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优秀的美术教育心理学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影响,国家对美术教育心理学也越来越重视,美术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艺术中一种应用形式。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美术教育心理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发展前景
一、研究对象
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是以普通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为对象,研究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表象及其发展规律。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包括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和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在学习技能和理论过程中的心理特点等,从而找出教育者在美术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个性、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心理规律,用以指导教学活动,以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的科学化变化。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既是教育心理科学的一门独立分支,也是美术心理科学的独立分支。因此,对于美术教育心理的研究,有人认为它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对象更加具体化。我们认为,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心理科学理论知识来解释说明美术教育教学现象,也并非把美术教育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美术教育教学情境中,美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美术教育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一方面与儿童教育心理学、发展教育心理学、生理教育心理学、社会教育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分支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交叉,另一方面也与美术教育心理学、美学、教学论、美术教材教法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主要是在美术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综合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高度的概括,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体现了美术教育科目与心理学科目的交叉,体现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结合。
二、研究任务
研究特别对学生美学创作和鉴赏中感知力和观察力的培养作了探讨。简要介绍了有关感知与观察的定义及其与思维的关系,并提出了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感知与观察进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在分析一般美术活动中的感知与观察的心理过程及美术活动过程中感知与观察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分析了学生美术学习中的感知与观察的过程及特点,提出了在美术学习中,学生感知与判断力的发展所遇到的困难,从学生美术创作活动探讨中学生感知力与观察力的培养,从学生美术欣赏方面探讨中学生审美感知力与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探索创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理论概念,促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在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譬如从时间链上看有幼儿美术心理、小学生美术心理、中学生美术心理的研究等,从空间链上看有美术教育教学目标论、美术教育教学模式论、美术欣赏教育教学心理、美术创作教育教学心理、美术表现教育教学心理等。这些方面研究的成果,势必为构建我国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其次,指导美术教学的过程实践,为美术教学的过程实践提供科学观点、知识结构及方法、技术,为美术教师科学地、有效地解决美术教学过程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依据和参照。
三、研究方法
1.方法论原则
(1)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必然存在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是可以认识、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而认识必然以实践为基础,在历史地展开实践活动中认识、预测、控制对象。(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逻辑可以避免概念的杂乱堆砌,它要求有序地揭示概念、范畴的内在必然联系,历史的东西是在已往时期发生的发展历程。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不可逆的,所以具备历时性发展过程的对象都有它的历史。历史不仅是指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还包括活动着的正在展开的过程以及未来进行的可能性事实。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不是历史自然过程具体事实的描述,而是从宏观的历史结果上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消除了偶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对客观历史发展的影响,抛开了历史的具体细节描述,摆脱了偶然性和历史的外在形式。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对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有完整的认识,使对它的预测、控制成为可能。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的宏观研究是在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它的具体研究方法则是多层面、多视角的,既包括学科的方法,又包括经验的描述和理性的概括。
2.学科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方法心理学其实与科学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在美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是测定美术教育的效果,总结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寻找达到美术教育目的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实验方法较侧重生理的层次,不能说明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对于这种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前人曾经说过,任何人都无法从光波和声波的物理测量中准确地推断出它们可能产生的和谐的或冲突的效果。实际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它所涉及的心理因素实在太多了,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以物理学为基础判断颜色或音调的和谐效果的严重障碍。因此,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把它和其他的方法对比结合使用。