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不同社会行为倾向小学生的同伴地位的解决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16 19:45

  1 引言
  社会行为是指发生在社会环境中并具有社会因素的行为,Masten,Morison和Pellegrini(1985)将其划分为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Ladd,1999),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亲社会行为能给儿童带来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正向预测同伴的积极提名(辛自强,孙汉银,刘丙元,池丽萍,2003),这类儿童更多地受到同伴欢迎(王美芳,2003;王文,2009),更少受到同伴拒绝(王美芳,2003);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导致同伴关系较差的重要原因,攻击行为能正向预测同伴的消极提名,能负向预测同伴的积极提名(陈欣银,李伯黍,李正云,1995;辛自强等,2003;周宗奎,万晶晶,2005;郭伯良,张雷,2003),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更多地受到同伴拒绝,更少地受到同伴欢迎;儿童青少年的敏感退缩行为使他们更少地受到同伴欢迎(Chang,2003;Chang,2004;郭伯良,张雷,2004),更多地受到同伴拒绝或无显著关系(Oh,Rubin,&Bowker,2008;郭伯良,张雷,2004)。  
  也有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攻击型的儿童都是被拒绝的。如果儿童具有某些积极行为,则能缓冲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消极影响(Nangle&Foster,1992);如果具有攻击性儿童的行为表现方式是强壮、活泼、擅长运动的,这类儿童也可能受到同伴欢迎(Rodkin,2000)。因此,把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间的关系简单地描述为线性的、单调的相关是不客观、不合适的,而以个体中心的分析途径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很多研究分别探讨了不同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间的关系,但发展的整体互动理论强调发展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非某些变量而产生的发展变化。本研究试图从整体的视角探讨同时作用于个体的3种社会行为与同伴地位的关系,通过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考查不同社会行为组合群体的特点,进而了解不同组合模式儿童的同伴接纳状况。已有研究发现增加不同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之间存在关联,但缺少从发展的视角了解二者关系的变化,本研究试图考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关系的变化。
  2 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长春市某小学2-6年级共3405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2年级666人(男生352,女生314),3年级646人(男生366,女生280),4年级877人(男生461,女生416),5年级660人(男生343,女生317),6年级556人(男生291,女生265)。
  2.2研究工具
  2.2.1社会行为评定
  研究采用“班级戏剧”量表评定学生的社会行为,包括积极社会行为、攻击冒犯行为和敏感退缩行为三个维度。施测时要求被试在班级内选出1-3名最具某一“角色”特点的同学(如“乐于助人的人”),根据每名同学在某一项目上的被提名次数,计算其在该项目上的得分,并以班级为单位对分数进行标准化。得分越高代表该项社会行为越突出。
  该量表信效度指标良好。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分别为0.97.0.94和0.71。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考查其结构效度,各项拟合指标为x2/df=6.379,CFI=0.918,NFI=0.905,TLI=0.904,RM-SEA=0.109。
  2.2.2同伴关系评定
  采用“同伴提名”法测量儿童的同伴关系。要求写出“过生日时最想邀请的3位好朋友”(正提名p)和“班级里分组活动时最不想和哪3个人分到一组”(负提名n)。以班级为单位将每名学生获得的提名次数标准化,将其同伴关系划分为受欢迎(Zp>1,Zn<0)、受拒绝(Zp<0,Zn>1)、受忽视(Zp<0,Zn<0)、受争议(Zp>1,Zn>1)和一般型(所有其他儿童)。
  2.3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儿童社会行为组合类型的特征与命名
  本研究以儿童在积极社会行为、攻击冒犯行为和敏感退缩行为上的得分作为分析变量,根据儿童在3种社会行为上得分的高和低作为分类标准,通过快速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8(2×2×2)种社会行为组合,结果见表1。
  聚类分析根据儿童在3种社会行为上的得分将其划分为6种类型,分别是高积极社会行为类型、高社交和高退缩兼具的行为类型、高攻击行为类型、无显著行为特征类型、高攻击和高退缩兼具的行为类型和高退缩行为类型。
  3.2不同社会行为组合学生的同伴接纳类型和年级特点
  研究采用结构频率分析技术,考查由分类变量组成的列联表中单元格之间的关系。CFA通过单元格的实际观测频次和理论期望频次计算出实际卡方值(实际x2=(观测值-期望值)2/期望值,α=显著性水平/组合类型=0.05/40.组合类型=同伴关系类型数×社会行为组合数,df=1)和临界卡方值(临界x2=10.41),确定不同年级学生具有的8种社会行为组合对应的同伴接纳类型特点。
