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社会基层 汲取民间书法
摘 要:书法成为纯粹的艺术,当代呈碑帖并重、碑帖兼容创作倾向。社会基层对民间书法于审美、内心、外在形式、张扬个性诸方面积极借鉴。民间书法在于打破名家书法风格壁垒,在正、草方面的影响。学习方式以最大功力临摹名家书迹打进去,再临民间书法最大能力打出来。
关键词:社会基层 ; 民间书法 ; 精神需求; 激进; 改造方式
书法真正自觉是在魏晋时期,但直到20世纪之前,书法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却始终纠缠在一起,本体并没有完全独立。20世纪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硬笔及电脑的普及,促使毛笔字退出使用领域,书法成为纯粹的艺术行为。当代创作观念的确立标明着书法本体的独立,创作主体、欣赏主体空前的自觉,是当代书法发展的重要依据。当代创作非常重要的特点是承袭明清、民国,碑帖并重,碑帖兼容基础上创作的多元化。任何时代书法都是在邻近时代书风的延续与补充,清代碑学并没有走到穷途末路,所以当今不可能回到东晋所谓二王时代了。
清末封建制度濒临崩溃,资本主义产生自由思想萌芽,强调个性的审美观念,人们回顾传统,看到不再是典雅清秀带有贵族气息的二王帖学而是千百年来被忽视体现平民精神的汉魏六朝碑版,因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提出魏碑十美,使厚重拙朴和博大的书风复活。
二十世纪末随着简牍帛书和敦煌遗书出土,人的认识美的视野更加宽泛,把之与碑版进一步提出民间书风。其实民间书法(简牍帛书,六朝摩崖碑版墓志,秦砖汉瓦,魏晋残纸、敦煌遗书等)不以人的意志客观存在,只是千百年来帖学一统天下时置若罔闻。
“书者,如也,抒也……”千百年来就书法有如之阐述,书者生存状态更多处于社会基层,不必伪饰成贵族。受时代文化制约,文革以后,人们已经对“神圣”和“庄严”有逆反心理,对平凡遗存感到亲近,对荒诞不经之作表示理解,对夸张变形之作有了亲和。其次,基层普遍人苟活世上,被许多规矩约束太甚,处处小心,唯恐出错,向往的生活是潇洒。社会的竞争激烈,人的灵魂被重重伪饰,各方面压力使得喘不过气来,内心极度呼唤真诚,潇洒与真诚又正是民间书法的特质,再者时代变革发展阶段,平正的审美不足以满足出奇冒险的精神需求,故而更欣赏奇肆排奡的审美心态,民间书法就有极多如此风格之作。更有于今之际书家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反对陈旧的技巧法度和规范秩序,希望寄愉悦于书,消解精神桎梏,民间书法大量作品能给人性需求提供不可替代的借鉴。
民间书法与名家书法区别在于嬗变过渡的不成熟期,多呈各种字体或书体兼容的自然特质而非名家之作风格壁垒特别明显个人符号,学习他可以求名家法书融合贯通,“囊括万殊,裁成一体”。名家书法形式完美,带有普遍规律,是入门之道。但条条框框壁垒要攻破不易,民间书法点画结构章法自然天成,临摹之心态能放逸,审美情趣易表露,于表现形式的丰富性远超名家书法,学习之可消除名家书法的桎梏。学习方式以最大功力临摹名家书法打进去学习规矩纯熟的书法手法,再临民间书法以最大的能力打出来,自由自在表情达性。具体如汉字之正草两类,篆成熟于秦,衰弱于汉,分成熟于汉衰弱于晋,楷成熟于唐而衰弱于宋。如何致衰弱也,形式凝固以成教条,欲起之以活力—则用笔畅达二则追根溯底取法民间之作,因之用笔结字不构成法而致稚拙浑朴天真烂漫。
民间书法对草书学习的影响亦是不可忽视的,如汉简中的草书之作与魏晋成熟草书区别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用笔单纯,提按顿挫变化不那么复杂,结体注意横势每字末笔不管撇捺或钩点,甚至竖笔几乎不作垂直,而是向左或右挑出有横向开张之势。笔画之间少牵丝,即使快写也只是简省笔画居多,不像今草回环往复,上下钩连。虽不及魏晋行草跌宕,但纯净的线条及开张的结体却是后者难比拟。当在熟悉碑晋行草之后,若再看到汉简草书则极易被之震撼,因为今草一气相承,以情势胜,但趣味不够,简草一笔一字均注重局部的造型,虽情势乏足,但趣味别开,学习之取长补短,别类草书将会出现。
学习民间书法的心态与方法和名家书法不同。于名家书法则由衷赞叹“写得如此好,亦步亦趋,维妙维肖,再现原作的风貌”,而于民间书法则是以我为主,惊叹“字原来也可如此写时”,以民间书法作为认识与表现的载体,不必顶礼膜拜,其本身则是不成熟的,一味求象,也是没有意义,它更多表现为改造与利用。具体在操作中可像钟摆的左右两端进行改造,如可以比较激进,具体在于进一步在形式上夸张点画结体及用墨,强化视觉效果,它可以打开创造性思维,作品不雷同不程式,有很强的表现力,但不足在于常常顾此失彼,相对较为粗糙,影响作品耐看度。也可强调传统笔法以名家法书的完美去改造提纯升华民间书法。曾有对文艺创作如下阐述“我想文艺当以平民的精神为基调,再加以贵族的洗礼,这才能够造就成真正的人的文学”(周作人语)。于民间书法的学习也可如此,身为底层的人们在体现平民精神的民间书法的基础上,借鉴与吸收名家书法,使其成熟。具体如在临摹简草时,可以融入王羲之的清劲(已故老书家魏启后就是如此),临摹造像时可注重空间结构关系使其更为精美,但其失在丰富性差欠的了。
处江湖之远之学书者虽不能振臂一呼高谈阔论书法的未来,但不可不思考自身之书写状态。当汲取民间书风时,在钟摆之两端学习,不论锐意创新或回归经典,我觉得均为创新,如何写自有“我在”,均属“六经注我”的表现结果。同时这两方面学习民间书法的方法均是好的学习模式,一种是锐意进取,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的发展意识,一种是遵循几千年所沉淀下来的承载着深刻文化内涵的笔墨形式,这一切均是书法艺术之所以能与时俱进经久弥馨的优良传统。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学习,温故启新,这样形式丰富了笔墨又内涵了,异途同归,化为自我。尽管这个过程是极度艰辛的,它与只取古人某一法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是需要极大勇气及智慧,忘我地深入浅出的。
艺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特定的社会环境产生出特有的艺术风格这些风格在产生它的社会环境消失以后,也会失去鲜活的生命。然而过去的历史并没有完全死去,社会发展在某些时候往往会出现相似之处,当生活环境相似,追求理想相似,内在情感相似发生时,过去的风格形式就会产生借鉴意义获得新的生命。民间书法大量出土于20世纪,在贵族化帖学盛行的时代其处于休眠,碑学崛起之后,因其与重拙大的审美观念共通则开始苏醒。于今碑学走向成熟社会更加自由,充满意趣的民间书作更受到重视,发现之学习之是必然存在的现象,它也将发挥不可小视的作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身居基层,汲取民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上一篇:浅谈黄梅戏艺术未来发展之努力方向
下一篇:浅谈“文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