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心理学角度谈小学音乐课程曲目选择
小学阶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已经具备了观察音乐现象的能力,音乐记忆内容与篇幅增大,音乐想象丰富。小学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精心选择适宜的音乐课程曲目,帮助孩子们进入到音乐这个神秘而又无比富饶的王国,领略其中绚烂多姿、难以言说的美。这种少年时代美的启迪会影响和伴随他们的一生,这是作为音乐教师光荣的使命,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一、有意识地选择游戏教学法中的曲目,丰富学生的听觉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天然的探索欲望,什么都想自己试试。对于音乐也不例外,老师干巴巴地说,孩子被动接受,只会扼杀孩子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探索空间,启发鼓励孩子们去发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游戏是儿童永远的天性,我们可以将音乐欣赏教学寓于游戏中,让小朋友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表现不同的音乐感受。这时,曲目的选择就变得很重要了。例如,《跳圆舞曲的小猫》,乐曲轻快、活泼,老师可以让小朋友们围成圆圈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感受乐曲带给他们的快乐气氛。在音乐欣赏教学《小青蛙》中,我在小朋友欣赏完以后,要求小朋友们分角色扮演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的形象,用他们自己的感受与想象来表现故事的起源、经过和结果。还有在《龟兔赛跑》中,让小朋友们分别扮演成乌龟和兔子,随着音乐自己来表演动作。儿童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學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其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只要能让他们动起来、玩起来、跳起来,激发儿童的联想和想象,就能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有意识地选择音乐曲目,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音乐形象表现信息的前提是通过听觉而非其他途径(如教师的讲解等)达成的。在音乐欣赏课中想象某种形象,其根本目的是加强学生对音响的感知,而不是想象形象本身。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曲目,引导小学生在音乐音响中找到与形象相联系的表现手段。如教师可以选择《狮王进行曲》,让学生通过聆听记住音乐的主题,感受速度、力度、音区、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与动物形象的关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给《狮王进行曲》的主题旋律编配歌词,如:“我是狮子,森林之王,我的叫声吼吼吼……”让学生对音乐所表现的视觉对象狮子及其对应的主题音乐之间建立起联系,继而请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模仿狮子行进的动作。当主题音乐由低音区升至高音区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音乐的变化,想象出狮王出现后,还有很多的小狮子跟着出来,从而将音区的变化与形象的大小之间建立了联系。通过这样的曲目选择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由地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方式描绘音乐所带来的视觉体验。
三、巧选曲目设计课堂教学,感受音乐的变化
《音乐新课程标准》将小学六年级分为两个学段,制定了相应的学段目标。1~2年级,要求学生“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能感受乐器的声音。能辨别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能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一部音乐作品中的诸多音乐要素,如音高、音色、节奏、和声等均有着极为多样、微妙的变化方式,教师在选择音乐曲目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音乐节拍的强、弱、次强,乃至音乐节拍的延续感、流动性等选择曲目和设计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玩具兵进行曲》,让学生按照音乐的节拍走路,在均匀律动的步态中拍拍手摇响铃,或者简单地加重脚步,加深对2/4拍节奏律动的体验。在乐曲开头由引子导入主题,由渐慢到恢复原速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先蹲下,之后随着音乐逐渐地站起,待恢复原速时再踏步向前走,帮助他们体验速度的渐变。再如,选择弦乐曲《钟表店里》,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拍手和点头的方式表现音乐中不同段落所使用的快、中、慢三种速度,还可以让学生在听到跳音时垫着脚尖走路,在听到连奏时用滑动走路,或者挥动手臂走路,体验音符之间的连贯性。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儿童的发展需要音乐。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曲目,配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感受音乐艺术的美。
徐敏(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