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大学生休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教育

发布时间:2015-03-20 16:09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休闲活动并不单纯是娱乐,还承担着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独处和闲暇活动的自由支配是大学生人格和谐、平衡发展所必需的。通过探讨休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提出“以理性休闲铸造阳光心态”的思想。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休闲活动;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休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概述

  1.关于休闲的研究

  从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乘物以游心”的旷世情怀,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描述的儒雅风流,到意大利人布鲁诺·贡蒂贾尼“慢生活”理念的脱颖而出,休闲的诉求从古至今,并不鲜见。现代社会工作具有节奏快、竞争激烈、脑力劳动强度加大等特点,人们的精神困倦远胜于体力疲劳,身心健康的问题突显,休闲欲求日益强烈。西方的休闲研究由来已久,国内的休闲研究从经济学家于光远院士1996年倡导至今,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参与。

  2.休闲的概念

  由于视角不同,休闲(leisure)的概念众说不一。从需求角度界定,休闲在六种不同语境下有各自不同的内涵。时间的概念,即“闲暇时间”或“自由时间”;活动的概念,即人们在常规事务以外的时段所从事的满足个人爱好和兴趣的活动;心态的概念,即人们从事某项活动可以达到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的概念,即追求自由、放松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还有文明程度的概念、消费的概念等。

  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休闲作为一种时间概念,是指个人生活时间中生理必需时间(如睡眠、饮食等)和社会必需时间(如工作、上课、作业、复习等)以外的那部分时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这与我国休闲学研究学者马惠娣女士所认为的“休闲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见解不谋而合。

  休闲活动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内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所谓大学生的休闲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等主导活动之外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读书、娱乐、社交、锻炼、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活动。

  3.休闲的本质属性

  我国学者马惠娣认为:“休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往往以渗透、融合、感染、凝聚、净化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休闲生活结出的美丽硕果——精神的调整与升华。”休闲生活是一种生活理念、生活方式。休闲生活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和完善人,充分体现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人们在休闲生活的过程中聚集新的发展能量、新的发展资源,寻求新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方向,最后促进了个人和社会发展。休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在大学阶段,休闲活动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及身心健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4.心理健康的特质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这一问题,学者们的观点不完全一致。而对心理健康特质的归纳,有相对的一致性。心理健康的人一般符合如下几条特质:积极的自我观念,悦纳他人,面对现实,认知完整,情绪适度,热爱生活等。

  二、大学生休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转化的人生阶段,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由于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增多,休闲活动相应增多。在休闲时间内,每个学生可随心去安排学习与生活,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认为有意义、带有极大审美成分的活动方式,并且这一过程中自由地、独特地、真实地、完美地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所以,大学生的休闲活动,并不单纯是娱乐活动,还有增强体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的休闲活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大学生通过休闲活动可以储备知识、愉悦身心、颐养性情、完善人格;若休闲活动尺度没有把握好,玩物丧志,则容易迷失自我、消靡意志甚至身心受损。云南大学马加爵的案例,折射出许多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其中一个环节不容忽视,即马加爵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与其休闲娱乐(玩牌)中的纠纷直接相关。还有影响颇大的“大学生刘海洋浓硫酸泼狗熊事件”,也是发生在刘海洋的课余时间。日前还有新闻报道,四川某市大学城里麻将馆数目可观、生意兴隆,绝大多数光顾者是在校大学生。

  1.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基本特点

  (1)休闲时间充裕。相比较于中学阶段,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加之各种法定节假日增加,大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增多,体现出休闲时间充裕这一显著特点。

  (2)休闲动机内在化。在大学生休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动机主要有如下几种:松弛动机,即放松的动机;娱乐动机,娱乐身心、寻找乐趣;交往动机,满足自己的交往需要与归属需要;成就动机,提升自我,适应社会。

  (3)大学生休闲活动内容丰富。据对566名大学生课外活动取向的调查分析(林良夫等,2001),大学生课外活动取向的概况为:体育锻炼15.3%;校际活动和工作3.4%;聊天、社交17.6%;课业学习19.6%;阅读课外书刊、报纸17.1%;看电影、电视、录像5.3%;勤工俭学3.8%;打电子游戏3.8%;棋牌活动4.0%;睡懒觉5.7%;无所事事3.0%;其他1.2%。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休闲活动表现出主次之分和多元化倾向。

