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旅游产业化构想
摘 要: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及实现其产业化意义重大。本文从民俗旅游产业化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民俗旅游实现产业化的优势,以及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构想
旅游产业化是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旅游事业——旅游行业——旅游产业的转变与发展过程,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三大产业之一。我国的旅游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世界旅游组织第15届全体大会上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期,我们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合理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努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将旅游业确定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或先导产业,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一.民俗文化的旅游产业化现状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民俗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它的旅游功能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民俗旅游产业化是指借助市场机制有效配置民俗旅游资源,规模化地生产民俗旅游产品或提供民俗旅游服务,其实质是将民俗与旅游经济相结合,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民俗文化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与一般产业所不同的是,民俗旅游产业化是以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益、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优先的一个过程。从某种层面上看,民俗旅游产业化的社会责任要远大于其本身承载的经济功能。
近年来,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重点经济产业。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牢牢把握“抓旅游就是兴产业、抓旅游就是抓就业、抓旅游就是调结构、抓旅游就是促开放、抓旅游就是抓文化”的理念,调动全社会办旅游的积极性,景区接待量、星级饭店接待量、旅行社、旅游公司、旅游商品销售等全面上升,既刺激了消费,又拉动了相关产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分析
(一)乡村旅游成为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游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委关于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家旅游局倡导的“中国乡村游”主题活动,以“农家乐”、“牧家乐”为切入点,加强乡村游的调研和部署,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像互助、循化、贵德、门源、湟源、共和等地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一大载体,不断推动了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二)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在全省范围开展了旅行社“诚信建设”,星级饭店“周到服务” 等活动,受到旅游者的好评。
(三)科学规划,加大旅游投资力度。日本JICA集团编制的《环西宁圈综合旅游开发规划》完成《最终报告书》;国家旅游局编制的《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面展开,玉树州、果洛州旅游规划拟纳入启动的三江源总体规划中。
(四)民俗旅游商品建设步伐加快,以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为依托,将荣获全国、全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产品纷纷进入旅游消费市场。
三.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弱势分析
(一)民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民俗旅游区距离重要客源市场较远,季节性过于明显,可进入性差,在旅游旺季,旅游交通和接待仍然制约着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像购票难、住宿难、租车难等类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青藏铁路开通以来,一票难求的问题严重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影响民俗旅游投资环境和开发建设
以青海湖为例,除青海湖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之外,从行政区划上涉及两州三县以及农牧厅管辖的三角城种羊场,三江投资公司管辖的湖东种羊场;从部门管理上有林业局对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建设厅对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各有各的发展规划,各有各的工作重点,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无法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
(三)宣传营销不充分,行业发展水平低
从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对自身民俗文化的宣传和营销还做得不够。互助、循化、贵德、门源、湟源、共和等地的民俗旅游产品没有完全推广,旅游产品的组合营销水平低,各搞各的,没有很好的达到资源共享。其次,文化旅游起步晚、底子薄,虽然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就行业水平来说还是比较低的,不但体现在资源开发不充分、市场拓展不到位等方面,也体现在人力资源缺乏、经营方式落后、管理水平差、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低等方面。
四.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机制不活,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要想推动民俗旅游产业上新台阶,就必须扶持民俗旅游企业,培育更多的旅游市场主体,激发创业活力,制订出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
“凡事预则应,不预则废”,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应根据该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民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把民俗产业纳入当地社会经济的整体规划中,并明确提出该省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面对的问题及应采用的措施等,使民俗旅游产业化有序平稳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契机,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更新观念大胆尝试,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和谐美好的新景观展现给世人。
参考文献:
邸平伟.青海民俗文化的发掘与青海旅游业的发展.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2002.(3).
冯德显.河南产业化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
作者简介 刘洁卉(1983—),女,河北唐山市人,助教,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下一篇:谈我国足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