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最终结果是心理(精神)康复,良好的心理(精神)状态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内在因素。近年来,作为评估精神疾病损害程度与干预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研究日益受到临床医学专家家的关注。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心理障碍,存在自卑绝望心理,幸福感水平普遍较低,生活质量全面低下,严重影响其全面康复。积极的心态是主观幸福感最强有力和最可靠的预测因素,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增强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心理健康状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研究人类最佳功能,引导实现自我幸福,揭示和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科,其目的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形成积极的品质,培养人们良好的适应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关注、和睦关系、言语技巧、信任以及灌注希望、塑造力量等技巧与策略被称为积极干预,其内涵是增强患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正其缺陷。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并已得到广泛应用。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进行的临床心理干预称为积极心理学疗法,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幸福感。本研究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了PPT,旨在探讨积极心理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情感体验和行为的影响,为促进患者良好康复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取2012年10~12月在我院精神科病区住院治疗的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所有病例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病情处于恢复期,阳性症状量表<10分,阴性症状量表>20分;③文化程度小学以上,年龄在18岁以上;④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躯体疾患,身体运动功能差;②存在智力障碍;③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退出标准:精神症状不稳定(需要增加药物剂量和加强护理、自残、严重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自愿退出。
1.2研究对象的分组
将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抛硬币分组法分为干预组(41例)和对照组(43例),在干预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干预组有1例患者因病情波动,出现冲动伤人行为而中途退出研究,对照组3例患者因其家属要求患者出院而中断研究。为避免数据统计处理的复杂性,将中途退出及中断研究患者给予剔除。故本次研究对象实际为80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2、方法
2.1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系统性药物治疗和护理,经过2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患者阳性精神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处于恢复期后分组。入组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入组后,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接受日常性健康教育及娱疗活动,由病区娱疗护士负责执行,具体包括:精神病常识知识宣教、打牌、下棋、读报、看电视等。临床医师在查房时仅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不涉及积极心理干预。
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积极心理学指导,通过对患者访谈及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心理问题而制订出积极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工作由2名取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精神科临床护士和2名娱疗护士负责,干预前,由我院2名心理科主任医师和和1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统一对干预护士进行有关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知识再培训,力求熟练掌握和运用积极心理干预技术。干预形式为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方案见表2。为保证患者配合完成此研究,实施前,责任护士首先告知患者及家属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取得家属的积极支持配合,为确保患者参与的连续性和积极性,依据阳性强化行为疗法M,对坚持参加此研究的患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干预时,对干预组患者实施分组干预,40例患者分为上午组和下午组,每组20例。干预方案由参与本研究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制订,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每一个干预项目在2周内完成,干预人员根据各项目内容制订相应的干预时段。
2.2评价方法
2.2.1积极心理品质评估
米用幸福进取者问卷(theHappyEnterprisingIndividualQuestionnaire,HEIQ)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积极心理品质。该问卷包括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和学习成长6个维度,各含6、5、5、5、4、5个条目,各维度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85、0.83、0.81、0.72、0.76、0.69、0.93。采用1~5级评分,对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求均分,得分越高表示幸福进取程度越高,积极心理品质亦越高。
2.2.2健康状况评估
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HealthMeasurementScale,SRHMS)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状况。该量表包括自测生理健康(第1~18条,包括躯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3个维度)、心理健康(第19~34条,包括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3个维度)和社会健康(第35~47条,包括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3个维度)3个评定子量表。自测生理健康、自测心理健康、自测社会健康3个评定子量表分和量表总分的理论最高值分别为170,150,120,440,理论最小值均为0。SRHMS得分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健康状况,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该量表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确定入组后,课题研究人员分别于干预前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因每一干预项目在2周内完成,故由不参与本课题研究的量表测评人员分别对两组患者于干预前(入组时)、干预1~2周、3~4周、5~6周、7~8周、9~10周后进行量表测查评比。评估过程采用盲法,测查人员和数据处理者不知道被测测患者为哪一组。每次测评结束后,评估人员将每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其各测评量表装订在一起。
2.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16.0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干预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检验,计数资料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不同时段幸福进取感评分比较(表3)
