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汶川地震后灾区大学生感恩状况调查

发布时间:2015-07-29 09:56

摘 要:鉴于长期以来人们对“80后”、“90后”感恩缺失的关注,本文以汶川地震为契机,通过实地调查,对比分析灾区大学生是否亲历地震感恩状况的转变,探讨灾区大学生感恩状况转变的心理机制,以期为灾区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区大学生;感恩状况

  在汶川地震中,由“80后”、“90后”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抗震救灾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他们的失望有了明显的转变。为了解汶川地震后灾区大学生感恩状况及其转变,笔者在灾区高校共发放了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1375份,回收率为91.67%。
  一、灾区大学生感恩现状的概况
  过调查笔者发现:灾区大学生的感恩状况,在整体上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
  (一)感恩认知方面:灾区大学生对感恩具有普遍的认同感。
  灾区大学生对感恩的重要性是能够认识清楚的。 笔者就感恩教育重要姓进行了问卷调查,32%的大学生认为感恩教育势在必行,55%的大学生则认为重要,极个别大学生认为不重要,这说明了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恩认知。
  (二)感恩意识方面:灾区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感恩意识,并对父母和他人心存感激。
  在对父母及帮助过自己的人能够心存感激问题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大学生大多能够认识到父母、老师、朋友以及在困难时刻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恩情,尤其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认识是很清楚的,而且近一半的大学生都将父母放在了第一位。一部分大学生对恋人也怀有感恩之情。
  (三)感恩行为方面:灾区大学生大多能够主动地回报他人。
  在感恩行为的主动性问题上没有太大的差异,而且行为主动与否受感恩意识强弱的影响。灾区大学生在感恩认知、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方面均在具有共性的基础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展开不能够一概而论,是需要有较强针对性的。
  二、灾区大学生体验地震与否的感恩对比
  我们从感恩认知、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感恩认知的对比分析:灾区大学生体验地震与否的差异性并不明显。
  灾区大学生感恩认识受地震体验影响不大。 笔者在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针对:你认为感恩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项时,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社会风气的营造是感恩教育最有效的方式,而21%左右的大学生则认为是实践体会。
  (二)感恩意识的对比分析:灾区大学生体验地震与否的差异性比较明显。
  地震灾难体验对灾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通过各种渠道看到灾区的各种感人事迹,内心有什么样的感想?(单选)

上一篇:试析网络游戏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防控

下一篇:幼儿焦虑情绪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