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教育心理学视点下对中职语文课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8-25 15:41

  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能力”。 而“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视点出发,阐述了只有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作支撑的中职语文课程,才能更好完成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


  1.问题的提出

 

  1.1新课程的要求

 

  中职语文教学不再是以前所遵循的灌输讲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而是“立足于学习语文和培养相应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结合起来,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教育家章熊先生在《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中指出:“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影响到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中多种活动的效率。语文应用能力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听说读写记忆理解感悟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更是一种学识修养在职场中的外在显现。这种能力,必须是在长期的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习得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思维中获得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与技能做底蕴,还需要个体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配合与参与。

 

  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文本的向度与深度,更要关注学习主体的需要与学习情境,努力形成一种学习的气场,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有意识的习得技能,并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自觉,默化为语文能力。

 

  1.2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化的发展,技能热也滚滚而来,家长学生对掌握一门技能有着很高的期盼,学校也随之对专业课高度重视,文化课受到空前的冷遇,作为重要学科的语文学科也走向边缘。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激情也随之减弱,课上课下不仅漠视着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也把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需求搁置一边,执教者机械的按照自己的教学特征和意愿,把教学参考搬来搬去,因为没有教育理论支撑,课堂教学漫无目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很随意,更谈不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语文课堂依然如一潭死水,少有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更没有师生思想的碰撞。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课程依然是换汤不换药。

 

  2.中职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需要教育心理学的支撑

 

  任何一个教育者都知晓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各科教学中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及能力的获得问题,同时包括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及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提高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是每个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考竞争中的失败者。失败的背后都有着诸多失败原因。或家庭重视不够,或智力因素欠缺,或学习能力不足,或学习兴趣寡淡,或学习意志缺失,或学习品质不优。他们来到中职学校也有着诸多不同的想法和心理。他们带着美好的就业愿望步入中职学校,想学得一技之长,在社会立足。因此他们漠视文化课的学习,更意识不到文化课的学习对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未来的人生起着怎样的作用。

 

  由此中职语文教师肩负着重大的教学使命,必须要用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本学科的教学,致力于中职语文教学研究,研究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规律,学科特点,研究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与分析学生认知现象,研究学生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视点下对中职语文课程的思考


  3.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有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提升

 

  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都十分重大,掌握教育理论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发展,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育规律[1]。

 

  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归结于教师队伍的积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人才,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教师队伍。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宽广问题,也不仅仅是知识点的难易问题,而是应该紧紧围绕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品质,能力寻找到属于中职学校的自己特质的教学。中职语文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也成为新课程的必要。从教师本人来说自身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更新教育理念、提升理论水平。教师的知识不仅是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包含着学科的教学知识,和课堂上的实践性知识[2]。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其实质就是教师本人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知识的理解感悟,选择重构和实际应用。遗憾的是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常常忽略了自己实践性的知识,也不能明晰的传达出自己的信念。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多种理论把它提升出来。

 

  中职语文教学究竟怎样做才能很好完成他的教学使命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这个永恒的课题,只有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确保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符合职业学校学生接受能力的智育的各项任务“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将陈述性的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知识,使之成为顺利完成各种智慧任务的技能,教会学生习得与应用策略性知识,使之学会高效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成为自觉的自我学习者和自我调控的人”。

 

  4.在教育心理学视点下实施有效教学

 

  4.1研究学生的认知,反思教学行为

 

  当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重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参与力量,并主张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注重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作为中职语文课的执教者更有必要在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规律,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我们不妨经常思考:当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在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群体?他们处在一个怎样的认知水平?他们对学习有哪些需求?当下职业岗位对用人的要求是什么?当前中职生所具有的职业素质能否能立足于职业岗位?目前中职语文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方面应该怎么做?

 

  4.2 关注学生心理,合理利用、科学开发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专业设置很多,且专业之间关联性很小。但作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的语文教材却是相同的。学生之所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就是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理性分析我所任专业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合理利用教材,要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程创设者[3]。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能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语文教师要根据所任专业的学生特点,从他们的需求、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剪裁或补白。努力把教学内容与职业生活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更要与多学科进行渗透沟通,拓深、拓宽语文课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具有这种意识:在言语活动和言语交际中,以学习主体的智性、思维、情感、意志、道德诸精神要素的和谐发展为中职语文教师最高的价值追求。

 

  作者:杨学文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7期

上一篇:教育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简述

下一篇:犯罪心理学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