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北大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人才,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和内容对于促进青年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内化和践行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加强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与积极心理学
价值观作为推动并引导个体采取决定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其取向是指处在与社会大环境交互作用的个体用所形成的稳定、综合和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来指导和推动其决策和行为的心理过程。随着当前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体制改革,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以及多元价值观念和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青年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对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高度概括了分别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心理学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致力于对积极的主观验、积极的个性特征及促进它们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科学研究,主张从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出发,以塑造良好的个性等发展的观点来构建人类优势。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个社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时,会特别注意个人和集体的良好品德、幸福、创新和高质量的生活等积极品质;而这些关注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繁荣富强,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和理念,与培育和践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诉求不谋而合。
二、积极心理学对育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分析
(一)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最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就是意识形态品性的认知,从价值观教育的心理接受角度来说,个体的态度至关重要。根据erg的态度理论,认知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是价值观形成的核心。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理性认知过程,形成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知识和观念,这些巳形成的认知水平、经验结构和思维方式,进一步影响青年对当前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的判断选择。积极心理学倡导个体积极情绪体验,认为积极情绪和体验能拓延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并构建和增强如体力、智力、社会协调等个体资源,同时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对个体未来起到进化性的决定作用。跨文化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绪和体验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受社会文化影响,除了主观幸福感外,Ryff&Keyers认为,个体的情绪幸福感(拥有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社会幸福感(社会接纳、社会实现、社会一致、社会整合)、心理幸福感(自我接纳、个人成长、自主、与他人有积极关系的结合)是衡量个体完全的心理健康标准。因此,加强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解决的是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认知,并在此过程中给予积极的情绪体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判定的思维习惯,赋予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结果导向。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价值观的形成
是个体化的过程,个体的价值观形成受生活经历不同的影响;另外,个体的价值观以自身需要和品质作为衡量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体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重点研究包括乐观、爱、美德、感恩等24种积极人格特质,Hillson和Marie对积极人格特质与消极人格特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积极人格特质存在正性的利己特质、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个独立的维度。其中前者是指接受自我、悦纳自我、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具有人生目标、感觉到成功、感觉独立以及能够把握环境并应对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建立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同时,积极心理学重视需要作为教育的心理内驱力,主张尽可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人的心理发展,进而引导、激发人的积极心理需要,使人拥有积极的理想和价值观,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从价值观接受的基本规律出发,把握青年价值观接受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重视他们的理性需要,培养和提高他们对价值观接受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形成个体乐观、智慧、勇气、社会责任感等积极心理品质,促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化领悟具有重要作用。
(三)良好的社会环境促发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行为倾向
积极心理学指出,个体经验是由所处环境塑造同时又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个体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表现之一。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是与社会大环境交互作用形成决策和行为的心理过程,一方面,通过法律、社会舆论和教育管理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的把价值观灌输给每一名青年;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社会风俗、社会心理对个体的影响,营造良好氛围,潜移默化的把社会价值观念传递给青年。积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年形成有责任感、职业道德、利他主义积极人格和积极品质,更进一步的促使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胥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拓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体系
学校和社会是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的主要教育阵地,要通过体系建设,形成合力,拓展价值观理论教育体系。教育者要充分结合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教育品性,重视将积极的认知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加工机制,积极创新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学校教育要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改革单向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开展互动小组讨论、案例探讨、情景分析等双向教育方式,引导青年主流价值选择,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水平。社会教育者和宣传者要充分重视和把握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做好舆论信息的监管,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增强价值观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信息资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知和事实认同。
(二)营造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体验环境
一方面,校园作为青年学习和生活的最主要场所,要努力创造优良的学风校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软硬件建设、营造和谐的人际交互关系,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功能;给予青年日常学习、生活、心理和就业等方面充分的指导和关心,促发青年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环境,提升青年的主观幸福感和成长发展期待。其次,为青年营造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搭建更加诚信励志、包容扶持的社会平台,激发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正能量,促进青年责任感、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和利他主义等积极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
(三)拓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辅导模式
青年良好的情绪、情感、意志是其认知和内化社会主义价值观重要的调节过程。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结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开展相关主题的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等心理教育活动,运用群体动力学、人际交互作用、社会学习、能力提升等积极心理辅导方法,开发青年对未来的希望、乐观、韧性的积极人格特质力量,使青年真正认识自我,澄清自己价值观念,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意义。
(四)创新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互动平台
青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要积极创新价值观自我教育互动平台,充分发挥青年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功能。一方面,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建设青年价值观自我教育的网页、微电影、微博、微信、QQ群等虚拟教育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我管理中心、社区志愿服务站等等实体教育平台,引导青年进行理性的思想、感受、情感表达和自我学习成长,激发自我成长的积极潜能,促进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从理论层次向社会心理层次和隐性认同的转化,主动自觉理解和接受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教育,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信念D
(五)丰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载体
积极人格特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既关系到青年个体层面的良好发展,也是青年与集体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理想互动。通过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文体比赛、专业科技竞赛、三下乡、志愿者等活动,提供积极的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在实践过程了解社会、思考人生、感悟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自觉地运用社会的价值标准规范自身的行为,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
张轩辉(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6)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团体辅导
下一篇:退休人员幸福感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