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教学构建理论应用问题研究论文(共7篇)
第1篇:关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及应用
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所起的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结构的辅助手段。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
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
认知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心理学家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认知心理学有助于揭示人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和内部机制。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强调人类认知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人的认知结构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这些看法对中国心理学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应用方面,认知心理学重视研究高级的认知过程,如学习、问题解决、决策等,从而使心理学能走出实验室的小天地,更直接地为社会服务;认知心理学与一些高、新技术的联系,也是人们向往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始深入到社会实践的许多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出现了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探讨教育、教学过程的新思路。这些应用研究的成果也同样吸引着中国心理学家。
三认知心理学的应用
1.认知心理学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无论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还是作为一种方法,都已经渗透到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看成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并采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理论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对学习和指导的看法有许多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内部发生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家不仅需要了解学生做什么,还需要了解学生正在想什么。认知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如自我报告、错误分析等都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帮助教师了解那些不可见的认知活动。对认知任务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有概念地图、过程分析和流程图等。它们都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了有效的认知操作所需的知识和过程。
2.认知心理学在阅读方面的应用
阅读是许多认知活动同时参与的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人们熟悉的复杂行为,同时也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认知心理学有关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的研究,特别是有关阅读的认知加工的研究,都对实际生活中的阅读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关阅读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阅读理解。一些研究者假设词汇识别加工是阅读技能的重要决定因素。字词识别包括字词的编码和词汇通达。能够流畅阅读的读者能够自动对字词进行编码,快速提取出单词的意义,以满足更高水平的句法、语意加工的需要。对于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词,读者能够利用句法、语意和语境信息推论出它的意义。对阅读过程中各种高水平的认知加工进行训练,也可以促进读者的阅读理解。
3.认知心理学在工程设计上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在工业上的应用是一个传统的重要研究课题,它属于人类工程学的范畴。人类工程学家可以帮助人们设计机器和工作设备。机器和设备必须设计得与使用它的人相和谐,才能使人与机器设备更好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最高的工作效率。在人机系统中,人是机器的操纵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机器则是人的能力的补充。操纵者的机能包括接受信息、进行决策和操纵控制器等。这一切都需要借助于控制器和显示器来实现。显示器将外界的信息转变为操纵者可接受的信号,并传递给操纵者;而操纵者则通过控制器改变设备当前所处的状态,而设备状态的改变又通过显示器反馈给操纵者。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操纵者和机器设备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和控制的流动。
作者:张青等
第2篇: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英语词汇教学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对象与工具
实验对象:选取信息工程学院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在本次实验中把A班作为实验班,B班作为对照班,通过各种测试和问卷调查来评估检测实验效果。
二、实验程序与步骤
首先是实验的准备阶段。正式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动员和教具准备,对全体学生讲明实施教学策略实验的意义,首先讲明现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存在费时多、收效少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认真研究,没有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也就没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只有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对外语习得本质研究,才能找到一条合适的、有效的外语词汇教学路子。另外,在课余时间组织认真学生学习英语教学法理论及认知心理学原理,学习时采取讲座式、口头问答式、笔头答卷式及论文提交式等做法,使学生对认知心理学有了深刻认识和体会,对英语词汇教学法的原则及外语学习本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大家统一了在词汇教学中一定按照词汇认知特点,运用多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记忆并按照记忆规律不断巩固记忆的思想。然后,按照认知学规律,通过树立学生心理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情感过滤因素,从词汇认知规律入手,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词汇认知方法最终达到词汇过关的目标。其次是实验的实施阶段。第一步: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一次关于词汇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及策略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包括词汇学习态度,观念和策略三方面。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原则:1)学习词汇应该死记硬背;2)应该在上下文中学习词汇;3)应该通过实际运用来学习词汇。策略分为两个层次:元认知策略(制订计划、自我评估、自我检查)和认知策略(重复记忆、分类、上下文、查词典、猜测、做练习、联系)。每类策略又分为多种具体策略,例如重复记忆分为:反复朗读、反复拼写、边读边写等。第二步:把学生按照性别、年龄和能力(综合能力一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分组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根据学生的性格布置一些猜字游戏或智力游戏。第三步:把学生分组做出常考词汇的第二种,第三种词义,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充词汇量,总结归纳并进行交流补充。第四步:把上学期学过的四会词汇让学生按照词义关系进行对比分类
