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心理学史的发展模式及其演进的理论综述dyLW

发布时间:2015-07-29 09:46

 1引言
  科学心理学自1879诞生以来,历经众多学派的竞争与融合,发展到当代,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生物科学、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成为当下心理学发展的主流。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体系内容心理学到目前的认知心理学,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心理学已历经内容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其中夹杂的大大小小的理论思潮也很多,其中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四大势力,其影响持续至今(舒跃育, 2011)。但是,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进步,心理学学科体系自身的不断拓展,以及心理学与多学科的相互交融,心理学发展之势势不可挡,其中发展正盛的认知神经科学最有可能成为心理学的“第五势力”。在后现代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心理学学科体系加速分化,美国心理学会(APA)目前在册的就有53个心理学分会,每一个分会几乎都可以主导一门学科的发展,就我们所熟知的,近年就兴起了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现象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等(叶浩生,2003),这使原本就不很清晰的心理学体系新增加几分凌乱。
  心理学目前的多学科分支的现状,是心理学高度发展的结果,还是心理学分离和破碎的预兆。张海钟和姜永志(2010)认为,学科分化是心理学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如物理学这样的成熟学科就有数十个分支学科,相比较而言心理学并不多。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斯塔茨(Staats, 2003)则认为,学科过度分化是心理学分裂的预兆,这样的分裂现状,使科学心理学很难形成真正的科学共同体,难以形成如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所说的统一“范式”(Paradigm),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常规科学将成为泡影,心理学终将难以摆脱前范式科学形态的命运。斯塔茨(1996)曾指出,“每一门科学都得经历一个从不统一到统一的转变过程”,他注意到在自然科学方面,这种转变以极高导致了在理论、方法和哲学上的相当多的一致性,而行为科学却是分裂的,因此,他试图利用实证主义方法论将心理学整合为统一科学心理学,但是舍弃人文的心理学注定是不圆满的,这一整合注定了失败的结局。那么,心理学的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心理学是在发展还是在倒退,心理学的历史是否有一个类似于规律的法则来引导学科发展,或者说心理学发展的模式和方向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澄清会让我们对心理学的现状有一个新的认识。以下我们将看到争论最多的三种心理学史发展模式,同时,立足于当下后现代和多元论的观点,我们提出心理学的多元论发展模式,作为第四种模式,同样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
  2心理学史发展的传统模式
  2.1循环发展模式及其评析
  每一种发展模式都是一个规律的生成,循环发展模式(Cyclical development model)认为历史就是重复自身,起落消长,无尽往复。王国由盛而衰到再次兴盛,知识的停滞与知识的重新发现都是循环往复的。最早的循环论者应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阿那克·西曼德,他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是无限与无形的,他命名为“阿派朗”,意思是“无边无界”,他认为宇宙的每一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循环变化过程。在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也为循环发展模式提供了佐证。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论认为,范式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一门学科只有具有共同的范式,才可以称之为科学,任何一门学科在没有形成范式以前,都处在前范式或前科学时期,科学工作者各自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待经过讨论形成统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于是从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因此,他认为科学发展是四个阶段的往复循环:即前科学时期(前范式)→常态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库恩认为,当新范式战胜旧范式就标志科学革命时期的结束,而进入新的常态科学时期。在新的常态科学时期,新的范式成为该学科的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科学研究在新范式的引导下继续积累式的前进。但到了后来又出现新的反常,陷入新的危机,引起新的科学革命,并实现从新范式到更新范式的转变,进入更新的常态科学时期,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是通过这几个环节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与库恩同一时期的另一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理论中,同样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证伪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拉卡托斯的这个模式不同于波普尔的不断革命模式,它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过程的质变,也体现了它的量的进化(夏基松, 2010)。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出发,心理学史的发展也遵循这样一个往复循环周而复始的规律。从地域人格的形成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循环,姜永志和张海钟(2010)就发现,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将导致人们适应环境的差异,对环境的不同适应会逐渐内化为区域文化内的一种习惯、思维,最后生成一种区域性文化,不同的区域文化因差异不同,而形成不同区域的文化心理特征,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的表征方式外显为区域文化心理行为,这种行为又会使人们对区域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即区域地理环境→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心理→区域文化心理行为→区域地理环境→区域文化心理……,这是区域地理与人格生成的循环往复过程。另外,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的循环模式,意识或经验是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初唯一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在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时期,意识仍旧是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自从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913年在《心理学评论》发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之后,心理学彻底的将意识排除在心理学之外,将外显的能够测量、重复和量化的行为作为心理学唯一的研究对象,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持续影响整整持续了半个世纪,其很多观点仍被认知心理学所沿用。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使 意识重归心理学领域,意识的回归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又一次循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意识与行为成为当代心理学都涉足的研究领域,认知神经科学致力于寻求意识与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这种循环其实并没有停止,每一次循环只是达到了暂时的平衡,即达到了库恩所说的常态科学时期,或者拉卡托斯说的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但是,每一次循环都会从之前的发展过程中吸收新鲜的东西,并将其整合到现有理论中来,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进步,这是该模式最易被接受,也是最具解释力观点。  2.2线性发展模式及其评析
