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中“手巾花”的艺术特色的综述
秧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始终以极为旺盛的生命力渲泻着群众的喜怒哀乐,倾诉着人们的心声,传播四海,经久不衰。秧歌起源于耕作插秧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农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是《周礼》“六鼓四金”中“以正田役”的延伸。秧歌最初是劳动人民插秧耕田时所唱的歌,发展过程中以民间的农歌、菱歌作为基础,从一般的演唱秧歌、扮演戏曲人物,逐渐发展成为汉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秧歌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分为四大类:东北秧歌、山东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东北秧歌是流传于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东北秧歌中手巾的各种舞法花样繁多,十分丰富。手巾花是手巾在手与腕的舞动中所形成的各种花样,使舞蹈热烈、欢快、富有幽默感。东北秧歌中的手巾花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秧歌的重要标志,也是东北秧歌的特点之一。
一、东北秧歌中手巾花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手巾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土布做的擦脸巾、毛巾;手绢。而手绢则是随身携带的方形小块织物,用来擦汗或擦拭眼泪等等,所以耕作劳动的农民会经常搭块汗巾。
东北秧歌中手巾花的发展是随着东北秧歌的发展而发展的,东北秧歌的发展过程从辽南高跷开始虽然经历了漫长的三百年,但是由辽南高跷发展成为全国广泛流传的“东北秧歌”的形式,真正改称为“东北秧歌”才有短短五十年左右的时间。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批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东北农村,学习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经加工改编后搬上舞台演出。50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前后,舞蹈教员根据民间舞蹈教学需要,多次深入采风,在辽南高跷老艺人及辽宁舞蹈工作者的帮助下,以“高跷秧歌”为基础,吸收了“地秧歌”、“二人转”中的舞蹈成分,把来自高跷“哏劲”的动律和“稳中浪”的审美特征提炼出来,又把艺人们创造和表演的精粹升华为“手巾花”、“步法”、“鼓相”等单元训练和表演组合,成为系统的东北秧歌教材,至此也就有了应用于各地舞蹈院校、团体民间舞教学中单独训练手巾花的组合,这些组合现在仍在民间舞教学中延用着。
二、东北秧歌中手巾花的运用及艺术特色
(一)手巾花东北秧歌中的运用
东北秧歌中对手巾花的运用十分充分,仅是手巾的持巾方法就有六种之多,有握巾(分为两种:全把握巾和半握巾)、捏巾(也可称三指提巾)、抓巾、指挑巾、托巾、夹巾(分为虎口夹巾和二指夹巾等)。手巾花的各种拿法加上手腕的灵活运动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手巾花。手巾花丰富的舞法有:里(外)绕花、里(外)片花、碎绕花、小五花、单掏花、抖花、掸巾、甩巾、搭巾、撩巾、立片舀花等,如小五花:握巾,双手体前交叉,右手在上,掌心在下,左手在下,掌心向上,右手向里左手向外划成手心相对,手腕相靠,再左手向里,右手向外继续划,经左手在上掌心向下,右手在下掌心向上划至手背相对手腕相靠。单掏花:握巾,以右手为例,稍架肘,将手巾从右胸前掏向左前上方,先掏手成手心朝上,再顺势翻掌压腕将手巾挑起,可于上身右侧任何一个部位做向外“掏花”。立片舀花:双手立片舀花是以里片花一次与外片花两次的连续动作组合而成,先将双手于胸前屈臂架肘,手巾面相对立起里片花一次,再双手迅速分开至胯旁边夹肘屈臂、手巾面向外立起外片花两次,然后双臂下垂提肘于体旁,手巾面向下里片花一次,在迅速于体旁屈肘夹臂,手巾面向外立起外片花两次。
(二)东北秧歌中手巾花的艺术特色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手巾与扇子一样是汉族民间舞蹈中,尤其是秧歌中所普遍使用的道具,但是单说到手巾花,在人们脑海中最先搜索到的就要属东北秧歌了,这便可以说明东北秧歌中的手巾花一定有它的独特之处。除东北秧歌以外的其他地区的秧歌中都是以扇子作为主要道具,手巾花只是起辅助作用,手巾的拿法很单一,基本都是捏巾,舞法也不丰富,只有里、外绕花等几种舞法,有时候还只拿扇子,不拿手巾舞蹈。而东北秧歌中的手巾花则十分抢眼,扇子相对于手巾花而就要逊色得多,东北秧歌中的手巾花拿法、舞法与动作都非常的丰富,尤其是手巾花的技巧更是让人称绝。
东北秧歌中手巾花作为舞蹈的装饰,增强了舞蹈的表情性,如表现羞涩,自恋时做个“叼巾”“绕花”,表现诙谐、顽皮时作个“缠头花”,表现情绪激扬时作个“小燕展翅”等等。手巾花与其他道具的配合使用,增强了舞蹈的难度性,如扇抛巾、各种掏灯花等。在舞蹈中运用手巾花的技巧还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等。上身扭、摆、圆的动律和双膝软、硬、颤的不同屈伸以及各种步法与手巾花多种舞法、动作的完美配合,才构成了东北秧歌哏、俏、浪、颤的韵律的特点。
三.怎样运用手巾花在东北秧歌中的创作
众所周知,东北秧歌从民间的自娱自乐中发展出手巾花到今天的教学当中的系统训练已经非常成熟了,那么,如何更好的发展它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不能总是守着原始、传统等方式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而是与时俱进,在原有的丰第一论文网富经验上不断创新,这也是我们学编导的主要目的。拿到一个素材之后,运用一个简单的动机,如手巾花中的绕花,缠花或捏花等进行发展,也许一个新的手巾花技巧就出现了。达到一种原生性与创作性的升华。记得老师讲过,现代舞是跳给自己的舞蹈,首先要感染自己,才能感动观众。民间舞、古典舞、芭蕾等是跳给观众的,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那我发现,东北秧歌中,很多是舞者拿着手巾花舞动着身体,给观众一种视觉享受,而很少有舞者与手巾进行对话、交流,让观众去深思。比如,万素老师编创的《新衣服旧衣服》这个剧目,其中运用了七块手巾,充分的展示了手巾花的独特魅力,又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舞者与手巾花的关系,打破了一人拿一块或两块手巾进行舞蹈,而是七块手巾都付与了它独特的含义,不单单停留在了手巾花技巧上,而是更深一层的运用手巾花体现了一个女孩的细腻情感。怎样才能让观众看完一个东北秧歌手巾花舞蹈作品之后,领略到编导或舞者想
说的话而不是看完之后转眼即忘或看不懂说的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编导要把想说的话或是想表达的意思用舞蹈肢体语汇表现出来,再运用舞者与手巾花的对话进行独特的、创新的手法突出整个舞蹈的亮点,在音乐上可以选择更能表现作品意境的音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认为,今后的东北秧歌中运用到手巾花的话,就应该多方面去思考发现,这样,手巾花就不单单是一种道具和给观众去展示的技巧罢了。
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下一篇:论“笛”在唐诗中的意象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