进行巩固词汇学习策略。第五步:让学生分组对考试考点、知识点、语言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做成各种小卡片,交互使用学习,提高效率。第六步:布置每个小组各种题材的阅读文章,了解各国的语言文化背景和习俗,训练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猜测词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词汇学习态度)显示4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词汇时收获不大。69%的学生“因缺乏有效的学习词汇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得到词汇学习策的训练,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但却不知如何解决。从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态度、观念和策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还只是英语的初学者,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虽进行了预先计划,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缺乏自我调整和管理的意识,如:“经常有意识地复习和使用它们"、“经常忘了复习巩固,考前突击”、“调整策略"、“总结成绩"、“总结错误"、“定期复习"、“定期检查”等项目的比例都很低。另外,他们很少通过课外阅读来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词汇量,95%的学生把教材作为学习词汇的主要途径,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应付上课,课堂上老师讲什么,他就“看"什么,完全跟着教师的上课节奏走;另有部分学生有考前突击复习单词的习惯,平时很少对自己的词汇学习进行定期复习和检查,这样的方法可能多少有助于应考,但却不利于词汇水平的长期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观念、策略)中可看出学生的词汇学习观念有一定程度的差异:通过上下文来学习词汇的学生人数>通过实际运用学习词汇的学生人数>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词汇的学生人数。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己意识到应该利用上下文和通过运用来学习词汇而不是死记硬背。但是部分学生的态度和策略的使用并不一致。例如学生并非普通接受死记硬背的观点,然而以策略中的“反复朗读,直到能够默写”、“反复拼写和抄写单词"、“边读边写”一策略却仍被普遍运用。由此可见,一方面多数学生已接受了词汇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的观点,而另一方面在实际学习中他们还在无意识地运用机械重复的策略,记忆方法单一,尚未完全形成更好的取代它的策略。所有认知策略在词汇学习中都不同程度地被学生运用。
四、总结
词汇教学的总体思路:以交际教学法为核心,在系统性、认知性、情感性、文化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全面的交际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学习者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要按照词汇特点,适当集中、分散巩固。
3)要进行词汇控制,不能平均用力,狠抓核心词汇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认知特点设置词汇教学大纲。
4)要有限地引导学生注意按照音一形一词义的顺序记忆单词,但不能一味孤立教词,要强调在整个语言系统、文化系统中进行教学,特别强调通过大量阅读掌握词汇的全面含义。
5)要加强语音教学和构词法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记忆和使用单词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找出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有效途径。因此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实施词汇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亦可相应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总体成绩。
作者简介:毛健
第3篇:从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以分析专利创造性审查
尹新天在其著作《中国专利法详解》中指出,创造性的判断比新颖性的判断更为困难①,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因素②。在审查发明的创造性时,由于审查员是在了解了发明内容之后才作出判断,因而容易对发明的创造性估计偏低,从而犯“事后诸葛亮”的错误。③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如何觉知、学习、记忆和思考问题④,当中便包括了研究有关问题解决⑤和创造性⑥。本文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以分析创造性审查中的技术启示,期望能得出两者具有相关性,并对专利创造性审查基准和判断方法提出意见,从而提高创造性审查的正确判断。
一、创造性审查的法律问题
在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显而易见,通常可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2)确定发明的区别特征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3)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⑦。
尹新天在其著作《中国专利法详解》中指出:“创造性判断的主观因素主要存在于步骤3中,因为它包含了两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掌握起来有较大的伸缩与地:一是如何确定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准;二是如何判断现有技术是否提供了将最接近现有技术与其他现有技术以及技术常识结合起来的教导或启示,使人相信普通技术人员有理由,有动机会想出要求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⑧
同时,《专利审查指南2010》也指出:“在评价发明是否具备创造性时,审查员不仅要考虑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身,而且还要考虑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将发明作为一个整体看待。”⑨
因此,本文主要是讨论技术启示,而技术方案、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所产生的技术效果更是分析的重点。
二、认知心理学中的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述
在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已取得丰硕成果。当一个人要达到某个目标而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时就出现了问题。为了了解人们解决问题的基本原质,心理学家对许多问题和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研究。⑩
(二)问题的结构
问题的结构成份一般包括:(1)问题的起始状态、(2)问题的目标状态和(3)由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认知操作,也叫问题的中间状态。解决问题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这些认知操作使问题的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因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起始状态通向目标状态的途径,有时是一条,有时是多条。通向目标状态的途径越多,问题空间也就越复杂。豘
(三)问题的分类
问题可按问题的明确程度的方式分类,包括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当问题的起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都很明确,它们给定的信息都很确定时,这种问题就是界定清晰的问题。当问题的起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它们给定的信息不确定时,这种问题就是界定含糊的问题。豙
(四)问题解决的阶段
问题解决包含了一系列互联的阶段,即发现问题,表征问题,选择策略与方法,实施方案和评价结果。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前提。表征问题是要分析问题的要求和约束条件,找出它们的联繋和关系,把思维活动引向问题解决。至于,选择策略与方法,人们将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根据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的结果与原有解决问题的要求进行对照。豛
(五)功能固着
所谓功能固着意指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把功能固定地赋予某一物体,如硬币是买东西的,铅笔是写字的,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影响到灵活地运用这些物体。豜
(六)类比策略
类比策略是指利用事物的相似性,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例如,瓦特由于看到蒸汽推动壸篕产生相似联想而发明蒸汽机。豝
(七)创造性问题解决
创造性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解决可分为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在常规性问题解决中,人们应用先前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常规性问题解决不需要明显地改组原来的知识,也不产生任何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创造性问题解决是指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豞
(八)问题解决的经典测试问题
问题:如何使用六根火柴棒圍成四個三角形?
