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思考
在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相关文件规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背景下,考察相关文件对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影响,认为可借此改革问题颇多的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公共心理学课程应该与《考试标准》规范的内容接轨;在教学形式上,应该避免将公共心理学课程变成考试培训课程,而应从培养师范生心理学素养出发,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
教育部在2013年8月15日颁布了“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1]。该文件规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办法,为各地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提供了政策支持。一年后,2014年8月19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苏教规〔2014〕 2号”文件,“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实施细则(办法)的通知”[2]。解读了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并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在江苏省具体实施教师资格考试的细则。
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的文件为今后规范教师资格考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作为担任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心理学教师,我们认为这些文件也为师范生的公共心理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
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程的设置初衷在于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仅仅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掌握教学理论和技能。这其中就包括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心理理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等。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专业知识让教师有“道”、有“业”可授,而心理学教育则是让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去“传”、去“授”。
在传统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中,师范生在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后自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终身有效。公共心理学在其本科学习中只是一门普通课程,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即可。但是在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之后,师范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这对于高校师范生的公共心理学教学必然带来重大影响。在了解教育部及江苏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后,作为一名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师,对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提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希望抛砖引玉请教于大方之家。《考试暂行办法》也涉及教育学内容,但是不在本文讨论范畴。
一、教学内容
传统公共心理学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大多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结构体系。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很多教育者都认为其存在很多弊端。首当其冲的是学习的难度,对于完全没有心理学基础的师范生来说,学习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内容不仅内容枯燥乏味,而且难学。其次基础理论过多,实用知识技能偏少。使得很多师范生在学习公共心理学时产生疑问,这样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学习心理学真的能够帮助我当好一名中学教师吗?这样的知识体系颇受诟病。但是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对此种情况没有给出官方的反馈。在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很多高校对这些内容虽然不满,但是也不敢将这些教学内容推倒重建。只能在保留主体知识结构的前提下,修修补补。比如增加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或是增加一章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内容。
在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同时,也发布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3],对中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教育主管部门虽然没有明确说这些考试内容,必须反映在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中。但是目前师范生的心理学课程只有这一门公共心理学。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是否应该迎合《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考试标准》)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呢?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对考试内容的界定是对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界定,但是从学习与考试的逻辑关系上看,《考试标准》界定的内容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起到规范作用。师范生心理学课程只有公共心理学一门,而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对心理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要求。那么这个统一考试对心理学知识的要求当然就必须落实到师范生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中。
其次,从内容的角度考察《考试标准》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具体有哪些,其特点如何。在这份试行的《考试标准》中,分别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进行了界定。但是这些考试内容是以考试内容的学科进行分类,而是分为“职业道德与素养”、“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心理学的内容就散见于“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中。考察这些考试内容,呈现出“重视学生心理、重视教学心理,兼顾班级管理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辅导”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原有师范教育中的公共心理学知识体系存在弊端。师范生要想顺利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掌握一些对职业发展有用的心理学知识。传统的普通心理学知识体系是无法满足教师职业发展的知识需求。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不仅缺乏实用性,对于师范生来说还存在没有心理学基础,学习难度大,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等问题。所以,从考试内容角度上看,《考试标准》中关于心理学部分的考试内容有助于矫正以往师范生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弊端,有助于提高心理学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最终为师范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形式
有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考试标准》对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规范,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可以借此考试改革之机,推动师范生教育的改革。在传统师范生教育中,一直存在“重视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与轻视教育基础理论知识”问题[4]。据调查,我国师范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占所有师范学习内容的90%~92%,而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只占所有内容的5%~6%[5]。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其中很多内容都与教师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考试标准》中的心理学知识就涉及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咨询等心理学分支。师范生需要学习较多的心理学知识与师范生教育中只有公共心理学一门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能够借此次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来推动师范生教育课程改革呢?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通盘考虑。毕竟大学只有四年的时间,去除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找工作的时间。真正接受教育的只有三年半。
需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增加心理学课程?第二,增加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时间从哪里来?师范生的大学四年已经排满了内容。从哪里挤时间?
只要是对教师职业有过切身体验,且对心理学较多了解的人,都会赞同师范生学习内容中增加心理学的课程。其理由毋庸多提。关键是,大家都知道心理学课程不够,可是新增加的课时从哪里挤出时间来?学科知识时间不能减少,实践时间也不能减少,更何况学生还要花时间准备考各种证书、参加各种学校活动。最可能的改变是把现有的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与《考试标准》界定的考试内容接轨。虽然《考试标准》中的内容涉及多个心理学分支,一个学期的课程根本无法容纳。
如果这点能够做到的话,我们还应该思考第三个问题:心理学教师在公共心理学教学时,应该怎么上这门课?原有的公共心理学课程虽然知识枯燥,学习困难,但是没有全国统考的压力,学生只要通过期末考试就可以了。老师在教学时也尽量采用活泼生动的方式,如心理小游戏、视频、案例分析等体验式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把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和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考试接轨,学生在上课时会更加功利。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有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稍微超出了考试范围,就可能引起学生不满,认为老师这是在浪费时间。老师在教学时也会有压力,毕竟学生在学习之后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甚至可以想象有些学校会把学生的通过率作为任课教师的考核标准。这样下去,公共心理学课程岂不是就变成了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前培训课?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就不得不思考第四个问题:公共心理学这门课能不能变为考前培训课?如果不能,应该如何上好这门课?
这个问题可以借鉴大学英语公共课。本科生都要参加四六级考试,虽然不属于资格准入考试,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大学英语公共课并没有因此变为英语四六级培训课。大学课程有其自身的教学任务和考核体系,因为这门课和一项考试密切相关,就把这门课上成考试培训课是没有道理的。前文强调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应该和《考试标准》接轨是基于《考试标准》的内容符合师范生培养的需求,比原有内容体系更合理的前提下提出的。但是不能因为《考试标准》的内容合理就把这门师范生课程上成考试培训课。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师范生素质,为其成为合格的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则是学生自身的任务。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于第四个问题的回答是: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程不能成为考前培训课。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不能以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为目的。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学素养,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才是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目的。在教学中更应该防止出现传统高等教育中的弊端,如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作者:安献丽 来源:学理论·中 2014年11期
上一篇:我与体育运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