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及当下价值
裴斯泰洛齐(Joha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年,以下简称裴氏)是瑞士伟大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裴氏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中萌生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为了广泛普及教育和优化教育效果,他首次提出了脱胎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心理学化”口号[1_,其核心是要简化教师的“教”,教学应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裴氏教育心理学化理论与实践虽距今已二百余年,但对提升我国当下教育教学效果仍有重要价值。
一、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之意蕴
裴氏于1800年7月在向“教育之友会”(1800年6月,布格多夫的教育部长斯塔普尔创立的专门研究裴斯泰洛齐教学法的学术组织)提出的专题报告中写道:“我想把人类教育心理学化,所谓心理学化,就是把教学的形式建立在人类的精神发展所依据的不变法则上并且依据这个法则使人类知识的要素单纯化,然后以简赅的语言作有系统的叙述……,由此,他使“教育心理学化”这一关乎教育基本规律的教育思想首次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鲜明地确立起来,并开启了教育史上对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
首先,裴氏教育心理学化在长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简化教师的‘教’而使所有人都能学会‘教’,提升了普适性,进而优化了学生‘学’”的教育理念。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了探索此种方法的征程,并指出“我从青年时期就开始追求我毕生的目标,就是要深刻地论证和简化教育和教学手段,为全国的穷人们争取到一个较好的命运131。在我的全部努力中,我追求的仅仅是使教育最下层阶级的方法变得更加简单易行”M66。裴氏认为,迫切需要改革旧教育而使儿童回归家庭生活,其目的“在于简化教学方法,使得即使是普通人,也有可能教他的孩子―。他指出:“教育旨在引导人们掌握真正的和宁静的智慧,它必须简单,必须具备广泛的适应性。
其次,裴氏教育心理学化还要求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裴氏认为人的心智如果强制地追求某个目标,他就会依其强制程度而失去智慧力量的平衡”14_。资本主义和经院主义急功近利与灌输式的教育违背自然规律以及儿童的天性,从而导致无法发展人的内在本性力量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并非给予,而是促进儿童天赋能力的发展。他指出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1513°简言之,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发展,如若外部给予过度的压力,则会降低儿童能力并严重扰乱其自然本性的平衡。
总括而言,裴氏教育心理学化的意蕴在于简化教师的“教”,使教育具有普适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精读裴氏着作后发现,在教育内容上,裴氏教育心理学化要求顺从自然规律并最大限度地简明化,教学内容的选编需契合学生内在需求。在教育方法上,裴氏教育心理学化要求教师教学需符合学生由感觉印象到清晰概念的认知规律,教育教学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裴斯泰洛齐教育内容的心理学化及当下价值
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知并运用的对象,是按照既定标准对文化进行筛选和加工的结果。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制同样是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家们关注的重大课题_。在洛克(JohnLocke,1632-1704)、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等人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往往以主观设想或某种知识论见解为依据,缺乏客观的心理学基础。但他们的主张为裴氏建立教育心理学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裴氏在进一步弥补前人思想缺陷的基础上,为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程设置寻求了一种更符合科学的心理学依据。裴氏教育内容心理学化就是使教育内容各要素单纯化和简约化,而后根据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选择和编制教学内容以适合其内在需求。
首先,裴氏教育内容心理学化要求在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取众多知识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要素以简化教学内容。他主张“在顺应大自然普遍要求下将教育最大限度地简明化”,并“努力组织系列的教育练习从最简单的开始,连续进行,不间断地逐步由易到难。他认为:“最复杂的感觉印象是建立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的。如若将简单的要素完全弄清楚了,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就随之简单了。”基于此,他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教育分解为道德、知识、身体和劳动,以达到使学生的“心、脑、手”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心”“脑”和“手”代表人的综合素质即“天性”抑或“能力”;中,“心”的教育指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其基本要素是爱;“脑”的教育指智力教育和思想教育,其基本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手”的教育指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其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我们形象地将此概括为“3H(Heart、Head、Hand)”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月凶和手的能力服从于局尚的心时,-.者才会协调统一”,将人的能力最大化。