答案:请看下图:
解题关键:在兩度空間的平面考慮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除非把此問題看成是一三度空間的問題,亦即,組成的三角形不侷限在同一平面上。这便是重新知覺問題的情境。豟
三、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和专利创造性审查的对比
下表便是对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和专利创造性审查的概念作出比较:
从上可见,专利创造性审查和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具有许多的共通点。以下便通过不同的案例,再作进一步的分析。
四、创造性审查案例评析
(一)案例1:复审请求审查决定第5296号
97196996.5号发明专利申请(下称965发明)的名称为“抗龋齿口腔用组合物”,其权利要求为1:
一种口腔组合物,其中包括分布在口腔用载体内并以能够减少龋齿的量存在的钙、精氨酸和止龋阴离子,其中所述口腔组合物中含有的钙的量足以通过浓度作用抑制牙齿溶解或增加再矿质作用。
对比文件1(US4528181)是965发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对于对比文件1,965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为精氨酸。以下的创造性分析便在于该区别技术特征和对比文件2(US4154813)的比较。
发明人能够发现牙中矿物质流失的问题,并通过使用精氨酸,使得牙釉质在矿物质化。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发明人是发现了在该技术领域所出现的问题。因其中间状态给定的信息不确定,所以也是一个界定含糊的问题。精氨酸在该领域的固有用途是提供有效量的防龋齿pH升高因子,但发明人能够打破功能固着,尝试使用精氨酸来阻止牙中矿物质流失。因此,该技术方案时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同样,复审委员会认为对比文件2不带有技术启示,并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驳回决定。豠
(二)案例2: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第6287号
98218044.6号实用新型专利(下称446发明)的名称为“空调湿膜气化加湿器”,其权利要求1为:
一种空调湿膜气化加湿器,该加湿器包括有主体框架,该主体框架的前、后框口分别为出、进风口,在该立体框架内的顶部装有布水管,该布水管的一端有进水口,该布水管的横向朝下的管壁上均布若干个喷水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框架的两侧壁之间排设一排与侧壁平行的四边形铝合金刺孔薄材,所述每块薄材上都均布设有多个刺孔,并均布设有多条竖向压纹。
证据2(90110083.8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和3(89202326.0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被用于评述权利要求1的创造性。以下的创造性分析便在于446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和证据2和3的比较。
发明人能够发现问题,并可能从化工领域得到启发,把当中的技术应用到空调湿膜气化加湿器里,以解决加湿器部分材料易燃、寿命短、需反复清洗、易霉变的问题。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发明人使用了类比策略,即利用事物的相似性,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能说是使用了远距离联想,能够捕捉远距离的观念,并根据某些标准将它们联合为一种新的思想豣。因此,该技术方案是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同样,复审委员会认为证据2和3未能破坏446发明的创造性,维持其专利权有效。豤
五、对现行创造性审查的建议
(一)问题发现在创造性审查中的重要性
认知心理学指出,对问题的发现和澄清,经常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很多的时候,問題發現甚於問題解決。豥从上述案例1和2中,这些被授权的专利都是能够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当问题被确定后,便能找出相对应的技术方案。因此,审查员在判断技术启示的时候,应当考虑区别技术特征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否显然,也要考虑相关的技术手段所解决的问题是否相同或类似后,才判断该技术手段是否带有技术启示。
(二)类比策略和技术领域
如上所说,类比策略是指利用事物的相似性,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因此,当发明人能够在发现现有技术的问题后,能够从其它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和本领域相差很远的领域中,找到答案,应当给予鼓励和授予专利权。因为发明人必须能从广泛和不同的领域中,找到基础相似物,这便已经不容易,需有创造性劳动,如案例2。
(三)解题关键和创造性劳动
专利创造性审查经常提出创造性劳动这一概念,但并未有对它作出近一步的解释。而认知心理学便提出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特征,包括发现问题、问题表征、启发策略、类比策略、功能固着、顿悟、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逆向搜索等。这些都是在上述认知心理学经典测试问题中的解题关键。因此,也许能够把解题关键和创造性劳动连接起来,即审查员在做判断的时候,可多思考发明申请有没有使用上述解决问题的特征,并使用它们对创造性劳动进行进一步的描述,这应有助于分辨该技术方案是否属于创造性问题解决这应由助于创造性判断。
(四)审查员可多理解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和创造性便是专门研究伟大的科学家、工程师如何做出发明创造,他们是使用什么途径,对长久未能解决的问题,找出答案,当中便讨论许多独特的心理思维操作,如发现问题、类比策略等。同时,认知心理学也点出解决问题的难处,如问题空间的大小,功能固着等。这些观点都是有助于找出发明创造所涉及的创造性高度。因此,理解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应能有助审查员作出更客观和准确的创造性判断。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专利创造性审查和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是具有相关性的,特别是在创造性审查的四大因素,包括技术方案、所属技术领域、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所产生的技术效果中,认知心理学对此也有相关的论述。此外,在上述的创造性审查案例中,也可以引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并得出和审查员判断相同的结果。本文章也总结出一些对创造性审查的意见,包括问题发现的重要性、需要考虑技术领域是否相同或相近和使用认知心理学的语言对创造性劳动进行进一步的描述。以上的意见应能有助专利审查员对发明申请,作出更客观和准确的创造性判断。此外,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到现在也在不停发展当中,并产生出更多新思想和理论,这应能对专利创造性审查给于更多的启发。
作者:何家栋
第4篇:基于用户认知心理学的界面信息符号设计
0引言
GUI界面信息符号又称图标,它是图形化信息传播载体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人类记录、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指示和识别软件功能及特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图形用户界面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在极小的空间内以简单的图形映射了极大的信息量,具有象形化软件使用者的点击触发事件的功能。