  此外还有休闲活动形式自愿、灵活、独立性较强,休闲活动存在年级差别和性别差别等特点。

  2.大学生休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休闲活动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休闲活动大学生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还可以启发想象力及创造力。

  (2)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提高自尊意识。适度休闲活动能加速大学生自我成长,丰富其内心世界、提高精神境界。

  (3)增加人际交往,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休闲活动提供了多种交往机会,锻炼了人际交往技能,丰富了大学生人生体验,开阔眼界。

  (4)松弛身心,减轻应激反应。有研究表明,休闲活动(尤其是休闲体育等)能提高最大输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休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数目或敏感性,从而减轻应激反应。

  (5)调节情绪,宣泄烦闷。当某种事情引起不快的情绪时,如何能把它尽快忘掉,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环境去做或想一些使人高兴的事情,这样就可以不断向大脑输送愉快的信息,建立愉快的信息优势中心,休闲活动能达到这一目的。

  (6)有助于个性发展。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休闲活动,可以增强求知欲,培养独立性,激发好胜心,养成与人合作的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研究表明,大学生休闲活动对心理疾患(如焦虑症、抑郁症)有一定的治疗功能。

  3.大学生休闲活动中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现实生活中,休闲内容丰富而复杂,令一些人怅惘甚至迷失,若闲暇时间主要用于追求感官享乐,休闲则失去了文化内涵。偏向于低俗的休闲,常常诱发享乐主义的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使一些人沉迷于各种庸俗腐化的异化生活中。人与自身的和谐要求我们把物质和精神相结合,在休闲活动中有物质的享受,也有精神的追求。只有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做到休而不俗,保证了休闲行为的文化底蕴,才能提高休闲的层次。大学生休闲生活中有如下六个方面问题值得注意。

  (1)休闲过度对正常学习的冲击。一些大学生时间管理不善,自控能力比较差,兴趣广泛,娱乐没有节制,出现通宵达旦的“休闲”,休闲过度导致正常的学习时间不能保证,甚至一些学生出现学业危机。

  (2)虚度时光,无聊感增加。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涯规划、大学阶段目标缺失,时间利用不善,出现空虚无聊的负性情绪体验,甚至一些人有大学时光“度日如年”的停滞感、空虚感。

  (3)休闲消费不容忽视。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课余时间混迹于大型商场、酒店等消费、娱乐场所,一掷千金,也最易由此引发一些社交矛盾及大学生自身心理问题。休闲消费不容忽视。

  (4)集体意识削弱。由于网络的普及,群体性的休闲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受到冲击明显减少,“单打独斗”的休闲形式(如单机游戏等)日受推崇,削弱了大学生的集体意识。

  (5)不良内容的影响。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从内容选择看,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尤其是当今世界,手机媒体、计算机媒体的发达,一些大学生沉迷不健康网站,迷失方向。

  (6)网络成瘾不容忽视。最新的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手机上网成瘾问题凸显。一些大学生迷恋网络交友、追星选秀、浏览色情信息,长时间上网产生依赖心理,从而混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甚至一些大学生出现幻听、幻视、社交退缩等社会功能受损的症状。

  三、建议大学生以理性休闲铸造阳光心态

  应大力倡导大学生的理性休闲。理性休闲是有理、有利、有节的休闲,有益身心,受益无穷。所谓有理、有利,是指休闲内容的选择要对自己有好处。所谓有节是休闲活动要有节制。通过休闲培养生命的情趣是休闲的一种境界。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以读诗为例,朱先生曾说:“读诗的功用不仅在于消愁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们到处都可以感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思想新锐、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一代新人。加强大学生休闲教育任重道远,既涉及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

  1.加强自我调试

  大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加强自律、自我管理,正确把握休闲的内涵,坚持正确的休闲活动原则,即有理、有利、有节,要自觉遵守“游戏规则”,提高休闲能力,培养一些高雅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自娱,这对维护身心健康是极为重要的。

  2.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休闲意识和科学的休闲观;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及各类培训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等。家庭层面,改变一些家长的教子观念,家长对大学生的每月消费、交友情况、课余时间的活动应给予关注并加强亲情互动。社会层面,营造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舆论导向,为大学生理性休闲提供良好人文环境。


上一篇:试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下一篇:解析体育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