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积极心理学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布时间:2023-12-07 06:52

  摘要: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科学的利用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的思政教育质量,也能全面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很有益处。基于此,该文即将积极心理学作为依托,深入研究了其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希望相关人员可以借鉴。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政教育;应用效果

  

  在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范畴,旨在从积极的层面考量,深层次的研究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对于积极心理学,十分侧重要借助科学的原则,合理剖析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然后在此前提下,精准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为保证思政教育质量,教师应该强化对积极心理学的运用。

  

  一、当前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存在的不足分析

  

  新时期下,高校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对于教育教工作有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明显提高。从整体的层面考量,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性格养成等有着直接影响[1]。但是,综合目前的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和效果来看,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了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并对思政理论课程进行了开设。然而,在开展教育活动期间,需要依旧最为关注学生的专业课程,对教师的科研成果比较看中,而针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偏低。同时,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大多停留在表面,应用的理念和模式较为陈旧,获得的教育效果成效不明显。此外,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基于这一背景,也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大了难度。

  

  二、积极心理学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面对现阶段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了可以科学解决,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在对教学内容充分考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积极心理学进行利用。

  

  合理对学生的心态进行调整。在对思政教育工作组织和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在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对前提下,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保证学生的心态可以得到良好调整。在教育期间,教师要加大对学生思想教育力度,能够有意识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保证思政教育效果能有效提升。一般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家庭条件普遍优越,思想也比較前卫,个性较为独特。因此,在学生成长阶段,非常容易受到了冲击,且抗击能力偏低,从而萌生挫败感,一遇到问题就退缩,不能勇往直前。对此,教师应该对侧重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借助积极心理学,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的心态能够得到合理调整,及时解决学生潜存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积极且乐观的心态[2]。同时,在思政教育期间,教师也要适当地对学生开展感恩和情感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感意识,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便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全面提高了的同时,内心也会越来越强大。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常,教师在组织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期间,教学环境会或多或少影响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师在对积极心理学进行运用期间,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且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积极的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确保学生的文化素养能整体提升。同时,在实际的思政教育中,教师应该将实践活动作为基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高效的学校现有资源进行利用,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确保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受到影响。对于学生来说,若长时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让每一位学生的心态都能积极且健康,可以不断感染身边人,进而为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实现思政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高效融合。在具体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全面刺激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在教育期间,教师要利用平和且包容的心态,公平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存在的不足,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量问题,试着去理解学生,能够主动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辅助学生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错误,保证学生能踏上正确的成长道路。同时,教师也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客观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水平和性格特点,有依据的制定纠正方案,绝对不可以放大学生的缺点,而是要将学生的的闪光点挖掘出来,让学生可以充满信心。

  

  综合而言,在思政教育工作展过程中,将积极心理学合理的渗透其中,不仅能让传统思政教育中存在弊端得到弥补,也可以促进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因此,为了能让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更加科学,教师需要深度分析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熟练掌握应用方式,并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现状,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方案,从而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

上一篇:反思教学模式在高职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下一篇:环境心理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