 如果实际卡方值大于临界卡方值,表示这种社会行为组合与所对应的同伴接纳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具体可能的情况如下:(1)实际人数高于期望人数,说明这类社会行为组合对应的同伴接纳类型是易于出现的,称为典型(type);(2)实际人数低于期望人数,说明这类社会行为组合对应的同伴接纳类型是不容易出现的,称为非典型。如果实际卡方值小于临界卡方值,表示这种社会行为组合与所对应的同伴接纳类型间无显著关联。结果见表2。
  以上结果表明,易受同伴欢迎的是高社交高退缩兼具行为组(2年级)、高社交和极高社交行为组(2-6年级);不易受同伴欢迎的是无显著行为特征组(2、4年级);易受同伴拒绝的是高攻击高退缩兼具行为组(2、3年级)、高攻击和极高攻击行为组(2-6年级);不易受同伴拒绝的是高社交行为组(2-5年级);易受争议的是高攻击行为组(2、4、5、6年级)、极高攻击行为组(3-5年级)、高攻击高退缩兼具行为组(4、5年级);不易受同伴争议的是无显著行为特征组(2-5年级)和极高社交行为组(2年级);易成为一般型同伴接纳类型的是无显著行为特征组(2-5年级);不易成为一般同伴接纳类型的是高攻击行为组(2、4、5年级)、极高攻击行为组(4、5年级)和极高社交行为组(2年级)。其他社会行为组 合与同伴接纳类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
  4 讨论
  4.1社会行为组合的类型划分
  通过对儿童在3种社会行为上的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8种社会行为组合。与预期结果不同的是未发现高社交高攻击高退缩和高社交高攻击低退缩两种类型,而在高社交行为组和高攻击行为组中出现了类型一致但程度不同的子类型。缺少高社交高攻击高退缩和高社交高攻击低退缩的可能原因是高社交和高攻击同时存在的情况较少,实际生活中这类儿童也很少见,因此未出现在聚类分析的结果中。存在类型一致但程度不同的行为组合的可能原因是虽然同样归属于高社交或高攻击行为组,但行为程度的不同会使个体之间存在差别,故尊重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其保留为不同的行为组合。
  4.2社会行为组合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通过结构频率分析考查了3种社会行为组合与同伴接纳类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些与变量中心的分析途径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研究结论。
  4.2.1受欢迎的同伴接纳类型
  当社会行为组合中具有高水平的积极社会行为时,儿童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当积极社会行为与敏感退缩行为共存时,儿童在低年级也易受同伴欢迎。这表明积极社会行为是影响儿童受欢迎程度的最主要因素,虽然高退缩属于消极的社会行为表现,但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敏感退缩不是典型的消极行为,这类儿童不仅不会经常受到教师批评,部分安静的儿童甚至会获得教师的表扬。
  中低年级无显著行为特征的儿童不易形成受欢迎的同伴关系。可能原因是中低年级学生受教师态度的影响,中低年级教师经常性地表扬或批评某些同学,被提名者比较集中。不具有显著行为特征的学生受不到同伴的关注,因此不易受到同伴欢迎。
  4.2.2受拒绝的同伴接纳类型
  当行为组合中只表现为高水平攻击冒犯行为时,儿童在所有年级都易受到同伴的拒绝:当攻击行为与敏感退缩行为共存时,中低年级儿童易受到同伴的拒绝。可能原因是在低年级时,具有高攻击高退缩行为特征的儿童一旦出现不良行为会受到教师的训斥,而同伴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因此该年龄段儿童易受同伴拒绝。
  具有较多积极社会行为的儿童在2至5年级不易受到同伴拒绝:具有极高积极社会行为的儿童在2年级时不易受到同伴拒绝,在其他年级时与同伴拒绝间不存在显著关联。虽然后者表现出更高程度的积极社会行为,由于低年级时对同伴的评价受教师影响,经常作为榜样而得到老师表扬的同学会得到更多的提名。随着年级的升高,具有同类特征的学生可能由于过于积极而受到同学的排斥。因此没有纳入不易受同伴拒绝的分类中。
  4.2.3受争议的同伴接纳类型
  受争议的同伴关系是指儿童在班级里既受到部分同学的欢迎又受到部分同学的拒绝,易形成这种同伴关系的社会行为倾向有2种。第一种是仅在攻击冒犯行为中得分高的儿童。可能原因是部分儿童的攻击冒犯行为表现为强壮活泼,这类儿童会受到同伴欢迎:对于那些攻击冒犯行为水平高的儿童群体来说,具有相似特征的同伴之间相处融洽,易受到同伴欢迎。第二种是中高年级中攻击和退缩行为兼具的社会行为倾向。可能原因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尽管仍具有高攻击高退缩的特征,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积极社会行为,这类行为表现对消极行为起到缓冲作用。使其获得一些同伴欢迎。进入中高年级后同伴间了解加深,有相似行为特征的儿童形成朋友圈,他们彼此之间将其评价为受欢迎的对象,使其同伴接纳类型由受拒绝发展为有争议。
  无显著行为特征的儿童不易形成受争议的同伴关系。
  4.2.4一般的同伴接纳类型
  大部分儿童在3种社会行为上的得分都较低,不具有显著的行为特征,因此。他们的同伴关系更易成为一般型。具有较高水平积极社会行为或攻击冒犯行为的儿童。由于其显著的行为特征,这类儿童在部分年级不易获得一般型的同伴关系。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具有高水平积极社会行为的儿童易受同伴欢迎,不易受同伴拒绝。具有高水平积极社会行为又伴有高退缩行为的儿童在低年级也会受同伴欢迎。(2)高水平的攻击行为易受到同伴拒绝或争议。具有高水平攻击行为的儿童,当伴有高退缩行为时,在低年级时易受到同伴拒绝,在中高年级时易受到同伴争议。(3)社会行为倾向不显著者易获得一般而不易获得受争议的同伴关系,但在中低年级不易受同伴欢迎。

上一篇:绘本阅读干预视野下的儿童同理心发展的问题和

下一篇:李准电影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