其次,裴氏教育内容心理学化还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基于学生起点并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他认为在选编教学内容时应该“使教育内容适用于该年龄段的儿童,这样既不耽误那些已经成熟了的儿童,又不至于让那些不够成熟的儿童负担过重,以避免造成混乱”。以此基本思想出发,经过长期的探索,裴氏具体论述了初等教育教学内容的选编。他主张在初等教育阶段开设阅读、书写、算数、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体操、地理、历史和自然等课程。他在助手克吕希的协助下将所有分科知识都简化成最基本的起点并逐步将新增内容与其联系并出版一本缀字课本和一本算术课本。裴氏在教育实践中总是试图简化教材,他为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专门为各学科编制了一套练习以更加适应儿童发展的内在需求,进而使学生轻松并愉悦地学习"。
在教育内容心理学化方面,裴氏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他基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提出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虽然不尽科学和全面,但此举实为首创的探索,它使教学内容心理学化逐步成为现实。不难看出,裴氏十分强调教育内容要遵循自然规律、满足人的内在需求,此思想对我们当前基础教育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首先,教育内容的选择应由“高难与繁杂”走向“基础与精简”。教育内容的选择旨在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换言之,则是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将自己所学运用到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亦应教与学生能够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基础性知识。在实践中,我国基础教育对于教育内容遴选的发展,无不遵从上述原则而将繁杂而高难的教育内容精简为基础性的知识与能力。自2010年教材改革以来,以物理学科为例,知识较改革前越来越基础和精简。以静电场为例,课程标准较教学大纲共减少了6个知识点:“元电荷”“电子的比荷”“点电荷的场强”“匀强电场”“电场的叠加”“静电屏蔽”。同时,教材也改编为必修加选修的模式。文科生只需学习基础的必修物理知识即可,而理科生也无需将全部内容修完而只需五选三。2014年国家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更是取消了文理分科,改变了以往教育内容体系“窄而深”的状态,开始向“宽而浅”的方向发展。教育内容愈发走向基础性与精简性,注重基础概念的掌握与生活技能的获得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知识在呈“爆炸式”增长同时致使我们无法将知识简化成一个或几个要素。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理解裴氏教育心理学化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教育和社会现状,积极凝练教育内容以突出个性,归类整理知识精华以夯实基础,最终达到精简之目的。
其次,教育内容价值取向应由“注重知识传授”走向“满足学生内需”方向发展。历经数次课改后,我国教育内容愈发趋向于“学生的需求”。就教学内容“一次选择”而言,即教材的选编上,从教材栏目变化可以看出,一方面高尖端、以培养专门人才和知识叙述为主的材料阅读等内容的剔除昭示着教材内容的选编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另一方面,实验、科学漫步、STS和科学足迹等贴近社会、科普、综合性栏目的增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其内心真正需求更易得到满足(见图1)。但是,就教学内容的“二次选择”而言’即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真实的教学场景是:大家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与高难题型的训练,而对真正能培养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解放学生心理、陶冶学生情操的栏目关注不足、重视不够。长此以往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无法完全释放其内在潜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的浪费。因此,无论是在教材的编写阶段(一次选择),还是在教师的教学实施(二次选择)阶段,都需要将教育内容价值取向定位于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使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为知识所累并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以此释放其内在潜能并获得全面发展。
