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校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自我应对能力
摘 要:随着各类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社会各界都将这一问题提到了首要的位置,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高校就其特殊性成为了主要的对象之一,在高校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同时,培养高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内因和外因以及高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培养高校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一)公共卫生类突发性事件
高校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传染性疾病(包括重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的迅速传播和突发性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非人为的而主要是由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所引起的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造成巨大危害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其中对学校和学生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主要有地震、台风、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沙城暴等。
(三)政治类突发事件
高校政治类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发生的或以高校学生为核心力量的与国家政治生活息息相关的突发事件。
(四)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
高校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发生的有关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事件很多,如暴力群殴、自杀、偷盗、打劫、破坏公物等。
(五)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主要指因学校管理者管理不善而引发的学生与管理者或学生家长与管理者之间的相关突发事件。具体包括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从而引发的突发事件。比如后勤管理不善引发的罢餐、罢浴,和学生群体对抗性过激行为的校园闹事、破坏公物等事件;因教学管理问题而引发的罢课、联名抗议,还有因学籍管理问题引发的学生或其父母冲动影响校园正常活动,具有攻击性的恶意匿名上访信和网络帖子等。
二、我国学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内因和外因
目前影响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有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管理、预防机制不到位等,内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校社会群体的年龄比较单一,群体自我保护意识弱;(2)校园学生人数大增,尤其是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超过万人的高校比比皆是,甚至有些城市的大学城,聚居着近十万的学生;(3)当代高校学生大部分均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的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独立意识,依赖性强,且受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突发事件缺乏对应知识;(4)虽然高校学生关心政治,忧国忧民,富有爱心,但同时缺乏政治敏锐性,容易冲动,明辨是非能力不足;(5)教育新体制下,不断出台新的规章制度,难免会令部分学生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6)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新闻媒体的逐步透明化,高校师生可以第一时间接触许多国内外热点问题、焦点问题。
三、高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现状
(一)缺乏应对策略和应对能力
迅猛发展的社会,当代高校学生每天接触众多科技文化知识,吸收着大量信息。处于现代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 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学生必须具备对应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然而,由于目前国情特殊性,高校学生在成长阶段缺乏相应内容的培养,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缺乏良好的应对策略和应对能力,面对各种突然情况,往往表现较为脆弱或者逃避甚至成为牺牲品。
(二)缺乏心理准备和突发事件的知识教育
目前高校学生较少关注突发事件,且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对于应对措施与自救知识亦了解不足,并且接受这方面知识的教育也不够。根据作者对某年级高校学生调查表明,高校学生非常关心各种突发事件与灾害的仅占16%左右,但从未思考过是否会在自己身边发生,约58%的比较关注,约25%是偶尔关注,从未关注突发事件的学生虽然不多,但也存在极少数。值得注意的是,有过半的被调查者从未学习或者演练过突然事件的自救知识,学过一些自救知识的仅占约46%,只有约2%高校学生表示比较熟知这方面的知识。认为我国对这方面知识的教育力度严重不足的学生约占30%,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加大这方面知识的教育力度。
(三)心理健康教育滞后
当今的青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又面临着学习、压力、就业等多方压力,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滞后,使得学生中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增多。高校学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并且面对突发事件发生,大多数高校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关爱与合作、理智、耐挫力与坚持力、明辨是非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能力。在突发事件中,仅极少数高校学生表示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救。
(四)很少主动求助心理咨询机构
高校学生普遍认为突发事件肯定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经历突发事件后的心理疏导也很关键,但学生很少求助于师长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调节。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学生认为经历突发事件后的心理疏导工作极为重要,但他们却不愿意求助于老师或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反而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自我调节和请求身边的朋友帮助。
四、加强高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强化危机教育, 提高学生预防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的人身安全、自然灾害频发、交通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观念,同时还需要将安全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和课程教学中;不管培养学生的敏感性、理智性,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客观地分析校园突发事件的潜在隐患信息,并且学会分析、核实信息的重要性及可信度,从而获知事件的重点和本质。其次,积极发挥辅导员在加强培养高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方面的作用,包括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宣传、教育功能,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凝聚、协调、导向功能,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调节、激励功能。此外,高校可以组织编写一些突发事件指南,引导学生辨别危机,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范围、内容和性质的认识,强化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能力,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预防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开设有关突发事件的课程。
(二)演练仿真模拟,检视学生应急能力
高校可以根据个案形式进行专题演练,拟定可能发生的各类
突发事件的模式,在真实的情境中安排学生演练各种角色,每次演练结束均进行总结, 让师生都明白每次演练的优点和不足,不定期地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应付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火灾的防护演习,让学生熟悉逃生路线、逃生方法以及被困时如何自救。2006年8月31日,,教育部组织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首次在清华大学举办,共有3300余名新生参加。李卫红副部长特别强调落实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重视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工作,进一步完善高校应急预案,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提升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能力。通过现场演练,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分析自身处境,评价自身的情绪,另一方面学会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波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因此演练可以帮助高校学生积累突发事件的应对经验,应对策略,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
(三)培养高校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干预
首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注重高校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其次,突发事件背景下对公众进行危机心理咨询极为重要,因为受人们的心理波动更加剧烈、恐惧心理更加深重,他们更需要心理调节。最后,突发事件容易使高校学生处于集体恐惧的心理阴影下,此时,及时的介入心理干预和疏导可以有效地控制群体的负性情绪和非理性行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对群体的心理疏导可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即将具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做一系列的心理游戏,使他们产生心理共鸣,消除心理恐惧和焦虑。
(四)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提升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
首先,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机制必须从法律层面加以完善。只有采取动态的管理方式,才能有效的控制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处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速度,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其次,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恢复机制亦必须从法律层面上建立健全制。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善后恢复阶段没有泾渭分明的时间划分,大多数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善后恢复与应对处置从法律层面上进行操作,一方面可以防止次生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规范化校园管理。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石国亮.形势与政策[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
[3]沈洪.抓住公共突发事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J ].现代教学,2008,6: 7-8.
[4]李少荣.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应对与德育反思[ J ].高教探索, 2006, 2: 84-86.
[5]扬新起.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思考[ J ].社会主义研究, 2006, 5: 115-11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下一篇:论社会分层研究中的“无视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