界面信息符号是艺术设计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产物。与信息传递直接相关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认知心理学把人的感觉器官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即人如何获得世界信息,表征并转化为知识,它怎样储存;知识又是怎样用来指导我们的注意和行为。它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从感觉到知觉,模式识别,注意、学习、记忆、概念的形成,思维、表象、回忆、语言;情绪和发展过程,而且还贯穿于行为的各个领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人机界面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使计算机科学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得益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从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并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储存,并给予符号输出,这几乎是人类加工信息过程的翻版。认知心理学还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从最初的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到高级语言、图形用户界面——计算机的操作方式逐步向人的思维、处理习惯迈进。现在,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屏幕显示或打印输出信息,还进一步要求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形体、手势或口令,更自然地“进入”到工作空间中去,形成人机“直接对话”,从而取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认知心理学的引导下,人机界面将达到使人身心愉快、兴致盎然地工作的地步。
1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界面信息符号设计
界面信息符号的设计应该重在有利于目标客户的操作,使用户易于接受界面信息符号所要传达的信息,这涉及用户的各方面心理和生理需求。
1.1从感知方面分析界面信息符号设计
首先,我们要理解视觉轨迹的概念。即视线经过的所有关注点可以连接成一条完整的路径。根据研究,人眼的视觉轨迹的移动规律为:(1)左右移动优先于上下移动(文字左右书写的情况)。(2)在同一背景区域移动。(3)移向醒目的地方。(4)向底部移动的可能性小。当人们在观察图形时,在大脑记忆中存储的是画面的主线条信息,不是细节。这说明界面信息符号的设计应尽量遵循简洁、直接的原则,不要过于繁杂。图标是写实的符号,应该与要表示的对象同构。一般,从人的认知心理方面来讲,具体实物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和可识别性,因为图形符号与之有外部形状同构性。
界面信息符号的设计还必须考虑到用户视觉特性,打开一个新的网页,我们的视线首先会聚焦在网页中最引人注意的那一点上,即视线焦点。为了使界面图标设计比较容易引起视觉感应,一方面要注意使信息符号具备更大的信息量,又不影响寻找用户所需要寻找目标的反映时间。用户寻找界面信息符号策略与图标质量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对于质量好的界面信息符号,用户采用(整体分类效应).因为每屏上有1/3图标具有同样的图形和匹配的边界。用户就必须按照文件名区分界面信息符号。寻找策略有如下几种。策略一:“两次注意”。两次转移注意去评价一个可能选取的界面信息符号,第一次是至少有一个特征与目标界面信息符号一致,第二次是转向界面信息符号下方的文件名,把它与目标文件名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视觉注意又转回到该界面信息符号,点击这个界面信息符号,否则就重新寻找。策略二,“看文件名”。视觉注意直接对准界面信息符号下方的文件名,根本不看界面信息符号。实验结果表明,用户更经常地采用“看文件名”策略。它比“两次注意”策略省时间。这一点对界面信息符号设计的提示是可以直接设计文字式界面信息符号,如纯中文界面信息符号。策略三,把界面信息符号进行分类排序,便于搜寻。策略四,排除法。用户甚至不看文件名,根据字符串的长度进行排除。
1.2从认知角度分析界面信息符号设计
用户对界面信息符号所传递意义的认知即是认知。在认知心理学中,认为要维持用户的认知连续性,必须从用户的知识背景、经验程度、理解力出发,把具体对象与它所代表的实物联系起来,用图标实现。用户对截面图标的认知,涉及符号特性、知觉特性、认知特性以及使用情境。用户首先感知图形信息进行实际操作计划和现场情景,理解其含义,翻译成操作动作或词语,进行实际操作。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情景,图标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图标设计者要运用全面的专业知识,包括符号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设计出符合用户思维方式的具有关键特征的界面图标。
关于中文图标的设计,我们要设计出符合我们国人自身思想特征的图标。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思想内涵。不能盲目从国外符号学中关于字母拼音语言的结论。因为英文命令不一定全部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外国人设计的图标也很难被中国人所理解。这牵扯到文化背景的不同。中文界面与其生搬硬套外国的设计不如将精力集中在设计能够被国人理解的作品上。作为最早拥有象形文字的中国,其文字图形意义极其丰富,其图形含义甚至可以被现代人直接感知.我们的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一种图标,它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是有极强的生命力。因此,设计者在设计中文图标时应深刻剖析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内涵,从而设计出符合我们国人自己特点的优秀作品。
所以,认知心理学不仅在系统逻辑上对人机界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它的具体研究成果现在也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的人机界面设计信息符号之中。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关于对刺激的整个模式知觉的阐释,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整和闭合性原则、对称性原则,在指导界面布局设计及版式设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结束语
人机界面是人机交互的关键环节。界面信息符号设计是人机界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户操作机器应当能够采取直接感知和自然行动方式,实现“物我合一,”“知行合一”,使机器成为人的能力和行动范围的延伸。界面信息符号设计应当围绕着如何减少或消除用户对信息的翻译解释过程,减少学习负担,减少理解和操作出错等问题进行研究,界面信息符号设计的目的、主要任务和评价体系也由此而提出。图标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涉及动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等学科的内容及审美的需求分析。认知心理学不仅在系统逻辑上对人机界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它的具体研究成果现在也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的人机界面设计信息符号之中。
作者:孙奕颖
第5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浅析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成为了当前人们交际和经济发展的一门重要语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高中正处于最佳的学习时期,而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就是词汇,语言是由词汇组成的。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着,如何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词汇,必须对英语词汇进行科学地研究分析,以此才能够更好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指导词汇教学。
一、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史是而是世界5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认知过程,如观察、认识、记忆、思考等。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是一个相对立的学科,认知心理学认为对知识信息内部结构的了解是不可能通过肉眼的观察到的,必须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才能够获取,所以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这种理论将人类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认为认知心理学就是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包括知识结构的分解、储存、应用等、按照认知心理学可以将信息的认知划分为一个系统的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步骤。
