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舞蹈教学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第1篇:高中舞蹈教学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对于高中舞蹈教学而言,尽管目前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是教学的效果仍然难以让人满意。其中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表现力不足。不少学生没有正确的看待舞蹈,而是将舞蹈学习仅仅当成一种学习任务,甚至于是一种应付,因此舞蹈蕴含的价值观和精神很多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具体方面就表现为学生表现力不足。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这方面问题展开一定探讨。
一、高中舞蹈教学阶段学生表现力方面现状
目前高中舞蹈教学实施阶段,虽然不少学生已经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相关的动作要领同样足够熟悉,但是在舞蹈具体表现方面,仍然较为欠缺。概括来说主要是在两方面存在问题:第一,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学生缺乏舞蹈基础,并且对于舞蹈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个人的综合素养方面也有待提高。开展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上较为不足,因而就不能使舞蹈更具表现力。第二,尽管相当一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功底,并且也非常热爱舞蹈,但是仍然还是在效果方面有所不足。究其原因,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学生普遍对舞蹈缺乏情感方面的了解,也不能明白舞蹈作品到底传达了何种精神内涵,因此即使在技术层面再扎实,如果舞蹈过程中不能将自身感情激发,那么舞蹈乍看之下可能比较规范、标准,但是实质上就会表现力严重不足。
另外,舞蹈表现力普遍也会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也和学生自身因素有关,比方说学生本身性格如果较为开朗,那么可能舞蹈就会更加奔放更加具有张力,如果学生性格出现问题,那么也很有可能对舞蹈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在舞蹈教学中的方式、对于学生情感方面的关怀等,这些普遍属于学生自身之外的因素,同样会影响到舞蹈方面的表现力。如果学生表现力有所不足,就像是在诗朗诵方面,虽然语音比较标准,然而感情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且这方面不是能够通过技巧的学习弥补的,所以我们需要加以重视。
二、如何提高高中舞蹈教学方面的表现力
(一)加强节拍训练。基于本质来说,舞蹈与音乐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学生如果能够更具音乐韵律之感,有效掌握音乐方面的节拍,那么势必将对舞蹈表现力方面大有裨益。因此舞蹈教学阶段还需要渗透音乐方面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具音乐方面的表现力,然后作用于舞蹈,才能凸显出整个的教学效果[3]。基于此,在课堂之上可以将不同学生进行分组,并借助于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彼此之间都能够互相监督,充分掌握好舞蹈的节拍。
(二)提高学生素养。为了更好的开展高中舞蹈教学,还应该注重加强学生关于舞蹈背景文化知识的教育,并力求和专业文化课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学生只有自身文化素质得到提升,才能更好的感悟与理解舞蹈作品,并可以在舞蹈中渗透自身的理解,这样就能够带着感情去跳舞,学生表现力自然而然的就能够得到提升,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热情。
(三)调整教学策略。在开展舞蹈教学阶段,教师还应该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与此同时,身为一名舞蹈教师,还应该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识,推动自身知识体系的优化升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多注意启发和引导,而不应该一味采用传统落后的灌输式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从而真正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并非凭空而来,其本质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能和生活相结合,因此就会缺乏足够的表现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用心去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舞蹈之中。如果是某种舞蹈在生活中无法体验,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搜集相关的资料。例如学生在学习舞蹈“天鹅湖”的过程中,可以用心去观察天鹅的生活习性、动作特点,进而融入到所学的舞蹈之中,这样就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点燃学生热情。舞蹈的表现力和张力需要来源于热情,来源于对舞蹈本身的喜爱。因此教师还应该从兴趣着手,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都能够对舞蹈形成一定兴趣,这样就会用兴趣来带动表现力。通常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热情,就会持有一种应付的心态,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厌恶,将不能有效凸显舞蹈表现力,因此从兴趣入手同样非常关键。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舞蹈教学阶段如何提高表现力,并阐述自己的相关看法。目前来说尽管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扎实的舞蹈技巧,但是由于缺乏对舞蹈本身的理解,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在舞蹈表现的时候缺乏足够的活力和魅力,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和音乐教学的共通性,这样才能将舞蹈教学充分落实。
作者:姚华莎
