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愤怒情绪成因的心理学解析
在西方,驾驶愤怒情绪早已是令交通管理部门头痛已久的社会心理问题,驾驶愤怒情绪又称“路怒症”,是汽车时代的一种世界性通病,是社会压力剧增和个体心理亚健康的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增多,汽车驾驶人也越来越多的受到“路怒症”的伤害。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驾驶愤怒情绪的成因。
据中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因驾驶人的愤怒情绪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共导致交通事故起数8.02万起,比 2012年上升4.9%,2014年又上升2.4%,2015年1-4月份再上升3.7%[1]。驾驶愤怒情绪对驾驶行为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恶性交通事故,近年来我国汽车数量日益增多,“路怒症”愈演愈烈,如2015年5月因开“斗气车”导致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2015年10月昆明两最暴怒司机边开车边对骂,中途两次停车斗殴。“路怒症”相关事件屡见报端,驾驶人的心理健康尤其需要关注。
一、“路怒症”的概念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诸如愤怒、恐惧执行着强大的自我保护功能。愤怒是人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人在愤怒情绪的控制下,认知能力变弱,注意力范围狭窄,容易出现一些丧失理智的行为,心理学上把带着愤怒情绪驾驶汽车的状态称为“路怒症”。
二、“路怒症”的成因分析
1.情绪中枢对大脑理性思维的抑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负面情绪诸如愤怒、恐惧等情绪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个体面临重大威胁,这些情绪会调动生理资源应对外界威胁。这是情绪在执行自我保护的功能,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保存的适应性反应。当个体面临威胁时大脑会优先执行情绪中枢的指令,愤怒情绪会抑制大脑的理性思维中枢,个体此时会出现认知狭窄,行为更易受本能驱动,出现丧失理性的攻击性行为。因此当汽车驾驶人处在非理性的状态下,其驾驶行为无疑将极有可能对公共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2.个体个性心理因素。按照心理学的划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气质是一个心理学术语,这一概念与我们日常说的“秉性”、 “脾气”近似,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2]。心理学研究表明,四种气质类型中胆汁质的驾驶人由于具有神经易兴奋、情绪易激动的特点,因此在驾驶过程中更易产生愤怒情绪。胆汁质的个体的性格类型类似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此种气质类型的个体直率热情、行动敏捷、情绪易激动、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当胆汁质个体驾驶汽车遭遇不良状况时,负面情绪易被激活,而胆汁质个体的情绪调控能力较差,极易出现开“斗气车”的现象。
3.驾驶人的归因偏差。Baxter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出现交通驾驶事件时,当事人会对事件的情景和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利己”归因。人人都有自我保护倾向,因此在进行事件归因时,人们会无意识偏向“利己”归因。即如果是自己违反了交通规则,驾驶人往往会归因于路况较差、交通拥堵、赶时间等情况,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为外在因素导致;而如果是对方违反了交通规则,个体倾向于把这种违规驾驶行为的原因归因为是对方的主观恶意,这种无意识的“利己”归因偏差则会激发“路怒症”[3]。
4.驾驶人的性别因素及路怒症表现差异。相对于女性来讲,男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男性驾驶人具有更高的路怒症倾向。笔者作为一名女性司机,在日常驾车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社会上普遍存在驾驶性别歧视现象。男性驾驶人普遍认为驾车是男性的专利,女性由于生理及性格因素容易在驾驶过程中出现优柔寡断、开慢车(特指能够安全提速的情况下依旧慢慢悠悠开车)、对路况、方向感及交通信号也不够敏感,导致男性驾驶人有普遍歧视女性驾驶人的倾向,而这一受歧视倾向在驾驶途中如若发生冲突,易激化和扩大矛盾,导致严重后果。相关研究表明,在慢速行驶、粗鲁驾驶和直接的敌意行为下,驾驶愤怒和攻击性行为正相关,女驾驶人比男驾驶人更易愤怒,而男驾驶人趋向于作出攻击行为更频繁[4]。
5.驾驶人年龄、驾龄及受教育程度。年轻驾驶者、驾龄较短以及低受教育程度驾驶人更易出现路怒倾向。Turner等人调查发现17-20岁的男性比50岁以上的男性出现危险驾驶行为高出2倍,这可能与年轻者的驾驶技能较差、驾驶经验不丰富,应对能力不足有关,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年轻驾驶人更容易在驾驶过程中情绪失控,导致开“斗气车”,增加了危险驾驶行为发生的概率。而随着驾驶经验的不断积累,驾驶人心智的不断成熟,这些攻击性行为也将逐渐减少 [5]。另有研究发现,真正职业化的老司机,反而较少呈现出“路怒”反应。随着驾龄的增加和驾驶经验的丰富,老司机可以说已经身经百战,也许他们早已对 “路怒症”深有体会,深谙“冲动是魔鬼”的道理,也许是有过惨痛教训,抑或是职业化的驾驶令老司机多了一份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6.社会环境因素。人是受环境深刻影响的物种。Novaco认为,匿名更易导致攻击性驾驶。在不受社会监管、违规行为不受惩罚的情境下,攻击性冲动容易产生,驾驶者更倾向于做出更多的具有攻击性的行为[6]。驾驶人驾车过程中身处于汽车这个相对狭小封闭的空间里,其驾驶行为具有匿名性,这使得愤怒发作的成本大大降低。如今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打造的冰冷城市里,放眼望去尽是人流和车流。这种环境会使人变得烦躁不安,日益拥堵是交通路况和汽车噪声,容易使人出现心理负荷超载,这些日益增加的心理压力也是“路怒症”产生的根源。
此外,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也是引发“路怒症”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数量逐年增加,而道路扩建的速度明显滞后,从而使得城市中心的道路拥挤不堪,在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上下班高峰堵车时间可长达一两个小时,对于压力普遍较大的现代都市人来说,这种严重拥堵无疑是雪上加霜,会激活个体的应激反应机制,导致个体出现诸如焦虑、烦躁、愤怒等消极情绪和其他心理生理不适。
三、结束语
“路怒症”是伴随汽车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世界性心理社会疾病,其形成因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体因素,未来就如何避免和消除愤怒情绪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是未来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能有效控制甚至消除“路怒症”是项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梁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教师,心理学讲师,二级心理咨询师。
下一篇:浅谈心理学在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