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评话叙事结构中的艺术美
关键词:扬州评话 节奏 节奏美
李真、徐德明《从“王派<水浒>”看扬州评话的艺术形态特征》一文认为,“扬州评话的艺术形态由说书人‘全面表白’的口头文学叙事、书场音韵效果和书台表演的形象塑造互动构成。口头文学叙事以其细腻周到与书面叙述的繁简详略方式有别,口头语言以其声音、节奏中包含更为丰富的情感容涵与书面语言的意义繁复不同,书台表演融通口、手、身、步、神诸艺术因素完成说、做、念、打的动作塑性,更有戏曲舞台表演不及处。”与同属扬州地区的扬州弹词及部分兄弟曲种的说白部分相比,扬州评话具有更为突出的节奏感,不仅说白富有“音韵效果”,其叙事结构也具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舒缓有致、疏密相间的艺术特征,产生了强烈的节奏美。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王派《水浒》是扬州评话最具代表性的书目,它是根据《水浒》改编的,但说书人(改编者)对原书并非照本宣科,也非简单的扩充丰富,而是大胆增删,选择了武松、宋江、卢俊义、石秀等英雄人物作为主角,独立成篇(即四个十回)。这四个十回,说书人也并非平分秋色,而是对武松情有独钟,倾注了更多心血。老舍先生评价它“字数虽多,读起来却不吃力;处处引人入胜,不忍释手”。
同样,对于《三国演义》改编的情形也类似于此。窗体底端
“扬州评话《三国演义》故事发展中,全书故事逐渐被分解成三个部分,俗称前、中、后《三国》”,前、中、后并非按照时间简单划分,比如后《三国》从“三气周瑜”说到“六出祁山”,蜀、吴灭亡与西晋代魏则未进行演说。同光年间,以李国辉为代表的李门《三国》崛起,实际上李门《三国》就是中三国,主要说“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李国辉的弟子中,康国华、吴国良成就最大,分别被称为康派《三国》与吴派《三国》,其中康派《三国》与王派《水浒》并称。而“康派《三国》评书之精华,无疑是《火烧赤壁》”,单行出版的《火烧赤壁》有9回32段51万字。在《火烧赤壁》中,又尤以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大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等故事最为精彩传神。
近来年新创作的扬州评话《王少堂》获得了牡丹奖的文学。这部书并没有讲述王少堂从生到死的故事,而是“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王少堂由一代扬州评话世家子弟成长为一代宗师的成才之路。”(8)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了王少堂学书、从艺、入书等方面,对其中的过“铁门槛”、教场打擂、智求命单等,更是用尽心血,着力打磨,这几段书都成为其中的代表段落,经常单独演说。
快慢有致、松紧适宜
扬州评话在结构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快慢有致。该快的地方,三言两语就此交代,该慢的地方则磨碎了讲。出于全书完整性的考虑,这种快慢有致是建立在松紧适宜的基础上的。观众的审美情绪跟着说书人的节奏,一会紧张,一会松弛,一会高兴,一会忧愁……
《武松斗杀西门庆》一段,从杀了潘金莲讲起,到杀掉西门庆结束。从武家到狮子楼,武松满腔仇恨,表现得心急火燎,所以“蹦纵蹿跳。奔向狮子楼”,不但武松跑得快,说书人讲的也快,因为听众急着想知道如何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对西门庆在不在狮子楼充满了期待,对后面的打斗充满了期待。到了狮子楼,武松的动作慢了下来,一是他不认识西门庆,需要辨认;二是他不知道西门庆的实力底细,需要观察。说书人讲的也细,一是情节交代的需要,要将有关人物,有关背景一一介绍,而不要夹杂到打斗的情节中,造成拖沓;二是情势的需要,要将斗杀到来之前那种紧张的气氛造足;三是观众审美的需要,观众越是紧张,说书人越是悠着说,将观众的胃口吊足。说书人还插了两段闲话,一是一个满瓶不动半瓶摇的打手的吹牛;二是掌柜与店小二的纠缠,用以调节气氛与对比出武松的冷静、坚毅。《扬州说书选》选了“斗杀”,一共30页,而这一段就从第2页到13页,占了三分之一强。而核心的斗杀部分则从14页一直到30页,每个招式,每个回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其中还不忘对那些打手的丑恶嘴脸顺带一笔,观众自然也就听得津津有味了。
情节跌宕、细节入微
《草船借箭》是康派《三国》的代表选段,也是“火烧赤壁”的核心故事之一。故事一开始就交代,周瑜“意图借军令”杀害诸葛亮,因此要诸葛亮督工造箭。诸葛亮不但坦然接下任务,还主动要求限定数目、限定时日,这让周瑜心中得意,鲁肃暗暗着急。周瑜将期限从10天说到15天、20天,40天、50天、两个月,诸葛亮只是摇头,周瑜以为诸葛亮要故意推脱,鲁肃则觉得诸葛亮变得“聪明”起来,学会讨价还价了,观众则在疑问,究竟需要多少天?结果诸葛亮“自定三天完缴十万支箭”,这让鲁肃浑身一凉,周瑜怀疑是戏言,于是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下面的举动更是让鲁肃摸不着头脑:诸葛亮不紧不慢,下了两天棋,第三天诸葛亮睡了一个懒觉,还是要鲁肃陪着下棋,期间只是交代鲁肃的听差去办一件事情,但什么事,却一字也未泄露。一直到了二更十分,诸葛亮才带着鲁肃上船,上船到哪里去,干什么,依然没有交代,更让鲁肃满腹疑窦。却见诸葛亮将船直向曹营开去,不但开去,还让手下擂鼓。这下不仅鲁肃吓得魂不守舍,连曹操阵营也乱了阵脚,曹操本欲派兵出阵,却因大本文转自第一论文网雾不辨对方底细,最后连发令箭,调弓箭队保护水军。故事在这里发展到了高潮。到了天色微亮,箭数已有盈余,诸葛亮派人高呼,向曹营谢箭。整个故事一环套一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而在细节上,这段书的处理也很精彩。如所限时日,故意不断加码,最后诸葛亮却提出只要三天,让人大惊失色,表现了诸葛亮的气定神闲。而诸葛亮通过江面水暖与定风旗,判定近日有雾,因此接下军令,为后面借箭埋下伏笔,表现了诸葛亮的善于思考。诸葛亮暗中吩咐鲁肃的听差做准备,并声明“泄露者斩”,将准备工作都做在了幕后,这弥补了《三国演义》原书中周瑜知道诸葛亮的准备百思不得其解的漏洞。这段书再配以演员表演,绘声绘色,一丝不乱,将诸葛亮的机智、冷静都刻画的
极为传神,凸显了扬州评话细节塑造的魅力与特色。
扬州评话的说话艺人不仅是演说者,更是创作者,他们具有作家敏锐的感觉与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在书目的谋篇布局中才能驾轻就熟,让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李真、徐德明《笑谈古今事——扬州评话艺术》,广陵书社,2009年9月
董国炎,《扬州评话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上一篇:论紫砂雕塑的艺术的问题和特征
下一篇:浅析贝壳类在首饰设计中的艺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