二、加工层次理论
加工层次理论是1972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记忆长短与在认知过程中对信息的加工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人们要想对新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想要长久的记忆就必须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先从较为浅表的意思开始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一般我们都认为能够直接感觉到的就是浅表的,而通过语义加工分析后提取出来的和已有知识内容相联系的属于较为深层次的加工。加工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对信息的加工程度越深其记忆的时间也会越长。直到1975年加工层次的内容进行完善,认为对某个知识进行加工处理,这就是精细化。精细化加工存在于知识认知的每一个阶段。
三、 加工教学法
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按照编码、贮存和提取的方法不同,以及消息记忆的时间长短,可以大致上将记忆划分为长时间记忆、短时间记忆、瞬间记忆三阶段。
认知就是学生对高中英语词汇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在加工处理,其中还包括对次词汇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词汇信息的记忆时间,我们应该根据人们对不同认知特点采取不同的加工方法。
1.浅层次词汇加工教学法。浅层次词汇加工教学法就是指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的感觉记忆,来引导学生对新词汇进行浅层的加工记忆的方法。一般浅层次词汇加工教学中采用较为普遍的要素音标法了。
音标法就是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教授学生词汇音标的基本规律,从而来帮助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我国高中的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一般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词汇的,但是这种记忆方法既要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经历并且记忆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比如book4中有一个生词characteristic,这个单词的字母很多,如果死记硬背是很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单词的音标来进行记忆。Characteristic的音标为[k?rikt??ristik],根据音标,利用以前学过的字母的读音规律,只要学生能够准确的独处这个单词,也就记住了这个单词的拼写。要想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应该在平时就传授给学生更多的英语单词的读音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发音,学会用英标记忆单词,使词汇记忆事半功倍。
2.深层词汇加工教学法。深层词汇加工教学法就是在实际的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语境中去对词汇进行深加工的教学方法,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情境法。
情景教学就是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设定一些较为形象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记忆词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景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场景来激发和影响学生。语言本本身就是死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的枯燥单调,如果将语言放入到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学习效率也就自然提升了。比如在学习exhausted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同时教授学生exhausting,因为这两个单词学生一般很那加以区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这两个单词分别带入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区分对比。如tooexhaustedanddistressedtotalkaboutthetragedy。nexhaustingscheduleshehadsetherself。Exhausting是现在进行时,exhausted是过去时态,就是以前很累。将这两个单词带入到词语中,将词汇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学生才能够将语言学活,才能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的应用语言进行交流。
综上所述。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开展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这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词汇的记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交叉使用的,也不能够断定哪一种方法在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效果上是最好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法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
作者:吴红梅
第6篇:认知心理学视野中的中职体育教学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确立。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的主流学科,它的核心是揭示人类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随着认知心理学向体育教学领域的拓展,当今很多体育教育研究都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寻找到了相应的理论支持并科学系统地运用到了教学实践当中。
如今很多教师都坚持以人为本来发展和研究教学,教学理念紧扣认知心理学。尤其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它要在实践过程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根据不同专业、工种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承受能力而选择相应的方式和方法。我们现通过认知手段和方式的解析,来阐明这一问题。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本质——认知表象
体育教学是建立在人脑科学认识上的发展动作信号为基础的反映练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依托自身的感知使动作表象所带来的练习思维得到了延伸,另一方面学生的大脑传达使表象作为一个基本的心理活动,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完成阶段性的动作使之变得连贯起来,从而变为教师期望的、科学的、完整的动作组合,这是学习过程中记忆对信息加工、操作的特征体现之一。可见,动作技术运动表象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课程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表象的作用
