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南洞庭油画风景意境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9-23 09:37

摘 要:艺术作品总是以有限的生活场景引导人们认识无限的生活底蕴,文章围绕“意境”款款而谈。

关键词:油画;风景;意境;南洞庭
所谓虚与实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要能通过具体的有限的形象,激发起人们的想象,而在想象中认识到隐藏在形象背后的无限的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这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首先要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即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前一个“象”和“景”指的是由前一个“象”和“景”,所暗示和象征出来的无形的、虚幻的景象,即意境。也就是说在描绘具体的情景之外,还要构成一个驰骋遐想,回味无穷的艺术意境,虚实的恰当处理,不仅给人以更多的联想,其“含而不露”的手法,还会给人带来与画面实景相反的表现效果。如:现代的山水画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不见房屋,只露出一面酒旗,停泊着一艘小船,无船夫又无乘客,小径通幽却无行人等。这就是巧妙地利用虚与实,藏与露的艺术处理手法,造成了景愈隐蔽,境界越大,景愈显露,境界愈小的效果。西方画家也不例外,如伦勃朗油画的空间意境地在西方绘画中就鹤立鸡群,他画中的物体大多于深暗的背景中,从上面照射下来的散光,即使人物明亮突出,又造成了阴影部分的空间气韵。它实际上是画室中虚实情境和空间韵致的高度意象化和精神化,这种意象有一种教堂里的幽深意味,这种精神有一种宗教般的神秘情境。中国古代艺术家注重云烟气雾的虚实,伦勃朗则注重光迷影幻的虚实。伦勃朗超越了技术性,是善于在光影中塑造出幽深意境的大师。从中外大师对虚实的处理中可以看出,大抵实处之妙皆从虚处而生,这样就能造成艺术品实景与虚景的相互包容,渗透与变化,从而构成深远的意境,使人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幻觉和相应情趣。
  其次要有“味外之旨”,也就是说,有意境的作品应该有无穷之味,不尽之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水中月只是天上月的反映,镜中花只是现实中花的显示,所以它似月非月,似花非花。因“似”而具有真实性。这里美感产生的基础,因“非”而具有概括性,可以给欣赏者者留下创造的余地。“似”是“实,”“非”是“虚”,审美的愉悦不仅在于美的直接反映,而是在于反映的过程中美的再创造的意境想象。而就在创造性的意境想象中,审美中能获得无穷之味,不尽之意。因此,意境的特征正在于它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既确定又不确定,既是形象的,又不是形象的。因而它既其有特定形象的直接性,确实性,可感性,又具有想象的流动性,开阔性,深刻性,它的实的部分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实的画面,即“山虽一阜,树虽一林”的特定形象,是一种既真且美,虽少而精,异向力强的画面,即可以供所赏者“象外追维”的画面,具有感触和捉摸的品格,它是作品中实的客观存在,即意境中的稳定部分,但它又蕴涵着概括性极强的艺术虚境,即作品中由“山虽一阜,树虽一林”所触发的,“其间环绕无穷”,“此中掩映不尽”的部分,以及更深远的令人游目骋怀的象外联想部分,这里作品意境中不确定的颇难捉摸的部分,被古典文艺理论家称为“言所不追笔知止”。因此,实是有限的,虚是无限的,艺术作品总是以有限的生活场景引导人们认识无限的生活底蕴。这里艺术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美的价值所在。
  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是开拓意境的技术需要,但创造意境更离不开生活与自然的启迪。