第2篇:高中舞蹈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舞蹈表现力是舞蹈艺术追求的重要目标。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及神态表达舞蹈作品的思想感情,需要达到舞蹈的外在动作与内在气质和思想的高度统一,才能使舞蹈这一艺术形式达到营造丰富的意境,体现其高雅的艺术品位及舞蹈情感的效果。缺乏思想与情感的舞蹈,充其量只能算做身体的机械运动。因此,舞蹈情感表达是否到位与充分,是否具有强化的感染力与审美情趣,关键在于舞蹈是否具有艺术表现力。再者,舞蹈是靠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通过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营造丰富情境,抒发内心感情,表达思想感受。要达到这些目标都离不开舞蹈的表现力。这就需要舞蹈者对舞蹈本身的内涵与情调加以深刻理解,使舞蹈语言对观众形成一种磁场效应,使观众得到艺术唯美的享受与情绪的满足,这更离不开舞蹈者的表现力。如何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是高中舞蹈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1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
情感是舞蹈作品的灵魂。舞蹈作品都有相应的感情基调。有的作品情绪欢快,有的作品情绪低沉,有的豪放,有的温婉。但是学生的人生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因而他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差异,而舞蹈作品需要舞者准确表达出所蕴含的情感,需要舞蹈者深切体验舞蹈作品的情感,甚至需要深入生活体验和丰富这种情感。即舞蹈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广阔的生活视野,才能正确把握舞蹈的感情基调,理解舞蹈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而提高舞蹈的表现力。例如,将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改编为舞蹈,在教学这个舞蹈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视频媒体了解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展现维吾尔族人生活的照片、视频片断等,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教师对舞蹈进行了改编,作品不是体现男女情感为主线,而是着重体现生活中的细节,在表演时男生角色由女生反串。通过这一系列改编与调整,使作品更适合高中生来演绎,取得了很好的舞蹈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选修课中,运用现代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舞蹈作品,让学生欣赏与品味,让学生了解舞蹈历史,开设舞蹈技巧等课程,了解舞蹈家不同的风格,提高学生对作品中的舞台、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综合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把情感化为相应动作的想象力
舞蹈是以表达情感为核心的,情感表达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舞蹈就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同时,舞蹈也是通过肢体性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即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用怎样的肢体性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情感?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想象力对于学生舞蹈表演中的动作与情感的对应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一个好的舞蹈一定是肢体动作与情感表达密切契合的作品。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也会激发学生的表演激情,通过想象力达到肢体动作与舞蹈情感的和谐与统一。而要实现舞蹈动作与情感的高度对应与契合,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积淀。因为舞蹈动作都是通过生活提炼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舞蹈生活意识,感受生活中人物的思想及心理活动,体验人物的心路历程,是提高舞蹈表现力的基础。例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题为《课堂白日梦》的舞蹈排练,舞蹈的内容是表现一位女生课堂梦境里的场景:一位女生在英语课堂上进入梦乡,梦中趁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与同学们做鬼脸,传阅课外书籍,下课后女生聚集在一起搞恶作剧,课外聚集在一起拍生活照等,当下课钟响了之后,她从梦中醒来,看到教室里空无一人,只有她自己站在课桌旁茫然地看着四周。这些梦境中的场景都是通过舞蹈来呈现出来的,舞蹈的内容都没有离开校园,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这些场景与情节十分熟悉,他们有着切实的生活体验,所以在舞蹈表现时,就会得心应手,表达十分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能够近距离体会舞蹈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情感,使学生更精准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与情感基调。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使舞蹈更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从事舞蹈学习的硬性条件,是舞蹈表演的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肌肉收缩能力,就不能很好地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富有激情、柔美、性感的内涵。在高中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是最基础的教学训练之一。教师还要加强训练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增强学生各个关节的活动的幅度,以及肌肉与韧带的弹性与伸缩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舞蹈中的柔韧性是比较欠缺的,这样就会影响舞蹈的造型,影响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加强训练,使肢体动作准确地表现舞蹈的情感。再者,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舞蹈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也就很难在舞蹈表演中发挥稳定,也不会使舞蹈具有应有的表现力。所以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舞蹈技巧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在舞蹈时身体形成定性的条件反射,这样学生就会在反射活动中形成一种灵活的表现,在舞台表演时就会降低心理紧张程度。平时训练时,教师要营造紧张的舞蹈环境,增强学生对紧张气氛的适应程度,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4培养学生对舞蹈音乐的感受能力
