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构思维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表现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手法基于分解与重构这一策略活动,在对自然进行剪辑加工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分解与重构的手法,这一创作观念及手法符合解构思维的精神本质,可以将其理解为解构思维的表现。
关键词:解构思维;古典园林;分解;重构
解构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维的策略活动,它的出现时间要远远早于“解构”一词的诞生。在中国古典园林时期,出现了许多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案例。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创作观念及创作手法皆可以理解为一种解构思维的策略活动。因为其创作观念及创作手法均是基于分解与重构这一策略活动,“分解”是对实存环境中各类自然构景要素原始形态、精神内涵的概括、提炼和剪辑,重构是通过对自然构景要素的修饰、调整和加工。
1. 解构思维的内涵
“解构”一词是“解”与“构”两个字词的和合,如果把“解构”一词拆开来看,那就是两个动作:一个是“解”,一个是“构”。 “解构”作为矛盾运动中的两个字词的组合,实为一种过程行为,亦可以理解为一种策略活动,即通过通过“分解”与“重构”的手法建构另类新作品的行为。从这一角度理解“解构”一词,从而可以赋予“解构思维”一个定义:既符合解构观点的思维都可以归属于解构思维之范畴,解构思维是依据已有的“原始素材”,通过分解、提炼、重构,建构另类新作品的一种创新思维活动。
解构思维不等同于解构主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解构主义指的是艺术流派,是从建筑设计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风格明确的设计运动,无论从观念还是从形式,都是非常清晰的。解构思维作为一种策略活动,是一种创作观念,或者说是一种工具论,它既包括了解构主义运动,也包括了其他的所有关于“分解与重构”活动的探索,相对于解构主义而言,解构思维是广义的。
解构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维的策略活动,早在中国古典园林时期就已作为一种创作观念及创作手法有着普遍的运用。
2.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观念与解构思维
将中国古典园林同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作一比较,可以不难看出,无论是创作观念,还是表现形式,中国古典园林它都表现了自己的独到之处,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从帝王园囿到士族豪绅的别业山庄,从大型景观(囿、园)到宅旁小园(花园、庭院),均以自然美为基础,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通过提炼和概括优雅的自然景观作为人工造园的题材,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用人工的力量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并由此提出因地制宜、效法自然的自然风景理论。
归纳中国古典园林效法自然的造园理论,有两个很典型的特点,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二是“效法自然的景观仿写”。这两个典型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园林创作中解构思维的应用。
2.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与解构思维
中国古人认为,自然界从整体到局部,从物质到精神,各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人类作为大自然生命机体中的一部分,依赖于自然,是自然对人赋予了一切。这种认识构筑了“天人合一、自然崇拜”的丰富内涵。在“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中产生了许多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案例,例如:“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它是“天人合一自然崇拜”的一种典型表现。“一池三山”的形成有着解构思维的充分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一池三山”体现了对神话传说的分解与重构。“一池三山”源自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为仙人所居,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一池三山”的境地成为历代封建帝王追逐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的理想地。造园中对神话传说中场景的再现行为可以理解为是解构思维指引下的一种策略活动。
另一方面,“一池三山”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分解与重构。在中国人的旅游审美观中,山景占据第一要位,因而作为自然景观缩小再版的并再创造的中国古典园林,自然把山景的构建作为造园第一要素。创作仙海神山的景观活动在形式上是依附于自然山景,是对自然山景的分解与重构。
始于秦汉时期的“一池三山”的山水布局模式对后世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布局模式方面,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后人的创作观念及手法。
2.2效法自然的景观仿写与解构思维
以山、水为地貌基础,辅以植物作装点是自然风景形式的概括。在“效法自然”的观念影响下,风景式园林将山、水、植物是作为造园中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构景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是典型的风景式园林,其创造水平的高低常常以“自然化程度的高低”为衡量标准。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塑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人们通过巧妙运用各种造园手法,精心组织山、水、植物、建筑等各种构景要素,形成了兼具人工美和自然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园林作品。这种“效法自然”创作手法的主要策略活动表现为对自然景观的仿写,其精神内涵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属于写情、写意的表现手法。
“自然的人化”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源于自然基于对自然物象的“分解”,高于自然基于对自然物象的“重构”,“自然的人化”过程实为对自然物象的“分解”与“重构”。写意俗称“粗笔”,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中国古典园林的“写意”是主观上对“自然”剪辑加工的过程,不是照搬自然的简单行为,其最终表现出的结果相对于原自然状态更加概括、精炼,这一创作活动又何尝不是一个分解与重构的行为过程。效法自然、仿写自然的造园观念及方法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形成了“仿自然之山”、“仿自然之水”、“仿自然之树”的模式。
“仿自然之山”, 山岳是构成大地景观的骨架,其丰富外貌折射出的独特美学魅力被人类赋予广博的人文内涵,用“山水”代指自然风景成为中国人历来的共识。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筑山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历来造园都极为重视假山的堆筑,又尤为喜爱使用天然石块堆筑石山,即“叠山”、“掇山”,“叠石为山”的风气,到古典园
林的后期几乎是“无园不石”。 纵览现存古典园林中的各种优秀的叠山作品,都是对天然山岳全貌或局部一角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都能在一定的空间内展现山峦丘壑的磅礴气势和奇异变化。“以小见大”的缩移仿写手法,使得在小空间内再现峰、峦、岭、岫、洞、谷、悬崖、峭壁等自然形象成为可能。“仿自然之山”的行为是效法自然的表现,缩移仿写活动中采取的抽象化、典型化的创作手法体现了解构思维的内涵。
“仿自然之水”,一般来说,有山必有水,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在古典园林的创作上,“筑山”和“理水”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中的河、湖、溪、涧、泉、瀑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古典园林中开凿的各种水体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和提炼。为了使水体的形态符合自然规律,人工理水追求水面曲折有致,并在岸线、矶滩处利用山石点缀,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古典园林“仿自然之水”讲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仿写天然水景的全貌。“仿自然之水”的行为亦是对自然的“分解”与“重构”。
“仿自然之树”,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尽管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但都以树木为主调,这与西方园林的创作以花卉为主是不同的,原因在于葱郁树木最能体现大自然丰富繁茂的生态。且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植物栽植不讲求成行成列,往往以三株五株、虬支古干而给人以葱郁之感,达到了通过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气象万千的效果。“仿自然之树”的行为也是应用解构思维的一种表现。
3.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造园手法并非是对构景要素原始状态的简单模仿,而是对自然构景要素的概括和提炼,贯穿创作过程中的是改造、调整、剪裁、加工等处理手法。用当代的解构观来看,无论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一池三山,还是“效法自然”的筑山、理水、配置植物,均是对自然的解读与再现、分解与重构的一种行为,可以将其理解为解构思维的表现。充分了解解构思维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表现,挖掘解构思维在园林设计中的历史缘起,尊重解构思维的内涵,扩大对解构思维的认识,对于继承和发扬解构思维的精神本质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覃斌. 沈阳法库县“润瓷湖”景观园设计中解构思维的应用研究.东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1.
徐一峰.后现代艺术的解构方法,美术研究—装饰,2002(7)::6—7
翟恒兴.“解构”与“解构主义”之辨,社会科学战线,2006(2):274-276
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浅谈京剧打击乐的作用与运用
下一篇:流浪的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