  线性发展模式(Linear-progressive Development Model)认为,每一个人的活动都是建立在先辈发现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人类的知识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就如实证主义先驱孔德说的一样,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其暗含的假设就是只有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那么这种发展应该就是线性的发展。而波普尔(Karl Popper)的批判理性哲学也承认了积累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学发展模式是:(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对问题提出大胆猜测,即理论;(3)各理论间展开批判和竞争,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高的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伪,又出现新的理论。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不断的否定之否定,是知识经验的不断累积(姜永志,刘额尔敦吐,2012)。孔德(Isidore Comte)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模式直接影响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众多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或许这一线性进步发展模式更容易被接受。因为从心理学史的考察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很多佐证。如在心理治疗领域,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线性模式,我国心理学家车文博(2010)在《车文博文集:西方科学心理学史(第五卷)》中认为,早期希腊思想将心理障碍看做是超自然的力量,后来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认为是体液失衡导致心理障碍并强调脑的作用,后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强调“中庸”的情绪反应是缓解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后来萨布科(Oliva Sabuco)认为情绪的自制促进了心理健康,后来皮内尔(Philippe Pinel)对精神障碍进行了分类,并认为有些精神障碍有神经生理基础,而有些精神障碍没有生理解剖基础,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心理疾病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再到后来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人们通过现代测量技术来鉴别心理障碍,并通发展出了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意象疗法等。现代心理治疗的诊断与治疗的发展,并不是突现的,而是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累积的结果。研究者也常常深有体会的认为,我们所做的每一项研究都是奠定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累积,如感觉、知觉、记忆等的每一次新的突破都是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研读基础上,通过一次次实验得到的。在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争中,所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心理学是否需要这样的实证累积,由实验数据组成的实证材料能否代表心理学的发展进步,实证积累的心理学能否促进心理学的统一?
  这种线性进步的发展模式其实是每一个学科发展多必须要经历的,知识的产生都是逐渐积累的。心理学史的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早期积累,心理学史的每一本经典著作,都对促进科学心理学产生的各学科知识做大篇幅的论述,哲学作为心理学的母体、从来都是科学心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直接供体,生理学作为对科学心理学具有重大影响的学科也成为了科学心理学最亲密的伙伴。正如维特斯特恩(Wetterstein, 1975)认为的那样,“在心理学领域,人们理解记忆、学习和感知过程等问题的知识有了显著增长”。但是心理学内部仍存在一些分支学科的领域,它们通常研究诸如人格或社会控制问题,其发展历史较为混乱,不容易根据线性进步模式来解释。由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心理学历史的发展是否存在一种完全相同的总体模式,也许存在几种模式,一些符合循环发展模式,另一些符合线性进步发展模式。
  2.3混沌发展模式及其评析
  混沌发展模式(Chaos Development Model)认为,历史本身没有任何完全相同和普遍性意义。正如费舍尔(Fisher)指出的那样,“历史只不过是一出偶然发生的、不能预见结局的戏剧”(墨菲, 科瓦奇, 2010)。在历史中发掘的意义是我们强加于历史之上的意义,而不是历史本身所固有的意义。萨瓦(Sawyer, 2000)就认为:“撇开创造历史的人,历史不过是一个抽象、静态的概念,既不能说它具有客观性,也不能说它没有客观性,问题在于人们不了解历史的客观性却赋予其客观性”。因此,心理学的历史也可能是一种混沌的和不连贯的历史,科克(Koch, 1969)在《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连续的科学》指出,心理学在百年之后产生了大量的伪知识和无意义的思想[。科克认为,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被看做是“极力效仿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但是他又说,目前为止,心理学尚未找到一种适当的方法论来研究其独特的对象,还远远不能说明它是一门累积的、渐进的科学。
  事实上,科学心理学在极力模仿自然科学的过程,已经将心理学割裂了。按照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轨迹,科学的心理学是以实证主义为逻辑主线的,无论是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近年兴起的认知心理学,都主要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其哲学基础。传统科学方法论是以物理主义的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物理主义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直接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科学的实证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可以通过感官或借助于感官的延长工具可以客观把握到的,只有感官把握到的才是客观和真实的,否则是虚假的。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其实揭示的只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内容,很多无法用经验证实的心理现象必须借助于非实证的研究(葛鲁嘉, 2008)。对自然科学过度的模仿,使心理学失去了本真,那些不能用实证方法研究的,但又对人的日常生活起着主导作用的心理现象,不应该被方法论无情的拒之门外。从这一视角来看,心理学的历史更多的是一部 实证科学心理学史,它缺少的是连续性的和综合性的关于人的心理的解读。因此,混沌发展模式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大,显然它也不能完全解释心理学的历史,毕竟科学心理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内容以及体系上,都具有循环和线性进步的特征,那究竟哪种模式更适合当下的心理学,更能揭示心理学历史的发展规律呢?显然上述三者都具有相对的适切性,但同时也有片面性。  3多元发展模式