音乐是舞蹈中最基本的元素,舞蹈不仅通过肢体表达情感,舞蹈中的音乐往往确定了舞蹈的情感基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是对音乐内涵的表现与诠释。高中阶段开设了音乐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增强学生音乐的感受能力。在舞蹈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高潮、低谷等各种起伏来理解舞蹈的情感,当学生对音乐有了深刻的理解时,才会将音乐表现的感情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例如,在排练《听雨》这一舞蹈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回顾在音乐课上学习到的江南音乐的特点,来加深学生对这个舞蹈的理解,学生对音乐有了深切的理解后,才能更好地根据音乐诠释舞蹈,提高用舞蹈演绎音乐内涵的表现力。
总之,在高中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深刻理解为切入点,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鉴赏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契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舞蹈表达的情感,选择对应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同时,要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训练,促进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有效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
作者:商亚娟
第3篇:高中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大众已不满足于精神生活的现状,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舞蹈教育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高中舞蹈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这对提升高中舞蹈教育水平有决定性意义,也能推动我国舞蹈表演艺术教育事业的进步。
1舞蹈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高中学校和家长更加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因此舞蹈教学在高中教育受到关注。据调查,高中舞蹈教育在每个学校的实施方式和发展程度不同,但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学校开展舞蹈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第二种是学校招收舞蹈表演特长生,专门开设艺术班,通过系统学习参加高考;第三种是学校没开展舞蹈课程,学生舞蹈以自娱为主。
我校属于第一种情况,舞蹈课程的开设是因为学校除了汉族学生外每年要招收4个班级的新疆学生,分别由维族、哈族、回族、柯尔克孜、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组成,这些学生的自身特点就是能歌善舞,针对这一实情,学校开设了相应的舞蹈选修课程,成立了校民族舞蹈团。所以,我校的舞蹈教育是面向舞蹈爱好者进行的,是为学生提供的一个施展个人兴趣爱好的平台。选修课通过对舞蹈艺术作品的欣赏、对舞蹈艺术知识的了解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感受力,并在一定的舞蹈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她们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表现力。
2在舞蹈教学中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表演是一种复杂的舞台空间艺术,对表演者具备的舞蹈审美素质、舞蹈表演技巧、艺术感受力要求非常高。要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就需要相应的教学原则。其中,在舞蹈教学中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一支成功、完美的舞蹈不仅需要完美的舞姿,也需要通过舞蹈表现出更为深刻的舞蹈思想。
舞蹈的表现力就是舞者通过舞蹈时的动作来展现出舞者的内心状况或者舞蹈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提高舞蹈的表现力是舞蹈艺术的根本要求,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对于促进舞蹈教学效果的提高很重要,也是舞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辅导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在欣赏舞蹈艺术作品时,用心领会其中的舞美艺术,细心揣摩每一个动作的细枝末节,无论是表演中不同眼神的艺术表现,还是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肢体肌肉的张弛状态,都应该心领神会。如此一来,学生在自身的舞蹈表演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艺术作品中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也更容易创新出新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素质。这样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后,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将内心的舞蹈素质表现出来。
舞蹈表现力是舞蹈的灵魂所在,是凸显舞者的素质的重要依据。只有舞者在非常投入的状态下才能将舞蹈和自己的肢体动作合为一体,换一句话也就是说,将自己融入到舞蹈中,实现“舞我合一”。随着人们对舞蹈的重视,对舞蹈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提高舞蹈表现力,才能体现出舞蹈艺术的美。