(2)社会学方法社会的文明状况决定着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的规模、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对美术教育心理提出目的、任务和方向性的要求,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要致力于这些任务和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美术教育教学心理促进个体审美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培养,使人建立理想的、科学的、自我实现的人生,这有助于个体融入群体,使人际关系走向和谐,最终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3)美术学方法美术作品是以意象形式存在的,它通过感染接受者而不是理性地说教来发挥作用,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必须以自己的情感经验模式去解释、体验、玩味,不能有标准化的答案。因而,美术教育教学心理学在重视教育的形式、方法的同时,还必须通过交流、平等和富有感情,从而使广大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技能水平上得到提高,还可以在思想水平和心理素质方面得到发展。(4)教育学方法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形势还会受到当时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尤其是对教育思想的改变。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下,念圣贤之书、培养符合封建伦理的顺民,是国家的教育导向,因而,美术教育是封建正统教育的附庸和点缀。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对人们的认知要求已经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这就为美术教学教学心理学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所以,研究施教者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受教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教育媒介所应具备的特殊形式,其运作的过程、推动、调控等,都是教育学方法要探讨研究的。
作者:郑璐
第2篇:心理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可行性
1不同年龄层的美术教育
1.1幼儿至小学美术教育
3~7岁为幼儿时期,记忆特点主要以无意识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因此,在授课时应多以真实事物或图片展示为基础,便于孩子记忆且创作时方便提取。游戏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引导其实物再现以及延伸改变。例如,在孩子游乐场游戏后让他把自己理想中的游乐场画出来,孩子在享乐后构造梦想中的领地,他们会更有兴趣的去绘制作品。若将过多的强制性在有第一逆反期过程的幼儿中使用,有可能使孩子产生抵触、反抗心理等,教学中以兴趣为主较佳。小学生多在7~13岁,此时学生记忆力发展迅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所以我们可以适当进行时间地点规定性学习,同时在学习创作过程中,教师以真实实体展现,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想象性,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随意发挥,给学生以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初中美术教育
初中生多为13~17岁,是身心发展最快的高峰期,因此,对于美术中强调写实描绘可在此阶段进行,且动手能力的强化训练也会有明显的效果。在逻辑思维发展逐渐成熟时期,可以适当加入理论教学,由理论知识的初级理解,再进行实际操作,所学知识会得到双重强化。在习作过程中,创造力的体现会更加体现出来,并且塑造的完整性较前阶段更好,不限制创作范围,在主题性的画面中进行技术指导以提升操作表现能力。在此阶段,学生对于动起来的课堂更为感兴趣,加入除纸面表现形式外的教学,如模型设计、陶艺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
1.3高中美术教育
高中生多以17~20岁为主,个体思维发展趋于成熟,心理上虽不完全成熟却自拟为成人,追求平等的社会地位,因此,使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较高理解水平且能展现出来而拥有满足感,以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目的。较少美术课程的安排主要以美术欣赏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较强的理解力,初步学习美术作品的品析方法,分别从形式结构、手法材料、情感活动等方面进行探索赏析,同时了解艺术的发展史。随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主题性创作,例如学生喜欢达芬奇、库尔贝等画家的画作,会倾向于古典写实风格,而青睐毕加索、梵高等艺术家作品的学生则喜亮色运用及抽象作画,教师不限制学生喜好,注重操作技术方面的指导。
1.4大学美术教育
青春期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知识理论及绘画技巧,对艺术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更多的是口头传达,引导学生自我领会并进行纠正。对于创作过程,学生持有已形成的价值观,对于有悖于他们想法的教学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且会用自我的理论进行反驳,此时不要强行改变其价值观,而是试图发展其较优的价值观,这样能使他们自己忽略不足的一面。不同时代背景造就不一样的思想,教师需对学生时代性的创作进行理解,不应强求跟随教师脚步,而要注重特殊技法的教授,对创作范围不限。适当的外出采风对于绘画创作也有益,眼中鲜活的生命在脑中形成的图式更为深刻,并且对自然形成的美进行升华改造,更增几分韵味。
1.5成年以及老年美术教育
专业从事美术的成年人有着自我探索的方式以及与其他艺术家交流的经历,发展专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此我所讲的成年以后的美术教育主要针对无美术基础的人。对于年长的学生,教师教学时要以尊重的态度、谈话的形式与他们交流,不需受标准课堂的管理模式所限制。技法的授课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创作范围,成年人各方面发展已成熟,且人生经验丰富,心理活动倾向于事业成功及家庭情感方面,而老年人则是平淡看待人生多总结,心理活动趋向于往事回忆,其他创造性思维也可进行适当引导。他们的创作将会像书本记录一样给世人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2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美术教育
2.1胆汁质类型学生
胆汁质类型的人性格外向,精力旺盛,直爽热情,情绪高亢,但心境变化剧烈,易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对于此类学生思维创作指导需大胆,操作风格也偏向豪放方式,有限制性的部分不可用强制性方式,需平和交流,达到双方一致方可实施操作,另较活跃的环境更易于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多血质类型学生
多血质类型的人活泼好动,性格外向,易适应环境的多变,善交际,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对于他们,可以让他接触多种事物或置于不同环境,好奇心会让他领略不同事物的特点,从而扩大创新灵感范围,在此之后,进行一定的限时限地习作训练,集中其注意力,这样也是对知识吸收的反馈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强化。
2.3粘液质类型学生
粘液质类型的人性格内向,举止平和,做事踏踏实实,但容易循规蹈矩,不善言谈,交际适度。对于此类学生可以多注重造型塑造,加强技术操作训练,在达到一定水平后,鼓励其多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想法局限的情况下要多吸取外来资源,以便于更好的绘画创作,再结合较好的技术,作品完成度将更高,这样的方式也有助于提高交际能力。
2.4抑郁质类型
学生抑郁质类型的人性格内向,胆小孤僻,做事认真,但多疑多虑,且对周围事物敏感。对于此类学生亦可发展其造型塑造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关注身边事物,探索生活中的美,融入自己的创作中。鼓励其大胆描绘,并在作品完成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互评互助,了解自身优点以及总结不足,争取下次习作更加。
3阳性强化法的应用