  画家在生活中触景生情,进入创作过程后,就会沉浸在炽烈的情思之中,从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吸引观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然而,正如文学家抒发情怀要锤炼语言文字一样,艺术家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就要特别熟悉各种艺术手段,才能使胸中的意蕴变为可视的艺术形象,前人积累了不少具有表现力的技法,开创了很多有启发性的思路,我们一方面可以直接借鉴,采用他们的经验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勇于开创新的表现手段和方法。如列维坦的作品中那种深远的、永恒的、宁静的,又如此朴实的效果之所以能够得心应手地表现,显然这并不仅仅靠的是繁重的创造性劳动,更需要对大自然长期持久感知,对油画技法的研究,探索。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是意境开拓的技术需要,但意境的营造更需要真情实感,实际上就是艺术源于生活的问题,重提这个问题是针对当前油画中出现的玩技法技巧追求画面的偶然性,不可预料性而言的。也针对画家不重意境的创造而拿照片放大,工细的临摹照片,与照片比细节而言的,这些作品读不出意境,仅仅只是绘画技术的展示而已,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认为此类作品为下品,我们谈意境从生活、自然中来,不仅指在生活,自然中画景物,不仅是因作者从同角度获得了启示,选取了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些形象要凝聚作者的真情实感,从画面上的意境和形象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才能流入观者的心田,因此意境的形成与作者在生活、自然中是否真正做到“我”与“物”的一致是联系在一起的。
  风景油画家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优化“意境”创造主体的自身条件,强化其语言特色,发挥其“意境”营造上的优势,而不是在风景油画中一味寻求画面的大和画面的形象逼真上做文章,从而创造出一流的风景画来。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风景,自然就画出属于他所偏爱的那种情调的作品,这是顺其自然的一种说法。情调人各不同,情调也有高下之分,雅俗之别。如果艺术趣味低俗,即使掌握了绘画技巧,所画出来的作品也难免画如其人,格调恶俗低下。所以总是要提醒画画的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加强艺术修养。多看书,研究各种门类的艺术,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先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有品味高格调的人。作画时的趣味,眼光与众不同,作品才会高雅,不落俗套。
  情感来自人对风景的感受。晴天令人舒朗,产生好情绪,可以画出明朗清新的风景画来。阴天景色沉闷,正与忧郁的心情合拍,可以与处于逆境的心情共鸣。当艺术品能表达出人的一种具体心态时它也就有了生命。从欣赏角度看,不论什么样的情调,都可以给欣赏者情感的沟通与审美的欢乐,正如喜剧与悲剧所表现的两类类型不同的审美方向。
  风景画的情调是指作画时 对自然的某些形态进行的情感介入,使风景表达出人的某种情感,如柔媚、奔放、平和、宁静、娇艳等。也有一些低沉压抑,不愉快的情调,像人的某种心境、某种心情、某种个性。所以情调是将自然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它是作品的内在价值,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
  中国南方最优秀的田园风景油画家陈和西先生,他通过对客观自然的感受,进行心灵的艺术加工,提炼升华,赋与作品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化了的意境,他的画给人以一种静态,悠闲、甜美的意境,令人神往,十分亲切,身临其境,但又有其内涵,让人触景生情,给人心灵以安慰,给人心灵以力量,使人进入一个宁静的世界。
  陈和西先生的画面蒸发的是初夏的热气,十分熟悉的山地的气息,让人感觉到南洞庭的特有气息,他所描绘的都是农间常见的农家、土坡、菜地、山塘、山田……,但这平凡的景物在他的笔下却有了一种超凡脱俗,使人忘记劳作的辛苦,反而流露出甜美宁静的意境,他认为过分依赖写生会没个性,因为绘画是带有情感的,在客观的基础上进行主观的创造,情感的倾诉,心灵的写照,所以他一开始就不是完全意义的写生,在写生的同时就开始了意境的营造与勾勒,走出了客观风景的局限,讲究画面的整体情调,情调与画家的风格应该是统一的。表现黄土高原的风景,如果风格奔放不羁,可能有助于西北粗犷景色之描绘。反之,画南洞庭,无论色彩的情趣还是绘画的风格,都自然要与风景的秀丽柔媚相一致,才能更好地体现江南风情。地区的自然风貌形成了人的生活环境,影响着人的性格形成与艺术作品风格趋向。

上一篇:初探当代色粉画语言

下一篇: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特征