综上所述,提高舞蹈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舞蹈学习者进行长时期的锻炼和培养。
3高中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舞蹈艺术表演教育不是单纯的提高学生肢体动作、面部情绪的表演技巧,而是通过培养他们舞蹈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对应能力、舞蹈意向与音乐等其他艺术因素想象对应的体现力,最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对舞蹈艺术独到的见解力。
(1)加强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许多学生由于对舞蹈内涵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在自身的舞蹈表演实践中就难以做出完美的艺术表现。因此,加强学生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是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例如,我校学生曾排过《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部舞蹈音乐改编自一首脍炙人口的维族民歌,排练前我请舞蹈团的维族同学讲述她们的生活习俗,维族的孩子们还会把她们从新疆带来的照片、视频等展示给大家,同时我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对作品做出了一些改编,首先作品没有以男女情感为主线,而是突出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细节,其次男生的角色由女生反串,使作品更适合高中生,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们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内容,成功地塑造舞蹈。
同时在选修课中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放映优秀舞蹈作品,通过开展舞蹈历史、舞蹈技巧等课程,增强学生对不同舞蹈家风格、创作思想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中舞台、灯光、音乐、服装、舞蹈表演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促进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
(2)培养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想象能力。想象力对于舞蹈表演中动作与情感的对应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机敏的想象力、快速的接受力和合理的创造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舞蹈艺术、把握舞蹈表演,只有靠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才能激发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表演激情,增强表演力。舞蹈艺术的原型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从生活中提升出来的,因此,只有深刻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心历路程,才能提升舞台表现力。
例如,我们排演过《课堂白日梦》这一舞蹈,这是部表现人物梦境里的场景的舞蹈。作品讲述了一个女孩在英语课上睡着了,在梦中她和同学上课时趁老师背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聊天、传递课外书;下课后几个女生凑在一起搞小恶作剧,课外大家拍集体合影等各种校园生活的一幕幕的场景,当下课铃声响了她惊醒时才发现教室里竟然空无一人,就她一个迷茫地站在课桌前。这一系列的梦境里的场景都以舞蹈呈现出来的。舞蹈展示的就是学生们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于这一系列的场景她们太熟悉了,有了生活体验,舞台表演相对于她们来说就是如鱼得水了。因此在高中舞蹈教学中,辅导老师应该利用生活体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舞蹈作品中的意境与情感,并将作品中的联想和自己的情感充分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的舞蹈表演实践中更富艺术表现力。
(3)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的训练。身体素质是学习舞蹈艺术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肌肉收缩能力,就不能再表演中出色地展现出激情、性感、柔美的肢体动作,因此身体素质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学生身体的柔韧性也影响着舞蹈艺术表现。人体的各个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就是所谓的柔韧性。柔韧性在舞美艺术中至关重要,我们的学生因为大多数从未经历过专业的训练,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柔韧性都是很欠缺的,这对动作造型会有很大限制,舒展不开、幅度小的动作会严重地影响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平时的训练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们都知道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舞蹈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是通过舞者在舞台上的实际表演向观众展示其舞美艺术的,因此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发挥舞蹈技术的保证。在高中舞蹈教育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应受到重视。我会在平时加强学生舞蹈技巧方面的训练,使身体形成定性的条件反射,通过反复训练使反射活动成为灵活的表现,这样在舞台上学生就会降低紧张度;平时训练过程中严格要求,老师营造紧张的氛围,增强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力,学生在比赛或演出中就会有很强的应变力;加强学生艺术表现力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眼神的流露、面部的表情、身体的绵柔,使这种变现力自动化,让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4)注重对舞蹈音乐的把握。舞蹈艺术不是单纯独立存在的,它往往配合着音乐而更深层地表现其内涵,因此,音乐可以说是舞蹈的灵魂,也可以说舞蹈是对音乐内涵的诠释如果没有音乐,舞蹈就会枯萎,这两种艺术形式是相辅相成的。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灌输和音乐素养的提高,是推动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基础。高中的必修课中有音乐鉴赏这门课,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风格的音乐,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力,进而准确把握音乐,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
