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心理学应用
[摘要]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现状以及目前的社会形势给中职教师和中职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目前的状况成为中职学校刻不容缓的选择。同时,在问题丛生的现状中,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明显,将心理学与中职教育完美结合成为帮助中职学生在未来社会站稳脚跟的上佳之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现状;心理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9-0010-02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中职学校长久以来都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社会地位,因为所收学生基本为中考没有达到普高分数线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不论是在生源实力还是社会评价方面,都很难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近年来,受到“普高热”及“就业学历上移”趋势的巨大冲击,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招生困难、生源欠佳等问题。加上新课改的倡导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对中职学校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着实堪忧,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刻不容缓。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基于上述种种严苛的现实,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帮助我们的中职生在将来成为能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认可的社会人。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特质,比如信任、责任心、竞争、合作、挫折承受力、适应能力等,以便让学生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独立成长。
二、理论依据
(一)思维的阶段特征
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论,7~15岁,即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儿童形成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阶段,也就是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在该阶段,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形成并开始发展,可以掌握抽象的概念、独立进行问题解决活动或者推理活动。这一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同样占重要比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抽象逻辑思维会日趋转为主导地位。中职生普遍成绩不理想,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前期未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对分散孤立的各科课程知识的学习基本不能适应且积极性也不高。
(二)价值观及自我意识的发展
根据情绪情感的发展阶段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确立及自我意识真正发展的时期,产生自我分化、自我同一性,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增加,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因而中职生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注,避免价值观的扭曲。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这五种都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不能因为中职生在学习能力上的落后而忽视了他们对愛、尊重、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
(四)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部分中职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运用具体的心理咨询技术来进行辅导,缓解不良情绪,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引导进行适合自身的生涯规划,避免误入歧途,做出损害个人和社会的事情。
(五)心理测验量表(卡特尔16PF、EPQ、投射测验、斯普兰格性格测试)
运用测量工具科学测定中职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科学分析。
三、现状分析
(一)教学
1.新课改及社会的要求
新课改中提出了相关内容:(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不难看出,新课改强调了教学的主体应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情感,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生的学历已经输给了其他竞争者,只有在能力上胜人一筹才能赢得均等的工作机会。对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将他们培养成为基层和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过硬的实践功底是中职生的最大筹码。
2.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育理念及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观念落后——不重视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不重视学生协作与交流。(2)教学方式刻板——先理论后实践。(3)教学模式陈旧——单纯地灌输知识。(4)课程设置随意——缺乏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5)教材老化——教材知识滞后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
首先,大部分中职生都是学科教育中不够成功的过来者,在初中时并未将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完善,所以对更高层次的高中课程的学习就有困难,加上学习习惯、方法、兴趣都有限,所以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效果甚微。其次,大多数中职生的目的是希望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必须紧密结合专业及就业方向才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培养专业能力,守旧的“应试化”模式极有可能让中职生坠入更深的深渊。由此可见,目前的中职学校教育很难真正帮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二)心理健康
1.已有研究数据分析
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者运用各种心理测评工具对中高职生的心理特质进行了科学测定。在对某校1381名高职新生进行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测试和访谈后,发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66%,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52%;某校对2009级高职新生和本科学生进行了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测试,数据显示,高职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占总人数的4.69%,高于全校平均数。
以上结果说明,高职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少数。这些学生中,有心理问题较严重者,表现为内心冲突激烈、精神痛苦、抑郁、焦虑,遇到挫折容易产生自杀倾向,明显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急需心理辅导;还有一些学生存在轻微的心理问题,但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可以自行调整,但也有可能随着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加而加重,需要密切关注。具体问题表现为:(1)自我认同度低,悲观自卑。(2)人格发展不成熟,情感缺失、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3)社交能力欠缺,尤其是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容易引发攻击性行为。以上研究的对象虽然为高职生,但是他们与中职生在背景上有很大的相似。加上中职生正处在青春期,所以各方面的表现将更为突出,因此两种对象的研究结果很可能具有较高的正相关。
2.原因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个人童年经验有密切关系;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个人成长环境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认知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会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是因为对生活事件进行了错误的认识。将各家理论概括起来并结合实际,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有:(1)家庭,父母爱的缺失;不适当教养方式,过分溺爱或过分忽视。(2)学校,学校风气不佳,教条主义。(3)社会环境,接触过多不良信息或人物。(4)主观原因,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人和事缺乏认知和判断能力,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青春期)而情绪不稳定。
四、讨论与结论
(一)前人研究的不足
鉴于上述现状及原因分析,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如何改善当前状况放在首位。已有文献大部分还停留在现状分析阶段,而在如何改革方面,切实有效的研究着实有限,改进措施应该是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另外,还没有发现用来测量中职生心理现象的较权威的专门调查问卷,只能用卡特尔、艾森克等人格问卷来测量一般的人格特征。
(二)改革
1.教学
考虑中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课业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是什么”与“为什么”,更应该加大“如何做”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样不仅能利用形象思维掌握专业技能,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确立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偏差。比如出现同一性混乱,即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对自己认识不清;同一性拒斥,即过早将自我意象固定化,缺乏主见,盲目尊崇权威、缺少反思。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相关事件时,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出现自我意识建立失败和价值观错误,导致以后的行为偏差。所以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多跟学生沟通。
应社会要求和中职生现状,学校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比如责任感、独立性、合作、交际、生涯规划等。学校需要引进心理學专业资源,面向学生及家长开设相关课程,并开展实践活动,如团体心理活动。必须抛弃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表面化,真正的心理学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正确而全面地传授。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都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其中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人实现自身价值、肯定自我的需要。虽然中职生是学科教育上的落后者,但他们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看到自身的能力,学会肯定自己也是十分重要的。
2.心理问题
除了上述的开设心理公开课和活动之外,学校应该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绝对保密的原则下为学生提供个人心理辅导。切忌用副科教师代替心理咨询师的职位。
在发生心理问题导致的负面事件以后,应组织学生及家长积极面对,参与讨论与反思,切忌避而不谈。
总之,中职生的教育中,应当更加注重心理学理论在教学的应用,并且特别注重心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要实现以上几点,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通力协作。
作者:邵琳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8-90,213-215.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9-330.
[3]张蕴启,冉超凤.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自我成长能力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3).
[4]康有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
下一篇:哈佛博士刘轩的积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