体育教学练习过程中的认知表象有助于丰富和巩固学生对运动练习技术技能动作的记忆,它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认知表象对运动意识的培养还有促进作用。通常教师在技巧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同一技术动作,甚至有时还要求学生在无实物的情况下,体会运动技术动作,或叫学生模仿快速跑前的准备活动来认知运动力爆发之前肌肉的紧绷和放松后的感觉。其实这种练习过程是想象运动表象在记忆表象基础上对原有的认知表象进行新的融合的过程,其中就体现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运动思维理解的模拟创造成分。这种通过教学环节所显现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体育教学实践中对认知假设运动技术动作进行心理模拟思维的呈现。
三、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知表象的意义
实践证明,认知运动表象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能扩展和深化学生的身体体验。认知运动表象对练习活动中的想象、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活动都有复杂的影响。运动练习中的认知表象在认知活动中担任重要的角色,练习中的认知运动表象内容的构建意味着那些具有生动体验性、丰富情感性的个性化运动思维模式,经验的传达,使学习者认知想象、推理这类运动方式及运动概念的认知活动更为深刻。一方面使学生自身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新的技术技能动作的认知与练习过程,另一方面对学生自身对于身体运动思维的推理和想象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体育课堂练习过程中的认知表象对学生判断推理、体验、想象、领悟运动技巧等表现因素起到了核心作用。
四、通过认知手段提出适用于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环境的特点,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选择与使用学习方法的过程。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自身的元认知能力必定是学生学习策略培养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元认知手段与学生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策略息息相关,学习策略中涉及的练习、体会、理解、纠正、巩固和发展过程都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验证。作为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在进行有效教学时,应把课堂学习的每一个动作与练习都做得相当于一个模型,再通过教师逐渐深入的讲解与动作的示范,也就是学生逐渐练习和技术动作掌握的过程。有了这种体育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必将使学生以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平时的“厌学”就会变为“乐学”,学生就会将学习的注意力从掌握技术技能动作的程度转变到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去,这样使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中就能够进行有效的发挥并运用所学到的基本技术技能动作。学生可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信息反馈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结合自身专业将课堂认知、练习理解程度等属于体育教学与练习中的认知运动表象的感知反馈环节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反思,在对认知结果的意识与控制中获得,并且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赵玉鹏
第7篇:文本语义表征的认知心理学模型建构
一、引言
《三国演义》第四回中有这么一段故事,讲的是曹操刺杀董卓未获成功,不得不离京出逃,于是他逃亡到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晚上听到有人说:“缚而杀之,何如?”曹操在亡命中,思想高度警惕,时刻防备着别人的告发和官府的搜捕,而此时吕伯奢外出未归,所以一听这话就以为吕氏一家会对自己不利,故决定:“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杀尽吕氏一家,直到后来看到厨房里一只绑着待宰的猪,方知误杀了。酿成这个悲剧的原因在于曹操误解了“缚而杀之”这句话中的代词“之”的真实含义,忽略了当时的情景,没有考虑到产生言语行为的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
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语境同语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在一定语境中语义才能确定,言语行为的参与者必须基于真实的语境来推断语义。正如Fauconnier(1997)认为的那样:语言形式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具体的话语和特定的情景中才会产生意义。
由此,本文依据情景语境理论,结合具体语料分析了情景语境对语义理解的影响,从而揭示了文本理解中语义表征形成的认知心理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文本语义表征的认知心理学模型。
二、语境与语义
(一)语境的界定
国外语言学者对语境的研究最早始于1885年,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提出。Wegener认为语言的意义是在实际使用中产生的,只有根据语境确定;并且语境概念包含以下三种因素:一是说话时的客观情景,二是受话者能直接联想到的各种知识背景,三是交际双方的关系。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i(1923)认为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意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英国语言学家Lyons(1977)主张把语言能力看作是说话者能否根据语境的要求有效地传递意义,并认为有必要弄清楚语境对语义的产生和理解到底起着怎样的影响。荷兰语言学家VanDijk(1977)认为语篇和语境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他从语境的真实性出发,把语境分为“可能语境”(possiblecontext)和“真实语境”(actualcontext),可能语境指的是各种可能出现的语境,真实语境指的是真正出现的具体语境,包含具体的参与者、话语活动以及话语活动所处的具体时间和空间。VanDijk(1997)又从语境涉及的范围出发,把语境分为“局部语境”(localcontext)和“整体语境”(globalcontext),局部语境指的是具体的交流语境(interactionalcontext),整体语境指的是社会语境(societalcontext)。
国内最早明确提出语境概念的是陈望道,他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用了“题旨语境”这个术语,其内涵与今天所说的语境大致相同。张志公(1985)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其意义。著名修辞学家王德春教授认为语境是集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等)和主观因素(包括交际双方及其关系、身份、思想、性格等)于一体构成的语言使用的环境。廖秋忠认为语境包括语言交际行为产生的现场环境、交际双方的目的、交际双方的关系及他们共享的世界知识、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等。王希杰认为语境是由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所构成的语言交际活动的统一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指的是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前提。
(二)语义的判断与选择
语义就是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词、短语和句子是我们进行交际、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语言的意义大体上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类是与所用的词密切相关,较为稳定,是固有意义。“语义学考察的是意义如何在语言中编码。它关心的不仅仅是字词作为词汇的意义,还有语言中词之上和词之下的其他成分的意义。”(胡壮麟,2002:15)。另一类是与语境密切相关,不太确定,是附加意义。“它是在特定的场景中处理特定的话语,尤其注重于不同社会场景影响语言诠释的方法。”(胡壮麟,2002:15)。
