展普及积极心理学教育及应用方面的现状及差异,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老年期抑郁症的患病率为8.1%〜25%,严重者可导致老年人自杀。鉴于此,老年抑郁问题就成为我们对老年群体普及积极心理学教育及应用调查研究的第二个切入点。另外,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空巢现象曰趋突出,这已经成为我国老龄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城市达到70%,并有快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30年,空巢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出现“空巢化”现象,发展趋势令人担忧。鉴于此,老年孤独问题也被纳入我们对老年群体普及积极心理学教育及应用方面调查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在空巢老人群体中优先普及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及应用
预计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31%以上。在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老人比例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四二家庭结构普遍存在的形势下,为解决好空巢老人孤独、寂寞的难题,优先解决在空巢老人群体中普及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及应用,必将成为老龄工作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实际问题。
空巢老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自身功能的衰退和家庭支持的萎缩,更容易引发身心疾病。在空巢老人群体中优先普及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及应用,可缓解或消除他们的精神空虚与情感孤独,提高他们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通过由自编条目和标准量表组成的问卷,调查研究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抑郁和孤独感等心理方面与其个体特征因素和生活质量因素的相关性,以及这些心理方面在这两大类因素各个因素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和现状,进而分析影响空巢老人幸福感、抑郁和孤独感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空巢老人群体中优先普及积极心理学教育及应用的具体对策。
下一篇:心理学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