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是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在义务美术教育阶段中,倾向于运用阳性强化法,在授课时,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其多次操作,进行优点强化,形成自己的特点。对于规范性的违反,惩罚法偶尔可以用,但一堂成功的授课使用最好不要超过两次,多以正面学生可得到奖励的例子来吸引违反学生产生追求奖励的心理,而主动改正其不正确行为,这样的方式既是行为矫正,也不伤害学生心理发展。但此种方法运用要适度,适当的奖励是积极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鼓励,而过多则可能使学生产生虚荣心理。通过对人类身心发展的成熟度以及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进行分析,让我们知道美术教育中合理的运用心理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较好的吸收知识及技能的提高,更易达到教学目标。美术教育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而对于更多非专业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快乐教育、兴趣教育,希望通过本次研究,美术教育能在心理学的辅助下创造快乐的课堂。
第3篇:从现代美术教育的角度探讨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一、现代美术教育现状研究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正在向着市场、世界化进程迈进,其发展进程也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这就使得高校在现代美术教育方向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现代美术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手段,调整教学目标,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的人才。
传统的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得专业划分较细,导致人才知识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全面。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有些高校为了片面地与市场接轨,在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提高了实用性的要求,使得一些高校现代教育更具有了功利性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不少改变,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却不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片面追求实惠化和实际化的目标,学习观念也带有了明显的功利性和倾向性,对于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却有所忽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改变这种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是现代美术教育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美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概念
美术心理学就是对美术创作过程中作者的心理活动,对美术作品欣赏者的心理活动以及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等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一研究过程主要是对情绪、认知以及意志等相关情绪的活动规律进行探讨。美术教育是通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与美术作品的创作者进行无声地对话和间接地沟通交流。这种沟通交流不需要学生与美术作品创造者面对面进行,但是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学理论知识和美术学基础,能够领悟到美术作品创作者隐含在作品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能够欣赏美术创造者的心路历程。
三、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一)美术作品作者的创作心理与美术教育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美术家用自己的笔来表现自己心理活动以抒发某种情感的过程,或者通过某种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思想的过程。每一幅美术作品,作者在当时的创作过程中,肯定是一个构思过程与一个心理激荡过程的交汇与升华。可见,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饱含着美术创作者心中的想法和千言万语,饱含着美术作品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美术创造者将作品完成之后,还要通过美术欣赏让学生们了解其中的内涵,让学生们能够去挖掘其中的艺术魅力,去发现其中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用。也只有通过美术教育,才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并且掌握发掘美术作品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工具,构建起美术创造者同美术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社会联系之间沟通的纽带。
美术作品都有作者在创作时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学习者想要深入了解,就一定要了解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过程、心路轨迹,进而从精神上与美术作品创作者产生共鸣。从美术心理学角度来讲,美术创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总会将自己头脑中的创作冲动通过绘画语言展示给读者和欣赏者,有些可能会隐藏较深,有些可能会比较难懂,但是经过美术作品欣赏者或者学生的慢慢领悟和感受,总是能够理解其中的含意,通过视觉美和韵律美以及作品的艺术美去领悟美术创作者的心理动因。同时,高校学生在对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轨迹进行探索和追寻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欣赏能力和领悟作品内涵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如,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画中的公牛象征强暴,实际在暗喻受难的西班牙人;而画中受伤的马,则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灯火;抱着死婴哭嚎的妇人和手握鲜花、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这些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画家对战争的残酷,法西斯野蛮兽行的谴责以及强烈的抗议,以及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必胜信心。
(二)美术作品的社会心理与美术教育
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美术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结合当时历史情境和社会情境进而升华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美术作品都是人类社会对当前世界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以作者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依据的,而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的真实情况也需要通过美术作品来展示,社会的真善美需要美术作品来宣扬,社会的假恶丑需要通过美术作品来鞭挞。英国著名哲学家科林伍德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社会完全了解自己的内心,它就会在这一点上欺骗自己,但对于这一点的无知意味着死亡。”所以社会需要艺术家去挖掘,去体会。