话语的理解不仅要通过语法结构和词句所呈现的表面意义去理解,还表现为只有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如:“Johnisstillsingle.”作为一个孤立的句子,它只告诉了我们有关John的婚姻状况。如果把这句话置于一定的语境中就可能带有别的意思。例如:鼓励听话人去追求John,给John介绍对象等。由此可见,要想真正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光靠词汇意义及语法结构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语境才能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语境是理解和解释语义的必要条件,不论词义、句义还是语篇意义,都取决于语言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的语境往往赋予相同语言单位以不同的语义。比如,“打”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释义有二十多个,如果没有语境的限制,具体用的是哪个意思很难确定,但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也就明确了:“打鼓”的“打”是“击打”的意思,“打家具”的“打”是“制造”的意思,“打蜡”的“打”是“涂抹”的意思,“打毛衣”的“打”是“织”的意思,“打牌”的“打”是“玩”的意思,“打酱油”的“打”是“买”的意思,“打的”的“打”是“搭、乘”的意思。在每一个不同的语句里,“打”这个字只能有一个明确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是由上下文和语境表明的。
可见,语境在语义判断和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境是表达和理解语义的基础,语义是表达和理解语境的目的,没有语境就无法理解语义。
(三)情景语境与语义理解
Malinowski于1923年和1935年分别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前者指的是与语言交际活动直接相关的客观环境,包括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交际的话题和交际双方的关系等;后者指的是交际双方所处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在Malinowski的理论基础上,Firth认为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及他们所采取的真实行动或自身的感受和反应。英国语言学家Lyons(1977)把情景语境解释为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交际活动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涉及言语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话题、交际双方的身份及关系等因素。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指的是发生言语行为的实际环境,即言语交际过程中某个语言单位表达某个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非语言因素,具体指与特定交际情景有关的知识,包括交际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的话题、交际的场合、交际双方的关系及双方共享的知识等。
在交际过程中,作为言语单位的任何一个词或句子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的,每个句子或词与情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一个词的词义和句子的意义不仅由其语言因素来确定,还由词汇和句子所出现的具体情景来确定。同样的词构成的句子在各种不同的情景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比如“Doyouknowthetime?”这句话,依据不同的情景语境可以有下面两种理解:当说话的情景是孩子看电视看到晚上十一点多,父亲问“你知道几点了吗”,此时这句话的含义是“时间已经很晚了,你该休息了”;当说话的情景是大街上有人问“你知道几点了吗”,此时这句话的含义是“询问时间”。又如“Tellmeifyouhavetime.”这个句子,同样有两种理解:①“如果你有空,就(把那件事)告诉我”;②“告诉我,你有没有空”。结合特定的情景,就很容易明白句子究竟要表达的是哪种意义。如:“I'ifyouhavetime.”很显然,此处“ifyouhavetime”的意思为“你是否有空”。再如,下面这段对话“A:Whereareyougoing?B:Tothebank.”在英语中,“bank”是个多义词,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假如当时的说话情景是B手挽一篮脏衣服,另一手提着洗衣粉或搓衣板,A会立刻想到B是要到河边洗衣服;但是若此对话发生在繁华的都市街道,衣着光鲜的B手里拿着公文包,那A就会知道B有可能要去银行取钱或办理业务。通过上述例子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中,相同的词甚至相同的句子可以产生不同的语义理解。所以,通过情景语境可以确定话语的准确含义,使语义明确化、具体化、单一化。
三、文本语义表征形成的认知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把语言活动看作是认知过程,主张从人的内部即从人的心理认知过程研究语言意义的生成。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理解是指从语言的表层结构去建构意义的过程,理解不仅依赖于外部输入的语言信息,而且需要依据读者的知识形成内部的心理认知结构。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的过程就是形成文本语义表征的心理过程。具体而言,读者先依据语义记忆对文本语义进行表层理解,表征的是文本的字词及句子的一般意义;然后依据情景语境对文本语义进行深层理解,从注意文本本身转向与情景背景的相互作用,表征的是在具体情景下文本的特定语义,进而在心理上形成文本的语义表征。
(一)语义记忆对文本语义的表层理解
语义记忆(semanticmemory),最初是Puillian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开始使用的,语义本来是指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关系。对语义记忆这个词的含义有以下不同的理解:Bower等人认为语义记忆是大脑对一切有意义的材料的储存,这种储存不仅包含关于词义的永久性知识,还包含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对某些特定语句的临时记忆,这是一种广义的理解。Tulving认为语义记忆是指我们关于词义的永久性知识和关于世界知识的记忆。根据Tulving的说法,语义记忆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有组织的知识系统,涉及词汇和其他语言符号以及它们的意义和所指的对象,还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支配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规律、法则。语义记忆并不记录输入信息的知觉属性,而是专门记录输入信息的认知意义。还有的认为语义记忆仅仅是对语言知识的记忆,尤其是对词义和使用这些词的规则的记忆,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邵志芳译,2008)
基于上述观点,本文中的“语义记忆”是指对一般抽象知识的记忆,包括对词汇、概念、规则、定律和抽象观念的记忆。例如在理解“TheUniqueSpiritofCanada”中的“spirit”一词时,我们的语义记忆中不会存储着曾经使用“spirit”的某一个特定情节,而是存储着“spirit”的一般意义——“精神或意念”。又如“d.”这句话,在我们的语义记忆中保存着作为“人名”的“Lincoln”和“Ford”这两个词的一般意义。
综上所述,语义记忆中的事物总是用一般意义来描述,它储存着我们运用语言所需要的信息。这些关于意义的信息就是语义信息。在文本理解的过程中,读者基于语义记忆对句中的各个词语进行识别,从语义上对词的一般意义进行解释,进而整合成句子的一般意义,从而形成对文本信息的表层理解。
(二)情景语境对文本语义的深层理解
