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受众心理学视阈下学校信息宣传的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6-09-18 15:49

  随着传播媒介和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的主体意识逐渐加强,学校信息宣传的理念也逐步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面对受众心理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如何创新学校信息宣传思路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文旨在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阐述受众心理学视阈下学校信息宣传的新思路。


  从2008年开始,笔者就是学校一名小小的信息员。还记得第一篇信息来源于一次感动:学生志愿者与福利院老人们共度端午。文章发表在2008 年6月6日的教育信息网上,那时笔者很兴奋。这种成就感的兴奋在2012年因为课题的获奖又一次被感受到,于是笔者把如何做好课题的经验总结为以下八个字:筛选、精炼、提升、丰满。

 

  一、筛选

 

  笔者认为课题研究应该有一个去粗存精、筛选主题的准备过程,信息报道也是一样。自担任学校信息员以来,主要撰写学校活动、领导来访、师生获奖等日常事务性工作相关的记述型信息。

 

  然而,随着笔者所在县教育信息网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越来越高端,为了写出优质的、能吸引主管信息报道“带头大哥们”的注意,笔者课余时间几乎都是在走访、学习、写稿中度过。走访——走访合作企业、走访实习工场、走访专业教师等;学习——学习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政府工作报告,学习学校专业特色的专用术语、操作流程、设备名称等,学习其他同类学校的信息报道等;写稿——写稿通宵达旦、稿件一改再改,转变角度、精炼语言,尽力磨出精品、创出亮点。

 

  有人说过:“信息员长有第三只眼睛。”说的就是信息员善于发现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从中敏锐地捕捉到线索。当然还需要盘点清理:从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发现线索,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线索,从例行的学生活动中捕捉新闻点,从各处室提供的线索中挖掘新闻等。从大量纷繁冗杂的信息中发现宣传线索,将触角延伸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等的每一个角落,寻找鲜活的新闻素材、捕捉特色,采写出一大批凸显学校工作亮点的素材。

 

  2012年4月13日,一篇题为《技校生1.5万元造出太阳能汽车》的文章转载于各大媒体,人民日报、朝闻天下等各大媒体也都有相关报道“技校生”“1.5万”“太阳能汽车”作为闪亮的关键词夺人眼球,引发很多人的好奇心。在外界一片惊叹声和质疑声中,笔者捕捉到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技校生造太阳能汽车?怎么可能!”但是这个事情是确确实实发生了,那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创造呢?这一个原因探寻的过程就是笔者课题选题“剥落外表砂皮、露出真金白银”的过程。

 

受众心理学视阈下学校信息宣传的新思路


  二、精炼

 

  信息报道的切入点,是课题研究的开篇,也是课题研究价值的关键所在。

 

  比如现在有这样一件事情:笔者学校10模具2班的男生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内有身份证、卡、票据以及2900多元现金,学生上交德育处,德育处老师通过派出所查询到失主的联系电话,此时的失主正焦头烂额、无计可施。这个事件中的人物、发生的过程以及它所产生的意义当然可以写成一个表扬好人好事的信息,如果配以《技工学校学生拾金不昧,失主感激不尽》之类的标题,那么它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信息。但如果笔者根据线索深挖下去:当天学生是在独自一人时发现的钱包,该学生虽然家庭条件不富裕但还是第一时间把钱上交德育处。同时换信息标题为《贫困技校生见钱不心动》,相信前后两篇信息报道对读者的吸引力会有很大不同。由此,笔者认为课题研究也如信息报道一样需要巧妙切入、精炼主题。

 

  同时,笔者在思考:课题研究如果与社会大环境、时事热点同频共振是不是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答案是肯定的,尤其对于笔者中等职业学校来说。结合笔者校实际,学校进行大主题宣传,梳理各项成就加以提炼成文的时候,笔者都会与媒体多次进行“零距离”接触,听听他们对笔者宣传角度选择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媒体记者往往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人,具有敏锐的社会嗅觉。这样做既可以做好新闻策划和宣传报道,突破学校宣传的广度、深度和频率,同时又可以在相似主题宣传中脱颖而出、独具匠心,彰显笔者学校的特色亮点,而这特色亮点也许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课题。

 

  在《技校生1.5万元造出太阳能汽车》一文报道之后,笔者接受了几十家媒体的现场或者电话采访,中国教育报、浙江电视台、浙江教育报、宁波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以《他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朱振霖:心怀梦想,平凡中传递正能量》《浙江中职生创新作品解小微企业难题》《象山县技工学校是小微企业转型助推器》《什么样的创新,企业都叫好》《宁波职教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梦想的绽放》以及《中职生小发明成就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亮点》等为题对学校师生创新创业事迹做了详细报道。笔者对每一次采访的过程和报道文章进行梳理、总结。至此,课题研究关键内容初定为“学生小发明小创造”“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和“小微企业”。

 

  三、提升

 

  经过总结提炼,一篇篇信息报道和一次次媒体宣传已经打开了笔者学校相关内容课题研究的大门。如果说信息报道是学校内涵建设过程中的一条汩汩细流的话,那么课题研究就是把它们汇聚成河,但汇聚不是简单地叠加,而需要较高层次理论的武装。当时在这个环节笔者就遇到了困难:信息宣传多数以学校创新成果总结、展示为主,并不会过多涉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但如果“小”信息要变成“大”课题,理论提升不可少。

 

  为此,笔者寻求通过象山县内外专家的帮助,把信息宣传中展示的一颗颗仿若珍珠串连成项链,并且不断扩展内涵和外延,力争让自己的课题靓丽、生动起来。由朱振霖这个个案到“象山技校制造”这个品牌,笔者由点到面、层层递进,并且总结出学校具体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具体做法,基本搭建了课题的雏形,形成了“象山技校经验”:分别从“企业出题”“学校选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以及“反哺企业”等五个方面构建了中职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丰满

 

  信息报道对于课题研究来说还具有积累附件、支撑内容的作用。若干个信息报道可以组合成一个课题的框架,然后笔者可以不断地挖掘、深化、丰满它。反之,一篇完整的课题报告出炉,笔者的信息报道工作还可以“偷懒”一段时间,因为报告完全可以拆分成若干个信息稿件。

 

  在课题结题时,笔者就可以把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宣传打包汇总、清晰列表,作为课题的重要附件材料之一。纸质媒介扫描复印,电子媒介下载刻盘。同时,由于媒体的宣传效力,也让笔者的课题成果较早就被领导、专家熟识和肯定。

 

  即使是再大的特色亮点,如果不及时总结梳理,那也只能闲置着待人发现。就算很普通、很小、很平常的信息只要总结得好、包装得妙,做出来的课题一样也可能会小中见大、散发夺目得光彩。

 

  回首课题研究的三年时间,在跌跌撞撞中不断成长,很多迷茫被解开,很多不足被改善,很多思路被理顺,对课题研究更加自信、更加谦虚,明白了课题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开放着研究、借力着研究,必须走出去请教、请进来指导。未来,笔者还将继续在课题研究这条路上学习着前进。

 

  作者:朱海燕 来源:职业·中旬 2016年7期

上一篇: 编辑出版心理学的相关分析

下一篇:浅析色彩心理学在博物馆教育活动区环境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