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改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建立工作的意义
小学阶段既是人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也是个人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基础时期。在这一时期,小学生要学习和经历大量的东西,许多东西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和经历的,这让他们感觉目不睱接,难以适应。上学、考试、升学、交友、长大、长高等许多问题在成年人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事,但对于缺少相应知识、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小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他们就是在这种考验中渐渐长大的。然而,面对这种考验,他们不一定都能跨越过去,这时就需要父母、教师、社会的帮助和理解。由于家庭教育中不当的教育方式、学校中难以避免的一些弊端以及社会竞争压力、不良的风气等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对小学生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环境,这就会使小学生的心理适应出现一些偏差,当这种偏差达到一定的程度,超过小学生心理承受的最高限度时,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的发生。
当前,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测量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与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将小学生中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以达到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进行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的目的,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另一方面,也能够服务于全体学生,帮助小学生不断地提高自我认识,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这对于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建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认为,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和建立心理档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小学生中筛选出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干预,而没有认识到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查和建立心理档案工作的目的是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是服务于全体小学生而不是少数小学生,是帮助小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开发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极少数心理障碍的学生,从而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2.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建立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目前,有很多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人员都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大多数是由学校校医、班主任或德育教师担任,专业水平不高,因而不可能较好地完成心理健康测查、心理档案内容的选择与心理档案的统计、分析等工作任务。如,一些小学在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前不能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量工具;施测前没有正确指导语的指导,学生在不理解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回答,甚至有的学生还担心测查结果进入学籍档案,不敢真实的填写;施测后不能正确的解释测试分数的含义就随意下结论,反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3.重视测查而不重视跟踪记录。近年,许多小学也开始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但却忽视了测查后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没有根据心理测查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一些小学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但也只是对测查报告的简单描述分析,缺少对不同类别的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具体分析,因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不能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一些学校在建立小学生心理档案的过程中为了省事,也只是一次建好以后就无任何跟踪记录了,档案也就成了上级检查工作的摆设。
三、改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建立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人员,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与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体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不仅仅是在小学生中筛选出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让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咨询与治疗,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危机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让正常的大多数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这也不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也是全体教师的工作。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都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要适应当前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需要,学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既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高,(如了解心理健康测查与建档工作的意义、要求和途径,掌握心理数据统计的方法,并能对测量数据进行科学的解释等)还要注重加强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如遵守保密原则,不泄露心理测量结果等以免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3.建立健全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建立工作机制。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于极不成熟的阶段,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发展情况,建立健全小学生心理健康测查与心理档案建立工作机制。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档案人员,一方面要在定期普查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在定期进行普查的基础上,还要不定期的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还要经常向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和心理表现,并做好辅导和跟踪记录,不断完善学生心理档案,以便真正达到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目的。
作者:杨梅,吴丹璇(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遵义563003)
上一篇:针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关键的分析
下一篇:探讨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