每一首音乐都有自己的情感路线,舞蹈学生要深刻体会其中的情感阐释。这样能增强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敏感力,使学生对不同情感的音乐有快速融入的能力。每首音乐都有自己的灵魂,通过高潮、低谷各种起伏表达情感,当学生能理解和把握音乐时,在舞蹈中动作姿态与情绪的表现才会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
比如以我们的舞蹈作品《听雨》为例,排练前我和学生先一起回顾在音乐鉴赏课上学习过的江南音乐(包括民歌和器乐作品)的特点,再迁延到这部舞蹈音乐,学生很快能感悟到作品采用的是羽调式、开始是散板、力度较弱,中段以慢板、快板、慢板、急板交替,结束前转为慢板,力度也由强转弱节奏,旋律以五声音阶为主,多级进,大调音程非常少,总的来说音乐细腻温婉、清秀典雅但又不失欢愉。当学生对音乐有了全面的理解后,她们才能准确地诠释舞蹈。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精髓,让学生演绎音乐既能让学生从中感知音乐的内涵,提高学生在音乐情感中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如果能做到舞者和音乐的天人合一,那么舞蹈艺术就有了生命。
4结束语
表现力是舞蹈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感染力,它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舞蹈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通过舞者的出色表演,把作品中丰富的内涵与情感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在接受过程中与舞者产生共鸣,涤荡现代人们飘曳的灵魂。高中舞蹈教育中,应该不断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从而促进舞蹈事业的发展。
作者:朱海鹏
第4篇:基于表现力培养的高中舞蹈教学策略探析
以往的高中学习以高考文化课为主,舞蹈教学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塑造学生积极的舞蹈情感,提高学生对舞蹈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舞蹈教师必须加大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这样才能使舞蹈教学更有意义,塑造学生积极良好的舞蹈艺术情感。
一、高中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业性。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始终未能在文化教学阶段占据重要地位,很多高中学校所开设的舞蹈教学课时十分有限,所配备的师资力量、设备等无法满足舞蹈教学的需要,这就使得舞蹈教学不能深入、全面地开展,缺少一定的专业性、技术性,学生不能接受到正规、系统的舞蹈训练,无法掌握基本的舞蹈技能。
(二)情感教育匮乏,缺乏感染力。学生学习舞蹈的一大动力就是热爱,学生只有拥有激情才能在舞蹈中真正融入情感,演绎出独具特色、独具表现力的舞蹈。然而,目前高中学生对舞蹈的学习不仅缺少认识,而且也缺少积极的情感。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因为缺少热情、缺乏情感注入而使得舞蹈教学比较乏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可接受性。没有情感与激情的舞蹈表演将失去活力,也意味着无表现力,势必也会影响到舞蹈学科的持续发展。
(三)教学模式单一,无创造性。舞蹈教学应该不拘一格,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创造、主动创新。然而,当前高中舞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多数局限于简单的课堂灌输,教师演示、学生跟随,这种没有创造性、创新性的舞蹈教学势必缺少表现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不到激发,甚至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学生无心配合学习,舞蹈教学课堂一片沉闷。
二、基于表现力培养的高中舞蹈教学策略
(一)强化节拍,把握节奏。舞蹈之所以具有一定的表现力,首先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节奏性。最能表现舞蹈节奏性的方法就是将其同音乐相配合,让学习者通过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来感受蕴藏在舞蹈中的节奏和节拍,以此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因此,应以音乐教学为基础,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与认知能力,再伴随音乐来起舞,最大限度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节拍训练中关键的是音乐旋律与舞蹈旋律之间的配合,应该根据舞蹈的节奏快慢来对应选择音乐,让音乐发挥辅助性作用。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才能体现出一致的节拍,也才能有利于节拍训练,从而深化学生对舞蹈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二)了解背景,流露真情。舞蹈教学并非局限于对学生肢体的训练,而是要让学生在理解舞蹈作品、领悟舞蹈艺术背后文化的基础上来全身心投入去演绎,这就意味着高中舞蹈教学必须注重背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舞蹈艺术创作的背景、舞蹈所依托的文化素材,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作品,也才能自然而然地投入感情来诠释作品。
对此,每一个舞蹈在舞姿培训前,教师都应该积极组织学生集中学习蕴含于舞蹈背后的文化知识、素材资料等。开设专门的舞蹈理论知识文化课,让学生通过上课来培养自身的舞蹈文化素养,理解舞蹈背景文化知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作品,以便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融入真情,使其表现力自然流露。