  以上每一种心理学史发展模式都不能完全解释心理学的发展连贯性,正如前面提到的,有些人更愿意接受心理学史的循环发展模式,另外有一些人更倾向于接受线性进步发展模式,甚至还有人认为心理学史部分上也是混沌的。理论的不统一往往都会陷科学于囹圄之中,在心理学这个限定的领域也一样。既然以上三种历史发展模式存在缺陷,那么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看待心理学的历史。回顾对心理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早期学者,会发现很多学者都持有一种多元论,瓦伊尼(Weiner, 2010)在其著作《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中强调,苏格拉底(Socrates)就曾最早规划出一种多元论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强调行为具有多重原因,行为的原因不单纯是心理学、生理的或是社会的,而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而中世纪理性主义者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哲学视角也允许多元性和多样性在整体性中占有更重要地位,认为世界由无数独立的精神性的“单子”所组成,是无数单子的和谐的体系,这是唯心主义的多元论。现代机能主义心理学创立者詹姆斯同样是一位彻底的多元主义者,詹姆斯明确证实了分析的多重水平:分子的、生物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所有这些都是合理的,并且都有自己的特殊价值和应用。他的多元论对他的心理学取向有几种含义,首先是方法学的,我们审视詹姆斯的著作,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就会发现一种实用主义的多元论,其中方法学的观点起了辅助性的作用,詹姆斯是用了多种方法,显然是一位方法多元论者。二是在心理学对象上他的多元论也尤为凸显,他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基础问题与应用问题,宗教心理甚至超自然现象(方双虎, 2011)。早期学者的多元论思想,为今天心理学的多元论取向奠定了基础。
  随着近几十年科学哲学的发展,后现代哲学成为支持多元论的主要阵地,后现代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反一元论,提倡多元主义,认同不同意见同时并存,共同繁荣。后现代哲学还接受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和“增生原则”,认为任何理论都有韧性,没有一种理论永远能驳倒另一种理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判定一个理论好于另一个理论。我们再回到心理学分裂的源头来看,其中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实证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文化霸权问题,即主张建立一种普遍性适用的实证科学和严格意义的实证科学,这种客观的研究范式确实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科学的地位,揭开了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操作主义使人类心灵越来越具有可操作化,提供了客观揭示和理解心灵的方式方法和有效的干预技术,合理的揭示了人类心理的一个侧面。
  但是,这种客观研究范式所坚持的主客分离的思维模式没能完全的阐释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类心灵主观性。这种以实证主义取向建立的心理学实际上所持有的就是一种一元文化论,反对其他形态的心理学形式,反对其他文化中的心理学式样,这样难免忽略了其他文化中有价值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关于心理的解释。从美国心理学会(APA)53个专业分会来看,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致,这样的分化是否阻碍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了呢?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这样的细化不但没有阻碍各心理学分会的发展,而且很多心理学研究领域还出现更多的交叉研究。从行政组织结构来看,在20世纪末,心理学已经同其他学科一样统一,甚至比某些学科还要统一,如,在生物学内部,我们通常能见到至少20个系,包括植物学、园艺学、畜牧学、林业学、动物学、解剖学、动物研究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等。所以,心理学可能高估了其他学科的统一而贬低了自身的统一性。按照詹姆斯的精神,我们必须考虑学科统一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探索多元化为心理学提供的优势,一门新的理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会弥补心理学的分裂,同时又为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带来希望。
  4小结
  综上所述,心理学的历史并不是分化的历史,而是学科多样化、复杂化、丰富化、精细化的发展必然性。那么,心理学史的发展模式更可能会遵循这样一种多元论取向,心理学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心理学研究越精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弥补了心理学的分裂,起码将其研究限定在了心理学的边界之内,阻止了学科分裂或被其他学科蚕食的结果。因此,对心理学史的解读,要站在多元论的立场上,持有多元发展模式(Pluralism Development Model)的观点。在心理学史的体系中,诸如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等几种典型体系被纳入到了当代主流心理学之列,而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对当代心理学也产生着持续的影响,认知心理研究回归了意识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多元方法的重视也拓宽了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论基础,我们对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变化仍会持续关注,但我们应该更倾向于采用多元论的视角,将心理学史的发展纳入到多元发展模式中来考量,客观公平的承认每一种心理学研究取向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性,这样解读的心理学史才会彰显心理学的当代价值。   本文由wWW. 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
  参考文献
  车文博. 车文博文集(第五卷): 西方科学心理学史.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方双虎. (2011). 论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科学观. 心理科学, 34, 1242-1246.
  葛鲁嘉. (2008). 新心性心理学宣言---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姜永志, 张海钟. (2010). 中国区域心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整合探索. 心理学探新, 30, 3-6.
  姜永志, 刘额尔敦吐. (2012). 近代哲学与心理学的逻辑演进--基于语言哲学的发展脉络. 心理研究, 5, 8-12.
  墨菲, 科瓦奇. (2010).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 林方, 王景和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舒跃育. (2011). 心理学三大势力与动机研究的关系.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8, 87-91.
  韦恩·瓦伊尼, 布雷特·金. (2008). 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 郭本禹 译.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社.

上一篇:董事会治理、管理层所有权与下端系统的关联分

下一篇:叙事辅导法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