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现代医学心理学专业的改革手段
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势必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应适度的加强与发展。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与学也像其他医学课程一样在其医学知识结构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通过医学心理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整体医学观念。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公共限选课,提供了一个看待病人、看待疾病的新视角。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师生们的共识。
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身为医者是要治‘‘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学生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多,发挥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少,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背讲义,教条地套教师的标准答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补充考试的不足。平时课堂要求学生以理解为主,多提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全班进行讨论;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组织集体辩论,把辩论内容整理成文,酌情给学生加分,作为平时成绩。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作业题。如:学习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测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机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试可以放一些经典影片和心理学录像,让学生针对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给出心理分析,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的进行,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水平,转向侧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鉴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来,真正发挥出考试的验收作用,达到考试应有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
医学心理学课程新体系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利于满足医学生对于医学心理学的学习需要和期待,即:第一,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解决自己在大学时期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情感和爱情、学习能力和动机、职业生涯设计等问题,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第二,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为今后在医疗行业工作打下基础。使学生感到“心理学是生活的学问、身边的科学,医学心理学是成为高素质医务工作者的必修课”。有利于为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增加理论和实践依据。
作者:张媛,康毅敏,王炳元,陈亮(内蒙古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9)
下一篇:医学心理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