(三)鼓励创造,舞出个性。舞蹈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拘一格。不同的人由于具有不同的艺术理解能力,因此对舞蹈也必然会有不同的表现力,也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表现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舞蹈之美,体现出一名学生的艺术天赋。因此,高中舞蹈教学应鼓励学生积极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展示舞台,提倡学生自行表演、自我发挥。主动创新,根据自身对舞蹈的理解来创造出独特的舞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自主创造教学法,将舞蹈与音乐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感受舞蹈中的节奏,并自行编排舞蹈,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出对舞蹈、音乐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舞蹈表演,从而通过自我表现与自我展示的有效配合来塑造良好的舞蹈表现力。学生个性化舞姿创造与表演是学生创新能力、创造力的体现,教师要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评价,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展示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舞蹈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
例如,高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的热血沸腾时期,通常对街舞有着独到的热情。街舞是一种相对自由、轻松却又富有节奏感的舞蹈。为了能借助街舞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创造街舞。这样为学生播放热情奔放的音乐,让学生踏着音乐清晰的节奏和节拍來起舞,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舞蹈功底,以及对音乐的理解等自行创造街舞,从而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形成个性化的街舞。
(四)观察生活,融入艺术元素。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其产生并非源自人们的凭空想象,而是源于生活,是人们通过对真实的生活的观察、理解,融入艺术元素,在大胆想象创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舞姿动作。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加深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截取片段,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性加工与创造,让舞蹈表演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以此来彰显舞蹈的表现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生活中,认真去体会生活中的小细节,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多媒体设备等,为学生查找更多的生活化素材和资料,为学生的舞蹈提供丰富的素材背景,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舞蹈中的节奏,从而更好地融入舞蹈学习中。例如,在舞蹈《天鹅湖》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搜索网络图片、视频等或者引导学生深入实地观察天鹅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动作特点等,使学生通过模仿、表演等方式来培养自身的舞蹈表现力,以此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丰富活动,创新教法。高中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课堂,而是要积极地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为学生开办多种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让学生通过参加多种课外艺术活动,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舞蹈风格。例如,每逢元旦、中秋节等,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学生自行编排舞蹈,为活动助阵。学生可以结合节日的文化特点,并根据自身已有的舞蹈基础等来进行大胆的创造,用自己的表演来诠释舞蹈,开发自身的舞蹈表现力,通过丰富化、多元化的舞蹈表演来提高自身的舞蹈水平。
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舞蹈表现热情,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参与到文化艺术活动中。
(六)小组竞演,激励引导。舞蹈表现力是一名舞蹈者良好艺术能力、艺术表现力的体现,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有必要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为各个小组分配舞蹈编排任务,小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编出属于自己的舞蹈,通过舞蹈来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现力、表演能力,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小组竞演是一种激励式学习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总之,在高中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中,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将舞蹈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加以重视。从舞蹈艺术性学科的特点出发,不断开创全新的教学方法,采取新的教学思路,积极培养学生对舞蹈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让学生能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融入情感,投入激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展示属于自身的舞蹈舞姿,塑造他们积极的舞蹈情感。
作者:唐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