在文本理解的过程中,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都存在于某个具体的情景之中,此时,情景语境便成为文本意义的决定因素。这里的情景语境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在文本理解过程中无法确定上下文意思时,需要参考文本中所发生的事件、事件的参与者和时空方式等因素。例如上文所举例子都需要依据特定的情景来确定其意思:(1)“TheUniqueSpiritofCanada”事实上是一则酒类广告,这里“Spirit”指的是加拿大的一种特有的酒。若不结合具体的情景,读者就会孤立地把这个句子理解成“加拿大独特的民族精神”。(2)“d.”是美国前总统Ford当年的竞选口号,从字面上看,他要表达的是“我不是Lincoln,我是Ford”。事实上,这两个专有名词不仅是两位美国总统的名字,而且还是两种美国轿车的名称,从车的档次来看,Lincoln显然比Ford高得多,超出了一般工薪阶层的购买能力,所以结合产生这句话的情景,读者才会理解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是“我代表的不是有钱阶级,而是普通百姓”的含义。
具体说来,读者依据情景语境对文本语义进行深层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就在于从关注文本本身转向与情景的互动,将基于语义记忆形成的文本的一般意义与文本给出的情景语境相结合,作一些恰当的推理,从而确定语句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比如“Rumorhaditthat,foryears,wasnotsurprisedwhenhefoundseveralspiders,roaches,andotherbugsinthecornerofhisroom.”对于这个文本,读者首先在语义记忆中搜索每个单词的一般意义,然后结合句法结构将单词的意义整合成句子的意义,形成文本语义的表层理解:“有谣传说,政府大楼多年来问题成灾。那个男子在他房间的角落里发现了导致大楼问题的原因,于是就不以为怪了。”但是“bug”这个词有“臭虫”和“窃听器”两个意思,在文本中究竟取哪一种意思?于是读者从文本本身转向与情景的互动,结合具体的情景,利用已形成的文本语义的表层理解进行恰当的推理——文本给出的情景是“房间角落有蜘蛛、蟑螂”,这些害虫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影响环境,因此,读者推理出“bug”在这里应该被理解成“臭虫”,从而使得“spiders,roaches,bugs”三者属于同一个语义场,进而明确了文本所要表达的真正语义是“政府大楼多年来问题成灾,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当那个男人在房间的角落里发现了几个蜘蛛、蟑螂和臭虫,就不以为怪了。”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文本与情景语境之间的互动,通过读者的推理对文本信息进行处理,从而使语义理解更具体明确,由此获得正确的文本语义理解。
四、文本语义表征形成的认知心理学模型
从心理认知角度出发,VanDijk(1985)认为要理解话语,不仅需要理解语言本身,还需要理解语言所处的环境,其中对情景语境的理解和认知表征是话语理解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VanDijk(2009)认为对语境和语义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和认知,他不仅把语言交际看成是一种社会行为,还把它看成是一种认知行为,并且十分强调个人的认知能力在理解中所发挥的作用;VanDijk(2009)还认为,在参与(社会、互动或交际)情景时,参与者对该情景相关属性会形成一种特定的心智模式或主观解读。心理语言学家Ballmer还认为研究自然语言生成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就是要为自然语言建立深层的心理认知模型。
从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出发,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就是读者参与到作者给出的情景中,对与情景相关的一切语义属性进行主观认知,形成特定的心理表征。具体说来,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通常先通读文字材料,形成对文本的整体印象,弄清楚文本写的到底是什么,大致遵循了什么思路,要得出什么结论。然后排出语言障碍,查出不懂的词汇,从而理解、判断和选择词义;同时,读者还需要依据该词出现的句子、段落,甚至整个文本,结合文本的具体情景来断定正确的语义。最后形成文本语义的心理表征,完成对整个文本的理解。下面结合一个简短的文本来具体分析文本理解中语义表征形成的认知心理过程:
“Maryjustcomesbackfromhertrip,hasspentthetimewithMary’sdogKen,kedwhathappened,Sheliaanswers:Thedoghasruinedmyblueskirt.”
首先,基于语义记忆对进入感觉系统的文本信息进行感知,识别字词及其联系,以达到对词语的意义提供一般性的描述,形成对文本语义的初步理解:Mary旅行回来以后发现女儿Sheila很不高兴。
其次,读者会对意义的组合过程进行描述,对如何从单个词语的意义整合成句子的意义提供一般性的说明。具体就是从文本给出的词句之间的联系及其意义组合中去推想Sheila为什么不高兴,在Mary旅行期间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发生,是不是和Mary的好朋友Ken相处的不开心。
最后,读者将对文本形成的初步的语义表征与文本提供的情景联系起来,再根据组成句子的词的意义进一步做出符合文本的推理。具体说来就是,刚开始读者会以为是因为Sheila与Ken不能很好地玩在一起,所以Sheila才会不开心;但是结合文本的最后一句话“Thedoghasruinedmyblueskirt.”读者就会明白刚开始将Ken作为“Mary的好朋友”的语义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在英语中,“dog”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好朋友的比喻,另一种指的是狗这种动物。因此,依据文中的情景,读者就会明白Sheila不开心不是因为跟“Mary和好朋友Ken不能很好地玩在一起”,其真正原因是Mary的狗Ken抓坏或咬坏了Sheila的蓝裙子。由此可以知道:读者初步形成的文本的一般语义需要借助情景语境加以解释与修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符合文本意义的语义表征。
基于上述具体分析,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文本语义表征的形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文本语义的表层认知,大脑根据语义记忆进行词语识别,形成一般意义。第二个层次是文本语义的基础认知,读者根据语义结构理解文本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整体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或主题。第三个层次是文本语义的推理认知,这是一项高级认知活动,它将文本语义、内容、情景和逻辑推理联系起来,推断出最为相关的语义,做出最具认知效力的判断,实现文本语义的正确理解。在文本理解的过程中,三个层次不是彼此割断的,而是协同作用的,较高层次的认知以较低层次的认知为基础,较高层次的认知整合较低层次的认知,由此构建出文本语义表征的认知心理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五、结语
结合语境对实际使用的语言进行考察主要是对意义的考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语义是语言交流获得成功的保证。读者对语义的理解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认知行为,语义理解是大脑认知机制对语言处理的心理过程。
在文本理解的过程中,读者首先是明确各个词语的语义,通过各个词项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意义框架,以此来初步确定语句的大意;其次,通过文本给出的情景语境和相关背景知识对各个语句的意义反复考证,最终在心理上形成文本语义的心理表征,从而增强对整个文本的正确理解。
作者:徐梦玲等
热门论文
- 认知心理学教学构建理论应用问题研究论文(共7篇)
- 儿童心理学教育问题设计启发研究论文(共7篇)
- 体育心理学应用教学研究论文(共3篇)
- PBL教学应用问题研究论文(共4篇)
- 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对策应用发展研究论文(共7篇)
- 家庭教育心理学问题与构建论文(共2篇)
- 资金管理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 初中物理教学应用问题对策研究论文(共4篇)
- 职业教育心理学问题及应用论文(共5篇)
- 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实践应用研究本科论文(共7篇)
- 应用心理学反思技巧硕士论文(共7篇)
- 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应用与改革论文(共2篇)
- 德语教学的应用研究与探索论文(共7篇)
- 应用认知心理学期刊
- 大学计算机教学问题改革研究论文(共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