由表3可见,干预前及干预后1~2周,两组HEIQ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4周、5~6周、7~8周、9~10周后的不同时段,干预组HEIQ量表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种干预方法的HEIQ评分,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即与测评时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F=8.35,P<0.01)。提示干预组积极心理健康好于对照组。
3.2两组不同时段健康状况评分比较(表4)
由表4可见,干预前及干预后1~2周,两组SRHMS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4周、5~6周、7~8周、9~10周后的不同时段,干预组SRHMS量表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种干预方法的SRHMS评分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即与测评时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F=6.59,P<0.01)。提示干预组健康行为好于对照组。
4、讨论
4.1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中应用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低自我效能感等。这种消极的心境不仅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而且对预防出院后复发也有不利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即便那些患有最严重的心理疾病的人,也不仅仅只是纠正缺陷,更要求减轻痛苦和烦恼,他们需要更多的满意、愉悦与快乐?。因此,临床护理中很有必要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干预,以增强患者积极情感体验,满足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促进康复。
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积极干预打破了仅仅关注于痛苦和如何减轻痛苦的局限,具有提高幸福感的有益效果,成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有效的补充?。李小光等认为,积极心理干预效果优于一般心理疗法及常规药物疗法。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躯体、心理、康复一体的综合性治疗,心理护理是疾病康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心理治疗工作重点是疾病的评估或治疗,形式大多数是黑板报宣教、疾病知识简单讲解;曰常工娱疗形式大多是做健身操、下棋、打牌、看电视。这种传统型的心理护理具有一定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及减轻孤独感的作用,但在改变患者积极情感及积极个性特征方面效果甚微。积极心理治疗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人,强调既要看到疾病,更要看到人的潜能。通过积极心理治疗给患者树立起信心和希望,调动其潜能。积极心理学是关注人类的幸福、力量与最佳机能,致力于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的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能使患者和家属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树立健康意识,采取健康的行为。
4.2积极心理学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
心理(精神)康复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最终结果。本研究依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以矫治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心深层自我认知结构作为研究目的,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心理健康为干预目标,着眼于情感控制、情绪调节,自我感觉良好,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应对技能,交友能力,积极的自我感觉等积极心理干预内涵,采用团体讲座、多媒体演示、角色扮演等干预技术,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了以提高理性认知、激发感恩心、担当责任、增强生活信念等为主题的团体积极心理干预。目前对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等方面。“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具有相似基线资料的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组经过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后,其幸福进取感水平和自测健康状况均较干预前逐渐提高,表明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心理健康。对照组随着精神症状的有效治疗及控制,幸福进取感水平和自测健康状况先是降低,后是有所提高的波浪式变化,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着精神症状逐渐好转,其焦虑、抑郁、自卑感、病耻感等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后经过临床治疗护理干预后,上述不良心理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因没有实施积极的情感干预、深层自我认知结构干预,患者的幸福进取感水平和自测健康状况变化不显著。这种情况反映了积极心理干预在患者心理康复中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干预组幸福进取感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得分在干预的早期阶段(1~2周)较对照组及自身干预前提高不明显(P>0.05),在干预3周以后的各阶段较干预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或P<0.01),说明了患者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和健康状况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质变过程,积极心理干预能够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感和健康状况。
我们认为以下因素对幸福进取感和健康状况的团体积极心理干预效果起到了重要影响:①团体心理干预方案设计。针对幸福进取感和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的活动包括理性认知、感恩之心、温暧情怀、生存规划等主题。②营造温馨亲切舒适的气氛有助于增强团体心理干预效果。从患者的反馈来看,团体氛围的营造是良好的,多数患者用“温暧”“爰”“心灵的洗礼”等词语来形容对团体心理干预的整体感受,从而关注与参与积极程度均较高。③同质团体使患者间的共鸣感、归属感强,通过团体患者的互动和干预人员的辅导,使团体中的患者获得情感支持、尝试积极体验、发展适应行为、重建理性认知。④团体患者的个别差异为团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团体内多个影响源为患者提供了丰富的参照背景,他们可以学习模仿其他患者的良性行为,并通过反思、体验对己对事形成更理性认识。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干预研究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由于患者大多数时间具有情绪抑郁、自卑感和病耻感心理,因此,在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实施人性化关怀照护行为,尊重患者,激发患者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避免命令性、训斥性及批判性口吻。大多数患者对这种干预模式持赞成积极态度,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这项工作的依据。今后可通过进一步加强完善各种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积极心理干预技术水平,增加心理干预时间等措施来提高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团体积极心理干预能增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较之一般性心理干预,更能较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深层自我认知结构,提升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康复,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另外,本研究未对此干预性研究做进一步后期效果随访和远期疗效观察,有待于今后做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遵清 韩鹏 仇爱玫
上一篇:加拿大社区心理学研究
下一篇:生命意义心理学理论取向与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