学生如何去正确理解美术作品想要表达的社会内涵,如何去把握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和审美意识等,这些对于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美术欣赏能力和提高自身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美术作品让高校学生了解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创作意图等,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作品创造的目的,让学生通过作品表面进而看到其背后本质,从而提高自身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正如美术心理学上所认为的“美术(欣赏)活动还会把观者推向一种类似在海妖的美声中陶醉的动人体验。从美术家的创造到意趣无穷的观看,这些都不仅仅是读解式的认知,也是情感的沐浴。例如,学生在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学习时,首先看到的是花卷中的各种生活场景,通过这些生活场景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北宋时期工商业的繁荣与兴盛。同时,还可以从构图手法、线条勾勒以及虚实结合的韵律感等方面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者张择端的高超手法和娴熟的技法。
每一幅美术作品产生的当时的社会因素都有很多,不可能都包含其中。但是,作为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还是要学会从作品中感受到其深刻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这也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美术欣赏能力的原因,也是美术作品所具有的内在艺术魅力。心理学家艾伦・温诺说道:“画家在描绘满头密发时,只是非常逼真地画出几缕而把其余的部分画得很模糊,但是观赏者设想出模糊的部分并且竟然想象自己看到了细微的发丝。实际上观赏者并不对实际不存在的头发产生幻觉,他们细心就能清楚地看到,画家仅仅描绘了几缕发丝。然而,人们对画的知觉不是一般的反应,因此往往不在意所描绘的景物比真实的景物少了多少。”这种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所具有的心理因素与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见微得着”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学生自身心理感受与美术教育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学习也是对美术作品的一次细致的欣赏,而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学生运用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去进行体验和感悟,进而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学生首先要从自身心理感受上进行提升,进而提高自身艺术欣赏水平。就像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每一幅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时的审美活动,都充满着突发性与不确定性,而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时的审美活动同样也充满着即时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这一点来说,就要求欣赏者不能忽略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要以之去印证和对比创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理心境。这也是美术心理学上认为的“对每一幅美术作品的探究,都隐藏着内容以及情感复杂而丰富的主体评价。由于这种评价与情感经验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就特别真实自然,因此很强的颉抗性在心灵的提高或塑造肯定一般不会碰到。”然而,美术学习和艺术欣赏毕竟是学生单独个体的精神活动,在学习美术作品和欣赏时需要静观默察、揣摩品味作品的主题思想,体味作品的艺术内涵,并与创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发生共鸣。如清代朱耷的《荷花水鸟图》以高度概括、删繁就简、以白当黑、虚实互衬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支残荷,一只孤立在危石上,缩着身体、翻着白眼的水鸟。欣赏者可以从中深刻体味到画家冷漠、孤傲、白眼向人的性格特征。再了解其生平以后,又能使人等同身受地体会到他身为亡明皇室后裔对清统治者的抗议以及其在精神上的极大痛苦,那种“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心境就跃然而现了。
第4篇: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研究
美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在艺术领域中一种具体应用形式,在实践中欣赏美术作品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美术心理学,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来进行开展欣赏,可以使得美术的欣赏者掌握一定的艺术审美理论,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促进美术欣赏者自身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体会和理解。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很好地反应出艺术家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与理解,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反应出艺术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因此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对于艺术家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的感悟和理解。欣赏者要想深刻的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就必须从美术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作品的分析,读懂美术作用中绘画形式的语言,带着情感追寻创作者自身的心灵轨迹,从而达到充分理解和把握艺术家创作情绪的作用,增强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以下主要结合对于美术心理学和美术欣赏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1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探究美术家自身的创作心理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首先需要通过感官来感知各种美术作品,如感知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等,感触美术作品所营造的各种视觉效果等等。这个过程也是欣赏者通过美术作品作为媒介,带着情感揣摩美术家的创作意图的过程,了解美术家的创作环境。从一定的层面来讲美术家也是心理学家,他们将自身的情感创作心理和情感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递给美术作品的欣赏者。一件美术作品如果没有注入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就不可能是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者也就不可能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内涵,美术欣赏也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这样的美术作品也不会被大众所喜欢和接受。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通过分析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会和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之间产生精神共鸣,增强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美术家也将自身的创作心灵以绘画的方式传递给了欣赏者,实现美术作品创作的目标。比如我们在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的时候会感觉到画面中央的人物令人毛骨悚然,让美术作品的欣赏着联想到和骷髅。通过对《呐喊》这一作品欣赏者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蒙克自身的恐惧和孤独。由此可见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探究美术家自身的创作心理,使得欣赏者自身能够很好的领悟作品的独特内涵,这对于提升创作者自身的欣赏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