三、裴斯泰洛齐教育方法心理学化及当下价值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完成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策略和路径。裴氏在教学方法上承袭了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的感性直观观点,并强调认识是“从模糊的感觉印象上升到清晰的观念”的过程。裴氏认为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就是顺乎自然并将感觉印象上升为清晰概念及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首先,裴氏认为教学只有使儿童的“混乱的感觉印象上升为清晰的一般概念”才能令其掌握知识并熟练运用。他指出:“这个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犹如一个混乱的感觉印象的大海,其感觉印象相互交融。教学所做的事情就是消除混乱,将对象分离并将相似或相互联系的对象再次结合而使之清晰呈现,将其与我们早已有的整个系统组合起来,从而形成清晰的概念。”14188裴氏教育方法心理学化过程如同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感觉印象就是感性的具体过程;将认知对象分离后又将其与相似或相联系的对象结合而使之清晰并与前概念结合的过程则是理性的抽象过程;形成清晰的概念即是理性的具体过程。教学若历经如此过程,学生则可以通晓物体或概念的异同。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认识事物时,“首先必须解释其性质,说明其由来,描述其各组成部分,弄清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阐明其用法、作用和结果,这样方能使学生把这个事物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并能说明何以有此区别”。可见,“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就是使学生从混乱走向有序,从有序走向明白,从明白走向完全清晰”,最终使感觉印象上升为清晰概念的途径。
其次,裴氏认为教育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并与之相协调。他提出:“培养智力和技能需要有适合于人类本性的、符合心理学规律的一套循序渐进的方法。”―他根据心理学思想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并主张观察要从最简单到复杂,这样“儿童就可以通过一系列从简单到最复杂的训练而得到教育。这种训练的结果必然使儿童在他们需要教育的所有方面获得技能”。例如,若教学生正确朗读和识记“Soldatenstand”,首先需要教“S”,而后教“SO”,以此方法循序渐进,将每个词反复拼读,方可使学生识记完整字词形状结构(见表1)。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拼读单词的同时需让他们看单词的音标并让其清楚字母对应的音标,而后变换字母顺序,从词中拿掉一个或几个字母,加上一个或几个字母,将词分成错误的音节,以此逐渐加强学生对单词的印象以及对单词的洞察力。依此方法,久而久之,单词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就变得简单,他们也能轻易地拼读和学习难度较大的单词。因此,教师需要从最简单的知识教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方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方法心理学化方面,裴氏所提出的顺应人的认知规律的由感觉印象上升为清晰概念之理念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第一,教育方法应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教育教学旨在将学生带到熟悉之域,教师需要从学生心理出发,明晰学生心理状态及自己教学行为以达到知识真正内化之目的。裴氏认为“教育要使学生头脑中的感觉印象上升为清晰概念”。但是,现实中很多教师往往为了追求教学速度而忽略了学生感觉印象的构建,受到前摄抑制影响,造成新认知的概念或规律与其头脑中前概念中的概念或规律混淆,最终导致事倍而功半的尴尬局面。例如在讲授“发电机的构造及原理”时,多数学生头脑中无“发电机”相关概念,更是没有见过实物。多数教师往往为追求效率而口述其构造和原理,此种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形成最原始的感觉印象,其形成的概念也不能与其已有概念形成联系并加以区别,更不能清晰和稳定。以裴氏教育方法心理学化理念来看,教师则需要将小型发电机置于课堂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感觉印象,而后说明其由来,描述其组成,明晰其与电动机之异同,最后阐明其用法和作用,依此顺序可使学生对发电机的认识从感觉印象上升到清晰概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教育方法,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第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恪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依照教育目标和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在现行高考教学评价大背景下,教师往往为了追求学生最终成绩而忽略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殊不知,教师自以为“快速的教学方法”也许会带来一时成绩的提升’但却犹如揠苗助长,不利于学生长久的发展。例如,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在讲解概念时一带而过,但他却将习题作为课堂的重点,忽略了教育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试图使学生通过大量习题以“试误”的方式掌握其中的原理,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头脑中本真概念的形成,而且疲劳的“题海战术”耗时伤身,极易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正如裴氏所说自然的教学顺序虽然缓慢,但人类的能力需要顺乎自然,否则,他也只能表面看上去有才华。”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恪守循序渐进原则,顺乎自然发展逻辑顺序,由简及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方可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杨震(1989-),男,河北霸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师教育研究;张丽萍(1964-),女,石家庄人,教授,硕导,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上一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