2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从自身对于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要求人们利用眼睛去欣赏,通过心灵去感悟。但是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出现对于美术作品看不懂的情况,也有一部分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却很难清晰地描述美术作品的内涵,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与认知。这种情况的存在说明美术作品欣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借用美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认知,如果仅凭个人感官来欣赏美术作品,很难真正领悟美术作品的实际内涵。从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来讲,只有对一件事物充分的理解,我们才能够的深刻了解和感悟它,也才能够对事物留下更加比较深刻的印象。美术欣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中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知,是认知和感情相互结合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活动,欣赏者要想能够真正地了解和把握美术欣赏的技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握美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从本质上来讲,美术欣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审美活动,是欣赏者通过自身的感知能力和文化修养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精神上的一种再创造。通过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欣赏者可以了解到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美术作品的内容以及时代背景等等知识,从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升自身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到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特别是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产生的原因。同时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进行培养。最后要加强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思考,将欣赏者自己完全地融入美术作品之中,以作品的中介去体验作品创作者内心的独白,进而形成自己和创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蕴含的内涵。
3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分析美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心理学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背景,是美术家将自身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认知,以绘画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这说明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有着一定的时代性,都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美术作品总是和艺术家自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韩熙载夜宴图》这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当时的历史联系起来进行理解。作者顾闵生活在南唐时期,当时北宋的势力越来越大,南唐的国事微弱,后主李煜想认命韩熙载作为朝廷的宰相来抵抗北宋的进攻,但是韩熙载本人对于南朝的前途已经彻底的丧失了信心,于是就以放荡奢靡的生活度过自身的余生,画家顾闵正是通过《韩熙载夜宴图》将韩熙载生不逢时、有苦难言的矛盾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比如张择端所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呈现出了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整个画面结构严密、引人入胜、规模非常的宏大。画家在《清明上河图》中表现出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情节,这使得每一个欣赏者都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通过《清明上河图》,欣赏者可以感受到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城乡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美术作品不可能完全包含所有的社会关系,欣赏者可以从美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这正是美术作品自身所具备的艺术魅力。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应用美术心理学分析美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心理学对于美术欣赏者正确的理解美术作品,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美术作品欣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小结
美术心理学是分析研究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以及美术欣赏过程中的重要学科,主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作为重要的切入点把握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运用美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开展美术作品的欣赏,要求美术欣赏者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欣赏者自身能够从追寻创作者的创作历程。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美术欣赏的认识和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美术欣赏者自身的欣赏水平。
作者简介:程芳芳
热门论文
- 推荐优秀的美术教育心理学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 推荐优秀的篆刻艺术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 推荐优秀的艺术学理论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 推荐优秀的装置艺术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 推荐优秀的电工技师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 推荐优秀的社会问题心理学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 推荐优秀的比较民商法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 推荐优秀的苏格拉底哲学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 推荐优秀的现实生活哲学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 推荐优秀的教师教育哲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 推荐优秀的新闻反转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 推荐优秀的考古学本科论文范例鉴赏(共4篇)
- 推荐优秀的影视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 推荐优秀的西方建筑美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 推荐优秀的中国古代哲学论文范例鉴赏(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